1、 - 1 - 广西陆川县中学 2017 年秋季期高三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 “ 衰于前古 ? 遂鄙薄而不道 ”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 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
2、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 “ 公安派 ” 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 “ 同光体 ” 提倡宋诗,尤其推尊 “ 江西派 ” ,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 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
3、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 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
4、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 2 - 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 “ 瞎盛唐诗 ”“ 赝古 ”“ 优孟衣冠 ” 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 “ 小结裹 ” 方面有 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 “ 大判断 ” 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
5、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 序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 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
6、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 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 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 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 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
7、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 14 分)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
8、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 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9、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 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
10、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 4 -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 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
11、,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 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
12、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 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
13、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 5 - C“失语的秋天” 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D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5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5 分) 答: 6“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