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调查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60 分)1. “1930 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表明山顶洞人()A. 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B. 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C. 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D.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可知,山顶洞人 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具外,还有一些装饰品,表明了山顶洞人爱美,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故项正确;元 谋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
2、人类,故项错误;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手工制造业,故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项错误。2. 根据传说,我国上古时期有一支“有巢氏”的部落聚居在今天浙江余姚一带,他们“构木为巢”,他们 的“巢”有通风防潮的功能。这支部落所居的地方被后世称为(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良渚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 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有通风防潮的功能,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3、,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 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C 项正确;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半坡人,距今约 6000 千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三者都不在浙江余姚一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3. 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 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
4、然有争议B. 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 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书中有关古井的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与考古的发现得到了印证,说明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B 项正确;“必然”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C 项“唯一”太绝对,排除 C 项;世本等书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从材料可以证明价值很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选出来),讲信修睦。”其 中,最能体现“选贤与能”的制度是()A. 君主制B. 世袭制C. 禅让制D. 分封制【答
5、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 给贤德之人,C 项正确;君主制体现的是皇权独尊,君主至上,并不能体现选贤与能,排除 A 项;世袭制是与公天下对立的家天下,统治者按血缘继承而不是才能,排除 B 项;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 与选贤与能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 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
6、可知:为了巩固 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率兵前往保护周王是为了遵守分封制的义务。故材料反映了周王将宗亲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史实,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故 C 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每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A 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 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D
7、不符合题意。故选 C。6.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这里的“汤”是指商汤,“武”是指 周武。由此可以得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是()A. 实行暴政,失去人心B. 商汤周武,雄才伟略C. 部落推举,民主禅让D. 世袭更替,家传天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本代更替是因为前代君王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失去民心,因此推翻前代,顺应民心与天意,A 项正确;商汤周武,雄才伟略属于个人才干,不是更替的原因,排除 B 项;部落推举,民主禅让是在夏朝之前,排除 C 项;朝代更替不是家族世袭,排除 D 项。故选 A 项。7. 西周时期青铜器
8、工艺高超,以礼器鼎、簋为主,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天子九 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主要说明西周A. 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B. 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C. 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D. 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以及“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 鼎或一鼎”可以看出,礼器是礼制的一种象征,反映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制作流程,排除 A;材料与腐败无关,排除 B;礼器不是财富的象征,故排除 D。8.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这说明( )
9、A. 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C. 历史正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不断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可得出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争霸,在这一过程中诸侯国不断减少,逐步走向统一,最终秦国完成统一,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灾难,排除 A 项;诸侯国数量在减少,排除 B 项;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9.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 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A. 灵渠B. 都江堰C. 黄河D. 长城【答案
10、】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 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 一直造福人民,B 项正确;秦朝统一南岭地区开凿了灵渠,排除 A 项;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并不灌溉四川平原,排除 C 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 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以下能体现“严”的思想的是()A. 以法
11、治国,中央集权B.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C.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D.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法家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最能体现“严”,A 项正确;B 项是墨家,C 项是儒家,D 项是道家,都不能体现“严”,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11.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 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A. 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B.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C. 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D. 社会生产力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12、社会背景,而不是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B 项符合题意,选择 B 项;根据所学,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有利于思想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为思想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AC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12. 秦统一前,诸侯割据纷争,“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严重,如“羊”就 有 20 多种写法。为了方便交流和统治,宰相李斯负责全国“书同文”。请问规定的是哪一种“文”为统一文字?()A. 甲骨文B. 大篆C. 小篆D. 隶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C 项正确;
13、商朝时期出现甲骨文,排除 A 项;大篆不是秦朝时期统一使用的文字,排除 B 项;秦朝统一使用小篆,后来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排除D 项。故选 C 项。13.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A. 阿房宫遗址B.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C. 孟姜女的传说D.小说大秦帝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阿房宫建筑遗址是秦朝的,属于实物的一手史料,价值较高,A 项正确;BCD 项都是经过创作的,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14. 根据下面的棋盘
14、,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 牧野大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楚汉之争【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楚河汉界可得出与楚汉之争有关。根据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 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 项正确;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排除 A 项;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
15、(破釜沉舟),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从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07 年,秦朝共存在了 15 年。B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 项;赤壁之战是公元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5.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 2 次;周代记录到陕西 5 次,山东、河北 各 1 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 3 次,安徽 2 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 1 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B.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16、D.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瘟疫由中原扩展到到南方、北方地区,反映疆域不断扩大,说明从商至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选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A;大瘟疫除了向南方扩散,还向北扩散,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大瘟疫的扩散,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 D。【点睛】16.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 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B.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C.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民失
17、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人 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经济萧条的社会状况。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 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B 符合题意。ACD 项内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7. 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A. 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C. 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D. 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加强了政府对全 国经济的
18、控制,增加了收入,A 项正确;B 项不是直接影响,排除 B 项;C 项是最终目的,排除 C 项;D 项也是影响,但不是直接 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8.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 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A. 外族入侵B. 农民起义C. 宦官专权D. 外戚专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自然要任用外戚”所学可知,“母后临朝”中的母后属于外戚,因此“母后临朝”会导致外戚专政, 导致朝局动乱,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宦官专权,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史实结论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丝绸之
19、路的开通B丝绸之路通到安息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达两河流域C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D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因只运输丝绸而得名19. 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 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
20、纷纷东来,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通到大秦,最远到达欧洲。丝绸之路并不是只运输丝绸,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不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标志,由此可知 ABD”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故选 C。20. 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等等都是佛教艺术文化乃至中华艺术文化的珍宝。这说明()A. 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B. 佛教的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C.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罗汉像、大雁塔、飞天壁画等佛教的文物珍宝说明了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21、产生深远的影响,D 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 D。21. 公元 208 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三国鼎立形成于()A. 公元 2 世纪前期B. 公元 2 世纪后期C. 公元 3 世纪前期D. 公元 3 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世纪换算是公元千百位数加 1,因此 229 年是公元 3 世纪前期,C 项正确;ABD 选项与题意不 符
22、,排除。故选 C 项。22. 两晋南北期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西晋、北魏B. 前秦、北魏C. 曹魏、北魏D. 前秦、东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439 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两晋南北期时期,曾经统一过北 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前秦、北魏;所以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23. 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 “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是A. 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
23、族从事农业生产B.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 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族从事农业生产,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为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和后来初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 A 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 A 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的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的发展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 B 能够从“生产力”
24、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 B 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蜀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改善为后来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 C 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 C 不符合题意;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主要侧重海外贸易,不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24. 在某一次历史活动中,某同学找出了以下历史线索,该线索的主题是() 地图:三国鼎立图片:淝水之战思维导图:孝文帝改革成语故事:风声鹤唳、投鞭断流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5、与发展B.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变革C.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三国鼎立”“孝文帝改革”可得出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各政权并立对峙,同时 民族交融加强,C 项正确;A 项是秦汉时期,B 项是夏商周时期,D 项是隋唐时期,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25.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 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
26、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 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26.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
27、殷阜,几乎家给人 足矣。”由此可知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 项正确;三国时南方经济已得到开发,排除 A 项;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 C 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7.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 争
28、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些现象说明()A.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B. 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交融C. 西晋贵族奢侈之风盛行D. 匈奴人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 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得出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习俗相互影响,反映出民族界限 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交融,B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空前发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只体现贵族用的东西受到其他民族影响,但不能体现奢侈之风盛行,排除 C 项;匈奴人并没有失去维持生计的手段,排除 D 项。故选 B
29、项。28. 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A. 刘徽B. 宋应星C. 贾思勰D. 祖冲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D 项正确;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割圆术,A 排除;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 排除;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C 排除。故选 D。29. 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 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30、A. 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B. 出土文献更可信C.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D. 秦始皇刚愎自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 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像仍需考古验证,故 C 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B 项; 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 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 牧民族的审美特色30.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
31、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 书法艺术成熟B. 北方民族交融C. 江南经济开发D. 南北政权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 B 符合题意;ACD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 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满分 40 分)31.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
32、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 十钱至十余钱。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材料三 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资治通鉴(1) 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2) 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治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3) 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 行说明。(4) 根据以上材料
33、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公元前 221 年;新疆。(2)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挥在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3) 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四者任选其二即可)(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4、初步发展)【解析】【小问 1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公元前 60 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小问 2 详解】根据“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可得出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 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
35、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根据所学可得出,文景之治稳定 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挥在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小问 3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即可,如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措施, 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36、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小问 4 详解】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2.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u,锄草),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 y,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
37、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今陕西户县北)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1)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有何异同。(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答案】(1)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不同: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 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2)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经验;江
38、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北方更为优越;统治者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解析】【小问 1 详解】相同:根据“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得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不同:根据“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得出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 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工商业不发达;根据“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 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ng,关门)”得出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小问 2 详解】原因: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二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的
39、发展,因此根据所学,回答重心南移的 原因即可,得出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经验;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北方更为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3. 【民族间的联络和交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 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 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时期盛乐
40、时期(258398 年)平城时期(398494 年)洛阳时期(494534 年)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出土地址呼和浩特鲜卑墓大同深井墓河南偃师染华墓解释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 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 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鲜卑拓跋部于公元 258 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 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
41、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 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中国历史(1)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2) 依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所体现的趋势。以上材料分别属于哪种史料?不同类型的史料应该 如何配合使用?请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和研究哪些方面的社会历 史?(3)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1)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发展壮大(“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也可)。(任答一点)(2) 趋势:民族交融。价值:材料二的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材料一、三
42、属于文献史料(二 手史料)。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 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任答两点)【解析】【小问 1 详解】根据“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 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可得出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发展壮大。【小问 2 详解】趋势:根据“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可得出体现了民族交 融。价值:结合材料中的史料可得出材料二的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材料一、三属于文献史 料(二手史料)。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 响。【小问 3 详解】根据所学,可从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