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热点时评素材:退出“家长群”引百万共鸣,怒吼之后呢最新热点时评素材:退出“家长群”引百万共鸣,怒吼之后呢 导语: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 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 从视频内容来看, 这位家长认为: 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 使得自己承担了 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 这位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事件一出,瞬间引爆热搜 然而共鸣背后的理性思考 亦应成为审视重点 壹 从家长大呼“退群”听懂家校群的异化 来源:北京青年报熊丙奇 2020-11-03 09:59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
2、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 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 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 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对于这名家长的做法,家长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赞成者认为他说出了很多家长想说却 不敢说的话,而反对者则认为家长也太偏激,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也是为 了孩子好,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后吃亏后悔的还是自己。 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的。去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简称意见 )明确提出,
3、杜 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 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很显然,学校教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 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是违反这一意见的,家长不但有权拒绝,而且,有关部门还 应该严格落实意见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但不少家校群变为 了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群,家长则成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 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 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 家长群异化为作业群,这是“知识教
4、育至上” 、 “分数至上”的结果。一方面,中小学 办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知识教育(智育) ,而轻视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希望 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利于培养孩 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孩子放学时根本不记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其次,作业是教学 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 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学 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辅导孩子,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进步,而 且会产生亲子冲突。 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
5、育” ,而是“家校共教” 。这不但 让家长把家庭教育就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忽视除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还让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就学校办学而 言,主要事务包括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专业的教师负责,而家长参与 学校的办学监督、管理,主要应该参与非教学事务(诸如购买校服、监督食堂卫生等等) 的管理。 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 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 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要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 、 “唯
6、升学论” 问题, 推进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 ,才能把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 解放出来。 贰 怒吼退出家长群,然后呢? 光明网 2020-11-03 13:13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这声 “怒 吼” ,很快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力挺这位家长者众多,为教师鸣不平者亦有之,家长群, 到底困住了谁? 在网传的视频结尾处,那位江苏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 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这一“灵魂拷问” ,显然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经历了一 天劳累、繁忙的工作后,不少家长还不得不坐到书桌前,不厌其烦地为孩
7、子辅导功课,完 成各项老师布置的任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还要说“老师辛苦了” ,可能就是压倒这位家长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他不是第 一位对此表示不满的家长。早在 2018 年 9 月,就有一位家长在家长群中吐槽老师: “晚上 12 点你睡觉了,我的孩子还在写作业” 。结果,这位家长反倒被老师踢出了群聊。事件的 具体情况不同,但都反映出相同的本质:部分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 ,为家长增添了太多 不必要的负担。本该起到家校沟通作用的家长群,就这样被异化了。 可是,如果因此把矛头统统指向老师,似乎也并不公平。首先,在家长群中“任性” 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其次,在工作时间之外,还
8、要把大把精力花费在家长群,相信也不 是每一位老师所期望的。最后,教育孩子、提升成绩,也确实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现 实中,不愿配合老师的工作,甚至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老师 在家长群里的“活跃”身影,同样透着一份无奈。 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办法为家长群点赞, 这是个老问题, 也早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比如,今年 10 月,太原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就 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如此说来,只要在家长群中“约法三章” 、明确规则,就能避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冲突,还 家长群一份“清净”?恐怕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9、 还是有些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以前没有微信的时候怎么办?”在朋友圈里,也有许 多人发出感叹: “怀念没有家长群的日子” 。我们当然不必把责任全部推卸给现代化的通讯 工具,真要退回到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显然也不现实。眼下,更值得反思的是,在这场争 论中,学习的“主角”孩子本人,为何反倒不见踪影?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家长群视作一种现代教育的隐喻:高度精密的教育系统,要求更 多人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去,却顾不上实际的效果到底有几何。老师不断布置各种作 业、任务,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辅导孩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尽职尽责。可是 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最近的热词, “内卷” 。当人们把生命虚掷在激烈而又无效的竞争 上时,教育也就“变味”了。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需要督促、帮助,但古往今来,任何 人的成功最终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又被遗忘已久的道理。或许我们 都应该认识到, 有没有家长群,和一个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天天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