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55550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PPTX 页数:132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考点1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20课标,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 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为“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曹操在许下和各地大力发展 屯田,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有助于缓和东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所以D正确;屯田制建立在封 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错误;材料未涉及农

2、业的商品化进程,B错 误;材料也未提及中原人口的南迁问题,C错误。 2.(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 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 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 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

3、,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 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答案 D 根据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的信息,可以排除A、 C两项。材料显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发掘铁器实物分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 实物的工

4、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影响,排除B项;分析时也可以联系西 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明晰历史时序,予以排除。 4.(2017课标,26,4分)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答案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 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

5、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20130亩土地的占比达74.1%,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 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 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唐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的实行,均田制就已瓦解, C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D项错误。 5.(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

6、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 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农事图中多人共同 劳作的情形即使有也不会普遍,不能用来作为支持当时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的证据,A项错误; 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 项错误。 6.(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 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

7、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 并和之前的朝代相比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 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并未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在城市中实行的制度,与农村租佃关系无关,故C项错 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不等于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 7.(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 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8、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答案 D 由材料可知井田制下,村社土地中的私田只是分给村社成员使用的份地,“按制度定期 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可见尽管冠以“私田”之名,但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 有,而非私有,所以D项正确。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 不能进行土地的交易买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私田收获的信息,B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 时期逐步形成,是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材料所述不属于这一模式,C项错 误。 8.(2020江苏单科,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 有4条

9、。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 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答案 D 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 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当 时在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 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 赖家庭副业

10、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9.(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 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答案 A 西周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其他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也不能买卖和交换,而 题干材料中出现了出让土地的现象,这说明井田制出现了松动,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世袭制度仍 然存在,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尚未实行,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在 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11、。 10.(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 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答案 C 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 故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 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人口南 迁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刺激了梯田的出现,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迁,D项因果倒置。 11

1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 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 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 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 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

13、12.(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 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答案 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种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 的产出,故A项正确。B项中“遏止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 式适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北魏时期,人地矛盾并不是十分

14、尖锐,故D项错误。 13.(2020课标,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 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 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 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 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5、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答案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解析解析 (1)材料一叙述了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概况,根据“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在两岸 筑堤防系统”“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在永定河修 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等信息概括措施。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 滥,但河道淤积严重”等信息,可以看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治水患。 14.(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 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 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 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 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 大豆品种。1931年,

17、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 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 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答案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 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解析解析 第

18、(1)问,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提炼,可知我国历史上大豆的种植利用具有“我国人民最早 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 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可总结出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 作用包括“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 资”等。 15.(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 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 耐寒

19、、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 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 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 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 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

20、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 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

21、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 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 积极面。 解析解析 (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的 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稳定”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西北诸

22、省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 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原文,一定要归纳概 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 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局限性。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1.(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3、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 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 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 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 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

24、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 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 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3.(2013课标,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 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4.(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 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25、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答案 C 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 割据势力,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 入。因此,许多王朝采取“抑制豪强”的举措。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 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 5.(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

26、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 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 答案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因此 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代

27、 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 6.(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 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符 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符合题意;中的大运 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

28、。 7.(2016海南单科,8,2分)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 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答案 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 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 确。 8.(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 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

29、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 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 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 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9.(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 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30、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是翻车;再由“天公不 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 确。唐朝创制的筒车利用水力对丘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水 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的限 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远未能使农业“摆脱自然 的束缚”,D项错误。 10.(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 一牛

31、,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依据“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 具,均不符合题意。 11.(2015广东文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32、、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生产方式,故正确选项为A。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故 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 12.(2014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 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 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

33、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 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 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 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

34、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 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35、和先进技 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解析解析 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 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经济、文 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 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 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考点考点2 2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 1.(2020课标,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

36、 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 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 “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政府允许匠户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 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白银与其他币种的比较, 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从“明中叶后

37、”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中 叶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2.(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 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 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答案 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 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北宋前期,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私人开

38、办的盐井遍布井 研县一带,工匠聚集于此,可以挑选工作条件和待遇好的盐井,这反映了北宋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 展,故A项正确。工匠靠“佣身赁力”为生,虽然能与井主在工作条件、待遇方面讨价还价,但并不 代表手工业者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在井盐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较为普及,但并不能说明北宋 时期其他行业中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本题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井盐生产的过 程,并未提及盐业买卖的过程,故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宋代手工业发展与工匠身份的变化 (1)宋代手工业发展规模大、分工细,需要大量工匠,私营手工业多采取雇佣制,官营手工业工匠也 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

39、”,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2)手工业作坊中工匠身份的变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2017课标,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 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答案 C 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A项错误;材料表明致富者

40、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 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项错误;“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 富有,但这些人并不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 4.(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 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

41、勤劳顺从的雇工 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 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 5.(2020江苏单科,1,3分)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 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 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42、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答案 C 题干材料只是提到近年在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不能说明青铜农具最早 出现于江西新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种类较齐全,但不能说明成 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 之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代青铜比较珍贵,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被使用,故C项正确; 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商代”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 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43、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答案 A 公元前7前5世纪正处于东周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 等地属于古代西域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说明东周时期丝织品 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 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 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

44、用 1.(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 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 答案答案 C 本题以历史文物和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通过展示两件青 铜器,考查学生完整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时空观念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由所学可知,材料展示的两件青铜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故C项正确,皆不 在四川境内,A、B、D三项错误。 2.(2019浙江4月选考,3,2分)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

45、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 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答案答案 D 根据所学,唐朝时期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景德镇 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故D项正确。粉彩瓷出现于清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唐 朝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故B项排除。成熟的青花瓷出现于元代,唐代青花瓷尚不成熟,故C 项排除。 3.(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 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答案 B 材料信

46、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 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 4.(2016浙江文综,15,4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 答案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但汉代 十三州中没有定州,故不符合史实;唐代,定州私营作坊兴起,故符合史实;宋代定窑以其产品的 质量闻名天下,故符合史实;元代,定州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故符合史

47、实。因此选 D项。 5.(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 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 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答案 D 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 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 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 考点考点3

48、 3 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1.(2020课标,24,4分)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答案 B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商业初步发展,为便于商品交易使用贝壳做货币;春秋 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因而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又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布币在一些诸侯国流通; 西汉为适应“大一统”时期的商业发展,将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以上货币形制变化 的共同原因是商品交易的需要,故选B项。商周贝币不是金属货币,故排除A项。货币形制的变化 突出的是实用性,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并没有实现统一,故排除D项。 2.(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新课标(老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