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1 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 1.(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 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 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答案 D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查学生理解图 文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 “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此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
2、锁、包 围的政策,国际社会还没有普遍承认新中国,故D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图中飞翔的和平鸽表明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此时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A、B、 C三项理解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 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 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
3、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答案 A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 缔结和平公约。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A项符合题 意。1951年正值冷战时期,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尚未恢复,排除C项;朝鲜半岛 至今尚未统一,排除D项。 3.(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 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
4、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 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容是 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 4.(2017江苏单科,12,3分)20 世纪50 年
5、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 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 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答案 B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 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判断, “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国家共同关 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
6、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 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 5.(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 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答案 A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 日内瓦会议,并积极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A项。万隆会 议、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
7、排除。 6.(2020浙江7月选考,26(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 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 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8、5分) 答案答案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解析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答时要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变化。 7.(2020江苏单科,22(1),5分)(节选)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 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 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
9、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 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 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 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5分) 答案答案 答案要点: (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要点
10、全面即可。第二小问“背 景”可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 1.(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 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C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 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 故A、B、D错误。选C。 2.(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
11、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 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 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答案 D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A项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B项的时间是1954年,C 项本身说法欠妥。选D项。 3.(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
12、成(%)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注意对表名和表格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表格信息 涉及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中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总额变化不 大。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中国,故A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贸易 总额不会出现急剧萎缩
13、的情况,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可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 此时中苏关系破裂,不会出现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的情况,可排除D项;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一边倒”政策,促使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与经济封 锁政策,导致中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故正确选项为B项。 4.(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 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
14、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的时间 及李大娘当选为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 制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 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5.(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
15、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答案 B 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破美 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绝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A、C、D三项政策均与题意不符。 6.(2014江苏单科,9,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 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 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16、.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答案 C 从题干材料中的“亚非国家”“西方缺席”等信息可判断此次会议是1955年在万隆 召开的亚非会议,此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 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中的“亚非国家”不 符;B、D两项与题干中的“西方缺席”不符。 7.(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 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
17、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答案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上述成就并未完全清除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故A项 错误。当时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故D项错误。 8.(2013江苏单科,9,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 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 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18、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答案 A 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 民主人士参加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 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 9.(2014浙江文综,39,9分)(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 交关系。这
19、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 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 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 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 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
20、 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答案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 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 有可能真正解决。 解析解析 第(1)问,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联系当今世界局势,本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分析中 法建交的重大意义,可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
21、中归纳出新中 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出中法建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世界格局。 考点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 1.(2019课标,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和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 结论的能力。试题以年画作品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劳 动。
22、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息看,年画 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 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于 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2018课标,31,4分)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 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23、.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答案 D 1953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集中主要力量发 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当时全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入建设。 从材料信息看,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手持“邀请函”唤醒沉睡中的各类矿产资源“参加”国家建 设,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年“一五”计 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 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3.(2016课标,31,4分)“一五”计划期间,
24、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答案 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减少,其他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 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细节与时代。我国住宅建设
25、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减少,非生产性投资受到限制,这 一历史细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有关。因为工业 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非生产性投资受到限制,因此,一定要把历史细节同时代大背景相联系,才 能正确作答。 4.(2020天津,7,3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 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 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 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
26、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 件下研制手表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依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天津 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 可知在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力更生,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 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1952年我国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故 A项排除。当时正值“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综合实力比较薄弱,故“全面提升”的说法不准 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C
27、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2020江苏单科,12,3分)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 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 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主导“种痘”防疫,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深得民众的拥护,从而增 强了民众
28、对新政权的认同,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针对的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仅凭“种痘”运动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众获 得卫生防疫的保障,增强了对新政权的认同,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 “种痘”运动的成果,不能反映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故D项错误。 6.(2020江苏单科,13,3分)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答案 C 分析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29、64年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跟前辈学习 把青春献给农业”的宣传口号,表明该作品旨在倡导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故C项正确;题干 图文信息不能体现合作化运动,故A项错误;图中信息显示“把青春献给农业”,强调发展农业,但 并不能体现农业服务于工业建设,故B项错误;图中信息强调“跟前辈学习”,但并不能表明青年成 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故D项错误。 7.(2019江苏单科,12,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 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 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30、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答案 B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矿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建设成就,同时考查学 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由材料“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 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故 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并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A项错误;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优先
31、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 项错误。 8.(2017海南单科,12,2分)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答案 C 读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宣传使用拖拉机,这会改变传统的铁犁牛耕 的生产方式,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选C项。人民公社化出现在1958年以后,A项与 材料中的时间“1950年”不符,排除;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进行生产,但无法据 此推断农业机械化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
32、年,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19 50年”不符,排除。 9.(2016江苏单科,13,3分)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 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答案 D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的工厂、船只及工人的工 作场景都与之相关。“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此时仍在“一 五”计划期间,A项错在“基本实现”;B项错在“绿色环保观念”,此观念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 C项不符
33、合史实,排除;图中工人热情洋溢的表情展现了其投身建设的热情,故D项正确。 10.(2019课标,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 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 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答案答案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34、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 解析解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关税自主权。结合材料三中“根据国家经 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等信息回答“特征”。从海关税率调整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等 角度,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等信息回答“意义”。 11.(2017课标,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 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
35、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 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 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 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 “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 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
36、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 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 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 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解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可得出列入国家发展计 划;由“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可得出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由“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
37、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例如石油)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可得出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结合近代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可得出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发。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新中国矿业政策 的特点,结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意义,可得出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 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2016天津文综,13,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 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
38、明 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 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 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 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 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 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
39、 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 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 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 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答案答案 (3)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
40、道路。 (4)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解析 (3)根据材料中“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回答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 “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发展 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回答第二小问。 (4)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农民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等角度回答。 1.(2014课标,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 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41、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B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 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 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 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解答历史选择题
42、时首先要有时空观念,关注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然后结合这一时间分析 当时的阶段特征。“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的首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要为工业化战 略服务。从这一角度理解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2.(2014课标,31,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 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答案 C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短缺的产物。实
43、行粮食 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被纳入了国 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故A项与史实不符;粮食统 购统销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 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 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
44、价和保障供应 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3.(2013安徽文综,17,4分)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 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答案 D 题干强调的是“主要取决于”,即决定性因素,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教育卫生事 业的健康发展并不是中国人平均寿命增加及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故A、B两项错 误。当时社会主义经
45、济体系并不完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全国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考点3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1.(2017课标,31,4分)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答案 C 婆媳上冬学描绘的是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上学的场景,画家以质朴的表现手法,歌 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 神似、
46、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图片特征不符,A项错误;同期西方流行画派是现 代主义,使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与图片特点不符,B项错误;该画注重表现现实而非艺 术想象,D项错误。 2.(2017天津文综,9,4分)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 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
47、 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据此分析只有D项符 合要求,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发表于1956年之前,故均可排除。 3.(2016海南单科,24,2分)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 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 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可知,这一举措旨在 建立集中
48、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故选D项。 1.(2015课标,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 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D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 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 “俄语热”不能体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