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1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2020课标,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 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答案 A 材料“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和“神宗向户 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反映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对皇权的制约,说 明当时内阁权势强大,故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严重”说法不合适,故B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内府缺钱,
2、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凋敝,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故当 时不存在君权和相权关系紧张问题,故D项错误。 2.(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 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答案 A 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问 题。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参政威胁皇权,规定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来 制衡外廷官员,宦官开始参与中枢决策过程。这就对宦官的
3、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会出现 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的现象。据此分析,这是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导致的,故A项正 确。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当时内阁尚有一定的议政功能,故C项错 误。当时掌握决策权力的依然是皇帝,故D项错误。 3.(2016课标,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 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 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答案 B 本题以明代地方行政变革为切入点,考查学
4、生对明代行政制度的理解。明初朱元璋为 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三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 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明中后期,地方事务增加,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 的军政、民政事务,故B项正确。巡抚一职的设置只是统合地方原本分散的事权,并没有扩大地方 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故C项错误。巡抚的设置 与缓解或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关,故D项错误。 4.(2020浙江7月选考,7,2分)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 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
5、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 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答案 C 由材料“最高级别”“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最高行政 机构是三省及六部,宋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及六部,明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六部,故明朝 与唐宋“几无差别”的行政机构是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故排除A项。明朝始设内阁, 且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故排除B项。刺史最初是汉代设立的地方监察机 构,后职权几经变动,明代已无此官职,故排除D项。 5.(2020天津,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6、税和 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 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受中国传统的 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形成了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和“尊祖敬宗”的文化认同,形成了 基本的生活秩序,使乡村得以基本实行自治和自律,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社会分裂与统一并存,分 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乡村基本实行自治,强调“自律”,并未 形成健全
7、完备的法律制度,故C项错误;乡村社会也是政府管辖的一部分,“脱离政府的管控”说法 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 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以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与内阁首辅的关系设置历史情境,考查调 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
8、史的角度 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题干材料所示,内阁首辅迫于皇帝的压力不得不遵旨重新拟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权 力,但仍需服从君权,故D项正确。当时内阁拥有票拟权,在一定程度上参决政事,故A项错误。明成 祖时内阁大学士就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决策,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大学士仅有票拟权而无 批红权,故C项错误。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时,明宣宗时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 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 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帝批准,
9、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 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作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 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内阁制使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到皇帝手上,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7.(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 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 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0、 答案答案 D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将其 恢复,此后军机处的权力更大,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中的“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军机大臣不同 于宰相,且宰相一职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排除C项。 8.(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 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 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 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
11、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 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 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 9.(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
12、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 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 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 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 用。(12分) 答案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
13、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 的传播。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第一小问,乡约制度的变化。(6分)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只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的给3 分。“宣讲圣谕”如果答成“加强思想专制”等,也可相应给分)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其他答案:关于“变化”,如果考生从乡约组织实施范围的变化(从“一些地方”到“广泛推行” 或范围不断扩大)及乡约组织功能的变化(从“惩恶扬善”到“思想统治”)等角度回答,每点也可 给3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第二小问,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只要
14、答出“维护社会秩序”或“加强基层社会 治理”中的任一点,就可给2分;答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君权”,也可给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答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社会经济”也可给分)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只要答出促进了道德提高、发展等意思的,都可给 分)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一信息,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变化和乡约组织设立者的变化等角度回 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乡约制度对基层治理、生产发展和文化道德传播的贡献等角度回 答。 10.(2017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
15、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 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 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 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 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 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 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
16、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 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答案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 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解析 (2)可以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入手,结合郑成功加强对台湾管辖的积极意义回答。 1.(2015海南单科,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
17、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刑来治理“乱世”,稳定 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2.(2014课标,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答案 B 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属于皇帝增设的体制外机构,用以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 能够操纵体制内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
18、皇帝的辅政大臣操纵朝政,是皇权 加强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非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虽然内阁首辅操纵 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D项错误。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表面上看,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专权,是首辅权力失控的表现。 但实质上,严嵩、张居正专权是由于当时皇帝昏弱造成的,并不是内阁制度赋予他们如此大的权 力,其权力来源依然是皇帝的信任。因此他们专权的背后是君主集权的加强。 3.(2014广东文综,1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 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
19、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答案 D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根据题干中的“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故均不符 合题意。 4.(2014天津文综,1,4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 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 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答案 C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正
20、是由于君权至上,才容 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 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符,排除A、 D两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意。 5.(2014四川文综,4,4分)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21、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答案答案 C 宋元至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 意。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 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路”“行 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 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 6.(2014大纲全国,14,4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22、”。明代内阁与唐 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答案 B 唐代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上升,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据此分析,B项正确。 7.(2013重庆文综,5,4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 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23、.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大 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A项错误、B项正确。仁宗后大学士虽“品位尊崇悉由票拟”, 但并不表明就是丞相,因而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D两项错误。 8.(2013江苏单科,5,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答案 B 材料中“议
24、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 旨办事,故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 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由此排除A、D两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 9.(2012课标全国,29,4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 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 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
25、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A项表达不确切,中央集权制、思想大一统等都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项说法不恰当, 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专制权力产生的经济基础;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专制程度随着历史 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强,C项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10.(2012课标全国,28,4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 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 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
26、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清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内阁官员处理公务 时,依照“样本”画“葫芦”,没有自己的见解,照本宣科,这说明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官员的墨 守成规,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帝个人独裁”。 11.(2012江苏单科,4,3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 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 后,朝位
27、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内 阁的出现并非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非法定决策机构,六 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B、C错误。由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与“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可知,内阁地位有所提高;据所学可知,明 代内阁的职能基本未变,故D正确。 12.(2014浙江文综
28、,38,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 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 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 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
29、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 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 答案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 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解析解析 第(1)问,“政治形态”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 因,关键是从材料中归纳出“宦官参政,后导致专权,控制内阁”这一重要因素。 13.(2014江苏单科,2
30、1,8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 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 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 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 于家。 旧唐书 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
31、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 否,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 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答案答案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 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
32、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举措、策略及原则的理解认识。第(3)问解读材 料三的信息,逐条概括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从明朝内阁的性质、地位角度说明明初 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从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与相权 的矛盾角度,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考点考点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20课标,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 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33、)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 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 “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政府允许匠户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 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白银与其他币种的比较, 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从“明中叶后”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中 叶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
34、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2.(2019课标,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 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以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变化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 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 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 确。清代中期
35、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 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 3.(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 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调 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
36、。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 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 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 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
37、地的权利, 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4.(2018课标,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 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 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答案 B A项落到绘画的发展上,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 力。明初对外交流并未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故排除。C项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海 禁”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
38、历史时序的能力,当时“海禁”政策还未解除,故排除。D项主要 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从题干中明朝君臣把长颈鹿称为“麒麟”来 看,外来物品的传入显然并未推动传统观念更新,故排除。B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 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题干所设置的新情境,明显反映的是朝贡贸易,再 由以“麒麟”称呼长颈鹿可知,这个新情境反映的是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 选B项。 5.(2017课标,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 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39、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许多用以区别不同群体 等级身份的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从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明朝后期,人们已 经违背了朝廷制定的关于器皿使用的规定,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选B 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传统伦理并未瓦解,故C项错 误;使用玉制器皿并不代表沾染奢靡风气,且D项偏离题干主旨,排除。 6.(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
40、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 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 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 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 7.(2020江苏单科,5,3分)明代松江
41、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 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 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答案 D 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 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当 时在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 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
42、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 赖家庭副业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8.(2019天津文综,2,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 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 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 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答案 B 本题以歌舞剧戏与集市贸易相结合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呈
43、现嘉 靖年间武城县集市贸易的概况,考查学生完整解读历史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关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 材料表明,山西武城县县令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吸引民众,促进了集市贸易的繁荣,体现出文 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的特征,故B项正确。“集日寡”是说农村集市少而不是没有,A项错误;材 料信息表明每逢集市才有这种文化活动,因此不能体现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C项错误;材料体现 的是集市贸易的发展概况,无法说明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情况,D项错误。 9.(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
44、,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 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对贫穷的态度由最初的“道德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 果”。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导
45、致人们对贫 穷的认识发生变化,故选B项。明朝晚期,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对 “贫穷”态度的变化,无法体现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反正统思想, 且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0.(2018海南单科,5,2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 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答案答案 D 由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本思想未被否定,故A项排除;由“学者不当自为之”以及所学 知识可知,当时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排除;
46、由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传统义利观并未 废弛,故C项排除。由“商亦无害”可知,D项“抑商观念削弱”正确。本题设置新情境,从另外的 角度告诉学生新知识,即中国古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有些时期、有些地区是松动的、削 弱的。 11.(2018海南单科,6,2分)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
47、2 答案答案 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 合理解读的能力。明清时期,伴随着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加上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人口大 量增加,甚至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大量广东、福建的民众纷纷移民东南亚寻求生 计,并在19世纪达到一个高峰,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且自然经济解体 与人口大量迁往海外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人口大量移民海外,在逻辑上不能够反映出“社会经 济呈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曾在个别时期较为发达,但由于朝廷 推行“海禁”政策,阻断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因此D项不正确。 1
48、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 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 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 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 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 13.(2017海南单科,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