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865718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 语语 文文 2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2、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

3、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

4、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 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 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5、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 打个招呼就是了, 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 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

6、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 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 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 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 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

7、 互认识而不熟悉, 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 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 的空巢现象。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 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 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 境的变化, 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 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 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 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

8、、宗缘和 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 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 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 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 然 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 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 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

9、 往情况和熟知程度, 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 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 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 契的。 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 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 的熟知程度如何, 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 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 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 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 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 尽 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

10、的冲击下, 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 但在村落 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 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 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 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 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

11、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 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 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 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 “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 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 项, 曲解概念,似是

12、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 据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 而非指微 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 A。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 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 在乡土社会中, 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 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

13、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 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 对照,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B 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 文无据。故选 B。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

14、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 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 此观点。故选 C。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参考答案】 开篇提出观点, 开门见山, 旗帜鲜明; 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层层深入, 逻辑性强;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语言通俗自 然,深入

15、浅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 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 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最后提炼整 合。“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 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 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 里

16、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 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 “用 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 论语 时,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 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 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 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17、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重视契约,增强 法理意识;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 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 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 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 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 会。 常态的

18、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 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 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34 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 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 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

19、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 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 大巴, 再转小公共汽车, 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是土路, 刚刚下过雨, 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 听到我找李暖暖, 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 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 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

20、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 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 23 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 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 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 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 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

21、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 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 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 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 渍。 “暖暖, ”我说, “反正也快半年了, 你跟我回去。 ”她摇头, 很坚决地摇头, “不行, 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 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

22、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 窗子, 竟然冬天全都堵上, 夏天全部敞开, 根本没有玻璃。 还有那些孩子, 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 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 一齐低下去, 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 就被钉在了那里, 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 鸡蛋给她, 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 那是个羞涩的男孩, 给她鸡蛋时, 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

23、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 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 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 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 20 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

24、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 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 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小说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 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 20 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 是想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答案】B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 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 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也清 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错误。 原文没有反映出“她对社会 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仅仅是因为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 不 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故选 B。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李暖暖后来的 性格

26、发展奠定了基调。 B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李暖暖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拉近了 小说和读者的距离。 C小说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交代了李暖 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 D小说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 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 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 读全文, 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D 项, 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 文章没有

27、花费笔墨在讲述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 文章文中没有兼及此, 而是父母子女间如何 相处。故选 D。 8小说第 5 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 暗示暖暖支教环境的恶劣, 交代了故事背景; (环境方面)为后文叙述暖暖的一系列转变作铺垫(情节) ,衬托了暖暖朴素简约的新形 象; (人物形象方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李暖暖成长成熟。 (突 出主旨方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文本写“我”去看李暖暖的路

28、途的语句是“我就拖着几个大 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 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 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的镇 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 就是学校。”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看出这里首先是交通不便,其次,可以看出李暖暖工作的环 境非常差;同时根据文本“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 给什么要什么。”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为下文写李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

29、 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暖暖正逐渐成熟起来。本题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可。 9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 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 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对父亲态度的变 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 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做事认真,顾及学 生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老师热爱学生。带

30、学生吃 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 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 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既可以从“抒写的是师生情 的真挚”这方面分析, 也可以从“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这方面来分析, 只要言之有 理即可。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先说“以前的李暖暖, 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 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 素面朝

31、天, 极其简约。 ”自己由个性到朴素, 是一种成长。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情节,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书 写了艰苦环境中李暖暖从一个任性乖张缺乏责任感的小女孩儿, 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 心会感恩乐于奉献的年青人。 观点二: 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 “结 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34 个鸡蛋”饱含贫困地区的孩子对李暖暖的爱, 给学生分选食物就像是母亲,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祖生于长

32、安, 袭封唐公。 大业中, 炀帝征辽东, 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 杨玄感将反, 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 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 右 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 是时, 隋政荒, 天下大乱, 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 尝以事召高祖, 高祖遇疾, 不时谒。 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 炀帝问之, 王氏对以疾, 炀帝曰: “可得死否?” 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突厥 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 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

33、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 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 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 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 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 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 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 突厥 数犯边, 高祖兵出无功, 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 高祖大惧。 世民曰: “事急矣, 可举事! ” 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34、 是时, 刘武周起马邑, 林士弘起豫章, 刘元进起晋安, 皆称皇帝; 硃粲起南阳, 号楚帝; 李子通起海陵, 号楚王; 邵江海据岐州, 号新平王; 薛举起金城, 号西秦霸王; 王德仁起邺, 号太公; 左才相起齐郡, 号博山公。 而刘武周攻汾阳宫, 高祖乃集将吏告曰: “今吾为留守, 而贼据离宫, 纵贼不诛, 罪当死。 然出兵必待报, 今江都隔远, 后期奈何?”将吏皆曰: “国 家之利可专者, 公也。 ”高祖曰: “善。 ”乃募兵, 旬日间得众一万。 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 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 五月甲子, 高祖及威、 君雅视事, 开阳府司马刘

35、政会告威、 君雅反, 即坐上执之。 丙寅, 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 有以发 B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 未有以发 C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 未有以发 D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36、/然未 有以发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比如: 四字短语、 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白”是动词,意思是“禀告”“禀报”,宾语是“其事”,即这件事,故应在“事”后断 开,排除 B 项;“阳”意思是“假装”,“假装”的具体做法是“不许”,“阳不许”意思 是“假装不答应”,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C 项; “已而”意思是“不久”, 是表时间的副词, 一般放在句首,排除 D 项。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37、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B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 区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

38、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 荫补, 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没有“兼任”之意。故选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 取了防备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 B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 部下数万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 C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 箭捕猎以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

39、大败突厥军。 D 高祖处事严谨。 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 劝他起兵反隋, 高祖虽然答应, 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 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 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还攻破高阳历山的贼寇甄 翟儿”错误, “攻破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是高祖任太原留守时的事, 不是任山西河东慰 抚大使的事。应为“还使侵犯边塞的突厥军大败而逃”。故选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计已决,

40、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 【参考答案】 (1)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 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 (2)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 待朝廷回复,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 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点的落实。 (1)中,“

41、决”,决定;“未之知”,宾语前置句,应为“未知之”,不知道实 际情况;“以”,介词,把;“见”,表被动,被。 (2)中,“纵”,即使;“然”,然而; “报”,答复,回复;“后期”,延迟时间;“奈何”,怎么办。 14 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 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因为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隋王朝大势已去,李渊自知无力镇压 农民起义,又深知隋炀帝猜忌嗜杀,难于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 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

42、发难?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然后到文中找到“其事遂已”这一内容, 再筛选出他起兵发难的内 容, 找出具体的原因, 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 “其事遂已”出自第三段最后, 从下文可知, “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硃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 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 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这说明当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高祖“今吾为 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意思是“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了皇帝的 离宫,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可见高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且 第一

43、段已经交代隋炀帝的特点“多以猜忌杀戮大臣”,所以高祖只能起兵发难。 【参考译文】 高祖(李洲)在长安出生,袭位封为唐国公,大业年间,隋炀征讨辽东,派高祖在怀远 镇督运军粮。杨玄感将要谋反,他的那些随从隋炀帝征讨辽东的兄弟都逃回去了,高祖事前 察觉,禀报隋炀帝。隋炀帝立即率军返回,调高祖任弘化留守来抵御杨玄感,并诏令关右诸 郡军队都受高祖调度指挥。这时,隋朝的政治荒废,天下大乱,隋炀帝常常因猜忌而杀戮大 臣。曾经因事诏见高祖,高租有病,没能及时前往谒见。高祖有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 询问这事,王氏回答说因为有病,隋炀帝说:“死得了死不了?”高祖听到更加恐惧,于是 用纵酒行贿来遮掩自己。 大业十

44、一年,高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还击龙门的贼寇母端儿,又攻打绛州贼寇柴保 昌,降服其部众数万人。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迎击。隋军兵少,不能抵御 敌人,高祖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管、饮食傍水就草,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 捕猎纵马驰骋。以示兵力悠闲有余,另外选择擅长射箭的士兵理伏下来。作为出奇制胜的军 队。敌寇遇见高祖,疑惑不敢交战,高祖趁机攻击他们,突厥军大败而逃。 大业十三年,高祖被授子太原留守,在西河攻打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攻破贼军。这 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寇四起。高祖的子李世民料定隋朝必定会灭亡,暗中交结豪杰, 招纳逃亡人士,与晋阳县令对文静谋划夺取天下。计谋已经决

45、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 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高祖担任太原留守,兼任晋阳宫监, 他所交好的宾客裴寂任晋阳宫监,李世民暗中与裴寂谋划。高祖到裴寂家喝酒,等到高祖酒 兴正浓心情悠舒畅的时候,裴寂把夺取天下的决策告诉他,高祖大惊。李世民趁机也进来禀 告这件事。 高祖起初假装不答应, 要抓李世民送到官府, 不久后答应了他, 说: “我爱护你, 难道忍心发你吗?”到时高祖没有发动兵变。 他所在地区的盗贼越来越多, 突厥屡次侵犯边 境,高祖出兵不见功效,隋炀帝派使臣来抓高祖到江都,高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形势 危急了,可以行动。”随即隋炀帝又派使臣快马赶来赦免了高祖,高祖起

46、兵发难的事情于是 停止。 这时,刘武周起兵马邑,林士弘起兵豫章,刘元进起兵晋安,都自称皇帝;硃粲起兵南 阳, 号称楚帝; 李子通起兵海陵, 号称楚王; 郡江海占据岐州, 号称新平王; 薛举起兵金城, 号称西秦霸王;王德仁在邺地起兵,号称太公;左才相在齐郡起兵,号称博山公,当刘武周 攻打汾阳宫时,高祖于是召集众将领、吏属,告诉他们:“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 了皇帝的离宫, 即使贼寇不杀我等, 我等论罪也该处死。 但要出兵迎击, 必定等待朝廷回复, 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众将吏都说:“国家的利益大事,现 在能独自决断的人是您。”高祖说“好。于是招募兵丁,十天时间招得

47、一万人。副留守虎贲 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看见士兵大规模集结,疑心有事变发生,图谋趁着在晋祠求雨的 机会来除掉高祖。高祖察觉到他们的阴谋,便暗地里做了防备。 五月甲子那一天,高祖和王威、高君雅一道办理公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指控王威、高 君雅谋反,高祖当即在座位上抓捕了他们。丙寅那一天,突厥进犯边境,高祖传令军中说: “有人告发王威、 高君雅招来突厥, 现证实他们果然这样。 ”于是杀了王、 高二人趁势起兵。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雨过偶书 【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

48、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 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人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49、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 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 括。C 项,“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表述错误。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 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故选 C。 16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 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 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 留恋官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从内容、手法、 情感的角度来分析鉴赏。 本题中, 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从内容的角 度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Ⅱ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