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933833 上传时间:2020-12-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0202020212021 学年学年高三高三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领军考试” 生生 物物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肺炎链球菌和人体肺泡上皮细胞共有的物质或结构的是( ) A. 蛋白质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脱氧核糖核酸 【答案】A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属于 RNA 病毒,无细胞结构和 DNA;肺炎链球菌为原核生物,无 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无染色体等结构;人体肺泡上皮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核、染色体等结构。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肺炎链球菌和人体肺泡上皮细

2、胞均有蛋白质,A 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无细胞结构,没有细胞膜,B 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C 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属于 RNA 病毒,无脱氧核糖核酸(DNA) ,D 错误。故选 A。 2. 蒿甲醚用于抗恶性疟疾显效迅速、疗效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团队发现的,结构如图。从元 素组成上看,下列哪组物质与蒿甲醚的完全相同( ) A. 纤维素和乳糖 B. 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 C. 质粒和脂肪 D. 乙酰胆碱和糖脂 【答案】A 【分析】细胞的有机物一般指含碳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生物体中有机化合物一般有: 糖

3、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糖类:由 C、H、O 元素构成; 脂质:大部分由 C、H、O元素构成,少部分含有 N、P 元素; 蛋白质:由 C、H、O、N元素构成,部分含 S 元素; 核酸:由 C、H、O、N、P 元素构成。 【详解】由图可以直接看出,蒿甲醚只有 C、H、O三种元素组成:胰岛素、甲状腺激素、质粒和乙酰胆碱 都含有 N,纤维素和乳糖只有 C、H、O 三种元素组成。故选 A。 3. 生物体中的无机盐是某些组织和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a+和 K+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 B. Mg2+是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必要成分

4、C. 缺铁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 D. 组织液中无机盐的种类和含量影响 pH 【答案】B 【分析】无机盐:在生物细胞内一般只占鲜重的 1%至 1.5%,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虽然无机盐 在细胞、人体中的含量很低,但是作用非常大,可以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 态和功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等。 【详解】A、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与 Na+和 K+进出细胞密切相关,A正确; B、Mg2+ 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类胡萝卜素不含,B错误; C、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时血红蛋白不足,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C正确; D、NaHCO3/H2CO3、K2HPO4/KH2

5、PO4和 KHCO3/H2CO3等物质可以维持组织液的 pH 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 B。 4. 下列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组成,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 B. 中心体:由蛋白质分子组成,参与星射线的形成 C. 高尔基体:具有膜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分拣和转移 D 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D 【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 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

6、植物细胞。 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详解】A、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物质运输和信息传 递等活动有关,A 正确; B、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由蛋白质分子组成,参与星射线的形成,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 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B 正确; C、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分拣和转移,C 正确; D、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D 错误。故选 D。 5. 某高二生物兴趣小组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并将其置入溶液 X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质壁分 离现象;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7、 A. 该实验至少 3次用到显微镜,且用低倍镜观察即可 B.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实验材料,也可发生相同的实验现象 C. 溶质分子一定被外表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 D. 若增大溶液 X的浓度进行相同操作,细胞质壁分离后可能不会复原 【答案】C 【分析】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 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 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

8、溶 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 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本实验在质壁分离前、质壁分离后、质壁分离复原后均需用低倍镜观察,A正确: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具有大型液泡,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现象,B正确; C、无法判断溶质进入细胞的方式,C错误; D、 若溶液 X的浓度过高,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可能过度失水而死亡, 细胞质壁分离后可能不会复原, D正确。 故选 C。 6. 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原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的过程需要膜蛋白参与,属于协助扩散 B. 水分子通过被动运输

9、进入细胞,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其通过膜的速率 C. 甘油属于极性小分子物质,护肤品中的甘油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皮肤细胞 D. 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钾元素的过程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能量 【答案】D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也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跨膜运输, 可以沟通细胞内外及细胞内各细胞器之间的联系,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中的正常物质交换,也是生物 膜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基础。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另 一类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详解】A、病原体通过胞

10、吞作用进入吞噬细胞,A错误; B、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膜上分子的运动,进而影响水分子通过膜的速率,B错误; C、甘油只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C错误; D、农作物通过主动运输从土壤中吸收钾元素,该过程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能量,D正确。 故选 D。 7. 某高一生物兴趣小组在最适温度、pH以及蔗糖酶量一定的条件下,研究蔗糖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 响时发现,当蔗糖的浓度达到 a 值后,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大。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分析, 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 a值后的酶促反应速率的有几项( ) 增加蔗糖酶数量;增大 pH;升高温度;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增强其活性。 A. 一项 B.

11、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分析】本题以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为命题情景,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 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题意可知,当蔗糖浓度大于 a 时,随着蔗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可能是受到酶的限制,增加酶的数量和活性,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当蔗糖浓度大于 a时,随着蔗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可能是受到酶的限 制,增加酶的数量和活性,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该实验是在温度和 pH均最适宜情况下进 行的,增大 pH或升高温度,酶的活性和反应速率均降低,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8.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

12、吸方式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人空气组和未通人空气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B. 可用乳酸菌替代酵母菌来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 C.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 CO2生成的快慢 D. 根据放出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分析】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 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通入空气组和无氧组相互对照,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不能替仁酵母菌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B错误; C、二氧

13、化碳的含量越多,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越短,故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时间的长 短来判断 CO2生成的快慢,C 正确; D、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用放出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判断 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D正确。故选 B。 9.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酒精的目的与“检测花生切片中脂肪”实验中的相同 B. 该实验可用来比较等质量的新鲜菠菜叶和银杏黄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C. 若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则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加深 D. 滤纸条上位于第 2条(从上到下)色素带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 【答案】B 【

14、分析】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无水乙 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 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溶解色素, “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脂肪” 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A错误;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可以代表色素含量的多少,B正确; C、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

15、析液,则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从而导致滤纸条上不会出现色素带,C错误; D、从上到下第 2 条色素带代表的色素是叶黄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 错误。故选 B。 10. 下列关于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破伤风杆菌进行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均有 ATP 的生成 B. 正常人运动时肌细胞中 ATP 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合成速率 C. 细胞中所有的酶发挥催化作用时需要 ATP 为其提供能量 D. 人小肠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时均需要 ATP 参与 【答案】D 【分析】腺苷三磷酸(ATP) :由腺嘌呤、核糖和 3 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 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ATP

16、 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分解产生,作用于细胞的生理活动;也可通过光合作用光反 应产生,作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 【详解】 A、 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型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 ATP 的生成, A错误; B、ATP 在正常人体内保持动态平衡,因此运动时肌细胞中 ATP 的消耗速率和合成速率基本相等,B错误; C、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发挥催化作用的,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 D。 11.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将密 闭玻璃罩内的某植物置于适宜光照下一定时

17、间,迅速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宜光照,检测玻璃 罩内 CO2含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ab 段含量的减少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强度 B. bc 段含量上升是因为遮光处理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致 C. ab 段和 cd段植物都有有机物积累,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是 d 点和 e 点 D. de 段含量不变是因为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 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 有重要意义。

18、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内部因素:植物种类、发育情况、叶龄、叶面积指数;外部因素:光照强度、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二氧化碳含量、水含量。 根据图中显示,ab玻璃罩内 CO2含量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bc玻璃罩内 CO2含量升 高,遮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cd 玻璃罩内 CO2含量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de玻璃 罩内 CO2含量稳定,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一致。 【详解】A、CO2含量的变化取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大小,ab段 CO2含量的减少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 用强度大于呼吸强度,A正确; B、b 点后曲线呈向上趋势,CO2含量升高,结合题意可知,是因为遮光处理

19、导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致, B正确; C、ab 段和 cd 段 CO2含量都减少,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强度,植物都有有机物积累,但有 机物含量最多的是 b 点,因为 b 点是密闭容器内 CO2含量的最低点,有机物积累最多,C错误; D、de段 CO2含量不变是因为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D正确。故选 C。 12.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多种多样的细胞产生 B. 细胞衰老和凋亡在个体发育和正常生存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C. 细胞中自由基增加可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 D. 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诱发基因突变

20、而引起细胞癌变 【答案】A 【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会经历分裂、分化、衰老直到凋亡。不同的细胞,完成生命历程所需的时间不同。 例如,大部分细胞会遵循正常的生命历程走完一生,少数细胞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干扰,会脱离正常的生命 轨道,出现损伤、坏死(死亡)或癌变等。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并没有改变,A错误; B、细胞衰老和凋亡在个体发育和正常生存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避免的,B正确; C、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可通过破坏细胞分子和结构而使其衰老,C正确; D、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些化学物质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而使细胞癌变,D 正确。故选 A。

21、 13. 某生物兴趣小组借助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细胞(2n=12)时,发现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这个细胞 的细胞质即将分裂为两部分,下列关 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的赤道板位留一般不会出现细胞板,可能为低等动物细胞 B. 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 24,则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 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D. 若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子细胞可能是体细胞、极体或精细胞 【答案】C 【分析】该生物的体细胞有 12 条染色体,且细胞膜向内凹陷,可判断出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处于细胞分裂 的末期。 若为有丝分裂末期,则该生物体细胞中有 6 条染

22、色体; 若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则该生物体细胞中有 12 条染色体; 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则该生物体细胞中有 12 条染色体。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细胞应该属于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A 正确; B、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 24,说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单体,而细胞又处于分裂末期,应处 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正确; C、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则说明是染色体单体分离,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 第二次分裂末期,其中前者有同源染色体,后者无同源染色体,C 错误: D、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以及第一极体分裂为第二极体的过程中,细胞质都均等分配,

23、D 正确。故选 C。 【点睛】 14.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是一种抑癌基因,杂合子(Rr)仍具有抑癌功能。杂合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一旦体细胞的杂合性丢失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 ,形成的细胞就会失去抑癌功能而发生恶性转化。 如图为视网膜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杂合性丢失的可能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情况 1 一定是含 R的染色体组缺失而导致半合子(r) 的产生 B. 情况 2 一定是含 R或 r的染色体易位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 C. 情况 3 一定是含 R的染色体片段倒位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 D. 情况 4 一定是 R 基因突变成 r基因而导致纯合子(rr) 的产生

24、 【答案】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 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 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 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 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 的形式

25、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1 中只含一条染色体,是由于含 R 的染色体丢失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A 错误; B、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体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B 错误; C、3 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了含 R 的染色体片段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C 错误; D、4 中染色体没有变化,说明是由于 R 基因突变成了 r 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D 正确。故选 B。 15. 下列关于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与 A、C与 G 之间的碱基对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B. 若一条链的 T :G等于 3:2,则另一条链的 T :

26、G 也等于 3:2 C. 嘧啶碱基与嘌呤碱基数之比越高的 DNA分子,其热稳定性越高 D. 能够稳定而准确的自我复制是其能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之一 【答案】D 【分析】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A和 T 配对,G和 C配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支架,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一条链的 T:G等于 3:2,

27、则另一条链的 A:C也等于 3:2,B错误; C、碱基对 G-C 含量越高的 DNA 分子,其热稳定性越高,C错误; D、能够稳定而准确的自我复制是 DNA 能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之一,D正确。故选 D。 16. 将未带放射性标记、能连续分裂的果蝇体细胞,置于用 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细胞培养液中, 当培养到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 ) A. 每条染色体有放射性标记,DNA 分子的每条单链也带有放射性标记 B. 部分染色体有放射性标记,部分 DNA 分子的双链也带有放射性标记 C. 每条染色体有放射性标记,部分 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带有放射性标记 D. 部分染色体有放射性标记,部分 DNA

28、分子的一条链也带有放射性标记 【答案】C 【分析】DNA 复制是指 DNA 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 DNA 分子产生两个相同 DNA 分子的生物学过程。 DNA 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以亲代 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 DNA,每 个子代 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 DNA 链,这种现象称为 DNA 的半保留复制。 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 制。 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 即复制起始点(复制

29、子) 。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详解】根据 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当培养到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DNA 分子复制两次:第一次 DNA 复制结束后,得到的 DNA 分子都是一条链带标记、一条链不带标记;第二次 DNA 复制结束后,得到 的 DNA分子一半是一条链带标记、 一条链不带标记, 另一半全部带标记, 即所有 DNA 分子都带有标记 (所 有染色体均带标记) 。故选 C。 17. 脊髓灰质炎病毒常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 多见于儿童, 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如图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30、 该病毒和 HIV 的增殖过程都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 B. 病毒的+RNA通过过程进入细胞不需要载体协助 C. 过程都发生了碱基配对且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 过程需要消耗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数目不相同 【答案】A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只有 DNA 或者 RNA, 含有 DNA的病毒称为 DNA 病毒,含有 RNA的病毒称为 RNA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 RNA,是 RNA 病毒;一部分 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逆转录,逆转录是以 RNA为模板,形成 DNA,分析图中可 知,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没有合成 DNA,所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不是逆

31、转录病毒。 【详解】A、由图可知,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没有逆转录过程,故不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A错误; B、RNA 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 C、 过程发生+RNA和-RNA 之间的配对, 过程发生+RNA 上的密码子和 tRNA 上的反密码子之间的 配对,配对方式都是 A 与 U配对,C 与 G配对,C正确; D、过程合成的是-RNA,过程合成的是+RNA,两条链是互补的关系,-RNA中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 +RNA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相等,两个过程需要消耗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数目不相同,D正确。故选 A。 18.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

32、,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因子成对出现,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属于作出假设 B. 用假设内容推导 F1自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属于演绎推理 C. 把演绎推理的结果用实际杂交来检验属于实验验证 D. 孟德尔用“假说一演绎法”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现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假说的内容: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 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详解】A、雌雄配子

33、数量应该不相等,一般情况下,雄配子多于雌配子,A错误; B、用假设内容推导 F1测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属于演绎推理,B错误; C、把演绎推理的结果用实际杂交来检验属于实验验证,C正确; D、孟德尔没有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 C。 19. 研究表明,人类的性别决定与 Y染色体上的 P基因有关,有该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男性,无该基因的个 体表现为女性。果蝇的性别取决于 X染色体上的 Q基因的表达量且它的表达量与该基因的数目成正相关, 高表达量开启睾丸发育,低表达量开启卵巢发育。性染色体组成 XXY 的人和果蝇的性别分别为( ) A. 男性雄性 B. 男性雌性 C. 女性雄性 D. 女性雌

34、性 【答案】A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的人,含有 Y染色体上的 P 基因,表现为男性;性染色 体组成为 XXY 的果蝇,两条 X 染色体,Q基因多,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XXY 的人有 Y 染色体,上面有 P 基因可表达为男性,XXY 的果蝇 X上的 Q基因 属于高表达量,发育为雄性,故选 A。 20. 已知生物的性别决定:家蚕为 ZW型性别决定,果蝇为 XY型性别决定,则隐性致死(伴 Z或伴 X染色 体遗传)对于性别比例的影响是( ) A. 家蚕中雄、雌比例上升,果蝇中雄、雌比例下降 B. 家蚕中雄、雌比例上升,果蝇中雄、雌比例上升 C. 家

35、蚕中雄、雌比例下降,果蝇中雄、雌比例下降 D. 家蚕中雄、雌比例下降,果蝇中雄、雌比例上升 【答案】A 【分析】ZW 型性别决定,ZZ 是雄性,ZW 是雌性,果蝇为 XY 性别决定,XX 是雌性,XY 是雄性,遗传 的隐性致死基因(伴 Z 或伴 X 染色体) ,在有一个死基因的情况下,ZW 死亡,ZZ 不死,XX 不死,XY 死 亡,所以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果蝇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 【详解】A、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果蝇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A 正确; B、果蝇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B 错误; C、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C 错误; D、果蝇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D 错误。 故选

36、 A。 21. 如图为某基因的突变过程( 突变发生在能编码氨基酸的区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基因突变过程中碱基对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 图中子代 DNA 再复制一次才能产生突变基因 C. 突变后的基因与原有基因的转录产物不相同 D. 突变后的基因与原有基因的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相同 【答案】A 【分析】基因突变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诱发基因突变 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 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 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 DN

37、A 等。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基因突变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碱基对的数目没发生改变,A错误; B、图示子代 DNA会出现 U-A,再复制一次才能产生 A-T ,B 正确; C、碱基对替换后转录后形成的 RNA 与替换碱基对对应的碱基发生了改变,故突变后的基因与原有基因的 转录产物不相同,C正确;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基因与原有基因的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相同,D正确。 故选 A。 22. 如图为某条 DNA分子上的基因与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从中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A. 图示产物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糖类 B. 部分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对 应的关系 C. 一对等位基因可

38、能参与多对相对性状的控制 D. 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基因的表达产物都是蛋白质,有的多种蛋白质对应一种性状,有的一种蛋白质对应一 种性状,说明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详解】A、基因的表达产物都是蛋白质,A错误; B、性状 F、G、H与基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B 正确; C、性状 A、B、C、D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D、 性状 E 受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这些基因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 D 正确。故选 A。 23. 下列诊断措施中,不能用来确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是( ) A.

39、 DNA序列测定 B. 观察染色体的形状 C. 羊水检测 D. B 超检查 【答案】B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对胎儿的 DNA 测序分析,是基因诊断,其细胞中染 色体发不发生变异, 可以利用 B 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 以及通过检查脱落的胎儿细胞及 DNA 情况来判断。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可以通过 DNA 测序确诊,A正确; B、基因突变没有改变染色体的性状,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性状判断,B错误; C、可以通过胎儿脱落在羊水中的细胞及 DNA 判断,C正确; D、可以利用 B超检查脏腑及组织病变,D正确。 故选 B。 24. 下列生物事例不能用

4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的是( ) A. 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黑色桦尺蠖数量较多 B. 有的蝴蝶翅色鲜艳,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 C. 大肠杆菌具有极大的繁殖潜力,存在多种变异类型 D. 老斑马在群体被狮子追逼时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 【答案】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 ,遗传和变异,适者生 存。 【详解】A、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黑色桦尺蠖数量较多是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用达尔文自 然选择学说中的“适者生存”去解释,A 正确; B、有的蝴蝶

41、翅色鲜艳,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描述的是警戒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用达尔文自然 选择学说中的“适者生存”去解释 ,B 正确; C、可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遗传变异去解释,C 正确; D、老斑马在群体被狮子追逼时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描述的为种内互助,不能用达尔文自然选择 学说去解释,D 错误。故选 D。 25. 某岛上地雀种群基因频率会随着气候改变而发生改变。当气候恶劣时,喙小的地雀死亡率高:当气候良 好时,喙大的地雀死亡率高。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 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存着生殖隔离 B. 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属于可遗传的生物特征 C. 气候改变导致地雀的喙发生不定

42、向的变异 D. 地雀的喙大小和岛上的气候发生共同进化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 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 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题干可知,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变化和该地雀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有关,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属于可遗传的生物特征,B 正确; C、因为基因突变等原因,岛上先有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气候改变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影响喙小地雀和喙 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C错误: D

43、、共同进化体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岛上的气候改变影 响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反之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改变不能影响气候,D 错误。故选 B。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6. 胆固醇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既通过 LDL(载脂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也可在细胞 内以乙酰 CoA为原料合成,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 LDL的膜结构由_ (填“单层”或“双层)磷脂分子组成,理由是_,LDL通过其上 的_将其包裹的胆固醇准确无误地转移给相关细胞。 (2)图中过程和过程体现了生物

44、膜的_特征,过程含有 LDL的胞内体进入_ (填一种 细胞器) ,被水解酶降解。 (3)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时,细胞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请写出 两种调节过程: a_,b_。 【答案】 (1). 单层 (2). 胆固醇属于脂溶性物质, 易与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接触; LDL 外部是水环境, 易于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接触 (3). 载脂蛋白 B (4). 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 溶酶体 (6). 抑制 LDL 受体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脂储存; (7). 抑制乙酰 CoA还原酶的活性 【分析】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

45、,尤以脑及神经组 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 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 维生素 D 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由图可知:胆固醇有两种来源:细胞外载脂蛋白(LDL)运输至细胞内;细胞中乙酰 CoA的转化合成。 胆固醇的去向:以胆固醇脂的形式储存。 【详解】 (1)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胆固醇属于脂溶性物质,易与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接触; LDL外部是水 环境,易于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接触,所以形成磷脂单层膜;LDL 通过其上的载脂蛋白 B 将其包裹的胆固醇 准确无误地转移给

46、相关细胞。 (2)过程和过程涉及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 解酶; (3)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从减少细胞外摄入和细胞内合成(抑制 LDL 受体基因表达;抑制乙酰 CoA 还原 酶的活性) 、增加输出(促进胆固醇脂储存)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胆固醇合成与利用相关知识,需明确图中相关过程及胆固醇的化学性质特点。 27. 回答下列变异与细胞分裂的相关问题: (1) 无论是减数分裂过程, 还是有丝分裂过程, 都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理由是在分裂的_ (填 时期) ,发生了_。 (2)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 分别

47、是: _; _。 (3)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 a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b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a 一般发生在_(填”有丝 分裂”或“减数分裂”) 过程中,b 一般发生在_。 (填“有丝分 裂”或“减数分裂”) 过程中。 【答案】 (1). 间期 (2). DNA复制 (3). 减数第一次分 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4).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的交叉互换,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5). 减数分裂 (6). 有丝分裂 【分析】1、基因重组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

48、因的重新组合。重组类型有:交 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数目 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1) 基因突变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在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双链解开,碱基暴露,易发生改变。无论是减数分裂过程,还是有丝分裂过程,在分裂间 期都要进行 DNA复制。 (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两条途径分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 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随着同源染色 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3)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改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