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板 块 中 国 古 代 史 第1讲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历历 史史 2021 内 容 索 引 时空纵览阶段特征 必备知识精要排查 关键能力题点突破 情境体验思维升华 时空纵览时空纵览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前的历史 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 时期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度; 宗法制,分封 制,礼乐制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变法改革, 郡县制出现 政 治 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 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 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中 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刀耕火 种;丝织、 彩陶技 术 井田制;青铜 器;
2、商业初步 发展,工商食 官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都江堰、郑国渠;人 工冶铁;巨商和商业 中心 经 济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原 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到生 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巨大变 化,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 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壁画,陶 器,绘画 甲骨文,金文; 礼乐文化; 诗经 百家争鸣; 司南;楚辞 思 想 文 化 从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 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再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的繁荣 ,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精要排查精要排查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原始社会 禅让制 (1)农业:刀耕火种;最早培植粟 和水稻;土地公有
3、(2)手工业:学会了养蚕和缫丝 技术 彩陶画鹳鱼石 斧图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年约公 元前1600年) 王位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 制定夏小正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年公元 前1046年) 神权与王权 相结合;实行 内外服制 手工业: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 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 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甲骨文是比较成 熟的文字,汉字形 成完整体系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西周(公元前 1046前771 年) (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 分封主体,周天子为“天下 共主”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 政治结构 (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实 行井田制 (2)手工业: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 战国 时期 (东周) (公元 前770 年 前221 年) (1)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 宗法制走向崩溃 (2)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为田开阡 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建立严密的户 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 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特点: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 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 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 耕推广;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 代最基
5、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民营 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 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 破,抑商政策出现 (1)思想:儒家、法家 和道家等思想,在百 家争鸣中大放异彩 (2)科技:战国时期出 现了司南和石氏星 表,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算筹计数法 (3)文艺:诗经 离骚等文学杰 作,帛画人物龙凤 图等艺术珍品 【新教材 新视野】华夏认同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 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 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 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
6、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题点突破题点突破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命题点一命题点一 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 1.(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 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 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 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私田不允许
7、进行交 易买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是国有制,排除C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概念阐释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成熟。 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西周 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 田”。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 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8、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 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 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原 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 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 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 化,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
9、点二 3.(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 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 项正确。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4.(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 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 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10、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夏商时期的仁爱思想。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此情 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A项说法体现了题干 情景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B项说法错 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项说法 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 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知识拓展商汤的“仁德”政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 亡国
11、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 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 归服。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 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一、西周分封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 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 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 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 得到
12、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 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 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西周后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二、“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建立 政治体系 春秋以后,宗法分封的政治体系逐渐被打破,但是,宗法制度文化却 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皇权继承基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民间组 织中,血缘关系始终是一条
13、坚韧的纽带。大族成为一方政治势力,是 皇权在地方上的补充。地方大族对维护封建法纪、封建社会秩序 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以尊卑等级 为标准确立 权利义务 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务。周朝开始实 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担纳贡、 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以尊宗敬祖 为原则凝聚 族群力量 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一是通过宗庙祭祀 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 它是族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
14、同族共同祭祀祖先, 尊宗敬祖,族长借此处理族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 谱维系尊宗敬祖制度 以伦常纲纪 为准则处理 人际关系 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宗法 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伦理文化,处理政治关系尤其是 处理伦理关系都依赖于以宗法为根本的伦常纲纪,伦常纲纪成为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史料实证分封制强化地方治理 (2020山东菏泽一模)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 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 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
15、有(我们有什么近处的 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疆域已经明确,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由于分封建 国,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故A项正确;B、D两项不 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历史解释早期政治凸显宗法色彩 (2020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 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 政成王。据此可知( ) A
16、.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 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 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 D.分封制成为周王朝制度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B 解析 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于成王,说明嫡长 子继承制最终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 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 制的实现,排除C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3.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 (2020山东潍坊期末)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
17、为商的方伯。周建国 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 周三族进一步交融,西周末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 )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 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交融,西周末期 以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是在夏商周民族交融基础上形成的, 从而说明华夏族中民族构成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故选 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交融并逐渐形成华夏族,而非强调夏商周三 朝的政权更替,
18、排除A项;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 族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B项;到了西周末期,分封制下的诸侯强大,威 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命题点二命题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 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子关于“义”的 主张,共同点是都
19、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 用,故D项正确。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 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 项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C 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核心价值 “义”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孟子对先秦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完 善,“义”是孟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理念。孟子的“义” 既重视对人的内在道德修为的培养,又重视对人的外在行为的引导,对后世 国人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孟 子的“义”仍具有闪
20、光的价值。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 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 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君 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楚国国君
21、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 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3.(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 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 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 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逐 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
22、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 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 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 关系,故C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4.(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 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命题点一
23、命题点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图中可看出发现铁器实物的 战国以前的墓葬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 是战国时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故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说明这些铁器 实物一定是农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新疆 发现的铁器实物与中原发现的铁器实物之间的联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 涉及利用自然陨铁冶铁,没有涉及这种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5.(2018全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 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 反映出,墨子(
24、)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 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 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 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 体系,故B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知识拓展 墨子科技思想最突出的特质是强调道技合一,他的科技实践围绕着“义利 共同体”这一中心来进行。在墨子那里,“为天下兴利除害”既是科技发展的
25、出发点,也是科技发展的排他性目标,因而墨子科技思想带有重利贵用的伦 理学取向,具有强烈的伦理诉求。在那样一个生产力相对低下、战乱频仍 的时代,提高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对于战争灾祸的遏制成为墨子 科技实践的内驱力。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一、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 1.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 (1)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 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 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 (2)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而 相对应的地缘
26、的郡县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度。 (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 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 (1)新型的社会组织: 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 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 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 又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前提。 (2)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战国时期,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 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
27、消“封建”贵族的特权, 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 君主一个人手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 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 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 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 1.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 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生产关系变革 “相地而 衰征” “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土地的好坏
28、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 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 权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 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 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废井田, 开阡陌”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世袭贵 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 里不鬻”的惯例。 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
29、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 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 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 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 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 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三、早期儒、墨、道、法思想的差异和相通 1.差异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 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 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30、;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 应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 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 命观”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相通 关于犯罪与 经济的关系 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 人守法的物质基础 “爱民”思想 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 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 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限制君权” 思想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信任,
31、方可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 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 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 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 要求统一的 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学派在自己的思想 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中枢的变动 (2020山东青岛二模)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 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 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32、 ) 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 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诸侯国营建都城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 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故C项正确;这一变化 不能反映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国没有 尊奉王室,排除B项;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排除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技术的发展 (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 知当时(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33、.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著作著作 内容内容 国语国语 深耕而疾耰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平整土地)之之,以待时雨以待时雨 庄子庄子 深其耕而熟耰之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其禾繁以滋 孟子孟子 深耕易耨深耕易耨(锄草锄草)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 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 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 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3.唯
34、物史观墨家发展历程折射社会转型 (2020河南平顶山一模)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 子 成相中记载“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 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 时代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 选A项;墨家学说的衰落主要是自
35、身的原因,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显学地位,排除C项;“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情境体验情境体验 思维升华思维升华 真题感悟真题感悟 (2020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一模,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 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
36、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4分)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6分) 思维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获取解读信息 设问 学科 素养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 第 (1) 问 不同 态度 史料 实证 “贵贤者霸,敬贤者存” 荀子主张贵贤、敬贤 “立君而尊贤其乱甚于无君” 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相同 之处 历史 解释 二者对“贤”的态度的出发点 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第 (2) 问 意义 史料 实证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 必行,罚必当” 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 以才能和功
37、劳为用人标准 历史 解释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 制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 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 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第三步 解后答逻辑规范作答 (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 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 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情境剖析情境剖析 本题以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对选贤任能思想的阐释为命题情境,通过比较思 想家的主张,认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从而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体
38、现出高考对于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在各国逐渐确立起来。与世袭制不同,官僚制下的官员 由君主选拔而来。虽然在世袭制下贵族内部存在小范围的选举,但从规模 和性质上看,都不能与战国时期全国范围内的选贤活动相提并论。当血缘 关系和祖先荣光不足以成为获取官职的依据,官僚队伍应由何种人充任以 及如何将其选出等问题便随之而来。这是先秦诸子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前者涉及贤者的标准,后者则涉及选拔的方式和原则。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一个国家的政治能否凝聚人心、政策能否得到有效 执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把合适的标尺,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 位。从中国的政治实践来看,从先秦的乡里举荐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针、好干部“五条标准”,选贤任能一直 是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尺,是中国各级领导干部产生的重要制度基础,也是中 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