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错题集(已调整).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942789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错题集(已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错题集(已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二年级二年级数学数学上册上册错题集错题集(已调整)已调整) 【题目描述】1 米-20 厘米=( )厘米 【错例】1 米-20 厘米=19 厘米 【错误分析】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不熟练,少数学生 20-1 来解决。 【解决对策】这是学生对单位的认识不够强烈,要强调统一单位后相加减, 多做一些单位换算的提加以强化 【题目描述】3 个 5 相加的和是多少? 【错例】3+5=8 【错误分析】因为之前学过加法,对“和”字比较敏感,看到和就会想到加 法,加上读题不认真就直接写成 3+5=8. 【解决对策】强化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3 个 5 相加”是表示 5+5+5=5 X 3, 是我们

2、最近学习的乘法,并列出表示“3+5”的题目“3 与 5 的和是多少”形成 对比,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题目描述】计算一下一个月(30 天)有多少小时? 【错例】3060=1800(小时) 【错误分析】原因 1:没理解一天是 24 小时而不是 60 小时。 【解决对策】要求学生认真对题,并且强化一天 24 小时这个概念,还可以出 个题目: “一天又多少分钟”对比强化。 【题目描述】 第 2 页 【错因分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透彻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列 综合算式,哪里改打括号,为什么有些地方不用打括号。有些学生不知道哪里要 打括号直接所有的地方都打括号,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综合算式。

3、 (最主 要的原因是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太熟,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打不打括号是根据运 算顺序来确定的) 【解决对策】在前面混合运算的运算习中打好基础,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打不 打括号是根据运算顺序来确定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多几次完整的示范操作。 【题目描述】 【正确解答】508=6(天)2(个) 6+1=7(天) 【典型错例】508=6(个)2(天) 【错因分析】 (1)单位容易混淆,像上题中有些学生不知道商和余数的单位是天还是个。 (2)不明白为什么六天还要加上一天,有些题目也不用加 1,学生会加 1。 比如:一辆汽车有 4 个轮子,30 个轮子最多可以安装( )辆车。 【解决对策】在上有余数的除

4、法第二课时时应该着重强调单位:508=6 (天)2(个)就是 50 个灯笼每天做 8 个,做 6 天后还剩两个没做完,所以 剩下的两个还要花一天的时间去做 6+1=7(天) 。 【题目描述】有一排棋子,按照“四黑两白”的顺序排列起来,第 30 颗棋 子是( )色,第五十颗棋子是( )色。 【错因分析】 )不列除法算式,直接写颜色。 )当余数为 0 时,学生会认为与第一颗的相同。)余数不为零的情况, 学生容易觉得是跟商有关。 第 3 页 【解决对策】老师在学生做这类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列出除法算式: (组) ,(组)(颗) 。老师应该让学生体会整除时(余 数为时)应该与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有余数的

5、情况下是与余数的颜色相同, 而与有几组(商)没有关系。 【错题 3 描述】 【错因分析】学生认为余下的 3 颗是要减去的。没有想到余下的是在小红手 里的糖。因此不是减少,不能用减号,而是加上。 【解决对策】平时要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好好分析题目条件。 【题目描述】妈妈买一盏 52 元的台灯。(1)如果妈妈付的全是 10 元,她最 少要付( )张 10 元。(2)如果妈妈带的钱正好够买这盏台灯,她最多带了( ) 张 10 元。 【错因分析】第 1 题:学生可能受数的组成的影响,52 里有 5 个十和 2 个 一忽视给出的条件“妈妈付的全是 10 元”即妈妈不可能有零钱,而错误地填成 最少要付 5

6、 张;第 2 题:学生可能忽视给出的条件“正好”和“最多”即妈妈除 了 2 元以外其余的都是 10 元,而错误地填成最多要付 6 张。 【解决对策】小朋友们仔细读题,你就会发现两道题不同:第(1)题,妈妈 付的全是 10 元,而没有零钱,所以最少要付 6 张 10 元才够。第(2)题,妈妈带 的钱正好够买这盏台灯,证明妈妈带的钱就是 52 元,所以她最多带了 5 张 10 元。 【题目描述】 下面的两个角, 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1) (2) 【错因分析】 1 学生一开始凭感觉, 直观理解, 认为图形大, 角就大。 2 学 生操作能力不强,虽然在题目中写着用三角板上的角

7、比比看,但学生不知用哪个 角去做比较,而且用三角板重合时也有可能出现差错 3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的知识,教师也没有强调,所以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欠缺。 第 4 页 【解决对策】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读题目,找出关键句。题中要求用三 角板比一比,那就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和图中相同的角。 2然后,用 三角板中角与图中顶点与顶点重合,相同边再重合,在操作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两 个角是一样大。 3最后再一起讨论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题目描述】一本书 278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 55 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 了 18 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错例】55+18=73(页)、2

8、78-73=205(页)。 【错因分析】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容易受干扰条件“278”影响,没 看完所提问题问的是什么。 【解决对策】应告诉学生,有些题的条件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干扰条件),应 充分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题目描述】一张课桌 62 元,比一把椅子多 34 元。一套课桌椅多少元? 【错例】62+34=96(元)、96+62=158(元)。 【错因分析】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容易混淆了谁多谁少。 【解决对策】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 34 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 复读题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 【题目描述】18 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 一瓶药够吃几天?

9、 【错例】183=6(天)。 【错因分析】 因为在审题的时候,学生没理解“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中 包含乘法的意义 23。 【解决对策】先让学生把题目看一遍,问学生通过阅读题目从中得到了哪些 信息,再强调题目中的条件“早晚一次,每次三片” ,让学生明白是一天要吃两 次,一次吃三片,从而学生便会列出式子 23,这样便很容易算出答案。 【题目描述】一辆小轿车上有 4 个轮子和一个备用轮,现在有 38 个轮子, 能装几辆这样的车?还剩几个轮子? 第 5 页 【典型错例】 384=9(辆).2(个) 【错因分析】 没有弄清一个车上有多少个轮胎,只是根据生活来进行计算。 没有考虑备胎。 【解决对策】 让学

10、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一个车上有几个轮 子。 【题目描述】20+5-20+5 【错例】25-25=0 【错因分析】对于混合运算规则掌握不到位,对于加减法混合运算应该从左 到右一次计算。 【解决对策】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混合运算牢记于心,从 左到右一次计算,不可以为了方便随意改变运算顺序,加强此类题目的练习。 【题目描述】有三根绳共长 60 米,其中一根比最短的一根长 5 米,比最长 的一根短 5 米,最长的一根长多少米?最短的一根长多少米? 【错例】 最长的 60 米,最短的 5 米 【错因分析】 没有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认为最长的越长越好,最短 的越短越好,没有考

11、虑清他的限定条件。 【解决对策】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理解题意。假设 3 根绳子一 样长,603=20,则最长:20+5=25 最短:20-5=15 【题目描述】小兔造房,请了三头大象帮忙。有 12 条木棍需要搬几次? 【典型错例】1234 【错因分析】学生做题时只关注文字信息,忽略了每头大象一次能运几根木 棍。 总的来说学生在审题时没有将文字与图有效结合,从而造成审题的漏洞出现 信息不完整。 【解决对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图文有效结合。 【题目描述】荡秋千是平移() 【典型错例】荡秋千是平移()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认为荡秋千的运动表面上好像没有经过旋

12、 转(360旋转) ,不像其他的电风扇的转动、钟表上的分针、时针的转动,因此 就认为属于平移现象。主要还是对平移现象理解不够。 第 6 页 【解决对策】要让学生说说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比较 典型的平移和旋转运动有哪些。 结合平时容易搞错的几项运动进行分析: 荡秋千、 跳远、摩天轮等运动的分析。 【题目描述】写出下面各数。 (1)新华电影院有座位一千三百零九个( )。 (2)从小明家到学校要走二千零三米( )。 【错因分析】 学生从写 100 以内的数到写万以内的数,数位比较多,学生对数 位顺序表不清晰,因此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 【解决对策】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

13、进一步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 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另一方面加强改错练习,引导学 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还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先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对照计 数器写数 。 【题目描述】植树小组昨天栽了 105 棵树,今天比昨天少栽了 28 棵树,两 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典型错例】105-28=77(棵) 【 错因分析】读题不完整,建议学生读完题后简述出“2 个条件,一个问 题”。 【题目描述】把两根长都是 45 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焊接头用去了 5 毫 米。焊接后铁条长多少毫米? 【典型错例】45+45=90(毫米) 90-10=80(毫米) 【 错因分析】把两根长都

14、是 45 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只有一个焊接头。 【题目描述】小明做操;从前后左右数小明都是第三个,问一共有多少位同 学做操? 【错因分析】对于这种题,学生会先从前后数,因为是第三个,所以前后共 有 5 人,但是数左右的时候,误以为刚才数了本身小明自己,就减掉一个刚刚本 身,即左右的人数 5-1=4(人) ,所以就是 54=20(人) 。 第 7 页 【解决对策】 对于解决这类问题, 可以化抽象为表象, 通过画图的方法, 即: 前面有 2 人,后面有 2 人,前后共有 2215 人 左面有 2 人,右面有 2 人,左右共有 2215 人 做操的同学共有 5525 人 【题目描述】 李大伯去年收

15、获稻谷 5120 千克,比今年少收获 768 千克,今年收获多少千克稻 谷? 【典型错例】5120768=4352(千克) 【错因分析】这类题目很常见,学生做错主要有两个原因:1、做题时不细 心,把题目条件看错;2、题意模糊,搞不清楚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看到 “少”想都不想就用减法。 【解题策略】 在讲解这类题目时,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大小 关系,题目中的关键句就是“比今年少收获 768 千克”这句话,把这句话单独拿 出来,让学生比较今年和去年到底哪个多,则很容易知道去年比今年少,故为去 年今年。此时已知少的,要求多的,从而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是 5120+768。 同时列出变式题

16、,将关系句改为“今年比去年少收获 768 千克” ,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解决同类型题。 小明有 10 朵花,需要把它装到花瓶里。 (1) 现在有 5 个花瓶,每个花瓶里要装几朵? (2) 现在有2个花瓶, 一个花瓶里装了5朵, 另一个花瓶里要装几朵? 【典型错例】 (1)10 5=2(朵) 第 8 页 (2)10 5=2(朵)或 10 2=5(朵) 【错因分析】学生在才开始进行除法的学习的时候,不能对除法和减法进行 很好的区分。且第二问中有干扰数据。小朋友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 【解决对策 】在小朋友不能确定题目中数据哪些是有用数据,哪些是干扰 数据时,可以反复读题,并且在读题的同时,将题中的数

17、据写在草稿本上。至于 如何区分减法和除法,可以采用画图法。 【题目描述】校园里有 24 盆菊花,水仙花比菊花多 15 盆,两种花一共多少 盆? 【典型错例】24+15=39(盆)答:两种花一共 39 盆。 【错因分析】从这道题中可以分析到,学生出错的原因大致两个:1、学生 审题不仔细,对问题也没有仔细分析,就想当然的将题中两个数字 24 和 15 相加 便完事。2、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没有弄懂已知条件和问 题就直接解答,即“月季花比菊花多 15 盆”这个条件没有分析透彻,从而不明 其意,强行计算解答。 【解决对策 】1、从学生读题方面入手,即引导他们反复阅读题目,提高审 题能

18、力,不要出现粗心等引起的不必要错误,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2、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读几次题目,将题意弄清, 即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这道题中,要求出两种花一共多 少,就必须分别知道是多少,从而从已知条件中找到菊花和水仙花的数量关系, 即“月季花比菊花多 15 盆” ,得出水仙花的数量可以用式子“24+15=39”得到, 于是两种花的数量就可以表示为:24+15+24=63(盆) 。从这里可以看出,解题的 关键在于读懂题意和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 【题目描述】9+183= 【典型错例】9+183=273=9 【错因分析】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

19、专门的章节讲解混合运算,可在实 际作业中,仍有学生会受到原来的定势影响,即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这表 明他们受到了前面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这类单一运算的负迁移影响, 尽管在 新课中教师会有所强调两者混合运算的差别, 但学生仍没有完全弄清两步运算的 计算顺序。 第 9 页 【解决对策 】1、加强学生对两步这一类混合运算的知识掌握,即有乘除和 加减的混合运算中,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一定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削减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运算的计算顺序从左往右的顺序对乘除加 减混合的运算的负迁移影响,即首先一定要区分这两类运算的形式和运算顺序, 再加强形式对混合运算的相关练习,让他们真正知道“只有

20、加减或乘除,按照从 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时,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 【题目描述】做一道加法算式,小明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6 看作 9,把十位 上的 1 看作 7,得到 604,正确得数是() 。 【典型错例】 588 【错因分析】没有理解个位、十位分别看错的数实际是多余的数,而直接减 掉了。 【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 个条件;个位上的 6 看作 9 就是个位上增加了 3,十位上把 1 看作 7 就是增加了 60,所以总共是增加了 63,用 604 减去 63 就是总的答案了。 【题目描述】 小军拍球拍了 31 下,小丽拍的比小军拍的

21、 3 倍少 20 下。小 丽拍了多少下? 【典型错例】313=93(下) 93+20=113(下) 【错因分析】 比多(比少)的叙述方式,学生不太适应。 【解决对策】 解释清楚多少的问题,是谁比谁多,从而知道到底谁多谁 少;小军拍的 3 倍就是 31*3=93(下) ,而小丽比 3 倍要少 20 下,所以应该是 93-20=73(下) ,则小丽拍了 73 下 【题目描述】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 一包大米重 5() 一瓶牛奶重 500() 一只香蕉重 150() 一只母鸡重 2() 【典型错例】一只母鸡重 2(克) 【错因分析】 作为物体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

22、,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实际接触的并不多。 而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 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学生未清晰地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 第 10 页 克的实际“大小”未能形成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正确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 量单位。 【解决对策】 可以借助一个 1 角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亲自测量或是从物 品的包装上找到物品的质量,并用手掂一掂,促使真正达到对不同质量的物品有 感性的认识。 【题目描述】张爷

23、爷收黄豆 810 千克,比收的玉米多 190 千克。收黄豆和玉 米一共多少千克? 【典型错例】810+190=1000(千克) 810+1000=1810(千克) 【错因分析】 这是和差关系混合一起的题目, 其中前面的相差关系是逆叙的, 这就增加了难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逆叙说法需要学生“脑筋转个弯” , 需要学生进行反向思考。 【解决对策】在学生熟练掌握顺向相差关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逆叙的相差 关系题目,并要进行直观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 同时要在平时的练习中适当增加对比练习量,使学生对这两类题目都比较熟悉, 并能注意辨别。教学中注意避免学生思维僵化,注意打破一

24、些不良的思维定势, 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数量后再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 【题目描述】 第 11 页 【典型错例】 (2)个(3) 【错因分析】 小学生的感知特征不够精细, 比较笼统, 不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道题中,学生只感知到了 3 组的“3”和每组 2 只熊猫的“2” ,并没有再次 去思考是 2 个 3 还是 3 个 2,也就没有去感知整体特征,只要自己填写的有“2” 和“3”两个数字,就认为自己填写的是正确的。 【解决对策】由于低学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此 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边数边记录数据,再数 一数数据的个数。如有三组熊猫,每

25、组 2 只,在图画上记录下 3 个 2,然后再数 一下数字 2,在数的时候要求说完整:1 个 2,2 个 2,3 个 2。在教学乘法的初 步认识的时候,应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引导学生多说,多练习,强调首次 对“几个几”的感知。由于学生不会经常用记录的方法,所以在题目中可以借助 小括号来引导孩子完成记录数据。让孩子进行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游戏, 从而得到强化。 【题目描述】爸爸、妈妈和我分别掰了 9 个玉米,小弟弟掰了 6 个。问我们 全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错因分析】学生可能没有清楚的理解题目条件信息,将 9 个玉米看成是爸 爸、妈妈和我一共摘的,弟弟是 6 个,算出一共摘了 9+

26、6=15(个) 【解决对策】首先将题目进行分析,注意理解题目中“分别”是指爸爸 9 个,妈妈 9 个,我也是 9 个,是 3 个 9 个玉米即 3 个 9 是 27,再加上弟弟的 6 第 12 页 个,全家一共摘了 33 个玉米。 【题目描述】小明做了 18 面绿旗,又做了 32 面红旗。送给幼儿园 14 面, 小明现在还有多少面? 【错因分析】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学生对已知条 件的分析还不到位,14 面旗没有颜色说明,学生会认为是送 14 面绿旗和 14 面 红旗。 【解决对策】首先要理解送 14 面旗是所有的旗中一共送 14 面,它可能是只 送红旗或只送绿旗,也有可能

27、是红旗绿旗都有,但颜色没有固定只要是在所有的 旗中送 14 面就可以了,一共有 18+32=50,还剩下 50-14=36 面旗。 【易错题案例】我今年 8 岁,爸爸今年 35 岁,爸爸 50 岁时你多大? 【典型错例】我今年 8 岁,爸爸今年 35 岁,爸爸 50 岁时我 27 大? 【错因分析】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还不到位,没明确题目信息,看到数字 就进行计算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明确题目信息,明白爸爸 50 岁时离现在 15 年,即 我再长大 15 岁,15+8=23 【题目描述】9 减 2 乘 3 等于多少?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9-2)*3=21 本道题目,通过询问学生写

28、出(9-2)*3=21 的原因以及对这道题目的综合分 析, 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以及对四则运算顺序不够熟 练 【解决对策】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加强四则运算练习,尤其 是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结合。 【易错题案例】3 个 8 相加,和是( ) 。 【错例】3 个 8 相加,和是( 11 ) 。 第 13 页 【错因分析】 (1) 学生对“3 个 8 相加”理解不到位。学生只从表面找数字, 看到“相加”就以为是 3 和 8 相加,这是理解错误导致。 (2) 学生对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认识欠缺。 【解决对策】 (1).首先可以复习“3 和 8 相加,和是多少?”这里只是

29、求两者的和。 (2).其次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每位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动手写出“3 个 8”, 那就是 8、8、8 三个相同加数再求出和。这样让学生直接动手理解有助于理解。 【题目描述】小红问妈妈多大年龄,妈妈说: “把我的年龄加 10,然后乘 5, 减 25,再除以 2,恰巧是 100 岁。 ”小红妈妈的年龄是多少? 【典型错例】 25 【错因分析】做口算时贪快、看错计算符号、该退位减法没有减去 1,或者 进位加法没有加上进位 1。 【解决对策】多进行口算训练,减少犯错几率。 【题目描述】 3 个 8 相加,和是( ) 。 【典型错例】11 【错因分析】 学生对“3 个 8 相加”理解不到位。

30、学生只从表面找数字,看 到“相加”就以为是 3 和 8 相加,这是理解错误导致。学生审题欠缺。只从单个 字或词去断定用什么方法做,看到“和”就马上想到两数相加。学生对相同数相 加与乘法的关系认识欠缺。 【解决对策】 首先可以复习“3 和 8 相加,和是多少?”这里只是求两 者的和。 其次,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每位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动手写出“3 个 8” , 那就是 8、8、8 三个相同加数再求出和。这样让学生直接动手理解有助于理 解。 【易错题案例】 一条马路长 30 米,每隔 5 米种一棵树,问这条路上可以种 第 14 页 多少棵树? 【错例】305=6(棵) 【错因分析】看到此类问题,学生

31、会非常容易直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不知 道或并不了解“植树问题” 。 【解决对策】教师应适时渗透植树问题 ,让学生掌握棵树=段数+1。教师 在讲解这类问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使其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易错题描述】 ( )个( ) 【典型错例】 ( 2 )个( 3 ) 【错因分析】 (1) 学生对于每份是几(相同加数) ,有几份(有几个这样的加数连加) , 不能很好的掌握。总是看到数量后就随意说是几个几,像每组铅笔是 2 只,有 3 组,看到数量 2 和 3 就随口说是 2 个 3 或者 3 个 2,而没 有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 (2) 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 认为像这样的形象图片学生应该

32、很容易 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说图意,而是直接让孩子写连 加算式,然后再写出乘法。 【解决对策】 (1) 联系有趣的情境和活动,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如在一幅生动 活泼的画面中提出兔一共有多少只问题。 (2) 描述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特点,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概念。 第 15 页 【题目描述】自行车厂计划三天生产自行车 80 台,第一天生产 20 台,第二天 生产 35 台,第三天生产多少台? 【错因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在进位加法满二十时仍用过去满十的方法只进 1,或者进位对了,但在计算时忘记加进位;减法忘点退位点而出现计算失误。这 类应用题是属于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所以在计

33、算的时候也存在不同的解答方 法。 【解决对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用总的自行车台数去减每天生产出的台数,最 后得到的就是第三天生产的; 另一种方法则可以先用加法计算出两天一共生产出 的自行车的台数,最后用计划生产的台数去减已经生产出的台数,得到剩余的部 分台数。 80-20-35=25(台) 80-(20+35)=25(台) 【典型错例】填空:一块香皂重 100( ) 。小兰体重 34( ) 。 一个西瓜重 4 ( ) 。 一块糖重 5( ) 。 一袋洗衣粉重 1( ) 。 一个鸡蛋重 50( ) 。 【错因分析】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重量并没有概念,所以会在这些题目上会 写错。 【解决对策】举出实

34、际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在学生的脑中形成表象,让他们可 以对不同的事物在脑中进行着对比,然后判断其单位。 一块香皂重 100 (g) 。小兰体重 34(kg) 。 一个西瓜重 4(kg) 。 一块糖重 5 (g) 。 一袋洗衣粉重 1(kg) 。 一个鸡蛋重 50(g) 。 【典型错例】有 37 名战士要过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每次能坐 5 人, 至少要几次才能把 37 人全部运过河? 【错因分析】小学二年级进行除法的初步认识,对于这道题会算,但是会忽 略余数为 2,在得到答案的时候只会取商。 【解决对策】 375=72, 在船坐满 7 次之后, 第八次坐上去只有 2 个人, 所以至少要 7+

35、1=8 次才能全部运过河。 【题目描述】小明买 2 卷胶卷,每卷 36 张 18 元,小红买了 3 卷胶卷,每卷 24 张 13 元。谁买的胶卷合算,为什么? 第 16 页 【典型错例】 小红买的合算,1318 【错因分析】没通过计算直接看数据而得出错误结果。 【解决对策】先找问题问什么,这题中问的是每张的价格。而后将 2 卷和 3 卷排除在计算。 【题目描述】3 个 8 相加,和是( ) 。 【典型错例】3 个 8 相加,和是( 11 ) 。 【错因分析】学生对“3 个 8 相加”理解不到位。学生只从表面找数字,看 到“相加”就以为是 3 和 8 相加,这是理解错误导致。学生审题欠缺。只从单

36、个 字或词去断定用什么方法做,看到“和”就马上想到两数相加。学生对相同数相 加与乘法的关系认识欠缺。 【解决对策】首先可以复习“3 和 8 相加,和是多少?”这里只是求两者的 和。 其次,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每位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动手写出“3 个 8” ,那就 是 8、8、8 三个相同加数再求出和。这样让学生直接动手理解有助于理解。 【易错案例】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 )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学生主要是对角的概 念没有正确理解。还有个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没有深入思考。看到有两条射线就 以为可以组成一个角,而没有考虑到顶点。 【解决对策】 (1)根据

37、题意举出反例,让学生知道组成一个角还有一个必不可少条件是 有顶点。 (2)回忆角的概念。强调要组成一个角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一个顶点、 两条射线。 (3)教育学生做题前要仔细审题,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题目都要深入多 加思考,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 17 页 【题目描述】 小明和小亮买同一本书,小明缺 1 元,小亮缺 3 角,如果用 他们两的钱合买这本书,正好够,这本书多少钱?他们各带了多少钱? 【 错因分析】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生活经验的欠缺与还在思维逻辑培 养期间对隐含信息的处理不能准群把握,导致会出现一看题目就无从下手的感 觉。 【解决对策】 题目的信息中有正好够这个字眼,那么这本书的价

38、格=刚好 两个同时缺的钱。即这本书的价钱是:1+0.3=1.3 元,小明带的钱:1.31=0.3 元,小亮带的钱:1.30.3=1 元。 【题目描述】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 4 个人,后面有 4 个人,这队一 共有多少人? 【 错因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直接将数字相加 4+4=8。而没有把自己给算进 去。 【解决对策】通过画图来让学生理解,先标注小明,再在小明前面画 4 个圆 表示 4 个人,再在小明后面画 4 个圆表示 4 个人。这样学生就知道加上自己了 【题目描述】今年小李和小张年龄和为 46 岁,五年前小李比小张大 6 岁,问 今年小李和小张各多少岁? 【 错因分析】直接用 46 来除

39、2 得出小张为 23 岁,再用 23+6 就是小李的岁 数。没有正确理解年龄差的概念,一出现总和时,对年龄之间的关系不能理清。 还有个问题容易将五年前这个数字对关系造成思维混乱。 【解决对策】 运用和差法进行求解, 小张:(46-6) /2=20 岁 小李: 46-20=26 岁 或者 20+6=26 岁。 【题目描述】一个院里住着四户人家,老张、小张,老王,小王每家都有一 个小孩,他们的名字是小雨,小雪,小晴,和王冰,只知道,王冰不是小王 家的,小雨的爸爸不是老张,小雪的爸爸姓王。这 4 个小孩分别是谁家的? 【 错因分析】面对大量的人物关系,容易出现逻辑与思维上的混乱。最后答 案出现千奇百

40、怪。 【解决对策】用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 18 页 、小红有一些书,总数不到 40 本,把这些书摆成 5 堆多 3 本。小红最多有多少 本书?最少有多少本书? 405=7(本)5(本) 【错因分析】 :前半部分算式正确,但没理解被除数、商数、余数之间的关系。 405=7(本)5(本),本来应该余 3 本,但计算中余 5 本,多出 2 本,就 应在总数 40 中去掉多出的 2 本,40-2=38(本),所以最多为 38 本。最少则当 商为 1 即每堆只有 1 本时,总数最少为 8 本。 【题目描述】3、小猴家住在游乐园的西北面 520 米,小狗家住在游乐园的 东南面 480 米。小狗与

41、小猴家相距多少米? 【典型错例】520-480=40(米) 【错因分析】 :此题学生没有理解方位,学生在分析时最好画草图,理解方 位,就非常直观了。 【题目描述】吃饭时每人需要一双筷子,8 个人需要( )根筷子。8 2 16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吃饭时每人需要一双筷子,8 个人需要( )根筷子 8 2 16 第 19 页 本道题目,学生没有读清题意,混淆一双与一根的区别。或是看题太快 ,把 一根当做一双。 【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犯低级错误,一双等 于 2 根。 【题目描述】 学校合唱队原有 64 人,毕业了 7 人,又加入了 11 人,那么, 学校合唱队现在

42、有多少人?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64+7+11=88 (人) :错误的认为毕业了的 7 人,任然在合唱队里。 【解决对策】 毕业的人,应该是原有的合唱队的人,既是在 64 人中去除 7 人,既是(64-7)而加入的 11 人,是新来的队员,既是在去除的基础上加上 11 个人,也就是说【 (64-7)+11】= 68(人) 【题目描述】一辆卡车一次能运货 5 吨,38 吨货几次才能运完? 【典型错例】一辆卡车一次能运货 5 吨,38 吨货次才能运完。 【错因分析】这类型的题目大部分同学能够列对算式,也能计算对这个算式 的结果,但不能回答对这个题目的问题。因为他们忽视了生活的实际需要,直接

43、 列得算式为(次). (吨) ,最后给出结果次就能运完。 【解决对策】 “几次才能运完?” ,试商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最后的 答案还要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看看是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来保留最 后的结果。这个题目中运了次运了(吨) ,还剩下吨没有运完, 所以还要运一次把这吨运完,即(次) ,也就是,要运次才能把 吨货运完。 【题目描述】 1 米20 厘米=( )厘米 【错因分析】 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不熟练,少数学生 20-1 来解决。 【解决对策】 强调统一单位后相加减。 第 20 页 【题目描述】 5635=11 【错因分析】 学生学习了退位减法后,分不清是否需要退位,统一全退

44、位。 【解决对策】 强调不够减时再退位。 【题目描述】一本书 278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 55 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 了 18 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典型错例】 55+18=73(页) 278-73=205(页) 【错因分析】受条件“278”页的影响,没有看清题意,没有看清问题所提 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决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告诉学生,在有些题目中,一些条件是 没有用的(是干扰条件) ,我们一定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去合理的选择条件。充 分理解题意后,在进行列式计算。 【题目描述】 小风今年 10 岁,爸爸比他大 26 岁,去年,他比爸爸小多少 岁。 【典型错例】 去年,他比

45、爸爸小 25 岁。 【错因分析】 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忽视了年龄每个人的增长是相同的。学 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因为没有这一个概念,容易把去年与今年相比,年龄的相 差也因此在今年的基础上减少一。 【解决对策】 举例子来说明问题,将今年爸爸的年龄算出来,计算今年 的年龄差。再将去年的爸爸年龄和小风的年龄算出来,计算年龄差。最后的得到 年龄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一结论。进而得出去年,他比爸爸小 26 岁这一 正确的答案。 【题目描述】食堂买来了 66 棵白菜,吃了 56 棵,又买来 44 棵,现在有 多少棵? 第 21 页 66-56=10(棵) 10+44=54(棵) 【典型错例】66-56+44

46、=66-100=34(棵) 【错因分析】这道题是 10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于二年级需要理解的一 个难点就是“把吃了的转化为减法,买来的转化为加法。 ”其次计算需要注意下, 因为某些同学容易做错,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四则运算存在这种运算习惯:就是 先计算加法,再算减法,先乘后除。尤其这道题后两个数字加起来等于 100,学 生更容易错算后一步。 【解决对策】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读懂题目中解题的先后顺序, 注意纠正这种错误的运算习惯。为强化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可在讲完这道题后出 几道关于运算顺序的题目。强化学生计算要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小括号除外) 。 【题目描述】有 35 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

47、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 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354=8(轮)3(颗) 丁丁 【错因分析】这道题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在学习了新课之后,计算不是 太难。但是这道题难在难找到除数,因为除数是隐含的,学生不善于找到。他们 习惯用的基本方法是一个一个地去分,从 1 分到 35,35 属于谁就是谁的。这种思 维特点简单直观,但是学生这种方法耽误时间,容易错。 【解决对策】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引出“周期”这个概 念,并把周期转化为“除数”这是重点突破口,也是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所以 老师在分析题目是一定要利用“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这个条件,帮 助学生理解这就是一个周期,也就是理

48、解 35 中含有多少个“淘气笑笑丁丁 冬冬” ,结合画图解答。 505+206=() (二年级上册 100 以内加法) 【错题分析】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竖式计算,而在竖 式计算中,常见的错误是注意力的不集中,把 505 写成了 550,导致计算错 误 【题目描述】 4、 最大的三位数加 1 是( ) 10 100 1000 10000 【典型错例】 选 【错因分析】这道题目学生容易不看清题目只看到三位数就错误的选择 第 22 页 100。 【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看完整个题目后在做题, 先写出最大的三位数是 999,然后加 1 就变成了 1000。所以答案为 1000。 【题目描述】2 时=( )分 180 秒=( )分 1 分=( )秒 【典型错例】 20,18,10 【错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二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错题集(已调整).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