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20 年 10 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浙江省十校联盟江省十校联盟 20202020 年年 1010 月高三联考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选择题(26 分,共 9 题。其中第 3 题 2 分,其余每题 3 分) 题号题号 1 2 3 4 7 8 14 15 16 答案答案 C A B C A C C B D 1C【解析】A 嶙(ln),B 更迭,D 转 zhun。 2A【解析】“强如”应改为“好比”。强如:胜过,用在事物间比较。好比:表示跟以下所说的 一样。 3B【解析】乙句为陈述句,将“?”改“。”。 4C【
2、解析】A 项成分残缺,在“其渊博学识”前加“以”;B 项语序不当,“数据共享”与“信息 搜集”互换位置;D 项重复累赘,去掉“约”或“左右”。 5另一些“共识”无法纳入“真理”范畴 (或 “并不是所有的共识都是真理”) 不如说是“共识” 因社会共同体的意志而改变 (共 3 分,每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6(共 6 分) (1)示例:公勺公筷,公私分开(2 分) (2)图片主体为中国象棋棋盘,棋盘两侧各摆放一套勺筷,其中一侧的勺筷上标明“公筷” “公 勺”,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被替换成“公用”“自用”,暗示两种勺筷的功用存在区 别;(1 分)图中右上侧的小字及左侧的绿叶,表明设计意图。(1
3、 分)本图设计,基于传 统,通俗易懂;(1 分)巧妙自然,富有创意(1 分)。 (4 分,描述内容 2 分,评价 2 分) 7A【解析】真正的“异见者”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不一定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对照原文“部分 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也存在范围的差异和真假的不同。 8C【解析】A 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部分网络空间话语具有上述特点,从“一些群体”可以看 出;“具有”表示已然时态,文中“渴求”表示未然时态,两者不同。B 项错在“能满 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 可看出实际上并未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D 项“政府应该打压网络空间
4、上非主流 意识形态的传播”属于无中生有。 9(共 4 分) (1)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全面认识网络媒体的利与弊;理性、客观、全面对待网络媒体, 不盲信,不偏执。 (2)政府: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禁止不实信息的传播;健全网络对话沟通机制,满足受 众的合理诉求;创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引领。 (3)媒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媒体责任,发挥媒体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满足受 众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答出以上 7 点中任意 4 点即可)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20 年 10 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10(4 分) 用动词如用“拉”“扬起”“前倾后倒”等进行描写,呈现打
5、铁过程,表达看打铁的生活情 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比拟(拟人)。用“吼声”比拟“风箱”发出的强大声音,呈现“我”着迷的情形; 以儿童口吻(或“语气”)来描述,体现“我”对小男孩及看打铁的喜爱; 语调急促。通过“于是”“便”“待到”“赶忙”等词语,营造打铁场景的紧张氛围,突出 “我”对打铁场景的痴迷; 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比如用长句子描写拉风箱时的缓慢,用短句子表现趁热打铁时的 紧张,快慢瞬变,体现“我”对看打铁的喜爱和新奇之情。 语言质朴自然。 (共 4 分,答出任意 4 点得 4 分) 11(4 分) 活泼、调皮:从经常想方设法逃学、偷水果等可看出; 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从对自然、社
6、会生活的浓厚兴趣可看出; 聪明灵活、悟性高:从逃学玩耍中“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可看出。 (共 4 分,点每点 1 分,点 2 分) 12(6 分) 前文着重写自己“看”人事,“斗蟋蟀”则写亲身参与人事,丰富了“逃学”内容和“我” 的形象; 前文侧重以画面形式展现,“斗蟋蟀”侧重以故事情节的形式展开,用矛盾冲突带动事件发 展,更有情趣; 前文以所看呈现生活风貌,“斗蟋蟀”用人与人的交往展示当地百姓淳朴有趣的精神风貌, 体现人情美,深入揭示“逃学”的原因和意义。 (共 6 分,答出任意 2 点得 6 分。如有其它合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13(共 6 分) 逃学可以逃避私塾学习的无聊、枯燥和束缚;
7、逃学顺应了天性,可以亲近自然、接触真切的社会生活,表达对宽广世界的渴求; 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反思: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 分,每点 2 分) 14C【解析】具:用具,此处指各种规章制度。 15B【解析】A 项代词,他自己的/代词,那;B 项连词,表目的; C 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 D 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16D【解析】文章没有“紧密围绕梁书展开分析”。 17(3 分) 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 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 (评分标准:“/”处断或不断均不扣分
8、,其余 6 处断错 1 处扣 0.5 分) 18(8 分) (1)佛教徒自以为自己所掌握的是内在的真理, 而世俗讨论佛的人 (所得到的) 是外在的皮毛, 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道理)是不可改变的。(徒:教徒、信徒、门徒;内:内在的;诎: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20 年 10 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屈服、折服、改变。每点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推究佛教用来改变这一点的地方,本来就是它产生错误的原因。(求:探求、探究;易: 改变;所以:的原因。每点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9生长环境 形貌(或姿态)(共 2 分,每空 1 分) 20(6 分) 王诗以“忆”
9、字引发联想,由眼前菊转向山中菊;(1 分)描写山中菊花伴虫而居、忍寂耐 寒、清雅孤傲的形象,拓宽意境,丰富菊花形象;(1 分)借此寄托弃绝名利、超脱世俗之 情。(1 分) 唐诗用议论转入现实,由想象中的故园菊回到眼前篱落菊;(1 分)描写自己身为天涯客遥 思故园菊花幽寂开放的情景; (1 分)借此寄托欲摆脱世俗羁绊归隐故里而不得的落寞情怀。 (1 分)(评分标准:每点 3 分,其中揭示转换 1 分,概括转换后的描写内容 1 分,指 明情感寄托 1 分) 21待人尽心竭力 己欲达而达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共 2 分,每空 1 分) 22(4 分) 从修身角度看,闻者在乎他人评价,达者注重自身
10、修养, 从名利关系看,闻者好与人争名,只为己而不利人;达者重视达己及人,待人尽心竭力; 达者能正确处理名与实、利与义、礼与仁的关系;闻者名实不符,重利轻义,虚仁假义。 (共 4 分,1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 23(6 分) (1)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2)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3)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5)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6 分,每处 1 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该处不得分。4 题全做,按前 3 题计分) 24(60 分) 【解析解析】 聚焦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理性
11、的交友观是本次作文命题的意图。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一般都是找“共同点”,乐意与志趣、爱好、价值观等 相近的人走近,慢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与此同时而与其他“异己者”保持一种疏远、甚至排 斥、抵触的状态。从理性角度关照这一普遍现象,一方面要思考产生这一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说 到底,人是怕孤独的,喜欢和谐的。而不同、冲突等不能很好满足人的这一情感需求。但如果理性 地看,“不同”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我们在 交往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样一来可以让交往变得更舒畅。其次,可以 扩大我们的视野,差异性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成
12、长的一种有益的途径。 学生的写作必须在人际交往的大前提下展开,而且必须围绕交往的相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泛 泛地谈交往或包容是不准确的。同时,所探讨的必须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出于某种明确功利目的的 交往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 第一档作文(55-60 分),能深刻剖析人际交往中的相吸性与排他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能提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20 年 10 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出恰当的交友之道:在相吸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排他。 第二档作文(50-54 分),能紧扣相吸性与排他性,对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利弊有清晰的认识。 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三档作文
13、(42-49 分),能辩证看待人际交往中通常存在的利与弊。并能大致阐述清楚。 第四档作文(36-41 分),能扣住“人际交往”主题,但写得比较笼统、宽泛。没能围绕交往的相 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 第五档作文(21-35 分),偏题作文,脱离“人际交往”的主题。 第六档作文(20 分以下),离题作文。完全属于套作、抄袭,或者是自言自语,完全脱离提供的语 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 【附】梁书目录序参考译文 梁书有六篇本纪,五十篇列传,共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写。姚思廉是梁朝史官姚察之子,他推衍其父修撰梁书的中心思想,又广泛选择谢吴等学者所 修的梁朝史记,由此修成了这部史书。
14、臣等既校正了它的文字,又编制了一篇目录,为此作序以为: 自从先王之道黯然不明之后,百家杂说并起,其中佛教出现得最晚,后来成为中国的祸患,在梁朝 时最为厉害,所以不得不对此加以揭露。 佛教徒自以为自己所掌握的是内在的真理,而世俗讨论佛的人(所得到的)是外在的皮毛,所 以(他们认为自己的道理)是不可改变的。虽说如此,然而他们哪里懂得圣人思想的真谛所在呢? 尚书周书洪范说“认真思索必当通于精微之处”、“于事无所不晓就可以成为圣人”,深 思熟虑者可以把他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人就能够明察天、地、人三才之道,辨识万物之理, 小、大、精、粗各种事物没有不尽知其理的。这就是穷尽事理,这就是把智慧发挥到了极
15、致。这样, 我们所拥有的就显得弥足珍贵,而由此智慧去考察别的事物,不需费时劳神了,世间万物没有什么 是不能考察清楚的。能够将之了解清楚却不喜欢这是不好的,所以要用真诚之心去喜爱它。有喜爱 之心但不能以此为乐也是不好的,所以就要用最真诚的心意去感到快乐。能够快乐就能够心安理得。 如此,外在的万物怎能够影响到我的内心?万物不能影响我,所以我能够洞晓万物的本性。能洞晓万 物的本性就会心诚。诚就是成就、成功,如此就不被迷惑。内心真诚就会充满光明正大之气。而正 大之气又会推广开来教化天下。如此,作为众物之灵长的人类,以至天地万物,都有待于我去成全 他们的本性,我的作用(如此重大),(于是我)可与天地成三
16、才,一个人的德行能如此就可以说 达到了极致。他所适应的外在事物没有不与他人相同的,所以个人之道就成为天底下普遍的大道。 所以为天下百姓制备衣冠饮食、成人、婚嫁、丧葬、祭祀等礼仪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由此去教导百 姓,对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礼的制定没有不是出于人情的考虑,与百姓同吉凶而杜绝忧患, 没有不是出于人理的考虑。故百姓的生活就会平安和乐,不会发生危险与动乱。为百姓制定的各种 制度就是如此恰当,教化百姓的道德又是那样,这样能不说是圣人吗?既已是达到了圣人的境地,则 不会盲目地思虑,而是自然而然地循理而思;不会妄为乱作,而是自然而然地应物而动。由此而养 育万物,鼓舞群众,没有谁能够窥探说出
17、其中的奥秘,能不说这很神妙吗?如此的神妙就在于达到了 至妙的境地又能生生不息,这就是圣人的内在精神。 圣人达到了道的极致,佛教所阐述的道理能够改变这些吗? 推究佛教用来改变这一点的地方, 本来就是它产生错误的原因。得之于内心的道理,没有不可以行之于外在世界的;若有不可以行之 于外在世界的,那么它就不是得之于内心的。周易系辞上说:“圣人智足以知晓万物而其道 可以用于天下,所以皆得其宜不会有所过失。”由此可见圣人在“智周”与“道济”两方面都得到 了圆满。智慧只能够了解一方面,而不足以尽知万事之理;道只能适用于一方面,而不足以普遍地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20 年 10 月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
18、5 页 共 5 页 适用于天下,这就是百家杂说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佛教的失误不也正在此吗?而佛教徒自以为掌 握了内在的真理,真是太荒唐了。 学史的目的是要明了一代的得失所在,臣等因梁朝之事进而推演出圣人的长处与佛教的短处, 并记述下来以便广泛传播。使天下人知道君子之所以抵制佛教不是由于外在原因,而是有志于内心 的修养,希望不要信奉佛教从而改变圣人之教啊。 【附】论语颜渊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 “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求名声,不是通达。 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察别人的话语和神色,时常想到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 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求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 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