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卷 语语 文文 1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 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 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 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 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 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 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 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
3、到知识的 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 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 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 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 ,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 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 ,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 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 ,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 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 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 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 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
4、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 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 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 象, 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 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 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 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 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 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
5、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 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 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 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 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 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 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 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 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 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 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
6、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 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 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 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 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媒介通过制 造“社会需要什么” 、“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 后的营销景观。 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 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 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 ,有删改。原载光明
7、日报 )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 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 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 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 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 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 ; 知识产品不
8、收 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 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 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 叠合 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 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 载商业研究报告, 不付费是不对的。 但只靠版权收费, 收的是小钱。 如果通过
9、服务附加价值, 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 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 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 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 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 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
10、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 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 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 决定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获取知识就 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 ,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 出费用” 。C 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
11、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 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 ,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 项,“最终将会趋 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 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 A。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 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 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 业规范。 D“靠软
12、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 三的论据。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 观点态度的题目,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 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 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 项,“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 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 B。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 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
13、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 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 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 等限制性词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 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故选
14、B。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 : 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 从小镇青年到月 入 10 万 普通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 快速读懂一本书 。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 指出这 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4 分) 【参考答案】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这类 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 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 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 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 干要求,明确探究
15、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 谈自己的见解。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 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 闻”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 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 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 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 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 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 普 通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 快速读懂一本书 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 博取关注, 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
16、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 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 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5 知识付费时代, 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 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 简要回答。 (6 分) 【参考答案】 认清社会发展方向, 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充分 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 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
17、词语概括作答。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 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 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 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 闻” “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 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 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 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 待媒介提供的资讯。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
18、业要从以自我为 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 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 知识,享受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 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 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 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
19、,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 总看到那种容颜, 终于, 在波士顿, 我知道了它的名字, “蓝水手” , 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 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 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的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 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 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
20、且还几乎是一种进 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 狠狠地开满一架子, 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 所以那样一路噼哩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 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 从下往上喷,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 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
21、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 路人温暖的衣领上, 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 只在六瓣的秩序里, 美那么一刹, 然后, 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 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 不凋,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
22、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 ,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的放 在案头,让人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 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 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 我要好好地注视它, 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 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 透明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
23、子做的,他 们死后就失传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 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 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 以看得更远,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 地遇上了花,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 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 而且
24、很合理 地标上身价,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 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 了蒔花2者犯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的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 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 人招架不住的油菜花, 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 或是那些各式各 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 市价标不出来的、 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 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森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吹呼! (选自张晓风文集)
25、 ,有删改) 【注】蒔花:栽种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 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B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 精湛且已成为绝响的艺术。 C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 具有的神秘未知感。 D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 由与个性的热切呼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26、 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 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 项,“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理 解错误,文章结尾没有表达“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 。故选 D。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 虚实结合,丰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 柔婉中带出刚劲,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
27、,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 展中的花作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 漫漫而谈,体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 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 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 析。A 项,“虚实结合”错,“雪花、浪花、玻璃花”等也属于实写。故选 A。 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 分) 【参考答案】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
28、等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 和开花场面之大,而且沟通视觉和听觉,用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 开的惊喜。 【解析】本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 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 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 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运用比喻手法,把爆仗花花朵 比喻成金子,写出爆仗花开的喜庆 ; “狠狠地”一词是人具有的情态,文中用于爆仗花花开 的态势,“狠狠地开满一架子” ,把爆仗花的繁多一下子表现出来 ; “噼哩啪啦”是拟声词, 是听觉才能感受到的,文中把视觉上看
29、到的花朵开放用听觉来表现,是通感修辞手法,不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 而且沟通视觉和听觉, 用声音写出了花开 之热烈,从作者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9作者通过“花之笔记” ,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喜欢自由、热烈、奔放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对路边的野花特别喜爱,是 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 ,呈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喜欢个性独 特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雪花具有“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 的独特个性。珍爱生命,珍惜当下。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 来不及
30、的爱去爱它” 。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 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智慧。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作 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合花, 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 “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 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特点。 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 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 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 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
31、观点态度。作者通过“花之笔记” ,用喜爱的花朵表达自己对生命 的态度,所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作者对各类花朵的描写,然后概括出作者的生命态度即可。 第一段作者表达了对路边的野花的喜爱,是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 ,呈 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 雪花俯首而开, 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 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 , 作者喜爱雪花 “俯 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的独特个性。文中说,“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 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鲜花每一次花开 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
32、及的爱去爱它” ,表达作者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的 生命态度。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 智慧,“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作者借哈佛陈列室里 的玻璃花表达自己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 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 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作者通过“意外地遇上了花” ,表达 自己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
33、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 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 ,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 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 “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 正曰 : “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 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 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 :
34、“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 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 : “先朝 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 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 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 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 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 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 、 中书制集 、 内制集五十卷
35、。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
36、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观察本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采用排除法。题目 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是在其后, 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 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生民”结合,所 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 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 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
37、排除 C。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 是得力的人, 然而限期等待升迁, 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 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 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礼部
38、,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项,“掌管国家的军需、 俸禄”错,“军需、俸禄”属户部管。故选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 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
39、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 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 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 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 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 为枢密使。故选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
40、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参考答案】 (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 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恬,恬淡,不在意 ; 干,求取,请求 ; 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 。 (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 暗地里。 14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 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 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 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 极力反对狄青执政
41、。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 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由文中“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赐白金 三百两”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因为他担任谏官十分称职,因此,答案的整理应该是和王 举下向皇上进谏有关。梳理前文内容可知,“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 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 :”“及狄青为枢密 使, 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 力争不能夺, 因请解言职” 为答案区间。 前一条可概括为 “王 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
42、第二条可概括 为“极力反对狄青执政” ,再加上赏赐前皇帝给出的原因“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 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 , 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 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 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 : ”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 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 : “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
43、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 : “判的名号太重,是不 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 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 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 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 : “张尧佐是平庸的 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 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 : “先朝用 人,即使多年镇
44、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 限期等待升迁, 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 百 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 能宣扬, 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 主要是这个原因。” 过了半年, 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 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 狄青担任枢密使时, 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 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 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 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
45、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 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 中书制集 内制集五十卷。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 鄂渚在 今湖北鄂州。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
46、奴生活的 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 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 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 新奇。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47、 项,“全诗主要运 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 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故选 C。 16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 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 写了两种景象 : 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 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情感 : 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
48、表达了忧国 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 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 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 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 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 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 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从表现手
49、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 心却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 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 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中 描 写 琵 琶 女 犹 豫 不 决 而 出 场 的 诗 句 是 “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 “_,_。 ”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 中用“_,_。”两句 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