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月考 24 个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富强与创新 (五位一体中的经济部分,目标:富强,途径:创新)(五位一体中的经济部分,目标:富强,途径:创新) 1. 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1 1)改革(对内):)改革(对内):改变、革新制度中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 2)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经济、文化、社会多领域的的开放 (原因)(原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基本国策 (做法(做法/ /两个方面)两个方面)走出去、引进来 (3 3)改革作用)改革作用:极大激
2、发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极大增强 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显著提高 成果:成果:改变了社会成员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使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空前高涨空前高涨。 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状态思想状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已成为社会成员的共 识。(四个尊重)(四个尊重) (4 4)改革开放的地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的地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 2. 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记忆方
3、法:谁领导谁、干什么事、保持怎样的状态、做成什么样) (1 1)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 2)地位: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幸福线)地位: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幸福线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4 4)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5 5)四项基本原则(地位:是立国之本、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地位:是立国之本、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4、系。 3. 3. 改革开放成果改革开放成果 (从国家角度看改革开放)经济层面:(从国家角度看改革开放)经济层面: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 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蓬勃发展。 (从社会成员、经济生活角度看改革开放)民生成果(从社会成员、经济生活角度看改革开放)民生成果:城乡就业规模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人民收入较快增 长;家庭财产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角度看改革开放)(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发挥着 越
5、来越重要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 4. 常见考法常见考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结合四个自信内容):根本原因(结合四个自信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 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如果回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如果回答“坚
6、持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内容时,注意其内容,避免与其他要点在层次、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内容时,注意其内容,避免与其他要点在层次、 逻辑上的混乱。)逻辑上的混乱。) 5. 5.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鼓励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劳动者、一部分区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 误区:误区: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6. 6. 现阶段主要矛盾现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常见考法:对比新旧矛盾
7、,有什么启示、得出哪些结论?常见考法:对比新旧矛盾,有什么启示、得出哪些结论? 思路:“物质文化需要”调整为“美好生活需要”,说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在不断 丰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 原表述“落后的社会生产”显然已经和当前我国的国情不符,我们社会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述更准确、更符合实际。(不平衡?不充分?如何理解) 7. 7.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1 1)必要性(原因):)必要性(原因):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中国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 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未来发展中、应对困难、抵御风险等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8、 (2 2)总目标:)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3)方向和要求:)方向和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定不移 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4 4)重要意义:)重要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 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 5)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
9、实践 8. 8.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 (1 1)全面小康的含义、要求)全面小康的含义、要求:经济发展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 切实保障。 (2)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做法):提高就提高就 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9. 9. 创新创新 (1 1)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
10、的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深也是中华民族最深 沉的民族禀赋。沉的民族禀赋。 (2 2)创新:)创新:它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注意: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 年的积累,可以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可以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3 3)对创新者的收获、体验:)对创新者的收获、体验:带来惊喜、获得成就感,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4 4)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知识的创
11、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 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5)创新的作用、意义: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0. 10. 创新强国创新强国
12、(1 1)“创新强国”含义:创新增强综合国力,“创新强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新强国”含义:创新增强综合国力,“创新强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2)创新的重要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的重要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 3)科技国情(现状):)科技国情(现状):成果: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 走在世界前列;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 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4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国家)(国家)必须落
13、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 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注:不是不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社会、企业)(社会、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 针,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从制度层面看)(从制度层面看)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 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11. 11. 教育重要性教育重要性: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的 根本途径。(对国家、社会) (2)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个人) (3)教育的成就及不足:教育的成就及不足:成就: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明显 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不足: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素质人 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人力资源短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较差。 12. 12. 万众创新万众创新 (1)谁可以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创业不分男女、不分 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持 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2 2
15、)创新精神的表现形式:)创新精神的表现形式: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 批判精神;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 怀。 (3 3)保护创新)保护创新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 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当知识产权(智力成果权)受到侵犯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 益。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 (五位一体中的政治部分,目标:民主,保障:法治)(五位一体中的政治部分,目标:民主,保障:法治) 1. 1. 民主民主 (1 1)探索)探索 失败 希望 胜利 确立 18
16、40-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各级政权确立、三大改造完成 (2 2)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 2. 2. 新型民主新型民主(最高类型、最后类型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 实、最管用的民主)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1 1)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型民主新型民主旧民主旧民主 多数人统治少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数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2 2)表现(特点):)表现(特点): 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
17、家和社会事务。 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 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3 3)意义(作用):)意义(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 家繁荣富强。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既要发展选举民主,又要发展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又要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 3. 我国的民主制度我国的民主制度: (1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
18、途径)。根本途径)。 (2 2)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 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具中国特色,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 基础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基础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4. 4. 行使民主权利(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方式) (1 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 举)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2 2)民主决策:)民主决策:保障
19、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形式: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 (3 3)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意义(作用):意义(作用):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 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国家而言)(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国家而言)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对公民而言)(对公民而言) 5. 5. 增强民主意识增强民主意识 (1 1)民主意识:)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
20、的态度 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 生活的能力。 (2 2)如何增强公民民主意识?)如何增强公民民主意识? 首先,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宪法意识,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3 3)增强公民民主意识有何意义?)增强公民民主意识有何意义? 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思考:思考: 法治法治民主民主 VSVS
21、人治人治专政专政 6. 6. 法治法治 (1)区分:法制、法治。 (2)选择法治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法治?为什么要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 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 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 3)法,是什么法?)法,是什么法?法治要求实行良法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 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科学立法,即立“良法”:目标、出发点、过程) (4 4
22、)治,要怎样治?)治,要怎样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 的最大化的最大化。 (5 5)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社会矛盾、维 社会稳定、实理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7. 7. 描绘法治蓝图描绘法治蓝图 (1)依法治国(地位):基本方略。 (2)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 3)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
23、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途径、措施),全面依法治国、全)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途径、措施),全面依法治国、全 面从严治党(保障)。面从严治党(保障)。 (4 4)依法治国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 8. 法治政府法治政府 (1)政府(作用):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2)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
24、运行。 (3)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行政(行政机关政府)政府):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 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4)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5)依法行政要求: (政府及工作人员)(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 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国家)(国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民)(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
25、力的滥用(监督公权力)(监督公权力),维护广大人民群 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私权利),(维护私权利),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 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法治法治 (1)依法治国新要求新要求:(对各相关国家机关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对各相关国家机关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 科学立法立法:(前提),立法?权力机关:人大 严格执法执法:(关键),执法?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 公正司法司法:(防线),司法?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 全民守法守法:(基础),守法?全体社会成员 (2)做法(要求): 公民: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育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权利
26、义务观念、契约精 神、规则意识”神、规则意识” 政府及工作人员:政府及工作人员: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社会: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 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010. .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 开法律的约束。 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更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更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道德(德治) 法律(法治) 内心,更高的要求 成文,不可逾越的底线 温情、软尺度、有弹性 冷冰冰、不讲人情,硬性规定 凭自觉、凭品德操守 权威、强制性 重教化、感召力、劝导力 重规范 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