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部编道德与法治部编道德与法治 九(上九(上)核心知识核心知识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 改革开放的地位? 答:改革开放是(1)强国之路;(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 改革开放的作用。(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答:(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 (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5)已成为影响世界的重 要力量 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
2、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 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7.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党和政府为何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成果? (1)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9. 党和政府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答:(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提高就业质
3、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 面进步。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 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适应 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3)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4)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2.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答: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 撑能力不足
4、、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 教育的地位(重要性)。 答:(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 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 2 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5.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 (1)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5、路;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 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2)青少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养 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 答:(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3.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4. 公民积极参与民
6、主监督(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答:(1)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 腐败。 (2)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及内容。 答:(1)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答:(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3.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方针(厉行法治的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7、守法。 4. 依法行政的地位(重要性)、要求和核心。 答:(1)地位(重要性):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 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8.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答:(1)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 化和民主化;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 2. 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 3. 中华文化的地位(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答:(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 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2)“中国特色”蕴含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
9、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 答:(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 文化自信重要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 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0、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7. 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答:(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 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 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11、族精神。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青少年如何做? 爱国: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敬业: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 诚信: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 友善:关心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 我国的人口现状和特点。 答:(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新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 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 我国的资源现状(形势)及形成原因。 答:(1)现状(形势):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
12、,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 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4 (2)形成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 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原因) 3.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答:(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2)走绿色发展道 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 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13、使命。 4. 我们应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答:(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5)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1.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 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2. 青少年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 答:(1)努力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自觉履行
14、保护环境的义务,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 再生材料制品;(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13.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4.最佳方式(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到建党一百年(202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
15、百年(2050 年)时,把我国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答:(1)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16、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答:(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 严治党),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
17、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答: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8. 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
18、政治进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四个全面) (2)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走中国道路。(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弘扬中国精神。(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9. 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答:(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 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 信。 10.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答:(1)对国家有认同。(2)对文化有底气。(3)对发展有信心。 11. 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答:(1)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 好生活。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