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学发展: 萌芽期 世界教育学著作: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书集注(朱熹) 、传语录(王守仁) 、大学、师说(韩愈) 、理想国(柏拉图)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论演说家的教育或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研究教育法的教育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西方萌芽阶
2、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雄辩)问答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或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 :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育事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资本主义时期)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 这一时期教育学主要著作: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教育漫话(洛克) 、爱弥尔(卢梭) 、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奇)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 特) 、人的教育(福禄贝尔) 、教育论(斯宾塞) 、人事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教育学
3、学科建立】 夸美纽斯(捷克) :发表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 观点主要有: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人性本善,要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或者远离社会影响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1776 年,成为了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 禀赋。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裴斯泰洛奇(瑞士) :受卢梭和康德影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主 张教育
4、要遵循自然 洛克(英) :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德、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 主要成就:1806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1835 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观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四、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运用) ;强调系统 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
5、了传统教育课堂中 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说、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与赫尔巴特观点相悖) : 主要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 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简历】 :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有: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克鲁斯卡娅,在列宁的指导下,以马克 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论共产主义教育(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 教育和教育诗(马卡连柯) 、教育学(凯洛夫,论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后乃至
6、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1930) ,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发展性教育理论的五条教学原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 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 :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根舍(德) :范例教学论 皮亚杰(瑞士)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和谐教育 保罗。朗格朗(法) :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
7、育制度典型】 双轨学制:西欧 单轨学制:美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1902、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1903) :分为三段五级,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 ,不许男女生同校 壬子癸丑学制(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或新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至全国解放初期。 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倡导者杜威 优点:打破学科界限
8、,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缺点:夸大了个人经验的作用,影响了系统的知 识学习。 要素课程论(传统或保守主义教育) :对儿童中心的反思,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主要观点 1)教学内容应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课程内容主张选择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 3)强调接受学习,教师中心论。 结构课程论:倡导者美国布鲁纳,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适应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 ,倡导发现式学习法 来实施课程, 结构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差别: 1)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地位,主张课程要 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
9、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2)后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学 【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论:瓦根舍提出,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规律和原理。 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前苏联) ,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方法体系: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重全面发展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 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6)创造必要条件 7) 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8)分析教
10、学效率,确定最有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需求是否吻合) 3)更过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我国近期的教育改革: 改个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价值取向: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11、发展” 第二部分 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论灵魂(亚里士多德) :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法国十七世纪的唯理论:笛卡儿(法) 英国十七、八世纪的经验论:霍布斯、洛克(英) 实验生理学影响 是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地位: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特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研究行为 二是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进行客观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 : 维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因素的总和 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之和 精
12、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第二势力)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人本善 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 认为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 这些过程和内部经验构成不相同的个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1967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核心:心理活动是信息加工系统(皮亚杰) 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 认知过程 【记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德) 18791884 提出 其主要观点: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趋势是先快后慢 呈负加速型 一定程度将不会遗忘 心理学家针对遗忘的原因的说法: 1)消退说
13、2)干扰说 3)压抑说(动机说,弗 考试时常发生) 4)提取失败说 人格心理 【需要概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人本主义)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划分 7 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缺失需要 尊重需要 求知需要(克服障碍的工具) 审美需要 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不足:1)最初时机械性很强 2)自我实现途径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难以实现 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客观测量指标,抽象谈论 对教学的启发:在学生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 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人格】 气质类型 气质的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古希腊) 将气质类型分为: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巴甫洛夫(不科学)将气质类型分为: 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 人生全程发展及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 主要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适应和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而实现的方式有两种, 即同化和顺应。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