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1 页 共 25 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拿到教材,首先要做三件事: 1.1.通读教材,整体了解全册内容;通读教材,整体了解全册内容; 2 2再读课标年段要求,了解相应学段教学目标和要求;再读课标年段要求,了解相应学段教学目标和要求; 3.3.细读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部分,对本学期教学有个整体把细读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部分,对本学期教学有个整体把 握。握。 然后才落实到单元、落实到每一课教学。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分解各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分解各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 分解每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思考: 阅读课: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阅
2、读课: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有专家抨击我们的语文教学 是“教过”,不是“教会”;是轻轻“滑过”,而不是 深深“犁过” 我们也常常反思,语文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张口能说, 提笔能写”,那么,经过一学期教学: 我的学生比以前会说吗?还是依然人云亦云,缺少主见人云亦云,缺少主见? 和以前相比,他们能够进行独立阅读吗?还是拿到一篇文 章,依然狗啃刺猬无法下手狗啃刺猬无法下手? 他们能随笔记下见闻和感受吗?还是对着日记本抓耳挠腮、抓耳挠腮、 冥思苦想冥思苦想? 语文不像数学、物理,每节课理性的知识点,会与不会,一 做题,立竿见影! 语文是感性的、模糊的,讲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积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
3、积薄 发。发。 怎么帮助学生聚沙?怎么帮助他们集腋?这就考验我们语文 教师的功力了! 好,我们先来看,全球对四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定义: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2 页 共 25 页 第一,能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第一,能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 (这是比较浅层的直接阅 读,大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 第二,能够从文章中主动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第二,能够从文章中主动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 主动对文本进行建构;主动对文本进行建构; (什么叫“建构”,例如:阅读时,能够主动“链接”经验 如:读到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遇到这样 的事,过去我是怎么做的
4、,书中的人物、事件给我哪些启发?今 后我该怎样应对?甚至到了高年级,读到文章的写法、结构,能 马上链接,想到哪篇文章与本文相似?这就是个人的阅读建构, 这是真正的阅读状态。) 第三,能从阅读中学习,能够透第三,能从阅读中学习,能够透过阅读提升思考力、判断力、过阅读提升思考力、判断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学到怎么思考,怎么看问题、想问 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第二点和三点,能力层次要高一些,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主第二点和三点,能力层次要高一些,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主 观见解,提取或者建构新的意义。观见解,提取或者建构新的意义。 这样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阅读课只教课文,
5、只 教识字,只教朗读,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就会缺腿。离开老师帮 助,学生独立阅读就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针对二年级下学期,教学每一课教学每一课 之后,究竟能给孩子留下什么?马上进入中年级,为孩子的学习之后,究竟能给孩子留下什么?马上进入中年级,为孩子的学习 做哪些准备?做哪些准备? - -就本册教学,除识字、写字、学习朗读识字、写字、学习朗读而外,我们还教什 么?概括性的做个提示:(三个方面) (1 1)积累、运用语言:)积累、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积累就是在积淀语感经验,就是吸收;积累就是在积淀语感经验,就是吸收; 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6、。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呈现的比较单一, 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和初步的积累以外,没有其他的 提示。这就考验了我们用教材教的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3 页 共 25 页 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位敏感的语文教师,遇到特殊的语言现象 能不能抓住?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能捕捉到?(如:如: 运用修辞的语言,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运用修辞的语言,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 典型的语言范式,留白的语言典型的语言范式,留白的语言等等等等) 它们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朗读理解?如何学习运用?
7、(2 2)习得方法与习惯:)习得方法与习惯: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读 懂,而且会读。就二年级来说,习得哪些阅读方法呢?如: 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究竟怎样联系语境?怎样链 接生活经验?) 借助图画阅读;也能结合语言展开想象;借助图画阅读;也能结合语言展开想象;(怎样调动已有经 验展开想象?) 能把认为关键或重点的词句圈划下来;能把认为关键或重点的词句圈划下来; 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方法:能找到一段话的中心句、一句话的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方法:能找到一段话的中心句、一句话的 核心词;核心词; 学习默读,能提取需要的信息,也能
8、针对不懂的词语、难理学习默读,能提取需要的信息,也能针对不懂的词语、难理 解的句子提出问题。解的句子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时,怎样做到一边读一边想,留 下思考的痕迹?怎样从语段中提取关键信息?) 了解并积累课文中渗透的自然、社会、生活常识;?了解并积累课文中渗透的自然、社会、生活常识;? (3 3)生命启迪及精神影响:)生命启迪及精神影响: 低年级课文内容比较浅显, 人文主题大多是显性的。 比如 “热 爱自然、团结互助、诚实、不轻信别人,要主动实践”等等。教 学之后,这些思想都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 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 以上罗列的:语言、方法、精神思想语言、方法、精神思想最终将成为孩子最 基本的语文素养积淀下来。试想,老师们备每一课前都要想,这 节课打算给孩子留下什么? 积累哪些语言?培养哪些能力?怎样积淀语感??积累哪些语言?培养哪些能力?怎样积淀语感?? 我们“教什么”就明晰了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4 页 共 25 页 我们就不是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而会把目光关注到积累积累 语言、习得方法,培养能力语言、习得方法,培养能力上来。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分解每个单元要“教什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发现 1.1.诵读为主、积累语言。诵读为主、积累语言。本单元文
10、字隽永,语言灵动,许多 语段值得背诵积累。做个硬性规定,背诵:背诵:1 1、2 2 课全文,第课全文,第 3 3 课最后两段。课最后两段。 重点学习积累以下句式: (1 1)积累一组反问构成的整齐句式。)积累一组反问构成的整齐句式。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找春天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找春天 每一句话,既是反问句,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 组合起来像一首结构工整, 语言灵动的小诗。 我们可以尝试仿说:尝试仿说: 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那是春天的什么?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那是春天的什么
11、? 小鸟在窗前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小鸟在窗前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 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比作春姑娘的什么?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比作春姑娘的什么? 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不要仅仅停留在积累层 面,也要学用语言。让孩子明白,原来,春天也可以这样描绘。 (2 2)感受一段话中句式的整齐、和音乐美)感受一段话中句式的整齐、和音乐美 原文是一段话,我们换种方式,排成诗行读: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5 页 共 25 页 我们看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我们看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 我们听到了她,在风筝尾巴摇啊摇;我们听到了她,
12、在风筝尾巴摇啊摇; 我们闻到了她,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我们闻到了她,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 我们触到了她。在桃花、杏花枝头笑?我们触到了她。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句式的整齐、韵律、音乐美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读,这段 话的层次结构也清晰了。稍加点拨,孩子自然可以悟到。 2.2.从读学写,学习怎么观察、怎么写具体:从读学写,学习怎么观察、怎么写具体:- (1 1)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 找春天,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多角度观察、 多感官体验的方法。 作者说, “我们看到了她, 听到了她, 闻到了她, 触到了她。我们看到了她, 听到了她, 闻到了
13、她, 触到了她。 ” 这是观察的角度: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 怎么写具体?展开联想和想象:“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 筝尾巴摇啊摇?筝尾巴摇啊摇?” 多有意思, 春天就藏在不同的景物和现象中。 熟读后, 可以提示孩子也可以像作者一样, 调动感官去体验。 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 比如:一个晴朗的日子(或者一场春雨过后),带孩子到操 场上去体验,看看,听听,说说发现;深呼吸闻一闻,再摸 一摸,说说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只有经历,才能 学会观察,才会写具体。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重点内容解析 第 6 页 共 25 页 (2 2)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 小鹿的玫瑰花后几段,同是介绍玫瑰,黄莺说的是形和 色,微风说的是香浓的味道。而且,他们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 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 原来,写玫瑰可以从外形、颜色、味道以及个人的感受外形、颜色、味道以及个人的感受几个 方面来写。让孩子练习写写喜爱的水果、花草或熟悉的动物,试 着从几个方面来写。 (3 3)体会连续动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