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优秀PPT课件(内含2课时).pptx--点击预览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docx--点击预览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自主学案(内含2课时).docx--点击预览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跟踪测试题及答案(内含2课时).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CHUZHONG YUWEN 第三单元阅读 11 核舟记 第一课时 CHUZHONG YUWEN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 章的整体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贻、诎、属等;积累 常见文言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 的通假字现象。 第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作 者 介 绍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 浙江省嘉兴市)人。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 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 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 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 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 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核 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虞初新志。 第一课时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年版)。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 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 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 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 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 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第一课时 内 容 链 接 微 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 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 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 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第一课时 内 容 链 接 第一课时 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速 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者感 情。 朗 读 课 文 器皿 八分有奇 不糁 峨冠 矫首 贻 箬篷 多髯 衣褶 椎髻 趾 曾不盈 壬戌 篆章 虞 一楫 黍 mn jsn un jioyrurnzh chu j zhzn rn x 积 累 字 词 第一课时 zhunyjsh 第一课时 (一) 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左手倚一衡木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积 累 词 语 “有”同“又” 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相对 ) “诎”同“屈”弯曲 第一课时 (二)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其两膝相比者 积 累 词 语 零数、余数;单的 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 大约 ;表示同意 靠近;较量 表示约数;允许 第一课时 (三)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积 累 词 语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第一课时 (四)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积 累 词 语 形容词 奇妙 名词 零数、余数 第一课时 (四)一词多义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积 累 词 语 动词 雕刻 动词 是 第一课时 (四)一词多义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积 累 词 语 副词 大约 助动词 可以 第一课时 翻译六字诀 1.留 2.直 3.补 4.删 5.调 6.换 疏 通 文 意 要点讲解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 卷。 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 子。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 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25段):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 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 明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6段):总结核舟上雕刻的人及其他 物品的数量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了王叔远的精 巧技艺。 理 清 思 路 第一课时 本文运用空间顺序,对核舟形状和舟上 的人物形象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 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我国古 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和伟大成就。 主 旨 归 纳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 课 后 作 业 第一课时 下节再见! 第二课时 CHUZHONG YUWEN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整体思 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 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 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 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 第二课时 学 习 目 标 第二课时 文眼 梳 理 内 容 奇巧 体现在哪些方面? 概写王叔远雕刻技术 再列举核舟详细说明 第二课时 舱、箬篷、八扇窗、雕栏、窗上刻字 梳 理 内 容 船头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题名、篆章、着色 完成表格 顺序内 容 中间 东坡、鲁直、佛印 舟尾 船背 第二课时 为什么按照中间船头舟尾船背的顺序安排? 深 入 探 究 1.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船仓边的窗竟然可以自 由开启和关闭,引人入胜。 2.窗两侧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写景的句 子,使读者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的优美环境。 3.船舱就是大苏泛赤壁背景部分。先交代背景,再描述核 舟的主体部分。 4.最后写舟尾,那两个舟子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 的。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船头部分 精 彩 品 读 1. 主要摹写了哪些内容? 2.从哪几个方面摹写这三个人物的? 东坡、鲁直、佛印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位置、姿态、神情、衣着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船头部分 精 彩 品 读 从哪几个方面摹写这三个人物的? 位置 姿态 神情 衣着 居中:苏东坡 居右:佛印 居左:鲁直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奇 巧 第二课时 苏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 微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 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 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揣 摩 情 感 奇巧传神 轻松愉悦 悠闲自得 第二课时 核 舟 尺寸: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纤小玲珑 构造:船舱 箬篷 门窗 雕栏 一应俱全 人物 :五人 形态各异 文字:诗句 题名 篆章 雕镂 清晰明了 总 结 全 文 “技艺灵怪矣哉” 第一课时 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 结 构 特 点 中间 船头 船尾 船背 分 在总述事物概貌作扼要评论 总 总 第二课时 本文题目中有一个“记”字,与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是同一种文体吗? 拓 展 延 伸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属于志 怪小说,小石潭记属游记类;核舟记“记” 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 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几乎一律用描写性文字,对环境、场景、气氛、人物 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的说 明性语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 主 题 升 华 答案:C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1. 完成检测练习。 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 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课 后 作 业 第二课时 谢谢观看!1 核舟记第1 课时优秀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首先安排了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是第三课, 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 事物说明文,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 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 运用自 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 围 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 人 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 “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 国 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也学习了说明文,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存在难度。但是学生对大苏泛赤壁、苏轼与佛印、鲁直交好 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对苏轼、佛印、鲁直三人性格形象理解有障碍。所以人 物关系和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 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 :之、而等,初步认 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3.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的 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提高民族自尊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疏通文意 六、教学过程 2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 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 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 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 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 虞初新志。这是本笔记小说、短篇文言小 说集。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 其中大抵真人真事 不尽是子虚乌 有。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 (现在浙江省嘉兴市 )人。其父亲 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 “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 捕 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 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 夕 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 30 岁。他一生没 做过 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 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 虞初新 志。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年版)。 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 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 “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 “微型 木雕天封塔”。 1994 年,在宁波镇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 “明”字 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 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 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 晚 年作品。 三、 生字词的识记 器皿(mn ) 八分有奇(j) 不糁 (sn) 峨冠( un) 矫首(jio) 贻(y) 箬篷(ru pn) 多髯(rn) 衣褶(zh ) 椎髻(chu j) 趾(zh) 曾不盈(zn) 篆章(zhun) 壬戌(rn x) 虞(y) 一楫(j)黍(sh) 3 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 3.积累常见文言文 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 :之、而等,初步认 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五、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朗读、理解、内容、情感) (一)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语速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 者感情。 (二)积累重要词语。 类型例句通假字意思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同“又” 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跟 “竖”相对) 通假字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弯曲 例句古义今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单的,不成对的(跟 “偶”相对) 大约表示同意 高可二黍许 表示约数允许 古今异义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较量 例句解析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词类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例句释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形容词 奇妙 名词 零数、余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 雕刻 动词 是 一词多义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副词 大约 助动词 可以 4 (三)疏通文意 1.依据“六字诀”翻译文章 2.重点讲解带有数词的文言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讲解要点: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 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 现 代文则数、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 在名 词前。 (四)逐段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 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主题 。 第二部分(25 段):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详细 介 绍了核舟的形状 、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明了雕 刻者 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6 段):总结核舟上雕刻的人及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刻字的总 数,赞扬了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 (五)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文运用空间顺序, 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 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 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 ,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 和 伟大成就。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 七、教学反思 1.利用表格积累词语能起到一目了然,便于把握的作用, 此处仅为示例,还要 鼓励学生多积累。 2.时间限制导致疏通文意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5 核舟记第2 课时优秀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首先安排了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是第三课, 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 事物说明文,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 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 运用自 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 围 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 人 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 “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 国 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也学习了说明文,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存在难度。但是学生对大苏泛赤壁、苏轼与佛印、鲁直交好 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对苏轼、佛印、鲁直三人性格形象理解有障碍。所以人 物关系和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四、教学目标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6 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提高民族自尊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理解核舟中人物的性情,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 六、教学过程 2、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 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 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 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 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 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 二次在赤壁游览。 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写了 赤壁赋、一词首念奴娇(词牌名)。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 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 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 武汉的上游,而黄州 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 了纪念这位大 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三岁能诵论语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 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 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 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 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 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 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擅 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 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 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 “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 山谷琴趣外篇 、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 迈,较接近苏轼。 三、学习目标 7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提高民族自尊心。 四、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内容、形象、情感) (一)梳理文章内容。 1.文眼是哪个词语?围绕文眼,作者怎么构思? 奇巧 先概写王叔远的雕刻技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再列举核舟来详细说明。 2.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顺序内容 中间舱、箬篷、八扇窗、雕栏、窗上刻字 船头东坡、鲁直、佛印 舟尾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背题名、篆章、着色 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船仓边的窗竟然 可以自由关闭,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 船上还可有苏轼的 后赤壁赋 和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的优 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那么,苏 、黄、佛印三位游者所在的船 头就是画的主体部分 ,船舱就是背景。先说背景,不仅可以 引人入胜,而且可 以使读者初步领略那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至于最后写船尾 ,那两个舟子 显然 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位置 苏东坡:居中 宋代著名文学家。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 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 堪称最为豁达的文人。 佛印:居右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三岁能诵论语,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 神童。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 佛印住庐山,常相 往来。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早年 受知于苏轼,与 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 “苏 黄”,二人亦师亦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 微 8 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 “奇巧”,体现出雕刻艺术形似。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 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 作、神态则超脱粗犷,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也跃然纸上。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 寄情于山水,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 卷的美好意境里 ,彰显出微雕艺术的传神。 历史中苏轼两次泛舟赤壁, 在那里,他想起 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 景,触景生情,回来以后,写了一篇 文章,叫做赤壁赋还写了一首念奴 娇(词牌名)。 但是苏轼游的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 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 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 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与苏轼同游赤壁的人,均是不知姓名的一般人士,而核舟的船头上与 东 坡同坐的居然是黄庭坚与佛印二人。这自然与事实不符,黄庭坚此时远在江西 泰和任知县,佛印也远在杭州的寺庙,或扬州的庄园。那么雕刻者为什么要把 他们拉在一起呢 ?这是因为三人之 间的亲密关系和东坡泛舟赤壁的时代 背景、 人生境遇,王叔远运用想象把三人整合在一起,这是艺术的加工与创造。 (三)总结全文: 核舟的体积虽小,有一应俱全的小船构造,有形态各异的五个人物,还 有 清晰明了的文字雕镂,这些丰富的内容,传神的雕刻 ,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 人、 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 “技艺灵怪矣哉 ”,也正是读 者由衷地感受。 全篇仅 400 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把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 活灵活现。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 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 9 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题目中有一个 “记”字,但是否意味着是一种 记叙文体?它 与桃 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 文体? 一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 桃花源记记叙的是渔人在进出桃源的 行踪以及在桃源的见闻,属于志怪小说 小石潭记记的是小石潭的实地实景, 显然属游记类的 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件“核舟”工艺品,目的是展示 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类似于说明文 。二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 ,桃 花源记小石潭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性文字 ,对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 进行细致入微的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 的 说明方法。由此可见,这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 (五)主题升华 这篇文章,生动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心灵手巧。而这伟大 的艺术创作,依靠的就是刀、磨等简单的工具。这里需要匠人们独具匠心,专 注于艺术创作,此乃大国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依旧需要着工匠 精神,再创辉煌的中国制造 !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检测题 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七、教学反思 1.理解王叔远雕刻技艺的 “奇巧”与高超,这些都易于突破;理解苏、黄、 佛 印三人追求豁达、自由的情趣,是难点。 2.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比较,学生从文体角度判断不准。1 核舟记第1 课时自主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1 课时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 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 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和方 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解 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 虞初新志 。这是本笔记小说、短篇文言小 说集。所收篇章与 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 其中大抵真人真事 不尽是子虚乌 有。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 (现在浙江省嘉兴市 )人。其父亲 魏大在明熹宗时做 “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 下 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 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 30 岁。他一生没做 过官, 生前好学善文,撰有 茅檐集 。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 虞初新志 。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年版) 。 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 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 “初平山人” ,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 “微型木 雕天封塔” 。 1994 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 字的标志, “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 核舟记中记载的“其 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 远 晚年作品。 三、 生字词的识记 器皿( ) 八分有奇( ) 不糁 ( ) 峨冠( ) 矫首( ) 贻( ) 箬篷( ) 多髯( ) 2 衣褶( ) 椎髻( ) 趾( ) 曾不盈( ) 篆章( )壬戌( ) 虞( ) 一楫( ) 黍( ) 四、 学习目标 1.有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 3.积累常见文言文 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 :之、而等,初步认 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五、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朗读、理解、内容、情感) (一)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语速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 者感情。 (二)积累重要词语。 类型例句通假字意思 为字共三十有四 左手倚一衡木通假字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例句古义今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古今异义 其两膝相比者 例句解析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词类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例句释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一词多义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三)疏通文意 3 1.依据“六字诀”翻译文章 2.重点讲解带有数词的文言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总结要点: (四)逐段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 段): 第二部分(25 段): 第三部分(6 段): (五)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 4 核舟记第2 课时自主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2 课时 2、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 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 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 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 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 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 两次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 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 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 文章,叫做赤壁赋 。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 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 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 武汉的上游,而黄 州 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 了纪念这位大 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三岁能诵论语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 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 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 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 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 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 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擅 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 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 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 “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 秦观齐名,有 山谷琴趣外篇 、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 较 5 接近苏轼。 三、 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提高民族自尊心。 四、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内容、形象、情感) (一)梳理文章内容。 1.文眼是哪个词语?围绕文眼,作者怎么构思? 2.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顺序内容 中间 东坡、鲁直、佛印 舟尾 船背 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1. 主要摹写了哪些内容? 2.从哪几个方面摹写这三个人物的?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体会核舟雕刻技术的 “奇巧形似” 。 6 4.揣摩舟上三人的性格性情,体会核舟雕刻技术的 “奇巧传神” 。 (三)总结全文: 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尺寸: 可见其纤小玲珑; 构造: 一应俱全; 人物 : 形态各异; 文字: 清晰明了。 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 “ ” , 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题目中有一个 “记”字,但是否意味着是一种 记叙文体?它 与桃 花源记 、 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五)主题升华 这篇文章,生动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心灵手巧。而这伟大 的艺术创作,依靠的就是刀、磨等简单的工具。这里需要匠人们独具匠心,专 注于艺术创作,此乃大国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依旧需要着工匠 精神,再创辉煌的中国制造 !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检测题 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71 核舟记第1 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1 课时 【跟踪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一、基础训练 1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器皿( mn) 罔不(wn) 二黍许(sh) B箬篷( ru ) 糁之( sn ) 轩敞( xun ) C衣褶( zh) 弥勒( m ) 倚之( q ) D椎髻( j ) 篆章(zhun) 壬戌( rn )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明/有奇巧人/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有所依 4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结构助词, “的” ;D.动词,往;E.作宾语前置或者倒装 句式的标志。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何陋之有(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项是( ) 2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其两膝相比者 C.矫首昂视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思考探究二、思考探究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明代魏学洢的虞初新志 。 B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C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 D文章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7.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三、能力拓展三、能力拓展 阅读木雕美人 ,完成题目。 木雕美人木雕美人 蒲松龄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 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木雕美人) 3 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 ,跪拜起立,灵变无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 跨(另一)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簏(l):用竹子编的圆形容器。生:活的,活生生的。鞯 (jin):鞍鞯,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 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尾赘:指臀部。讹:差错。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一人荷竹簏 (2)又以小锦鞯被犬身 (3)叱犬疾奔 (4)昭君频频回顾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簏 中 出 木 雕 美 人 10.翻译下列句子。 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11. 文中 “木雕神技”之“神”有哪些表现?(用原句或自己的话回答) 4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C E D A 5. C 6. A 7.(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把桨。 (3)再刻 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 ,它的颜色是红的。 (4)总计在这一只小 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不同之处: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 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大 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 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8.(1)担着,背着 (2)同“披” ,盖,穿 (3)快速(4)看,回头看 9.于簏中/出/木雕美人 10. (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 11. 手目转动,艳妆如生。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 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8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雕刻者“技艺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雕刻材料小,所刻内容丰富,雕刻主题鲜明,所刻人物逼真。 5 核舟记第2 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11 核舟记课时第2 课时 【跟踪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一、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A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B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2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B如有所语 语:说话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其人视端容寂 寂:寂寞 3下列加点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东坡右手执卷端 D绝类弥勒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中轩敞者为舱 C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D罔不因势象形 5核舟的主题是 ,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 一 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 一句话相照 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二、思考探究二、思考探究 6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 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核 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 船背等几个部分。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