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他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它们去哪里了 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第六课。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 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 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 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 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 的难度, 本节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 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 “溶解”
2、 ,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即可。 【下面这部分不放上去也行,格式统一】 教科书共 2 页(16,17 两页),分为 3 个部分。 l.l.聚焦聚焦 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在水中放入盐、 红糖、 后可以观察到什么?这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探查,同时,也可以 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这些物体去哪里了”。 2.2.探索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 1 个探究活动, 这是一个包含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 动。一个是对同一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一个是对不同物体放入水中 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教科书在该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实
3、验步骤和方 法。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杯中的水量要能将一勺食盐或者红糖完全溶解。 为了减少学生观察溶解现象时的干扰, 建议教师在实验中使用较为纯净的红糖和 洗干净的石子。 教科书的图 1 呈现了探究使用的材料, 需放入水中的三种物体和所用的实验 工具。辅助的文字指导学生先观察物体原本的特征,并提示要用放大镜观察。图 2 指导学生要用小勺子来取等量的三种物体,并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 察这些物体进入水中的情况,与物体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 不能晃动水杯。图 3 指导学生在物体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让物体与水充分混合。图 4 指导学生在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
4、、对比与水混合后 三种物体的变化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操作流程一步步 地观察和记录。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如果观察到没有变化也要记录下来,这与 观察到发送变化一样重要。 科学词汇:溶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 方法把液体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需要记忆和理解溶解 的具体概念,只需要对该现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现象称为“溶解”即可。 3.3.研讨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问题 1 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 的现象进行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 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
5、在充分混合后,食 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 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盐和红糖相比,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 有明显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 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仍然像原来那样。要注意的是,如果红 糖中有杂质,杯底就会有少量沉淀,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杂质 不是红糖。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 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 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问题 2 则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 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具
6、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 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解释能力。不同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 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红糖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可以尝到甜味,这就说明原来的红糖仍然存在水中,只是变得不能被 我们看见。而有些学生并不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水中。这是,教师可以 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经过前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感官进行观察和描述,对液体和 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孩子的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 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
7、入水中则不会“化”。一年级的孩子往往 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 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 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 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知道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能用溶解一词来描 述。 2.2.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颗粒。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8、。 3.3.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4.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有些物体则很难溶解; 2.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溶解前、中、后物体和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3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 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 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9、】【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故事引入: 我们都知道小马刚好能过这个河。 一天, 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 让小马把一袋盐、 一袋红糖、 和一袋小石子背过河, 你觉得小马能背过去吗?盐、 红糖、小石子会有变化吗? 2.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 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二、探索: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盐、红糖和小石子,布置观察要求。 放入前,先仔细观察并记录。 领取一杯水,放入一种物体,观察并记录。 3 分钟后,学生领取搅拌棒,搅拌并继续观察。 观察完一种物体,再观察另
10、一种物体。 2.记录的要求: 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教师要提示,三次放入物体的量要差不多,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 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研讨三、研讨 1.我们来交流: 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放入前,食盐(红糖、小石子) 搅拌时,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搅拌后,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2.我们的发现 将这三种物体放入水中,盐和红糖能溶解,小石子不能溶解。 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4.现在,如果你是小马,你会告诉妈妈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 我们已经知道了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么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在水 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继续去尝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6 6、它们去那里了、它们去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