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目标,丈量生成与预设的距离 科学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 课后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下面由我对我们团队执教的课做课后反思。我将聚焦目标,丈量生成与预 设的距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科普文中科学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的特点。这一 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第二环节“群文共读,发现特点”和第三环节“归纳特 点,形成共识”这两个环节中。 在“群文共读,发现特点”这一环节,我们的预设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体会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效果并发现特点。我们看到龚老师是这样 做的:先提出议题:科学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的思维聚 焦;再通过读选文、勾语句、作批注、说理由,来感
2、受两种语言的特点。请不 要小看学生的这一勾和这一说。这一勾,体现了学生的判断力;这一说体现了 学生的思维力。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师有效追问产生的作 用:在学生找“科学的语言”时,一个学生找到了金属钛这篇文章中的第 二自然段。 老师问他: “你看出钛有什么特点?”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写出了 钛是太空金属。 ”老师追问; “你为什么认为他是科学的语言?”学生回答: “因 为这里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果是文学语言的话,就会有一些修辞手法。 ”老师 评价: “你是与文学语言作对比得出的结论。 ”老师的追问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 展。如果没有龚老师有效的追问,学生的认识只会停留在原认知上,对语
3、言的 辨识能力就不可能有提高,在整理两种语言的特点时学生就会遇到困难。 我们看到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两种语言的特点。比如:一个 学生说到金属钛这篇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在地球表面 10 千米厚的地层 中,含钛量达百分之六,比铜多 61 倍,在地壳中含量排第 10 位”这一句是科 学的语言时,她说到: “这样的语言很准确” 。又比如:第 4 排的女生补充说到 种子,如此酣睡这篇文章第一小节是文学语言的原因时,说到: “因为带了 很多感情色彩,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这样就促成了学生顺利地把两种语言的特 点整理在知识树上。 在“归纳特点,形成共识”这一环节,我们的预设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 说
4、出两种语言的特点。从学生具体表现来看: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进行思维统 整的过程。我们看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时而说,时而写,时而想,态度积 极;汇报时能用较为准确的词语概括语言的特点;能够有序地表达并能例举具 体的语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逐渐清晰,共识逐步形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材料的介入,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有时为了表达 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还可能两种语言都会用到。这一发现,让学生对这两 种语言的认知更加完整,为学生今后运用语言奠定了一个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龚老师的语言还可以更丰富一 些,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度就会更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就会更强。 龚老师的声音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多一些。比如:在出示材料一之前,老师说: “最近我也在读科普文,发现了两段文字特别有意思。 ”这里,老师可以通过声 音、语调的变化渲染“有意思” 。我想,激趣的效果会更好。 聚焦目标,丈量完我们这节课的生成与预设。我不禁进一步想到:这节课 学生的认识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渐成熟为理性的认知。我们借助的是语言学习 这一载体,学生通过读、说、写来感受和体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在不断 尝试和研究,也在思考:这样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 的学生来说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还有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与方法呢?让我 们一起共同努力! 我的反思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