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部编版编版九九年级年级语文语文下册下册 古诗词古诗词 赏赏 析析 1 01 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原文】【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 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 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2、还不能早作归计。远 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 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 与中原的不同。“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 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阕 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 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
3、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 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 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主题】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写法】 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 的基调;运用典故、互文。 02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原文】【原文】 老夫聊发少
4、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译文】【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 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 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 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 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
5、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出猎的场面。 起句用一个 “狂” 字笼罩全篇, 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 “卷” 字表现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的情景。“看孙郎”,用孙权的典 2 故,突出了词人犹如少年的豪情。下阕写酒酣后的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 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阔的心胸;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 典雅地表达出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愿望。 “射天狼”表达了词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 为国立功的决心。最后两句抒发了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
6、者、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主题】【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 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写法】 善于用典,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风格粗犷、豪放。 03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弃疾) 【原文】【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 食分给部下
7、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 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 志未酬的悲愤。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描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愿望的迫切;“吹角 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经历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下阕 前四句描写战争场面。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 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
8、天下事”表现了词人渴望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 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 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大概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此处变雄壮为 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主题】【主题】 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抒 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写法】【写法】 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丰富;壮烈和悲凉、 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04 04 满江红(清秋瑾)满江红(清秋瑾
9、) 【原文】【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 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 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 【译文】【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 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 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
10、一颗心 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 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赏析】 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写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上阕写词人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 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现出词人对富贵生活的不留恋和蔑视。下阕写“身”和“心” 的对比,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的忧虑和担心,真实地反映了一 个革命者踏上革命征途前的思
11、想状况。 【主题】【主题】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 开阔胸怀。 【写法】【写法】 感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05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原文】【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 觉得。过了
12、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 捷得胜过骑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略有冷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 的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 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上阕第一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
13、下 文“谁怕”,即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第三句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生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开头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的风雨相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 人生感慨做铺垫。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 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萧 瑟”二字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14、。“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4 【主题】【主题】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 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 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 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写法】【写法】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06 06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原文】【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15、,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 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我登上小阁 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 手法、明快的笔调,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阕忆旧。一二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
16、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 方。作者也曾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接下 来三句写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 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 一直玩到天明, 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杏 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树林、明月的 清辉、花影下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充满闲 情雅兴的生活情景。 下阕感怀。开首二句,是写词人曾遭谪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以
17、及国破家亡的痛苦。在残酷的 现实与往昔对照中,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 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 阁看新晴”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 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 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 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主题】【主题】 这首词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
18、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 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 愁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写法】【写法】 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上下两片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韵味深远绵长。 5 07 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原文】【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
19、月 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 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赏析】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 想。 上阕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 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和桂树,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
20、白发欺人 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阕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 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 主旨。“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 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 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 现的。 【主题】【主题】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 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21、 【写法】【写法】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 08 08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原文】【原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译文】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 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 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赏析】【赏析】 这首边塞词,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
22、的荒凉和词 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上阕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接下来“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 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6 下阕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 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的寥廓意境尽出。结尾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 吟,又不是卫
23、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题】【主题】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词人对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 【写法】【写法】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09 09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原文】【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
24、问:“我家 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 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 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赏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 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 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开篇“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 得归”与“从军征”相
25、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诗的最后两句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 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 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题】【主题】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 役制度的怨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写法】【写法】 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10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原文】【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7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 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 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 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
27、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 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 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赏析】 全诗以白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 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一二句,“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这里的冬 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三四句,“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句想象奇特,以春景写冬景,意境壮美。 “将军”和“都护”两句巧用对偶,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 “风掣红
28、旗冻不翻”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勾勒了一幅奇异壮美的画面。 最后两句,“空”描绘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写出了惜别与惆怅;用平 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不舍的真挚感情。 【主题】【主题】 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 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依依惜别的 真挚感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写法】【写法】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气势豪迈;色彩鲜明,变化多姿。 11 1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原文】【原文】
29、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 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 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 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 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赏析】【赏析】 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
30、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8 上阕对景抒情,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国土的怀念。其中的“悠悠”兼指时间之漫 长久远和词人思绪的无穷。下阕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词人收 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主题】【主题】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 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 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写法】【写法】 即景抒情,借古讽今;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12 12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原文】【原文
31、】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 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 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赏析】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 途
32、;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 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 对“雨打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 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 的名句。 【主题】【主题】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写法】【写法】 叙事、抒情、言
33、志有机融合;直抒胸臆;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 13 13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原文】【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 【译文】【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 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赏析】 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自己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4、这首散曲字里 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写法上层层深入, 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 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聚”“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 关地势的险要。 第二层(四至七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 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是作者对几 千年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判,表现
35、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主题】【主题】 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 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 情。 【写法】【写法】 写景境界阔大,气势宏伟;议论深刻,颇具特色。 14 14 南安军(宋文天祥)南安军(宋文天祥) 【原文】【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
36、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赏析】【赏析】 这首诗以高亢的诗篇,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之志和博大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 民族正气。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 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 摇曳,濡湿了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用问话的语气写出行程的孤单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 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 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
37、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抒写悲愤。上句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 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 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伐商为“以暴易暴”, 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 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并付诸实际行动。 10 【主题】【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写法】【写法】 逐层递进,
38、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15 15 别云间(明夏完淳)别云间(明夏完淳) 【原文】【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译文】 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 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培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 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赏析】【赏析】 这首诗是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 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首联叙事。“羁旅”一词
39、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 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可从平静的叙事之 中读出深含的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 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慨叹流不尽“无限河 山泪”。随着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 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欲别故乡难”,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 深深
40、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 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 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主题】【主题】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 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写法】【写法】 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 的敬意。 16 16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1、(元张养浩) 【原文】【原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 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1 【译文】【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 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树林里迷离的烟雾。列国的周齐秦汉楚, 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赏析】【赏析】 这首散曲,从秦朝当年宫殿的奢华,写到这种奢华的灰飞烟灭,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 无论输赢成败,他们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当时秦朝宫殿的歌台舞榭、
42、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 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四五句 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 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六七句是说,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 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 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最后从句式相同的“赢,都变做 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可以看出,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
43、史规律 性的概括。 【主题】【主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 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 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写法】【写法】 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 虽格调略显低沉,却不失警世劝俗之效。 17 17 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原文】【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44、【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 罢! 【赏析】【赏析】 这首曲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 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喇叭”和“唢呐”虽然吹不出长 的曲调,声音却被放大得特别响亮。它们专门为“官船”抬高身价。“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 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 直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吹干了民脂民膏才算作罢。“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 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 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主题】【主题】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 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写法】【写法】 立意新奇,描摹传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