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教师用书 备考方略一 立足高考前沿,研究考题特点 年代 体裁 作者 题材 考向 2019 全国卷 律诗 陈与义宋 题画抒怀 语句含意及情感态度理解 2019 全国卷 律诗 杜荀鹤唐 干谒自荐 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作用 2019 全国卷 新乐府五古 刘禹锡唐 讽喻叙事 语言风格(课内外比较) 2018 全国卷 律诗 李贺唐朝 写景抒怀 诗句的含意(思想情感) 2018 全国卷 七言古诗 陆游南宋 即事抒怀 意象(物象)的作用 2018 全国卷 七言古诗 王建唐朝 托物言志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专题入门(一) 先读懂再选择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
2、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 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 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 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 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 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
3、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 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 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 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 3 对 1 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细节设误,还有很多 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 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许道宁画 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到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联系 A 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 C 本
5、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 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如今尽入图画。 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 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交代写作缘由 或目的,暗含情感;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 人、即事抒怀等;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示例1
6、 把握标题信息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9 全国卷 题许道宁画 交代写作缘由 表明所咏对象 2019 全国卷 投长沙裴侍郎 交代写作缘由 表明诗歌题材 2019 全国卷 插田歌 点明所咏对象 表明诗歌题材 2018 全国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交代写作缘由 暗示作者情感 表明诗歌题材 2018 全国卷 精卫词 点明所咏对象 暗含作者的情感 示例2 依据标题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 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
7、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 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 张翰传 ,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南 冠:典出左传 ,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 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读标题 时间:秋天。地点:长安。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想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 么? 读诗 我们 在诗中 就看 到了 “云 雾”“宫阙 ”“残 星”“雁 横塞”“人倚 楼”“菊”“莲”。 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8、 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 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 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 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 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 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
9、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C 本题中,C 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 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 诗人以“静”赋菊, 以“愁”状莲, 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故选 C。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 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意象:南归之雁;篱 菊;寥落晨星;哀婉笛声;枯荷(落红)。 (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
10、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 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 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 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 思想内容。 示例3 依据注释找信息 (2017 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
11、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 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 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教师用书 大一轮复习讲义 语文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
12、,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 维度: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 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C.从注释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 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 的意思”。 D 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 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
13、贵于我如浮云”(杜诗)。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 了写作背景,籍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 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 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 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 首联,从注释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 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 骚话,
14、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 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 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 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 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 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15、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 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寻找关键字 看“情”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 找动词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形容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 示例4 依据注释找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原州城 注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 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 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 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 “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 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
17、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 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 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 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 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 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 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
18、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 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把 它翻译两三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 蓦山溪 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 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 ,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 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 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
19、新”。白居易长安 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诗路径 (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 A 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 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 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 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 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 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 基调。 (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 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 (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也曾
20、横刀立马,建功立业, 锦帽貂裴。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 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 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 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 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 生世道的复杂。 题
21、目试做 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C “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 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
22、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 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 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 专题入门(二) 熟悉常考的 7 大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 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 效果。 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
23、轩车谁不思乡关 教材对接 登高(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秋思(马致远) 内容情感 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 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题材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 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 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常用技法 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侧面 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
24、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 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因梦寄情,虚实结 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 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 吴越等地。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 题。 (3)读诗句:(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
25、月斜。景、事(写 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 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 答案: 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 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 深沉。 “山 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 惆怅。 二、送别怀人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教材对接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雨霖铃(柳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内容情感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26、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题材标志 题 中 往 往 有 “ 送 ”“ 别 ”“ 赠 ”“ 酬 ” 。 常 见 意 象 : “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 常用技法 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 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 恋和关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 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27、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 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读诗要领: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 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颈联
28、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 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 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教材对接 出塞(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燕歌行(高适) 内容情感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 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 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 民族往来的喜悦。 题材特征 标题往往
29、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常见意 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 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 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 折杨柳 关山月 阳 关三叠 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用技法 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 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 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 夜后戍楼月
30、,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 ,烟尘飞至今。 注 骎骎(qn q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 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 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 重”“烟尘飞至今”。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 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 写
31、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请你作答: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 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 的美好愿望。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明得失,观景识人论兴替 教材对接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山坡羊 潼 关怀古(张养浩) 内容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 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
32、,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题材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常用技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 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 讽喻。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 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 ,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 任时。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
33、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 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读诗要领: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唐诗人 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 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 填塞殆满; 陵园被火, 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 古都破败的景象。 请你作答: 本诗的尾联
34、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 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 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 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五、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教材对接 咏柳(贺知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石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 内容情感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 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
35、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 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题材标志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 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 看,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常用技法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 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 言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 梅 晁冲之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 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
36、情燕子,怕春寒、轻 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 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 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 知。 注 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东君: 司春之神。玉堂:指华贵的宫殿。故人:此指林逋。 读诗要领: (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 的特点)。 (2)读注释: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 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东君”“玉堂”“故 人”的注解可
37、以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 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 竹作陪衬, 遭受雪压风欺, 却凌寒而开, 蕊寒香冷, 不仅与蜂蝶无缘, 连候燕也“轻失花期”, 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 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请你作答: 这首词的下片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对孤
38、芳、分付他谁”借林 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 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六、山水田园诗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侠蝶飞 教材对接 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居秋暝(王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 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 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 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
39、抒写 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 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 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 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
40、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 王维,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苏轼称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3)读诗句:(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 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 落寞之情。 请你作答: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 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七、即事(
41、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教材对接 无题(李商隐)、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 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内容情感 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 居生活的情趣。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对现实愤慨、不满和 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 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虚实结合; 衬托(以 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的运用;白描
42、与细节的手法。常用的抒情方法: 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 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 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即事。 (2)读注释: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 上的不如意;“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
43、诗句: (关键词句)网春、 自掩门、 车尘不到张罗地、 落花狼藉近黄昏。 景、 事(写 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 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 沉中,他才去关门。 请你作答: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 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 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
44、的感叹。 备考方略二 专题分类研究,集中突破考点 考点一 诗歌形象题的 3 大题型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 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 “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 高考主要从以下 3 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 形象类型 教材例析 征战沙场 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 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
45、们,即使战 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 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 士的形象。 历经磨难 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忧国忧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 心系社稷 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藐视权贵 傲岸不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 了诗人淡泊名
46、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胸怀宽广 豪放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 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羁旅他乡 思念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寄情山水 热爱田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 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男女相悦 爱恨情长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47、情意,塑 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教材回顾练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葡 萄图) 答案: 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孤僻高洁、乐观浪漫、与世无
48、争的诗人形象。 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寄情山水、超脱红尘、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 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 例析 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 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 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 之情。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 歌 河伯中“与子交手兮
49、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 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 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 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 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等。 杨柳 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 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
50、与“留”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 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 例析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 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 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 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于思乡怀亲和羁旅伤 感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