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142177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高考必备素材高考必备素材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 (下下) ) 主题导读:主题导读: 【精准解读】【精准解读】 【硬核素材】【硬核素材】 【金牌考题】【金牌考题】 【名家名作】【名家名作】 【金牌考题】【金牌考题】 【20202020 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高三第一次质检考题】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高三第一次质检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备受各界关注的郑万、郑阜、商合三条高铁线已开通,有机链接了河南“米”字型高铁沿线 的一些文化名城。 材料二:今年的故宫日历以表现故宫建筑为主,展现出紫禁城 600 年历史画卷,有全景有细节、 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有

2、文物,成为推介故宫文化的一重要窗口。 材料三:“美食博主”李子染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她 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审题审题 1.真实情境。材料一介绍新建的高铁线有机链接了河南“米”字型高铁沿线的一些文化名城;材料二 介绍故宫日历成为推介故宫文化的一重要窗口;材料三介绍“美食博主”李子染的视频传播了中国传 统美食文化。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而展开,而且侧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考生 立意写作不能离开传播中国传

3、统文化这一情境而展开。 2.典型任务。题目一方面要求考生谈读了三则材料后产生的感想,另一方面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 含意来立意,因此考生不能只选择其一或其二进行思考,而是应全面把握三则材料,分析清楚三则材料的 共同点,这样才能准确立意和写作。 3.立意角度。三则材料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考生要抓住三则材料的共 同点,可以从不同形式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具体影响角度立意,可以从不同形式在传播中国传统文 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角度立意,可以从选择不同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角度立意,也可以从为何要 创新形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立意。应该说,考生可选取的角度是自由的。 4.

4、思考与联想。三则材料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即采用的形式不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 式和载体在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考生在扣住共同点进行立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材料的侧重点进 行思考与联想,如不同形式针对的对象,为何要采用这样的形式,这种形式所起到的效果等等。考生完全 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思考和联想。 解题解题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宣传、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考生要根据题目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要求,整体把握材料,审题立意。考 生要关注材料的共同点,三则材料内容看似不同,但有共同的指向,即如何宣传和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5、考 生必须扣住这一内容进行立意,写出文章。 参考立意参考立意 1.合理选择形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丰富形式,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掌握文化特点,选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4.活用形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5.充分利用形式和载体,推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6.创新形式,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偏题立意: 1.高铁链接文化名城。(只扣住材料一,未全面把握材料,偏离题意) 2.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只涉及材料三的内容,偏离题意) 3.故宫日历成为故宫文化推介窗口。(只涉及材料二的内容,偏离题意) 4.关注文化发展。(材料重在体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 【满分作文】

6、【满分作文】 创新形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 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越来越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视。不管是国内民众的关注还是外国人 士的重视,都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需要创新形式与载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决定传播形式不拘一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各具特点,这决定了传播形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河南“米”字型高 铁沿线的一些文化名城是一个群体,只看某一座可能很

7、难有一个整体的感受。限于交通,民众观赏学习的 成本比较高。打通交通瓶颈,以高铁链接,便最大限度地便利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故宫是巨大的建筑艺术 瑰宝,有建筑艺术,更有与建筑相关的人物、文物、历史、文化。人们可以徜徉其中,领略艺术之美。而 故宫日历也为众多国内外民众打开了了解故宫的另一扇窗,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游览故宫。中国农家的 衣食住行是再正常再平淡不过了,“美食博主”李子染却借助视频的形式,让国内外观众身临其境地品鉴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特点存在差异,只有适合的传播方式,才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接受人群在变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 每

8、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接受传统文化的人也不断增多,所有这些都 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我们就更要求丰富传播方式。正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铁链接河南 “米”字型高铁沿线的一些文化名城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为故宫的全景、细节的拍摄提供了可能,传 统的日历成为人们全面了解故宫的新载体;自媒体的发展,又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提供了传播渠道。当然,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群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喜好,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接受形式。更新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正成为一种趋势。 汇集多方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某一种助推文化传播的方式难免有其局限性

9、,同样,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的力量也是单薄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异常丰富,需要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推介。李子柒拍摄的中国式衣食住行视频,体现 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 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 改革开放 40 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创造条件、创新形式,唱好弘扬传统文化这场大戏。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2 2】 读下

10、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无不有它 的身影。作为时代青年,你一定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 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审题审题 1.真实情境。文章

11、写作要围绕“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具体情境展开,“衣食住行、风 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这些就是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考生需要在其中找到文 化的身影,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此外,作为写作 主体的“我”,在写作时要体现自身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并要突出“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要求, 这也是写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材料已给定主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一完成写作。三个主题是与上文“风土人情、传统习 俗、价值观念”相对应的,考生可从这三个角度完成对应主题的写作。但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都应围绕 “我与当代中国文化”这个大主题,或介绍

12、、讲述,或剖析、评价身边的文化现象。考生是要参加学校的 “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生活中或身边出现的文 化现象,因此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思考,体现与其他 同学的交流、分享。 3.立意角度。三个主题,考生可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写作。考生可介绍乡土社会的衣食住行、风 土人情中体现的文化;可讲述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文化现象;也可剖析或评价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 精神这一价值观念。选定主题后,考生在具体主题下可以自选角度进行立意。如在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乡土社会”这一主题时,可阐释乡土社会中所保留的约定俗

13、成的传统观念,也可从乡土社会中人与土 地的关系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角度自由,立意多样。 4.联想思考。命题人要求考生讲述的是生活中的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这就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自 由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处处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可作为行文 的事实或道理论据。考生在论证时,无论选哪一个具体任务,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 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当然素材不同,思考点不同,立意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解题解题 此题与 2019 年全国卷作文形式基本相同,是带有情境性和多个具体任务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已在引 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能

14、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意 情境材料(即背景材料)和具体任务之间的关联,不可抛弃情境而直接完成写作任务。具体情境是在引导 考生作文立意的方向,无论选取哪一任务,情境中都有写作提示和方向,沿此思路展开论证才不会偏离方 向。如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与上文提到的“衣食住行、乡土人情”相对应,考生需要在 乡土社会中发现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而任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考生可从节日习俗 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现象,带领读者感受节日习俗中的文化之美;任务则要求考生对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 价值观念进行剖析、评价。 参考立意参考立意 1.文明乡土 美美与共 2.中秋咏月文化之美

15、 3.长征精神 亘古弥新 偏题立意: 1.保护环境 追求平衡(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2.家人团圆 亲情相伴(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3.文化传播 义不容辞(未选择具体主题) 【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中秋咏月 文化绵延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这轮明月,一起探讨“明月”背后的文化现象。“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到中秋总会想起这首诗,想到诗中的那轮明月。千百年来,这轮明月早 已浸入国人心中。人们遥望这轮明月,品咂人生,畅叙幽情。中秋习俗因时因地而异,但唯独赏月这一习 俗从未改变。 就说吃月饼吧。中秋之夜,家人往往围坐一桌,品尝着各种味道的月饼,抬头仰望那轮圆月。此时

16、, 无论旅居在外,还是作客他乡,总会在这一刻氤氲出最浓郁的乡愁。我们和家人仰望明月,其实是我们对 团圆的渴望。奔波在外,为生计忙碌,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遇到苦与累,也从不与人说。只有到了中秋, 望着那轮明月,我们才知道苦了、累了,停歇下来,只有家才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渴望中秋佳节,不 远万里与家人团圆。我想和同学们说,等我们考上大学,奔赴各地,离开家人,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对中秋 这一节日是何等渴望,当然那时我们也可能对“月”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圆月”背后不仅是亲人的团聚,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月”文化的第二层 含义。 月圆家圆国团圆。月亮之上,寄托的不仅是个人思念,阖家

17、团圆的期盼,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奋斗 力量的蓄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秋圆月更像是一条精神纽带,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 凝聚在一起。中秋节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等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传递出国民对 国家的深沉的爱恋。当无数个家庭沐浴月光之下,共赏圆月之时,这团圆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 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安定,他们把佳节思亲的缱绻心绪升华为爱民为民的初心情怀;他们把对家人团圆的渴 望转变为矢志不渝的奋斗力量。他们肩负使命,心中有家国,如此家便成了国,国也就是家。虽未至家圆, 但保国安康,保国团圆,千千万万家才能相聚。 这轮承载个人思念与家国情怀的“圆月”,还给予了

18、世人源源不断的憧憬和想象,人们望月探索,脚 步坚定。当高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后,团圆便有了更加稳固的保障;当玉兔号成 功着陆月球,我们对于遥远月宫的遐想从此便成为现实这一切不都是人类仰望星空,对明月遐想的结 果吗?人们独爱这圆月,正是源于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古时,人们对月是一种敬畏之心;今日, 人们望月心怀憧憬并为之探索,步履坚定。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月,独挂天宫,距离遥远,但又因中秋佳节赏月这一习俗使我们与之靠 近,让我们拥抱明月,憧憬月圆,感受其所散发的文化意蕴。这中秋“月”文化绵延不断,渗透进我们生 活的每个角落。 【20202020 年年 5 5 月潍

19、坊高考模拟考试】月潍坊高考模拟考试】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中国人 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 前进定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 25 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 的智慧。”截至 2015 年 12 月 1 日,已有 13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500 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 1000 多个中 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 190 余万人。 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

20、少年中,有 20喜爱与支持民族 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不少于 800 字。 (1)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2)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审题审题 1.真实情境。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主要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作用;第二则主要通过诺奖得主对于“孔子的智慧”的重视和国外孔子

21、学院的发展状况展现以其为 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第三则是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认同率偏低。 综合来看,前两则材料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巨大影响和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产生的巨大 作用;第三则主要突显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感堪忧的现状。这三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是考生审题 立意的核心,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本题是双指令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共有部分的任务限制需注意: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所给三则材料,尤其需要整体理解综合立意,这 是准确审题立意的前提;写作内容应围绕“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来展开,尤为重要的是要体现 出“你

22、”的存在。 个性化任务限制需注意: 任务一:文体应该写成议论文;行文中要体现“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的具体要求; 任务二:命题作文,要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文体应该体现为记叙文;行文中要体现“主 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的具体要求。 当考生选择任务指令后,共有指令和个性化指令在行文过程中都必须得到体现,缺一不可。 3.写作角度。在立意角度的选取上可倾向于弘扬传统文化,亦可倾向于批判青少年的认同误差;亦可将 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展现,这样就使写作角度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让考生的写作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4.写作选材。题目所提供的

23、情境是考生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对考生而言也并不陌 生,考生可以结合材料、联系阅读体验及现实,进行多个层面或维度的联系和思考,进行合理取舍。文本 之中,生活所触,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通过合理剪裁,贴切入文,为我所用。 解题解题 本题是多任务指令的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考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 场景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筑牢或者重新构建正确的符合当前社会 发展的、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本次命题有鲜明的北京卷(2019)痕迹,具有三大特点:一、在典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增加 了任务的数量和种类。

24、二、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收缩任务的具体指向,给考生提出更精准的任务指令。三、 明确写作文体,拓展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制范围,从写作的角度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打破议论 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 参考立意参考立意 1.让传统文化为青年助力。 2.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大国梦想。 3.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人生广阔舞台。 4.吮吸传统文化芬芳,汲取人生前进动力。 5.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偏题立意: 1.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选择任务指令却只谈传统文化,不谈当今青少年的认同偏差,属偏题立意) 2.青少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 未必非要认同传统文化。 (选择任务指令却无视材料整

25、体的价值取向, 一味求新,属偏题立意) 3.传统文化的芬芳。(选择任务指令却未能结合自身经历来叙述,忽视任务指令要求,避重就轻,属 偏题立意) 4.传统文化的芬芳。(选择任务指令却罔顾记叙文的要求) 【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认同传统文化,方能鹏程万里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有近八成人对传统文化不认同。反观国际范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诺 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 25 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作为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更要知行合一,践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温度,是母亲的温度。 传统文化之于我们青年,就如同母语的存在。关于母语,英文里的

26、一个说法 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 “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是浸润着爱的声音。传统 文化就如同母语的呼唤,在它深情的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所 以我们一定要认同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 微妙和玄奥。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阿里巴巴的宝藏。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13 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聚成了我们现在 的传统文化。而正如后浪演讲中所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我们

27、这些时代青年的存在恰逢其时,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 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供我们尽情地享用。而其中最华丽富裕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存在,它就如同 阿里巴巴的宝库,期待着我们的开启;而那把神秘的钥匙,那句“芝麻开门吧”的咒语便是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便是对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时代青年的不竭动力。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我骄傲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承载传统文 化的一个个方块汉字,化作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就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 守卫一代又一代青年,庇护着他们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勇往直前。而每一个时代的有为青年,都会

28、在传 统文化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新的辉煌。 认同传统文化,热爱并且毫无保留地践行它,应该被视为每一个人的职责,尤其应该是当代青年价值 观的基点。每个青年都可以走出天高地阔的景象,但传统文化将是他的出发地,将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 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而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会为时代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 【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近期,某市开展的对中学生关于传统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有 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 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该市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高,而对 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

29、教育刻不容缓。 只有文化认同才有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为根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 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 共有的精神家园就会失去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基因,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赢得尊重,更不 可能行稳致远。 只有文化认同才会有情感共鸣,才能提高民族凝聚力。 文化认同会加深民族内部的情感共鸣,强化民族向心力,提升民族凝聚力。在一个民族中,许多情感 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

30、历史根源。比如“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情怀,这一同祖的感情 纽带传承数千年,至今依旧激励各民族、各行业的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而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家国情怀,牢固地镌刻在中华民族成员的思想中,让每个中国人都将自己的前途与国之命运紧紧相连。 吸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聚 13 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赢得国际认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 现在,国际上已有 13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500 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 1000 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 员总数达 190 余万人。诺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就

31、必须回到 25 个世纪以前,汲 取孔子的智慧。”近年来,中国文化所滋养的“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外交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和发展动力。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 型国际关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我们的事业发 展到哪一步,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我们唯有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

32、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篇章。! 【20202020 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 (晋中一模晋中一模)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绵阳 90 后姑娘李子柒制作的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衣食住行展开的从 手工阿胶、桂花酿酒到文房四宝、手工造纸等系列视频走红。有网友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现的生活太过理 想化,也有网友认为其体现的是中国落后的生活。对此,有媒体评论: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 交流的自信,是一种生活的新方式;也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新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喜欢与否是双向选择, 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

33、无需苛责;还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凝结着精益求精 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 兴德中学准备就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开展一场有老师、家长、学生参加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 从老师、家长、学生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审题 1.具体情境。四川绵阳 90 后姑娘李子柒制作的视频内容,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广泛评论,不同的声音 传递出不同的价值观,这是题目设置的真实写作情境。考生要始终紧扣这一真实情境展开联想和思考,发 表有针对性的言论。 2.典型任务。“从

34、老师、家长、学生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题目要求先确定写作身份, 即考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发言稿”决定了写作要体现出交流意识,还要体现读者意识,明确这是“一 场有老师、家长、学生参加的讨论会”。发言稿的内容要针对“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展开,而不是大谈李 子柒。“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限定文体为议论文。另外,在“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的同时,还要“提 出希望与建议”,传递正能量。 3.立意角度。“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考生可针对网友和媒体的相关评论,对李子柒视频走红现象 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就“中国文化交流的自信”谈自己的认识;也可以就李子柒视频对传统文化“精益 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

35、”谈文化传承与创新;还可以体现自己的辩证思考,或综合看问题的能力。 4.联想思考。谈“中国文化交流的自信”可以联系中国京剧艺术、舌尖上的中国及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等谈文化现象;谈“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可以拓展到更宽的领域,如故宫博物馆 线上展览,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及特色小镇的发展等领域的创新总之,思路要开阔,不 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层面,真正做到开阖有度,体现自己的文化积淀及较高的思维水平。 解题解题 本题为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李子柒的视频”及网友和媒体评论的认识 和分析能力。题目设置了明确的写作指令,考生可根据这些写作指令来完成写作任务。情境指

36、令:针对“李 子柒的视频”引发的热议;内容及主题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及观点态度,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 观点与思考。写作时要有所取舍,切忌面面俱到。 材料中针对“李子柒的视频”的看法,观点指向性明确,引导考生从中进行比较、权衡,从而确定立 意。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须结合材料内容展开联想,确定最有价值的内容来写。 参考立意参考立意 1.李子柒视频体现文化自信 2.诗意的栖居,传达文化自信。 3.创造美好,回归传统。 4.用包容心看李子柒及其视频。 5.李子柒视频是文化创新。 6.从李子柒视频看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偏题立意: 1.美食文化与手工制作。(理解偏颇,任务把握不准) 2.理想的生活

37、。(大而无当,显得空泛) 3.李子柒。(题目要求对其视频进行评议,忽略任务) 【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从李子柒视频看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 四川绵阳 90 后姑娘李子柒靠制作精美,反映中国农家衣食住行的诸如手工阿胶、桂花酿酒、手工造纸 等系列视频走红网络,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与热议。大家的看法见仁见智,而我认为这一文化现 象体现了传统在创新与发展中走向新生的积极意义。 李子柒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也就是说是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的文化,有人评价其视频展现 的生活“太过理想化”,这就有失偏颇。原本就有的文化,用视频展示一下怎么就太过理想化了呢?也有

38、网友认为其体现的是“中国落后的生活”,这就彻底错了,如果李子柒展现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那甲骨 文、造纸术就更落后了,恐怕连文化都谈不上了。 李子柒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时代的要 求。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在展览展示上推陈 出新,将展示主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博大众眼球。 博物馆藏品元素被挖掘演变成为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如由朝珠变成的耳机、由瓦当变成的点心等,深受市 场欢迎,不但不被认为落后,还成了网红。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可供挖掘、创新的素材取之

39、不尽。 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演员大部分是 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演出服装原汁原味,他们的歌舞天人合一,他们的激情身心合一,他 们的狂欢与生俱来,这一切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 很多文化作品的成功都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抓住本国传统文化精髓,创造了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鲜明建筑个性,因此他设 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才能成为经典。明朝那些 事儿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固有套路,用生动幽默的文字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个性十足地呈现

40、于读者面 前,其成功正在于在继承中迎接传统文化领域的创新与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当我们挖掘出隐藏在传统中的民族 DNA,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 给大众时,传统文化就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如此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才能拥有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 在此,我倡议: 第一,大家都来保护并传承传统的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 第二,要让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获得更多关注,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第三,要在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增添新的元素,让人们都来感受美好生活。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试题】【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41、要求写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 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 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 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 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

42、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审题 1.真实情境。题目提供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要明确四则材料的内在关联,确定立 意。材料强调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根本文化亡掉的后果。材料谈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材料 是告诉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材料陈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重 大历史意义,要提炼、展示其中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四则材料都在引导考生思考为 什么弘扬、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紧扣材料,脱离材料即

43、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题目中明确要求“面向本校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这就对本次作文的 文体和体式做了明确的限制;倡议的对象是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写作时要注意倡议对象和自 己的身份限制;倡议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是主题限制。考生写作时要有相应的格式 要求,一般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标题要突出主题;正文可以写发起倡议的背景 和原因、必要性、意义和价值等内容,结尾处要表达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提出建议等。 3.联想和思考。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主题,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展开联想, 广泛思考,合理生发。可以写倡议的背

44、景和原因、必要性、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还可以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风采、挖掘文化精髓,解决世界人类问题等等。只要能综合材 料内容和含意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都可以。 4.切入角度。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考生只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入手写作均可。可 以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角度正面切入;可以从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后果角度反面切入; 还可以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切入。 5.论证选材。考生可以联系材料的情境内容触发丰富的联想和思考,放眼所及,生活所触,只要是与 立意有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合理剪裁,为考生所用。当然也可以联系自

45、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积累,广泛思 考,合理生发。 解题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 导当代中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试题的写作情境、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写作体式都非常明确,审题难度 不大,更注重对考生价值观的考查。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这一主题展开,倡议 中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当代价值, 解决世界问题,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

46、参考立意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2. 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4. 继承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 5.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在创新中传承文化。 7. 新时代,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8. 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同行。 偏题立意: 1.文化。(看问题流于表面,未能把握材料的内在关联) 2.把握根文化。(没有全面理解材料) 【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同行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 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

47、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扬优秀传统文化,担民族复兴大责。为此,我 代表中华中学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大家倡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 征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 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 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 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

48、、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陶瓷微雕技 术近乎失传。而王艺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 陈出新的精神,王艺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这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 新中弘扬。 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 当下,我们应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 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五

49、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 精神命脉。我们当下的中学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承继本质,涵养精 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在此,我代表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同学们再次倡议:担民 族复兴大责,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共行。 中华中学学生会 2019 年 12 月 24 日 点评点评 本文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这个主题

50、,紧密联系材料,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采用分论点模式,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到“传播”,层层深入, 结构严谨。文章引用准确,有理有据,显示了考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文辞优美,富有文采,显示出考生 良好的文学素养。 【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一中高三模拟考试】【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传, 说文: “傳:傅,遽也。从人,專聲”。这是说,传,以驿站转递文书。字形采用“人” 作形旁,采用“專(专)”作声旁。 材料二 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通过经典传 唱人的演绎,以及现场经典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必备作文素材第六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