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情报告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表现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常以区域图、统计图、文字材料(当今社会的环境问 题,如森林的破坏、湖泊演化、草场破坏等)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应用;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 全国卷)近年来, 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 土 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 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
2、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A (2)D (3)C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臵入手,抓住区域内的 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 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
3、”利用发散性 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东南信风从干燥的内陆吹向海洋(离岸风); 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等。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 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 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高纬和高山地 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高纬地区水热组合变化,常年积雪面 积减小,洼地因冻土融化而大量积水,形成沼泽;适宜低温环境的北极熊、企鹅 的生存受到威胁等。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
4、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 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臵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属于“一果多 因”的实践应用。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 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 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一因多果”的实践应用。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 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 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 因果关系。这属于
5、整体性原理的运用。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 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 路, 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 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 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必然与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动植物所组 成的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产生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必须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和规律,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考向 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020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月考)位于
6、青藏高原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 山,注入达布逊盐湖,该湖周围一定范围内没有植被生长。研究发现格尔木河流 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图 示意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据此完成 12 题。 1格尔木河流域( ) A植被属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B植被覆盖率高且分布均匀 C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D湖积平原北部植被较茂密 答案 C 解析 格尔木河流域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因此植被为荒漠,A 项 错误; 流域内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很不均匀, 因此流域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 匀,且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B 项错误,C 项正确;据图可知,湖积平原北 部靠近
7、盐湖,植被较稀疏,D 项错误。 2随着降水量增加,格尔木河流域植被的变化是( ) A山麓地带植被减少 B冲(洪)积扇植被减少 C湖积平原植被向北延伸 D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 答案 D 解析 随着降水量增加,盐湖湖面水位升高,则盐湖将向湖积平原扩展,导 致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D 项正确,C 项错误。山麓地带植被增加,冲(洪)积 扇植被增加,A、B 两项错误。 考向 2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生物入侵现象 气候变化对植被演替有显著影响, 长白山西坡海拔 2 1402 200 米, 原生植 被以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 草本植物入侵后原生植被退化, 被侵入地土壤水 分增加。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
8、拔和坡度下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据此完成 13 题。 1该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 ) A向较低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B向较低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C向较高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D向较高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海拔较低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已经较高,故草本植物应 向较高海拔入侵;从坡度来看,坡度较大处入侵程度较高,说明草本植物是沿陡 坡入侵的。 2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D土壤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该地的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 说明该地的 土壤发育程度较差。陡坡土层较薄,土壤发育状况不如缓坡,故陡
9、坡的原生植被 长势不如缓坡, 更容易被草本植物入侵, 故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 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3与灌木相比,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是( ) A土壤蒸发加剧 B生长耗水减少 C植株高度减小 D枯枝落叶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草本植物相比灌木,扎根浅,个体小,耗水量少,因此,在区域降水 量不变的情况下,相比生长灌木,草本植物入侵,耗水量会下降,从而导致土壤 水分增加。 考点二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 分析自然带及其水平地域分异 考情报告 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是高考的主 要命题点。多以坐标图、统计图、自然带分布图或景观图、气温
10、和降水分布图等 为背景, 考查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成因; 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 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 全国卷)我国某公路长 500 多千米, 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 并跨 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 1 070 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 区段每年 9 月底至次年 5 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3)题。 (1)该公路位于( )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3)该公路北端海拔约 750 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
11、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D (2)B (3)D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考向 1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 回答 12 题。 1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中年均温折线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沿该方向热量自左向右逐渐 增加, 因而该方向为南北方向, 所以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 2甲植被最
12、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答案 C 解析 结合该方向植被的变化, 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位于大陆的西岸, 荒漠对 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甲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应为地中海气候, 其对 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考向 2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 12 题。 1自然带的典型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自然带大致分布在 55 N 以北的地区。该区域纬度高, 冬季严寒,典型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故 B 项正确。 2自然带西部南北跨度较大的影响
13、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洋流 D土壤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该自然带西部向北延伸,故 C 项正确。 考点三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垂直地域分异 考情报告 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影响垂直自然 带谱的因素、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性、基带、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雪线 的影响因素等)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以区域图表、垂直自然带示意图为载体, 侧重考查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多以 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8 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14、据该山地海拔 2 5003 400 m 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下渗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 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B (2)B 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低纬度海拔高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由上而下一般顺序是:积雪冰川带、高寒 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1)判读基带与水平自然带的相互关系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
15、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基 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臵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 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 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 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考向 1 垂直自然带的一般分布规律 (2020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一模)读某山脉土壤
16、在南北坡垂直分布示意图, 完 成 13 题。 1该山脉为(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大兴安岭 C天山山脉 D阴山山脉 答案 C 解析 土壤对应不同的自然带, 该山脉基带为温带荒漠棕漠土带, 天山山脉 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基带为温带荒漠,C 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差异大, 北坡基带海拔约 4 000 米,南坡基带为亚热带,A 项错误;大兴安岭位于东部地 区,走向为东北西南,基带为森林,B 项错误;阴山山脉基带为温带草原,D 项错误。 2造成该山脉南北坡 3 000 米以下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坡度 答案 A 解析 该山脉北坡 3 000 米以下植被覆盖较高,且有森
17、林分布,而南坡主要 是荒漠、草原,导致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主导因 素是水分,A 项正确。北坡为阴坡,热量、光照条件差,坡度影响小,B、C、D 三项错误。 3下列带谱中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的是( ) A亚高山寒温带草原草原土带 B山地温带草原黑钙土带 C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 D高山寒冷草甸草甸土带 答案 C 解析 天山山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 基带为温带荒漠, 不适合森林土壤的形 成,但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森林土壤,故带谱中土壤水分主要来 源于降水的是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C 项正确。亚高山寒温带草原 草原土带、 山地温带草原黑钙土带、
18、高山寒冷草甸草甸土带中土壤水分有降水也 有冰雪融水,A、B、D 三项错误。 考向 2 坡向因素对山地植被的影响 (2020 山东日照高三二模)某研学小组对我国西南 M 山展开研究。M 山面积 约 1.5 km2,只有一个峰顶。他们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 北坡,对比其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下图表示 M 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 数量关系,各要素数值以北坡为 1,柱状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据此完成 12 题。 1M 山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 ) A茶园比重 B土层厚度 C人口密度 D区域面积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和图可知,M 山南坡的茶园比重、土层厚度、人口数量、
19、区 域面积与北坡比值分别是 0.8、1.5、1.6、1.4。根据南坡人口数量、区域面积与 北坡的比值可计算出南坡人口密度与北坡人口密度的比值为 1.6 1.41.14。 因此 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土层厚度,故 B 项正确。 2M 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度 B坡向 C纬度 D海拔 答案 B 解析 M 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所以南坡的热量比北坡高,导致 了南坡的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较北坡高。因此 M 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向,故 B 项正确。 微专题 5 地域分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 (
20、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警示作用:针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恶化表现, 分析对其恶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寻找修复环境的方法与途径。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 产、生活活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合理 安排各种活动的方式、强度,以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对指导农业生产、 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 践意义。以大农业生产为例,图示如下: (1)小农业仅指种植业,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片 面强调发展小农业,容易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和环境退化。合理发
21、展大农业 生产,则有利于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判断农业发展是否因地制宜的方法 第一,根据主要的自然条件指标。例如,年降水量少于 250 mm 的地区没有 灌溉水源不能发展农业;年降水量少于 800 mm 的地区不宜种植水稻;年积温小 于 3 400 的地区适宜发展春小麦种植;坡度大于 25 的地区不宜修筑梯田。 第二,看土地利用方式是否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协调一致。例如,低山丘陵地 区宜林不宜农,干旱、半干旱地区宜牧不宜农,沼泽地宜水不宜旱等。 (2020 山东高考)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 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 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
22、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 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 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 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B (2)A (3)B 微专题特训 5 地域分异
23、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选择题(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 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围湖造田 C森林破坏 D气候变化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森林破坏,其涵养水源、调蓄径流能力下降,河 流径流量变率增大; 调节气候能力减弱, 导致水旱灾害增多; 吸收二氧化碳减少, 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所以图 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C
24、 项正确。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答案 B 解析 图示反映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 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 项正确。 天岳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内, 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 最高峰海拔 1 596 米,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如图),是南方 10 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 分。湖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 针叶林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回答 35 题。 3天岳幕阜山出现草山草坡属于( ) A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B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C垂直地带
25、性的表现 D非地带性的表现 答案 D 解析 山地出现草山草坡,说明不是水平地带性的表现,排除 A、B 两项。 天岳幕阜山海拔 1 596 米,按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山顶主要是阔叶林,不会出 现草山草坡,C 项错误。山顶出现草坡,是非地带性的表现,D 项正确。 4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土壤 答案 B 解析 常绿林叶片终年常绿, 落叶林以冬季落叶树种为主, 所以冬季落叶林 中光照充足, 逐渐出现常绿树种。 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是因为当地的光照条件发生 改变,光照终年充足,能满足常绿林生长,B 项正确。 5南方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开发,适宜的做法是( ) A大力
26、发展畜牧业 B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C适度发展旅游业 D侧重发展种植业 答案 C 解析 南方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山地或山顶,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D 项 错误; 山地出现草坡, 说明气候条件不适宜森林生长, 不宜发展林业, B 项错误; 草山草坡分布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会造成草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A 项错误;草山草坡可适当开发旅游业,C 项正确。 (2020 四平中学高三模拟)土地覆被是指能直接或通过遥感手段观测到的自 然和人工植被等地表覆盖物。 下图为我国西藏自治区藏布曲流域内土地覆被类型 分布图。据此完成 68 题。 6影响藏布曲流域内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
27、量 C降水 D风速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藏布曲流域内土地覆被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层次分明;两 侧高山地带地势高,气候寒冷,多为冰川、裸岩等难利用土地;中部河谷、漫滩 地带地势低而平缓,气候温暖,植被发育较好,B 项正确。 7与周围地区相比,藏布曲流域内甲地土地覆被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河谷地带,水热较好 B大气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C裸岩风化,土壤发育 D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答案 A 解析 甲位于藏布曲流域的河谷地带, 且处于藏布曲干流与支流交汇处, 水 热条件较好,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A 项正确。 8藏布曲沿河谷向北土地自然覆被总体越来越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水量减少 B气候干旱
28、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人类活动增强 答案 D 解析 藏布曲流域越往河流下游地带土地自然覆被总体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 越往河流下游人口越多, 人类活动增强, 如畜牧业活动, 对地表植被破坏越显著, D 项正确。 (2020 贵州省四市州高三二模)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 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形成受地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 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如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燥红土主要分布 在热带干热地区。下图示意海南岛土壤分布。据此完成 911 题。 9海南岛的土壤分布( ) A深受季风洋流影响 B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 C呈明显的环状分布 D与气候类
29、型对应明显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土壤分布呈明显的环状分布,C 项正确; 季风洋流分布在北印度洋,该地不受季风洋流影响,A 项错误;土壤的形成受地 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受人类活动 的影响小,B 项错误;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而岛上有多种土壤分布,故没有 与气候类型对应,D 项错误。 10推测海南岛水稻土分布区( ) A地形平坦,人口密集 B河流落差大,蜿蜒曲折 C雨热同期,温差较大 D隧道比重大,公路较少 答案 A 解析 海南岛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边缘地区, 以平原为主, 地形 平坦,人口密集,A 项正确。 11海南岛燥红土分布
30、区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稀树草原 D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海南岛燥红土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 相对降水较少, 气温较高, 主要植被是稀树草原。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56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 分) 材料一 加拉帕戈斯地区由 13 个主要岛屿组成,距南美大陆近 1 000 千米, 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下图为加拉帕戈斯地区位臵和干湿状况分布图。 材料二 达尔文曾于 1853 年来到加拉帕戈斯,他被 400 多种群岛特有的奇 特生物所吸引, 通过对比该群岛物种与南美大陆物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最终得 出了举世闻名的进化论。现在,
31、岛上生活着 2.5 万居民,每年接待 22 万游客,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 (1)加拉帕戈斯潮湿区域主要位于_,简析原因。(6 分) (2)简析加拉帕戈斯地区出现众多奇特生物的自然原因。(6 分) (3)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是_,说明人类活动对加拉 帕戈斯地区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威胁。(8 分) (4)针对“加拉帕戈斯地区因自然原因出现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有专家指 出“人类不能过多干预”。请说出依据。(6 分) 答案 (1)岛屿中部(海拔较高地带) 气流受地形抬升,多雾和降水天气;海 拔较高,蒸发较弱。 (2)岛屿自然环境独特且岛屿内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
32、)的自然环境差异大; (受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频繁)岛屿自然环境变动大;群岛距大陆 远,生物在适应岛屿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不同的特征。 (3)物种数量 人类带来外来物种;人口压力大;污染加重;人类的捕杀。 (4)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自身规律;自然环境有自我调节功能,对人类适 度干预有修复能力;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干预具有不可控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加拉帕戈斯潮湿区域分布在岛屿中部(海拔较高 地带)。海拔较高处,信风等气流受岛屿中部的山地阻挡,沿山坡爬升,容易形 成多雾和降水天气,且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第(2)题,该岛屿位 于赤道地区, 自然环境独特, 岛屿
33、因地形起伏大导致内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 自然环境差异大; 当地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影响较大, 受自然因素不稳 定的影响, 岛屿自然环境变动大; 材料信息表明, 群岛距南美大陆近 1 000 千米, 距大陆远, 生物与大陆交流较少, 在适应岛屿环境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多种特殊、 特有的生物类型。第(3)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生物资源 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杀等。第(4)题,生物多样性的 变化具有自身规律,人类过多干预有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达不到预计的效果;生 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自然环境较小的变化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功能进行恢 复,无需人类进行干预,过
34、度的干预有可能起到相反作用;人类对生物和生态系 统的了解有限, 许多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干预具有不可控性, 甚至导致生态 灾难。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 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 1 800 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 特的动植物物种, 该岛 37%的植物、 90%的爬行动物和 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 的。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臵示意图。 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右图 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 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 受到损伤时
35、,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 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 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 (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4 分) (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 应性。(10 分) (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6 分) (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10 分) 答案 (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 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 (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
36、气候干燥; 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部; 巨大密集的树冠 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 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 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 (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的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 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 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 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 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
37、新能力。 解析 第(1)题,特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 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 水分的散失。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 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 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 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 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 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 加强人工培育、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 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 专题检测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38、性 一、选择题(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2020 江苏高考)下图为甲、 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 答 12 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 100 E 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 常绿阔叶林, 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属于横断山脉, D 项正确;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 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排除 A、B、C 三项。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
39、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答案 C 解析 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 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 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 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 项正确。 (2020 皖南八校高三模拟)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 指 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 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 EVI 垂直变化。近几十年
40、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完成 35 题。 3图中 P 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季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阔叶灌丛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EVI 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向下减少,说明 P 植 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 P 处可能是灌丛,C 项正确。热 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状况优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 EVI 较大;我国没有热带 草原分布; 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方面, 而低海 拔地区热量条件更好,A、B、D 三项错误。 4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 ) AP 植被类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41、亚热带山地针叶林 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加上全球气 候变暖,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高山草甸 等植被因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 加上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 故生长条件会 有所改善,D 项正确。 5该河流可能是( ) A岷江 B珠江 C湘江 D淮河 答案 A 解析 根据海拔可知该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地区, 岷江的可能性最 大,A 项正确。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海拔相对较低;湘江发源于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淮河流域海拔较低,且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麓地带。B、C、D 三项错误。 2018 年 5 月
42、18 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 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 68 题。 6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 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 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 A 项正确。 7关于图中 a、b、c、d 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 为温带荒漠带 Cc 为山地针叶林带 Dd 为山地草原带 答案 C 解析 图示山体
43、的自然带分布基本上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麓地带属于 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 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 有好转,b 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 项错误;Q 坡自然带分布位臵较低,应该为 阴坡,即北坡,地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 处形成山地针叶 林带,C 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D 项 错误。 8博格达峰 P 坡的雪线高于 Q 坡,主要原因是( ) AP 坡纬度低,光热充足 BQ 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CP 坡为阴坡,降水不足 DQ 坡为缓坡,积雪量大 答案 B 解析 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 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 项错
44、误;P 坡自然 带分布位臵较高,是阳坡,C 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 雪线低,坡度对雪线高度影响小,但 Q 坡的雪线却明显低于 P 坡,说明其影响 因素不是坡度,D 项错误;Q 坡自然带分布位臵较低,应该为北坡,是西风的迎 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 项正确。 逐渐走向北极, 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 愈来愈稀, 最后竟完全消失。 这时, 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 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据卫星图像显示,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 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 911 题。 9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45、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A 解析 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 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10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 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 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答案 B 解析 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夏季热量不足,但光照时间长,大型鲜艳且呈 杯型可以接收更多的光照,以获取热量。 11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答案 C 解析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
46、变成了森林, 是全 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 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56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 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 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 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为四川西 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
47、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6 分) (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8 分)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8 分) (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8 分) 答案 (1)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自然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 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岩石表层。 (2)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纬度较低,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 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3)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西侧主要受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
48、度高。 (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红石滩海拔较低,温度适宜;多河谷,湿度大;地 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 人 为破坏较少。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 里,可以得出其形成的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 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 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形成的条件。第(3)题,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 水热条件,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
49、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第(4)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 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 4 000 米左右。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 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 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 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 郁闭植 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 300400 米之间,常常表现为 山峰四面陡崖, 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 山块悬崖的相对 高度大多不超过 200 米。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 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 (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8 分) (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12 分) (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 分) 答案 (1)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 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 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 原因: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 土壤含水量变少。 (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光照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