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 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中国答卷,世界信心 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 . 1 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与前景可期 . 2 辛识平:这份“中国答卷”给世界注入信心 . 3 新华网评: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 5 新华网评:读懂“如期”背后的中国之治 . 5 新华网评:以高质量发展“开好头” .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8 海外网评:“6%以上”,中国经济有速度更有质量 . 9 期待 AED 真正进入民众生活 . 10 提高男性抚养责任,可从陪产假入手 . 12 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作者:向学笙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
2、03-06 19:470 每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 3 月 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其中首项议程就是听取和审议政 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齐聚一堂,亿万人民翘首以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3%,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 2.6 万亿元,城镇新增 就业1186 万人每一个数字都来之不易, 每一项成就都是奋斗以成。 2020 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 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 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3、,交出 2 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非凡答卷。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 是伟大的人民、英勇的人民,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 勇,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总结过去,擘画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 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 1100 万人以上这是今年需要奋力达成的目标。常 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 1 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 高到 95%这是“十四五”时期锚定的蓝图。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 更平坦。但是,不管风吹浪打,时与势都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 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4、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就要准确把握 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 切。“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 碍”“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 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从生活冷暖到乐业 安居,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 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一定能叠加 成国家的进步;每个人奋斗的汗水,一定能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只要紧紧依靠人 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
5、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聚合 14 亿中国 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我们的道路必将一往无前,我们的事业必定无往不 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走过万水千山,我们自信满怀;继 续跋山涉水,我们信心十足。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宣示的那样,“展望未来,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我们曾经创造辉煌的历史,我们也必将开创美好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一枝独秀”与前景可期与前景可期 来源:中国网作者:韩文龙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3-06 18:560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
6、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2020 年,中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 际形势,例如全球新冠疫情冲击、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全面打压、以及逆全球化 和保守主义思潮不断抬头;也面临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 大攻坚战,以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 3 得了疫情防控的巨大胜利,经济增长 2.3%成为了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 济体,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充 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统计
7、公报 显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加速形成。 综合来看,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和进出口对稳增长的作用明显,人均 GDP 连续两年突破 1 万美元,万元 GDP 能耗持续下降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不断 提高。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来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尤其是高 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增加值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断提升, 比上年增长 4%;使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高技术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逆势 增长;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实现了连续增长;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比上年增长
8、 10.3%,全年授予专利权比上年增长 40.4%。 制度优势、长期增长潜力和短期调控政策保障了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 2020 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中,中 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 这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效能的发挥。 成就源于强大国内市场的长期支持效应。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来自于 14 亿 人口优势形成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带来的巨大 投资需求,消费转型升级激发出的内需动力、以投资带动消费扩张的内需规模, 社会主义条
9、件下集体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收入分配和和谐劳资关系带来的消 费潜力释放,以及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带来的驱动效应。 这源于与高质量发展相互适应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积极 有为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引方向和促转型的产业政策、体现公平 与效率的收入分配政策、 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政策和贸易政策等起到了稳定与发展 的良好效果,完成了“六稳”和“六保”任务,保障了经济社会运行行稳致远。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新
10、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 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战略、政策和措施,2021 年 中国必将会交出一份更加绚丽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卷! 辛识平:这份辛识平:这份“中国答卷中国答卷”给世界注入信心给世界注入信心 02103/0601:40:15 来源:新华网 4 辛识平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3、年初剩余的 551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城镇新增就业 1186 万人、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 2.6 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向世人展示了一份扎实而精彩的“中国答卷”,不仅国人为之振奋,也给 世界带来信心与力量。 这是一份很有含金量的答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
11、济深度 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极其不易。“中国答卷”不仅 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发展活 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 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突破。 这份答卷丈量着发展的力度, 也传递着民生的温度: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成为鲜明的价值导向。 正如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所 说:“中国经济的V形反弹不是意外,更不是靠运气,它凝聚着全体中国人 民、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艰苦卓绝的奋斗。”千锤百炼,始得真金。新时代中国 顶住了重重压力, 中国经济展现了生机活力和强大韧性, 写下了鼓舞人心的篇章。 有
12、人曾这样感叹, 当今世界, 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性。 这份举世瞩目的“中 国答卷”,为世界带来的正是难能可贵的确定性。14 亿人口、超 4 亿中等收入 群体的市场规模优势,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未来 10 年累计有望 超过 22 万亿美元的商品进口额巨大的中国市场,正以其澎湃动力和深厚潜 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众多联合国官员和经济学家眼中,中国不 仅是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火车头”, 更打造了“未来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 新愿景”。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正是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 襟,中国与各国不断做大合作共赢的“蛋糕”。过去一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 对
13、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给各国企业创造了发展新机遇, 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2020 年, 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大幅下滑背景下,中国 FDI 逆势增长,成为全 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 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举 措, 再次为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写下生动注脚。“全球最有魅力的市场”“外 商全球投资首选国之一”面对中国张开的双臂, 众多外企纷纷为中国投下信 任票,表达着深耕中国市场、分享中国机遇的信心和决心。 春天的盛会,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这是中国
14、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与世界 互利共赢的新起点。 5 新华网评: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新华网评: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202103/0613:04:57 来源:新华网 韩 振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在 3 月 5 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 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 体现 他们的需求,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我们党历来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好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 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
15、,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在去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 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 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就。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 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 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因此, 在推进农村变革、 改善农民生活的进程中,要充分把握“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这一基调,不能 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严格规范村庄撤 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 “为谁干”是定盘针,“怎么
16、干”是路线图。乡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只有 保持历史耐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切实 把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新华网评:读懂新华网评:读懂“如期如期”背后的中国之治背后的中国之治 202103/0613:19:50 来源:新华网 安传香 3 月 4 日下午 3 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3 月 5 日上午 9 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6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两个五年规划”衔接的特殊时 间节点,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让人有一种“失 而复得”的欣喜与珍惜,更有一种
17、“重装上阵”的力量和信心。 两会如期开幕,本身就是一种胜利。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 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 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被打乱了。为了集 中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20 年全国两会推迟召开。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一年后,当数 千名代表委员再次在早春三月汇聚北京,肩负人民重托、共商发展大计,是对人 民生活和经济运行回归常态的有力宣示, 亦是对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的胜利宣言。 各项事业发展如期,彰显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过去一
18、年,在新中国历史 上极不平凡。我们战疫情、抗洪涝,强改革、促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 稳大局,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全球主要经 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份“如期”背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明决断,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危急 时刻的巨大努力、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有 14 亿中国人在奋斗征程上的齐心协 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 答卷符合人民所期,是对人民承诺的如期兑现。百年
19、风雨苍黄,百年波 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未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为了保护人 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 奋斗目标”, 到“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 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着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人 民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是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创造奇迹的动力来源。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 又将开启
20、新征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就要接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在一次次的如期抵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淬炼、成长,中国之治更加 成熟;在一次次的如期启航里,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格局,通向更加美好 的未来。在 14 亿中国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一定会如期实现! 新华网评:以高质量发展新华网评:以高质量发展“开好头开好头” 7 202103/0616:20:19 来源:新华网 宋 燕 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后,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如何预设,备受关注。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 6%以上, 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
21、,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 量发展。 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示了对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活力的信心,显示了基于 务实判断设定经济增速的沉稳,同时这也是一种提醒和导向:要坚定不移推动高 质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的治本 之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稳扎稳打。行稳,方能致远。2021 年是实施“十四五” 规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 与今后五年整体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息息相关。在全球疫情阴霾仍萦绕不散,世 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有 战略定力, 统筹兼顾多方因
22、素稳扎稳打。 因此, 从稳妥设定 2021 年的经济增速、 就业以及物价等预期目标,到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既体现 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的现 实要求,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稳中求进。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 新动能;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实施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 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021 年中国将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23、、重塑 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稳中提质、稳中求进、稳中发展,以奔跑的姿态 阔步向前。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拿出实招。出实招、下实功、干实事,高质量发展才能见 实效。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 和落实减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 10 万元提高到 15 万元;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 10%;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5.3 万 个;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等等,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也释放出民生红利给群众 “稳稳的幸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8 春暖花开,新程
24、已启。走过 2020 年的惊涛骇浪,每一个人都对中国的发展 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阶 段,稳步前行、锐意进取,以实的精神、实的举措、实的干劲,确保社会经济平 稳运行,以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精 彩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近山 2021 年 03 月 06 日 17:55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 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 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习近平总 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
25、议时, 回顾我们党运用马克 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 阐明了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 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 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 歌” , 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 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 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因为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
26、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 深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 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 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 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 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 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7、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 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 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 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至关重要。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 教材。 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 9 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中华
28、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云南省 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川省大凉 山阿土列尔村,344 名村民走下新修的 2556 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 困大山。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 次历史性跨越,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 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 民的共同目标。旗帜鲜明反
29、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扎扎实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 的光荣和梦想。 海外网评: “海外网评: “6%6%以上” ,中国经济有速度更有质量以上” ,中国经济有速度更有质量 来源:海外网 发布:2021-03-06 18:35:47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 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 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3 月 5 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这是一个全世界期待已久的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称,6%是一
30、个 相对适度的目标,标志着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病毒影响度过暗淡的一年后,中国仍 保持乐观态度。纽约时报表示,中国提出经济增速目标对全球经济而言是积 极信号,表明中国愿意保持经济引擎的活力。 2021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 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过去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立足国内外形势,罕见未设定 GDP 具体增速目标。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 成效,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
31、册的答卷,为中国经济持续恢 复和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充分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2021 年重新 设定具体 GDP 增速目标, 有利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增强各项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有利于综合反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果,为各项 10 评估考核提供依据;也有利于 2021 年经济发展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6%以上经 济增速目标,要放在 2021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综合目标中才能看到其 中所蕴含的“含金量”。城镇新增就业 11
3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 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 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这一系列发展 目标综合反映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仍存在较大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在 2021 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健全城乡流通体系,继续支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
33、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等 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 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不断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 二是重塑发展新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竞 争更加激烈和复杂,中国不断重塑发展新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位 置。政府工作报告在 2021 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多双边和区域 经济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突破 “卡脖子”难题,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新优
34、势。 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要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把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根本出路。政府工作报告在 2021 年 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大 5G 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鼓 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举措, 将进一步中国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激发中国经济更多发展活力。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坚定必胜信心,集中力 量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
35、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期待期待 AEDAED 真正进入民众生活真正进入民众生活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1-03-06 16:33 11 作者:成山作者:成山 “中国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不到 1%,我们全民要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政府 要出台政策和立法促进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3 月 4 日下午,在全 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中心 主任医师敖虎山如此表示。 今年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和配置 AED 就登上热议话 题。与此同时,有中国人大代表建议,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 视和广泛配置使用,#人大代表建议公共场所
36、大量装备 AED#的话题也一度居于热 搜榜前列。 相关话题一再引发普遍关注的背后,必然有社会的强烈诉求。近年来,随着 心血管疾病逐步呈现高发态势,有关猝死的新闻常见于报端。仅今年以来,就有 多起新闻报道, 25 岁年轻演员孙某因心梗猝死,24 岁网红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 机上因心脏骤停离世,以及某电商平台员工加班后回家途中猝死,外卖平台骑手 送餐时猝死等新闻报道,刺痛人们的神经。每每这时,就会引发无数感慨,要是 能抓住“黄金四分钟”急救时间,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 目前而言,AED 正是进行制止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式简单,对 多数人来说只需简单培训便能操作。而这也正是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
37、表委员希 冀普及心肺复苏和 AED 配置的重要原因所在,确保在面对心脏病猝死患者时,有 AED 可用也有人会用。 应该看到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整个社会对心肺复苏和 AED 有了一定的认 识。从国家层面来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有关条款规定,公共场所 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也明确提出未来心肺复苏培训人员比例要求, 明确指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 备配备标准。 地方上, 上海、 杭州等城市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公共场所 AED 配置。 而同时,这些规定要求等也正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地改变着现实境况。 问题是,距离相关措施的实施依然有着很
38、长的距离,不论是普及心肺复苏还 是 AED 配置仍是任重道远。 一方面我国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 AED 覆盖率仍显严重不足。据数据显示, 对比 100 台/10 万人的国际水平,我国的人均占比只有 0.2-0.3 台/10 万人。此 外,除一二线城市外,其他地区的总体配置问题更是严峻。前端“哪里有”的问 题不解决,后续的投入也就无法展开。 因此,相关机构、部门等还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 AED 配置的发展路径, 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各地公共场所的覆盖率,特别是地铁、火车站、体育场 12 馆、商业街区、酒店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投 入,推动 AED 更好地融入社会和
39、人们生活。 另一方面,解决好 AED“哪里有”的问题后,“谁能用”也十分重要。据媒 体报道,美国公众基本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 89.9%,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口占 25%,日本仅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就达到 92%,而中国普及率仅为 1%。这一数 据的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 推广 AED 的社会基础也就相对比较薄弱了。 去年 10 月,教育部明确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 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急救知识从学生抓起,不论从学习能力还是从覆盖 面而言,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另外,目前虽然相关行业协会等不定期组织公众参 与 AED 急救培
40、训,但仅靠一些机构和社会团体毕竟力量有限,需要政府、行业、 社会等多方的努力,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补齐普及短板,让更多民众学得会、用 得了。 另外,确保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率,组织公众参与 AED 急救培训,甚至是 施救后造成损害是否担责等问题, 也需要立法层面的进一步明确, 做到有章可循。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急救场景下一点也不夸张。因此,要加快速 度解决好 AED“哪里有”“谁能用”的问题,推动普及心肺复苏和 AED 配置成为 社会共识,而这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技 术” “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虽任重道 远,
41、但对生命的呵护与投入都是值得的。 提高男性抚养责任,可从陪产假入手提高男性抚养责任,可从陪产假入手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1-03-06 16:30 作者:马青 今年全国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 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夫妻合休;对于用人单位侵犯员工陪产假权利的行为规定 惩罚性条款;酌情推出夫妻共用产假制度,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等举措。 这些建议获得了民众的欢呼叫好,最直观的感受是,不论延长女性产假到 6 个月, 还是增加男性陪产假, 都有利于夫妻双方更好地承担起抚育下一代的责任。 但目前一些男性享有陪产假的省份,陪产假最多也只有 15 天,而产妇还没坐完
42、 月子假期就结束了。 生娃不是女性的单方责任,但客观上,生育的压力大部分压在女性头上。对 于妈妈们来说,除了家庭共同面对的养娃成本之外,还有额外的负担生理上 13 的创伤、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经济收入的减少、事业发展的瓶颈等家庭与工作的 多重压力,以及这一切付出可能得不到等价的认可。 不只一次听到妈妈们讲述带娃的艰难,一个妈妈抱怨说,她最讨厌听到的就 是丈夫说“我来帮你”,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娃,为什么是帮?“帮”这个字,很 诚实地反映出家庭一方的认知, 一来, 在传统性别分工中, 带孩子是女人的天职, 男人如果能帮忙,就会被夸赞是“好爸爸”;二来,妈妈在哺乳期的作用更加突 出,这样客观上“主角”和
43、“配角”的分工,也让爸爸们自我定位为“帮把手” 的角色。 类似的吐槽在网上已经被标签化为“丧偶式育儿”。它一定程度上形象地总 结了部分家庭的现实矛盾,但也如同性别战场的“手榴弹”,无差别地攻击难免 造成误伤那些努力尽责的爸爸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受尊重, 那些想带娃却 因为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的父亲们会觉得自己受了夹板气。 所以光口头批评指责 是不行的,还需用实际行动给男性参与抚养的机会。让男性跟女性共休产假,可 以让有心无力的爸爸们不用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挣扎,也可以让一些用“上班”来 逃避抚育的男性失去推脱的借口。 提高男性抚养责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分摊女性的生育成本,减少社会上 对育龄女性的歧
44、视和偏见。这些年,女职工的劳动保障得到了全面提升,包括全 额带薪产假、怀孕和哺乳期不得辞退、国家和单位共同分担生育津贴等。但不能 不承认,这些关爱女职工的做法却因为迫使企业增加了女职工的用工成本,而在 现实中遭遇了某种反弹。职场歧视之墙坚固且隐蔽,一些企业不公开声明只招男 性,实际却把女性的简历筛掉,不公开反对女性升职加薪,但重要岗位却倾向于 男性。 提高男性抚养责任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男员工的优势对单位来 说,男女都要休产假,都要顾及家庭,用工成本的差距小了很多。这有利于减少 性别歧视,避免既有的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法规空转。 不过,目前男性陪产假并没有写入劳动法,还只是停留在各地计划生 育条例中,所以有的地方有假,有的地方没假,有的单位遵照执行,有的单位 视而不见。因此,如果要真正落实陪产假,就得像保障女性生育权利一样,将其 写进法律强制执行,还要有相关罚则,否则,这些建议就可能只是呼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