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170883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16分)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 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 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 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

2、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 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 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 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

3、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 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 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 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

4、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 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之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 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 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 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4 月 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

5、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 10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928年 4 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 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 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听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 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 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

6、,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 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 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 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 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他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 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

7、了,还 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 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 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 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

8、命奉献 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他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出作者对井冈山既敬 且畏的纠结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 下文作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

9、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 形散而神不散。 3.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 分) 4.(探究标题内涵)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16分) 画 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 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 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

10、了。 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 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造访的目的。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 样欣赏这个日子。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 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 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唯有天草相粘,近处只

11、有好风 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 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他酣然地躺着, 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气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 布出来。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他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他所体味的幸福仍然不是坐 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

12、的光中,那该多美 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 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 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 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 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

13、温暖 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 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在 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了几页随身携带的词集子。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 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 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迂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 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

14、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 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 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 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 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尔抬头,只见微云掠 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 间

15、,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 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 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 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

16、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 各自走向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 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 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 和寒碜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 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 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

17、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 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用“蓝宝石”和“绿翡翠”两个比喻,分别写出天空的湛蓝和山的翠绿,表达了作者对天晴景 色的异常喜爱。 B.文章写来到广场时,用“一片草场”和“几块乱石”突出其景致之简单,并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何为幸福 的思考。 C.作者面对“冬日之日”真诚地发出了祷求,祈求自己成为冬阳一般的人,为所有无家可归而僵坐阴湿 角落里的人送去温

18、暖。 D.作者之所以望着回家的孩子心中怃然若失,是因为她要离开那片原野,回到大厦壁立、抬头只见一 线天色的城市了。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善用对比。将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城市的街道与 不知名的原野等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B.文章腾挪跌宕。因访人不遇而信步徐行,享受郊野的阳光;友人归来后,作者却认为自己目的已达到, 没再去看她。这样写使文章摇曳生姿,意味横生。 C.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对郊野冬阳的描写。写上午树下的阳光,突出其温柔;写中午的阳光,突出其明 朗;写下午的阳光,突出其宁静、恬淡和

19、收敛。 D.文章多用想象,意蕴丰厚。如想象往古乡野之人晒太阳的情形,生动、形象,给人以启迪;在黑茫茫 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7.作者并没有为天晴后的乡村景色作画,为何还要以画晴为题?(4 分) 8.(探究情感意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 1.D 解析:“前后矛盾”“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 为学习来到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 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作者也 没有纠结

20、心理。 2.C 解析:“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 3.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她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 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 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4.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 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 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 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每点 2分,意

21、思对即可) 5.C 解析:“无家可归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错误,文中“僵坐在阴湿中的人”应该理解 为“心理灰冷、阴暗的人”。 6.D 解析:“晴郊图”是作者对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留下的印象。此处是作者的回想,而 非想象。 7.“画晴”一词新颖别致,能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作者没有用画纸与色彩呈现画面, 但是用语言文字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晴郊图。与文中孩子“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的 议论相照应,思路严密。作者将晴郊图画在了“平整的心灵素宣上”,以画晴为题, 有利于突出主题。(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8.崇尚在自然与简单中享受幸福。置身郊野广场上,作者陶醉于阳光中的沐浴;想象往 古年代村野之人公布幸福秘密的故事,领悟到幸福来自简单的生活。向往含蕴、温柔 敦厚而又深沉的人生境界。将自己的浮躁和浅薄比作常使人厌恶、回避的“夏日之日”, 表达了羞愧之情;将“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境界喻为“冬日之日”,表达了对这种境 界的向往之情。喜爱并崇尚宁静、恬淡和收敛的生命状态。“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 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作者偏爱这一刻。(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四 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