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大海之歌 文档编号:1188569 上传时间:2021-03-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2021 吉林长春质监1950 年 3 月,中国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 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这一决定 (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 2.2021 河北石家庄质检1953 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只看到办社必须有机械化, 而没有看到可以先办社后有机械化,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提供物质基础,要破除没有农 业机

2、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毛泽东这一观点的落实 (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推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D.深受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3.2021 广东七校第二次联考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约 21 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工程技术 人员约 2.3 万人,熟练技工约 8 万人,还有约 5 万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 设。这反映了当时 ( ) A.区位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上海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国家战略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4.2021 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下图是 19491980 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

3、。 图中最高 点出现的原因是 ( ) - 2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落实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推进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2021 皖江名校月考1983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对当时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发展 道路、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领导体制等 14 个问题作了规定。这些规定 ( ) A.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B.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展开 C.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D.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完成 6.2021 河南期末检测1979 年,四川省扩大自主权的 100 个试点工业企业中的 84 个地方工业 企业的工业

4、总产值比 1978 年增长了 14.7%;实现利润为 6.45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1.6 亿元, 增长 33%。这反映出 ( ) A.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B.试点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D.市场经济改革卓有成效 7.2021 湖南百校联考下面是 19801995 年我国收入结构变化图。 对图中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 3 - A.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化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收入稳中有升 C.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使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日益完善 8.(呼应热点:“十三五”规划收官)新中国成

5、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主要是 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从“六五”计划(19811985 年)开始,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扩展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九五”计划(19962000 年)时又进一步扩展为规划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这些变化( ) A.稳步推进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多层次性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 9.2021 重庆八中第一次适应性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 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

6、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 新时期中国 (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对内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0.2020 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 50 个部 署在东北地区,32 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 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1.2020 吉林长春质监1957 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 637 元,比 1952 年

7、增长 42.8%。 全 国农民的收入比 1952 年增加近 30%,数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B.科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 4 - C.生产力发展成就较大 D.“左”的思想指导经济建设 12.2020 皖江联盟联考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共中央通过了 “三自一包” 的经济建设方针。“三 自一包” 即扩大自留地,发展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 中共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 旨在 ( ) A.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B.改革经济体制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调整国民经济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分, ,

8、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政府会在一些特殊的地区成立“监”,相当于古代的“经济特区” 。这些地 区通常盛产各种矿物,如盐矿、金属矿物。 “监”不仅仅是一级行政区,更是经济生产单位。宋 在全国设立了 40 多个这样的“监”,有些与州平级,有些与县平级,还有小于县的“监” 。政府 在这些设立“监”的地区,积极进行矿产开发,并设立商税务、酒务、交子务、便钱务、市舶 务、楼店务等,管理当地经济事务,并配有专职官员,每年依据经济绩效,对他们进行考核。政 府积极开发矿产,开拓市场是因为宋朝的财政开支非常庞大,仅仅依靠传统税收是难以维 持

9、的。 摘编自姜鹏、李静等主编五万年中国简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大声疾呼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 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自 1978 年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欧美发达国家,尤 其是邓小平于 1979 年 1 月出访美国,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感受到了对外 开放的迫切性。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又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有大批有资本、 懂管理的华侨愿意为国效力。1979 年 4 月,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等人向中央提出下放权力,邓 小平果断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 。随后不久,经济特区在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10、开始启动。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监”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背景,并指出与古代相比新 时期经济特区的新发展。(1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发展“经济特区”带给你的启示。(3 分) 14.2021 山东德州期中检测,12 分(生活情境:家庭账本)潘桂山是湖北省木栏村村民,在他家 里,保存着从 1982 年到 2018 年的 8 本家庭账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5 - 材料 1981 年之前一直过的是集体生活,每年靠工分分点粮食,家庭账本上能记的主要是 工分。1981 年分田

11、到户后,潘桂山和妻子才有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收入,这笔收入还是靠卖 菜所得。到了 1984 年,潘桂山一家每个月都有进账:元月份农副业收入 71.72 元、2 月份收入 92.43 元、3 月份收入 88.79 元,一年下来,收入达到 952.17 元。1986 年账本记录支出:2 月 14 号付早餐款 0.8 元、3 月 28 号付肉一斤 1.8 元、3 月 29 号付火柴 10 盒 0.26 元、3 月 31 号付 白酒一斤 0.96 元。 1993 年,潘桂山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发展蔬菜生产,修建村级公路,带头创办企业,带领 村民致富,木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 1998 年的家庭账

12、本里,除了日常饮食开销外,还 记有煤气一坛 50 元、大哥大费 63.36 元、电话费 151.59 元。这一年,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超 过了 7 万元。到 2012 年时,潘桂山全家总收入超过了 12 万元。 据汪涛36 年家庭账本 记录时代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 1982 年以来潘桂山家庭收支的变化。(4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潘桂山及其家庭账本反映的中国时代变迁。(8 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同 1949 年相比,1952 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 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 145%,农业总

13、产值增长 48.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70%左右,农民收入增长 30%以上,工农业生产与各项 事业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这有利于( ) A.完成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 B.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 C.对工商业等进行合理调整 D.土地改革的继续进行 2.2021 河南阶段检测下面所示美术作品要把社里的猪养得又肥又大创作于 1956 年。该 作品反映了当时 ( ) A.农民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建设 - 6 - B.农民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 C.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心理浓厚 D.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开展 3.2021 山东德州期中检测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李富春提出纳入国家计划的各项指标,可以 分为指令性的指标

14、、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三种,陈云提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 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表明他们 ( ) A.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B.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 C.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强调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4.2021湖南师大附中阶段检测下面是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表中变 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 083 580 503 566 1959 1 483 867 616 497 1960 1 637 1 090 547 457 A

15、.“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5.1960 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后,中央制定的 1961 年钢的生产指标为 1 900 万吨,比 1960 年的 2 040 万吨有所减少,但是仍高于 1958 年的 1 070 万吨。这说明当时 ( ) A.仍然具有“跃进”的思想 B.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过大造成经济困难 C.指标降低推动了经济恢复 D.计划部门对经济困难的认识进了一步 6.2021 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自 1956 年以后, “雇工” 几近在中国绝迹。 1979 年中央规定 “不 准雇工”,19

16、81 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 8 个”,1987 年则不再限制雇工的数量。该变化 - 7 - (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D.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 7.2021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下表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 ) “六五”计划时期经济年增长速度情况表(部分) 国营工业 乡镇工业 城市集体工业 全部工业 19811985 年 9.9% 28.0% 14.2% 15.1% A.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实现 D.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确立 8.2021 皖江名校联考中

17、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 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 利的经济合作。这表明我国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已全面出现 C.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出现了变化 D.农村的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9.(新角度:“一五”计划时期民生的改善)1952 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 80 元,1957 年为 108 元;城镇居民 1952 年为 154 元,1957 年为 222 元;农村居民 1952 年为 65 元,1957 年为 82 元。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 A.在工业化的同时民生有

18、所改善 B.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基本完成 C.以牺牲农村来促进城镇的发展 D.吸取了苏联建设中的成功经验 10.2020 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1961 年 6 月 19 日,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 三十五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 - 8 - 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 ) A.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初步调整 B.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C.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11.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 615.7亿美元,比1978 年增长35.7倍,其中

19、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 一大类出口商品。这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实现了各产业协调发展 B.工业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增长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2.2020 江西吉安一中模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 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在我国农村涌现,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 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和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这种现 象的出现 ( ) 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

20、.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分, ,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原是闭关自守的封建大国,清政府跳不出“天朝至尊”的落后 观念,把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的西方看成蛮夷之邦,对西方各国的通商贸易要求一味地回 避、拒绝。但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和一系列极为不平等的条约轰开了中 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对外通商和经贸往来已成定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由 此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以

21、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同欧美各国进行贸易的,体现了中国对外经 济贸易的自主性,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 40 年代以后,由于 鸦片的输入,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逐渐演变为入超。 - 9 - 摘编自刘光钦晚清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开展有关的 贸易活动,由于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有着明显差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 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并深入发展。美国总统尼克松在 1972 年访 问中国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和我国建交,我国积极地对外拓展经济联系,在 1973

22、 年引 入 26 个大规模项目和价值 43 亿美元的设备;1978 年继续引入合同金额为 78 亿美元的 22 个大 型项目,并提出将大连建成北方经济特区的设想。到 1993 年,我国逐渐形成领域宽阔、层次丰 富、重点明确、点线面有机融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罗锦隆浅析新中国成立 70 年以来的 对外贸易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并深入发展 的原因。(10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晚清对外贸易的根本区别,并

23、谈 谈你对国际贸易的看法。(9 分) 14.原创题,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年份中国工业总产值中 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 年份 国有经济(1993 年 之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城乡个体经 济 其他经济 1979 78.47 21.53 1981 74.76 24.62 0.04 0.58 1983 73.36 25.74 0.12 0.78 1985 64.86 32.08 1.85 1.21 1987 59.73 34.62 3.64 2.01 1989 56.06 35.69 4.81 3.44 1991 56.16 33.00 4.83 6.01

24、1993 46.95 34.02 7.98 11.05 - 10 - 1995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 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答 案 1.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全国财政收入是将全国财政统一管理,由国家集中 掌控,按计划使用,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财政体制,有利于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C 项 正确。 “一五”计划公布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排除 A 项;“社

25、会主义改造”是指对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的改造,始于 1953 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B 项。D 项说法错误, 可排除。 2.C 本题考查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有关内容。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 能办社的迷信”可知,这一观点有利于“办社”,即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C 项正确。 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错误,排除;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建立在机械化 的基础上的,毛泽东的观点属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B 项错误,排除;人民公社化 运动开始于 1958 年,D 项错误,排除。 3.D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对外地的支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6、识可知,“一五” 计划时期我国在很多地方投建了大量工程,上海对外地的支援有利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区位条件只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不准确,这 些人员是上海支援外地进行工程建设的,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输出,故 B 项排除;“一五”计划期 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未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故 C 项排除。 4.B 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最高点出现在 19761980 年,其出 现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故 B 项正确。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就提出优先发 展重工业,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

27、出的,故 C 项错误;21 世纪初我国社会 - 11 -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 D 项错误。 5.C A、D 两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的文件所提及的各项举措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 产力,促进农业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农村,不能说明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展 开,故 B 项错误。 6.B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是在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之后,A 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79 年四川省扩大自主权试点工业企业的活力得 到增强,故 B 项正确。根据“1979 年”,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尚未进行,C、D 两项错误。 7

28、.A 根据折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1995 年,我国居民收入增幅较大,这主要与经济 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居民收 入的增长,A 项正确。根据折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增 强了企业活力,企业效益和收入有一定增加,但当时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建立,B 项错误。根据折 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但 也使政府收入相对下降,因此这一变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关系不大,C

29、 项错误。21 世纪初,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基本建立,D 项错误。 8.D 由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到“九五”计划的内容在不断完善,这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 俱进,故 D 项正确。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 A 项错误;材料体 现的是国家规划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层次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 C 项错误。 9.A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和提出“一带一 路”倡议,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 是对外开放,排除 C

30、、D 两项。 10.B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方向主要在东 北、中部、西部地区,这体现了国家从空间上打破以往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其他地区发展落 后的格局,B 项正确。 11.C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 我国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些举措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 展,材料中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 项正确。 材料中农民收入也有所 提高,A 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 项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一致,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项 - 12 - 不符合史实,

31、排除。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为此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 项正确。 13.【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监”和新时期的经济特区。第(1)问,必须从材料出发,对宋 代的“监”从其设立的地区、地位、规模、管理等方面来概括,注意答案要简洁明了。第(2) 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时间“1978 年起”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 1979 年邓小平访美以 及中国其他领导人出访欧美发达国家可以得出,中国外部环境改善,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从邓小平对对外开放政策的呼吁可见领导人观念转变;由

32、材料“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历 史上又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有大批有资本、懂管理的华侨愿意为国效力”可得出沿海的 区位优势。第二小问由材料信息可知“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设立的区域不同,由对内转为对外, 中央领导人参与推动。第(3)问,主要从新时期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改革 开放的窗口这一角度切入,从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经验等方面出发谈谈启示即可。 【答案】 (1)特点:“监”通常设立在矿产资源区;主要是作为经济生产单位;大小不同,遍布 全国;配备有专职管理官员,并进行考核;致力于解决财政困难。(每点 2 分,4 点 8 分) (2)背景: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中国外部环境改善,尤其

33、是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二战后 西方经济快速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更新;沿海的区位优势与历史传统。 (每点 2 分,4 点 8 分)新发展:依托沿海优势地位;以对外经济交流为主;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部分;由国 家领导人推动实施。(每点 2 分,3 点 6 分) (3)启示: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经济政策要依据时势适时调整;近代以来,对外开放成 为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1 点 2 分,2 点 3 分。要从经济建设、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经 验出发,否则不得分) 14.【解析】 第(1)问变化,根据“到了 1984 年,潘桂山一家每个月都有进账”得出家庭收入 增长;根据“2 月 1

34、4 号付早餐款 0.8 元、3 月 28 号付肉一斤 1.8 元、3 月 29 号付火柴 10 盒 0.26 元、3 月 31 号付白酒一斤 0.96 元”得出支出种类增加。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主要根据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内容概括时代变迁,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改 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答案】 (1)变化:家庭收入增长;支出种类增加。(4 分) (2)1981 年之前,由于长期受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农业经营缺乏自主性,生产积极性低,农民 收入低下。 1981 年,木栏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经营与管理的自主权,调动了 农民的

35、生产积极性,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13 -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基层治理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从而促进了农村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一时期潘桂山家庭账本记录的收支的巨大变化,以及他当选为村 委会主任,见证了该时期中国历史发生的巨变。而他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 富,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影响。潘桂山的家庭账本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的 生活变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可以说,潘桂山的奋斗史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经济改革的缩影。(8 分) 1.B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恢

36、复。根据材料信息“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 77.5%” “平均工资增长 70%左右” 等可知,19491952 年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 展,B 项正确。 此时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1952 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 项错误,排除。 2.A 根据“1956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 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作品展现了当时的农村社会风貌,故 A 项正确,D 项错 误。农民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主要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B 项错误。C 项主要出现于 19

37、58 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时期,与“1956 年”不符。 3.B 据题意可知,李富春和陈云都不主张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要采用自由生产对 计划生产进行补充,说明他们都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故选 B 项;他们都主张对计划经 济进行补充,但并不是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排除 A 项;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排除 C 项;计划经济模式借鉴了苏联经验,他们主张对计划经济进行补充是 为了弥补其弊端,而非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排除 D 项。 4.C 材料反映了 19571960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比例出现了失调。这与中共中央对当时

38、中 国国情的分析不当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A 项是导致“大跃进”运动开展的原因,而非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出现的原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极大地挫伤了民众生产的 积极性,B 项错误;D 项不是主要原因。 5.A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材料“仍高于 1958 年的 1 070 万吨”反映了当 时仍然具有“跃进”的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过大造成经济困难, - 14 - 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恢复的内容,排除 C 项。材料未显示计划部门对经济困难的认识深 化,故排除 D 项。 6.D 从 1956 年到 1987 年,党和政府逐渐放宽对

39、“雇工” 的限制,从几乎绝迹发展到数量不限, 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故 D 项正确。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目标,排除 A 项。雇工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私营经济,排除 B 项。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确立于 20 世纪 90 年代,C 项错误。 7.A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811985 年乡镇工业的增长率最大,这主要和当时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有关,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现代企业制度 以股份制为特征,材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D 项排除。 8.C 本题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

40、放的伟 大决策,材料涉及对农村和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改变,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对外贸易也出现 了新政策,据此可知 C 项正确;A、B 两项与史实不符;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由材料中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增长情况可知,19521957 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民生有所改善,故 A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 1952 年已完成, 排除 B 项;单从城镇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增长情况不能看出以牺牲农村来促进城镇发展, 排除 C 项;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A 结合材料可知,1961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 产自销、自由支配

41、个人的收入,这反映了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初步调整,A 项正确。三大改造是将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B 项与此不符,排除;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拉开,C 项错误,排除;此时人民公社体制尚未解体,D 项错误,排除。 11.B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1998 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 重上升,机电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这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 高质量增长,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并未涉及其他产业的发 展,因此不能得出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结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业布局问题,故 C 项错 误;我

42、国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故 D 项错误。 12.A 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极大提 高。但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法有效抵御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风险,因而 出现了“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这些组织 的出现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的开发领域、提高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A 项正确。 - 15 - 13.【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闭关自守” “被动地 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由此被纳入世界经

43、济体系” “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同 欧美各国进行贸易” “出超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尼克松在 1972 年访问中国” “1978 年继续引入22 个大型项目,并提出将大连建成北方经济特区的设 想” “对外开放格局”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中国和国际两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 料“秉承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开展有关的贸易活动”等和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 问可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只要围绕国际贸易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变化:由回避、拒绝贸易(闭关锁国)到被动扩大开放,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由独立自主到受制于列强;由出超到入超。(每点

44、 2 分,共 6 分) (2)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加入 WTO;(任答 3 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6 分)信 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 分) (3)根本区别:新中国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对外贸易的。(3 分)看法: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协商、 非歧视、互利互惠等原则;国际贸易争端应在 WTO 框架下解决;国际贸易不应搞关税贸易保护 等。(6 分,言之有理即可) 14.【解析】 解答本题先弄清楚材料基本内容,如城乡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所占比重快速增 长,再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如 1979

45、年和 1993 年,联系所学知识如经济体制改革、确定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然后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进行阐释。 【答案】 示例一 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 分) 阐释: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 世纪 80 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展开,从而使城 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 年,中国确定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10 分)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2 分) 阐释: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 世纪 80 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 济效益显著提高。(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大海之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