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189273 上传时间:2021-03-20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思想政治思想政治 2022 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必修四 哲 学 与 文 化 内 容 索 引 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热点引路 知能训练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落实素养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清单学习清单 1.描述与分类: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的贡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解释与论证:文化的四个社会功能。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 价值。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预测与选择: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

2、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4.辨析与评价:批驳“经济搞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的错误。 明确把传统文化完全当成包袱或完全当成财富的错误认识。继承优 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用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

3、断丰富和发展的。 3.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积极参与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 考点一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 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

4、能称为文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 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 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 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4.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 实践与文化生活。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5.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 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 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

5、文化。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 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6.载体: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 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 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 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 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 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

6、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 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易混易错 1.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提示。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 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提示。人

7、们的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是人类社会实 践的产物,只能说文化源自社会实践。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提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每个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 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提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并非所有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促 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发展。 5.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提示。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8、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 转化为物质力量。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7.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的派生物。 提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并 非经济的派生物。 8.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提示。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9.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 完全同步的。 提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和相对独立性

9、,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0.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1.外出旅游时我们看到的自然风光是文化的一部分。 提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提示。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 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 的。 13.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提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 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社

10、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 1.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 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 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外延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要把握三点 一看是否属于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二看是不是精 神活动或精神产品;三看是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 是文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

11、的相互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注 意以下三点: (1)区分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 济。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混淆。 (2)辩证看待“决定作用”: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不代表文化是经济、政治的 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于经济、 政治的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不同 民族的文化影响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别

12、提醒 文化与经济不是互相决定的。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 济。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但不能说 文化决定经济,更不能说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 的层面发挥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 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 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 合作。 考点一 考

13、点二 考点三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 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 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 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 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 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

14、认同、共享 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5.文化与文明区别 (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 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 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3)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 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 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

15、有糟粕, 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 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 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 命题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例题】 (2020 江苏卷)“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 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 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 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 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 重要标志 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

16、文化决定人们的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中“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明朝 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 续至今。可见,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 同时也被它塑造,符合题意;错误,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 标志;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决定。 解题指导 【命题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拓展点】深刻把握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7、对点金题1(2020 江苏卷)中国最早发明了团扇、羽扇,还改良了来自日本 的折扇,于方寸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 14世纪,中国的扇子传至欧洲,逐渐风靡欧陆宫廷与市井阶层。材料表明 ( ) 商业贸易是扇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 人们的文化审美深受价值观的 影响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文化传播推动扇子艺术 价值的共享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传播,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材料中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 载体中,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的扇子传至欧洲,逐渐风靡欧陆宫

18、廷与市 井阶层,说明文化传播推动扇子艺术价值的共享,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直 接涉及商业贸易,排除;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文化审美深 受价值观的影响。故选D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命题点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例题】 (2019 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 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 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 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 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

19、石”。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 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 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 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 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 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 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20、(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 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传承 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 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 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中华

21、儿 女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为背景,在立足教材的同时,聚焦社会问题的解决,强 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生活与哲学中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 题的能力。本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 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属于评析类试题,旨在让学生分析“社会 经济发展,传统村落是否必然走向灭亡”,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 决社会问题。 解题指导 【命题点】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也会变化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对

22、点金题2(2018 全国卷)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 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 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 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 于( ) 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 面 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 合发展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文化创新。坚持“以药立市”,体现了传统中 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观点正确;坚持“以药立市”,大力发展中医药

23、产业, 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观点正确;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 理念没有变化,观点错误;中观点夸大了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 义,排除。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 考点二考点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 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 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 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

24、义、尚和 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 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的思想文化内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 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 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正确态度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

25、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 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 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 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 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

26、体意识。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 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 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 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易混易错 1.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了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

27、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提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物质资料的生产活 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提示。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起促进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提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5.文化发展是先继承,后发展。 提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 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并非先后关系。 6.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提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7.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

28、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提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 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 1.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殷周 (发源)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 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初步形成)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促进)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 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发展)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至尊地

29、位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隋唐 (全盛)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 化 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 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成就 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 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面 临冲击)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 (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 的反映。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是政治

30、稳定、民族统 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 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 化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4)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 (1)相对于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和古印度文化的中断或湮灭而言,中华文 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指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

31、时间跨度,更是强调一种文化 的延续性。 (4)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没有中 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 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

32、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 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意 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 包容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了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 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 荣 地 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特征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 命题点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例题】 (2018 江苏卷)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 年的 历史。

33、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 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 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D 解析 笙承载了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说明优秀文 化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故选D项。A项强调文化的 反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 力,B项排除。传统文化具有鲜

34、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 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性,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题指导 【素养点】本题以古老的乐器承载的“和”“德”“清”“正”的美学 精神为题材,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等有关知识,体现对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易错点】一是混淆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二是不能依据材料 精准对接,排除说法正确的无关选项。 【提能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点的交 汇。也可以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命题。 考点一 考点二

35、 考点三 对点金题1(2020 天津卷)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 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 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声名远扬的 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 )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借助传 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在世代相传中从未改变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 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

36、文化长卷就此舒展”主要表明杨柳青古镇独具 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题意;“石家大院等保存 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 祥文化”主要表明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 以传承,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错误;传统文 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错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命题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例题】 (2019 全国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 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 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

37、字号共1 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 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 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 的认定 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中华老字号的影 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 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之所以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的口碑 和广泛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容的民族文化基因,观点正确。中“取 决于”的表述错误,排除;中华老字号的

38、文化价值具有时代性,观点错误,排 除。故B项应选。 解题指导 【命题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易错点】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对点金题2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 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 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 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 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皮

39、影等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作为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需要结合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手 工艺从不同角度回答。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 考点三考点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 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 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 化相适应、与现

40、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 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 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 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 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3)爱国主义的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

41、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 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 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考点一 考点二 考

42、点三 5.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 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易混易错 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提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 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中华民族精神

43、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 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5.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提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 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6.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提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7.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完全不同。 提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有 相

44、同之处。 8.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 提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 9.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提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主体。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0.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抑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提示。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长补短,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1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 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提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

45、强大精神动力。 12.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提示。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但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 1.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区别: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 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联系:两者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只有通过改造和转化,才能 实现创新和发展;只有把传统

46、文化中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 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推动整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首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生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概而言之,创造性转化是创 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内容 关键词 具体表现 伟大创 造精神 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思想巨匠、科技成果、文艺作品、史诗、工程 等 伟大奋 斗精神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开发和建设了祖国大好河山,开拓了辽阔海疆, 开垦了广袤粮田,治理了大江大河,战胜了自然 灾害,建设了城镇乡村,发展

47、了门类齐全的产业 伟大团 结精神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共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捍卫了民族独立 和自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伟大梦 想精神 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之魂, 其作用表现: (1)凝聚作用: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维系,各民族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 (2)支撑作用: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 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

48、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 用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激励作用:精神动力。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 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伟大的事 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的发展。 具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4)指引作用: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 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厘清几点认知 (1)弘扬民族精神,并不能

49、直接推动现代化建设。 (2)弘扬民族精神,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才 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3)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4)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削弱而是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而是既要借鉴世界 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 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 命题点一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例题】 (2020 山东卷)透过下图可以看出( ) 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文物是中华文化文脉 赓

50、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 作为 “活”着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文明演进具 有重要意义 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 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C 解析 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自信。旨在考查辨识和判断、反思与评 价问题能力,渗透科学精神。玉琮的久远、青铜的厚重、竹简的博大和瓷 器的秀美,见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大意义,故 选;文物是一种见证,不能丰富文化内涵,实践能够丰富和拓展文化内 涵,排除;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没有体现。 解题指导 【命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命题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