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乡村振兴(16 个金句+8 个立意 +7 个论据+4 篇时评) 话题综述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农村青壮 劳动力进城务工,昔日生机勃勃的乡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于是老人 的养老、就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心理问题,扶贫问题,淳朴乡规 民约的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等层出不穷;工业的发展 ,尤其 是重污染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破坏了 乡村曾经清新优美的环境,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土地,也留下了许多因环境污染 而患病的农民,还产出了许多残留着农药化肥的蔬菜、水果,于是环境保护问 题、农
2、民医疗保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接踵而至。如何让乡村青山不改、绿 水长流,留住年轻人迈向城市的脚步,留住全社会的安全与幸福,是当今中国 的社会发展需要攻克的的重要课题。 16 个金句 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3.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 4.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人间奇迹。 5.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7.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才叫真本事。 8.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毛泽东) 9.乡村治,则天下安。 10.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
3、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13.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 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14.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亿万农民追逐梦 想的奋进力量,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 15.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16.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凤貌,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8 个观点立意 1、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城市确实精彩,
4、乡村不可废弃。 3、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4、别让留守和空巢成为世袭的。 5、扶贫重在扶“志”,帮困重在传“技”。 6、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7、淳朴的乡规民约魅力不减。 8、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逝,国家、社会应重视,尤其是乡村的 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个典型论据 脱贫“爷青结”,乡村振兴可以单曲循环脱贫“爷青结”,乡村振兴可以单曲循环 东北的天气最近进入“速冻模式”。但撒宗朋刚进村,就遇上热腾腾的招呼。“撒书 记,我家杀猪了,快来吃肉!”撒宗朋说,这是村民对亲朋的“最高礼遇”。33 岁的 撒宗朋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
5、研究生,在职公务员。3 年前他主动请缨,成了吉林 省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时,“博士书记”可没有这么好 的待遇。打小在城里长大的他是个农村“小白”。刚驻村时,他主动与忙碌的村民“套 近乎”:“阿姨,这黄瓜往哪卖啊?”一句话引来捧腹大笑。原来,绿油油的长条蔬 菜是绿皮茄子。一场玩笑加深了村民们对他的印象城里来的,啥都不懂。打那天 起,撒宗朋自掏腰包做了印有自己姓名和手机号的陶瓷杯,挨家挨户上门送水杯,和 村民拉家常。走遍村里 227 户人家,他记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也让村民们记住了 他。 大安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他深入了解后发现, 致贫原因之一是农民守着盐碱地, 种植玉
6、米产量低。他鼓励大家将黄菇娘、蒲公英等经济作物进行轮作。如今黄菇娘产 业年销售额达 360 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 2500 元。南岗子村脱贫了,撒宗朋也成了 村民的“主心骨”。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博士书记”最近正组织村里建设扶贫车间,还教村民搞直播销 售撒宗朋期盼,新年能有更多青年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让“青年力”在田间地 头改天换地。 加满青春加满青春 buffbuff,玩转民间艺术“小清新”,玩转民间艺术“小清新” 美丽的川西林盘,从不缺少诗与远方。在四川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一家竹编小店 素净雅致。每有感兴趣的游客,店主肖瑶便会将道明竹编的故事娓娓道来。肖瑶自小 随母亲学艺。在她眼中,
7、母亲长着一双巧手,竹条在灵活的指尖上下翻飞,很快就编 成工艺品。母亲渐渐老去,肖瑶选择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她记得, 一位耄耋老人在展会上看到她制作的瓷胎竹编作品,竟激动地给她鞠了一躬。那时, 她下了决心放弃大城市工作,重拾竹编手艺。青春的“加成”,让古老技艺换新颜。 肖瑶将流行元素融入竹编中,制成饰品和竹装置艺术品,受到市场欢迎。“从未想过 传统与现代结合,美得如此清新。”有客户如此赞叹。肖瑶的男朋友如今也随肖瑶回 村创业、 编织梦想。 两人将作品传到抖音等平台, 一些年轻人看到视频后慕名而来 以道明竹编为内核,竹艺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很多手艺人都在坚守、传承和
8、开创。”肖瑶说,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 2021 年竹艺保护传承能星火燎原,勾勒出更多实现梦想的业态和平台。 抚平工业给乡村留下的伤痛抚平工业给乡村留下的伤痛 六岁的王惠琴闻到的是焦油的气味, 不过更危险的是她闻不到的无味气体, 那是一种叫苯并比的强致癌物,超标九倍。离她的教室五十米的山坡上,是一 个年产六十万吨的焦化厂,对面一百米的地方是两个化工厂,她从教室走回家 的路上还要经过一个洗煤厂。不过,即使这么近,也看不清这些巨大的厂房, 因为这里的能见度不到十米。 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 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 被焦油污染的地没办法
9、复垦了,每炼一吨土焦,几百公斤污染物,连着矸 石、岩石、泥土,露天在河边堆着,白天冒烟,晚上蓝火蹿动,都是硫化氢。 我们二六年见过五层楼高的堆积,有人走路累了在边上休息,睡过去,死 了。柴静看见之山西,山西 乡规民约的消逝乡规民约的消逝 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 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 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 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面对农村 熟人社会, 法官不能总成为与社会远离以保持神秘感和威严性的 “孤独的贵族” ; 法官在处理农村社会乡
10、里乡亲之间关系时,光靠“坐堂问案”、机械的适用法 律和分析证据规则是不行的,无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或许,法 官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易于 群众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更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节选自网络文章 乡规民约之殇 乡村食品安全堪忧乡村食品安全堪忧 2018 年“3.15”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山东枣庄康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假 冒伪劣饮料,用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 8000 瓶核桃花生露,根本不含一点核桃 和花生,“稳定剂、安赛蜜、阿斯巴甜、山梨酸钾、甜蜜素”等各种香料 +两 吨水+核桃香精=市场上热销的这款“核桃花生”;山东溢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 产
11、的莲子八宝粥中居然没有莲子。这些假冒伪劣饮料多半销往广大农村市场, 并且广大农村市场上像这样的假冒伪劣饮料还用仿造名牌饮料的手段, 例如将 “六个核桃”仿造成“六个纯核桃”、“六禾核桃”、“六仐核桃”等,以一 字之差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外观、包装、形象代言等来鱼目混珠,迷惑广大农村 百姓的眼睛,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 南京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看南京南京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看南京 黄龙岘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吃璟玥湖鱼圆,观金箔制作工艺,住 亲近自然的乡村民宿。更多的城里游客来到美丽乡村,亲近大自然。 浙江全力打造特色小镇浙江全力打造特色小镇(鲜素材公众号)(鲜素材公众号) 云栖小镇是
12、浙江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 是西湖区计划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 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 云栖小 镇联合富士康、阿里巴巴打造了“淘富成真”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云栖 小镇实现梦想。 4 篇精彩时评 01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文/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许嘉璐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 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 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 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
13、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 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 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 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 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 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 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
14、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 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 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 “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 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 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 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 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
15、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 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 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 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 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 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 该把炎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 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提升炎帝文化研究的学 术水平,单纯用“二重证据法”
16、“三重证据法”已经显出不足,应该创造使用“多 重证据法”。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 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 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6 年 04 月 12 日 07 版) 02 新农村需要新乡贤新农村需要新乡贤 文 / 朱永新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和 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实 践来看,我认为还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思考其价值与意义,从整个中国乡 村重建的视角上统筹规划
17、。 脱贫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是乡村重建的关键契机。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是一个大趋势。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疏离 后,乡村的荒废与衰败比较普遍。 我们能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的道路,让农村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前 行,又不导致衰落呢?当年轻人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空心化”似乎成为普遍 规律时,我们能不能破解这一许多国家都难以摆脱的“魔咒”呢?在未来四五年 的脱贫攻坚冲刺中,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重新规划我们的乡村,使乡村不 仅获得新的发展,更获得新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既要城市化、又要有 一种“逆城市化”的思维? 我们应该努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乡村充满活力,而不
18、仅仅 只是聚集着老年人。人是可以流动的,乡里的年轻人可以出去,但外面的年轻人 也可以进来。在湖南怀化调研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把脱贫攻坚与中国乡 村重建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大课题。 新农村需要新乡贤。优秀人才不下乡,再多的扶贫资金也没有意义。人 的问题,才是整个脱贫攻坚中最关键的问题。脱贫攻坚固然要关注钱、关注物、 关注脱贫的精准和具体指标,但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如果没有人,没有人才, 再多的钱砸下去都是白砸。即使今天脱贫了,明天还可能返贫;即使今天繁盛了, 明天还可能再衰落。 因此,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如何让这些人才留在乡 村,怎么制定出鼓励优秀人才到
19、农村创业、就业的好政策,需要认真研究。在湖 南怀化、湘西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但凡建设得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 人才或是本地的人回来了,或是外面的人引入了,他们在这里成为新乡贤, 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尊严,也给这些地方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 现在我们进行精准扶贫,“精准”毫无疑问需有标准,但这个标准是相 对的,贫困人群是在不断变化的,先期脱贫的人,也可能会因其他原因致贫返贫。 比如,在农村,因病返贫的就超过了 40%。因此,无论是贫困人群的识别还是具体 的帮扶工作,都应该对其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有足够认识。还要对那些处于 临界点的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给予特别关心和扶助。这也是乡村建设
20、中不能忽 视的地方。 贫困和疾病一样,也有“贫来如山倒,贫去如抽丝”的现象。脱贫攻坚要有 战略思维,要有长远考量。我们相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将成为 人类历史上消除贫困的一个壮举,更期待这场脱贫攻坚战,造就乡村社会文化与 经济的凤凰涅槃。 人民日报2016 年 06 月 15 日 05 版) 03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文 / 盛玉雷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 15 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 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 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
21、空 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 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 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 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 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 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 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 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 金翼里
22、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 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 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 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 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 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 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 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
23、有老树、山庙、石板房, 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 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 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 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 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 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 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 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
24、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 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 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 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 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 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13 日 05 版) 04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文 / 郭文斌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25、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这是我做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时脑海中一遍遍闪过的 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 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 2015 年 1 月 1 日正 式开播。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 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 100 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 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
26、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共同的遵守,没有忘记国 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 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 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 式。 我还看到真正的励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 德。我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全在谋略里; 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 看着这些台本,我突然觉得,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 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
27、常换,漂泊感就来 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 太多的故事让人泪眼婆娑。甘肃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 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记载,明初时 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 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 11 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逢 外敌入侵,“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 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 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 老母病倒
28、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成功塑造“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当年一月挣 30 块大洋,会 把 25 块寄回家里。在山西静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 亡,他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地还给人家后代。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如此在乎 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不单是讲究月饼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 他们相信,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 读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 祖先的衣襟掸土。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 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多少次,我的键盘
29、上落下一个不肖子孙的热泪。就连晚上 做梦,都在乡愁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传统,这么优秀的 祖先,这么智慧的文化,这么可爱的同胞。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多么幸运,能够 以这种方式,亲近我们伟大的传统,为祖先尽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 中读到的精彩。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这 40 个摄制组长达 9 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 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 100 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有了这 100 集,我 们就可以回答,子孙将向哪里去。有了这 100 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 中国人,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正在以乡 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 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 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 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此刻,我更加笃定,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一切都 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人民日报2015 年 01 月 08 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