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唐宫夜宴: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当唐宫夜宴: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当 代表达代表达 目录:目录: 1.1.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 2.2.传统与创新融合传统与创新融合 让唐宫夜宴“出让唐宫夜宴“出 圈”圈” 3.3.再谈唐宫夜宴出圈,传统文化的再谈唐宫夜宴出圈,传统文化的 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4.4.新民艺评唐宫夜宴:传统文化新民艺评唐宫夜宴:传统文化 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 5.5.唐宫夜宴“火出圈”背后:结合唐宫夜宴“火出圈”背后:结合 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活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活 6.6.独家专访唐宫夜宴导演
2、陈琳:创独家专访唐宫夜宴导演陈琳:创 新,让“大唐盛宴”活色生香新,让“大唐盛宴”活色生香 正文:正文: 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 发布时间: 02-2205:54 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2021 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仅 2 月 16 日单个视频片段在社交平台就累计观看千万次, 相关话题数据也在持续增长。 “河 南春晚出圈”“河南春晚真中”等留言活跃在各大网站。 “唐宫夜宴是郑州歌舞剧院排练演出的,央视元宵晚会总导演丁伟近日表示, 拟邀唐宫夜宴参加央视元宵节晚会。”郑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委书记、局 长李芳告诉记者。 传统文化激发华人文化共鸣传统文化激
3、发华人文化共鸣 “河南春晚之所以广受赞誉,其支撑点是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出彩河南的精神 风貌。”河南广播电视台负责人表示,作为河南省的省属主流媒体,河南广电始 终把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内容生产的第一要务来抓。围绕这一大背景,导演组为 2021 年河南春晚确定了“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总 基调,立足兼收并蓄五千年文明的黄河文化进行内容创作。 唐宫夜宴从舞蹈的编排到场景的展示,从演员的妆容到身上的服饰都充满浓 郁的文化气息。它以黄河文化、中原精神、民族文化为根基,以一组黄色、绿色 为主色调的唐三彩乐俑为原点,对唐代服饰、色彩、形态以及文化之美进行了高 度还原,充分彰显了令人
4、震撼的黄河文化之美。 更为出彩的是,唐宫夜宴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 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出土于河南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 等文物融于场景,舞者犹如穿行于古画之中,将观众代入大美华夏独有的美学空 间,彰显出华夏文明天然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等出现在评论和 弹幕中,网友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更有不少人点赞其“不迎合、不媚俗、 不煽情”,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让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彰显出强大的时代活 力。 比利时华商时报主编姚伟是河南郑州人。当她看到唐宫夜宴时,非常震撼。 她说,唐宫夜宴美在青春,美在真实,满眼都是厚重
5、的中华历史文化,它是 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双重美,厚重的文化,滋养并触动了民族精神文化层 面的需求与追求。 “唐宫夜宴激发了我一个梦想,我一定要到河南博物院去看看,尽情浏览厚 重的黄河文化!”旅居加拿大多年的媒体人李娜说。 用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用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如果说文化自信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技术赋能则让这场河南春晚变得活 灵活现,很多年轻人觉得“可以在其中 get 到的炫酷的视觉盛宴”。 唐宫夜宴是由 2020 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 品唐俑改编而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介绍,改编后的唐宫夜宴并 未对本就具有韵味的舞蹈进行大的改编, 只是调整了时长
6、, 加入了水墨画、 国宝、 VR 等特效,让虚拟场景和舞台结合,尽量从电视包装的角度给这支舞的呈现效 果加分。正是高科技在河南春晚舞台的灵活运用,让一块地板、一个空间组成的 传统舞台, 升级成为拥有无限可能的更为立体的宇宙空间, 打造更为唯美、 多元、 多维度的视觉美术效果。 在技术传播方面,河南卫视春晚也采取了与传统电视类节目不同的做法。“2 月 10 日晚,我们的电视直播是 19 点 30 分开始,而在快手上 19 点就开始直播。 移动端比大屏端提前半小时开播,要放在以往,很少人敢这么干。”在河南广播 电视台相关负责人看来,“移动端提前半小时开播”,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主动适 应新传播形势的
7、改革思路。 河南省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乐俑、 乐舞图动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 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用艺术再现传统文化资源用艺术再现传统文化资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条润泽万物 生灵、亘古奔腾不息的文化之河。 “我们认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更应当用多元素的艺术手 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河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拿唐宫夜宴来说,当看到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乐舞俑造型后,编导开始思考 如何用艺术手法让唐代舞乐俑背后的历史“活起来”。最终确定 14
8、名女舞蹈演员 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进行呈现。 不仅如此,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国乐大师方锦龙吹响千 年骨笛、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及电声乐队合作的国乐新春畅想曲,都 以融合古今的大气创作被网友盛赞为“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完美交融!”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黄河是中国文化 的象征,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根脉。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是黄河文化。中华 文明探源,会上溯至夏、商、周。河南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是河南文化强省 建设的重要基础。唐宫夜宴这个节目,把传统的文化资源,以“现代表达”的 形式呈现,完成了非常好的艺术表达
9、,给我们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这些年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是非 常有兴趣的。但这些年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往往要么求高求雅,要么 恶搞媚俗,没有找到面向大众的良好形式。 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八月天认为,舞蹈唐宫夜宴之所 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人们精神诉求与中原人文精神、黄河文化之美的高度契合 与共鸣。 八月天表示,黄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黄河文化作为一种 意识形态,渗透在社会的角角落落,渗透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渗透在黄河流域 的风土民情,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发现、 挖掘、
10、讴歌黄河文化之美,呈现黄河人文精神的精髓。这也是对中国故事的拓展 与补充。 想到 2020 年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盲盒概念与承载历史的 文物结合起来。把青铜器、通鉴等“微缩文物”埋入土中,吸引年轻人去“挖文物”, 就是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的例证。 面对厚重的文化资源,在现代条件下只有进行艺术表达和再现,才能取得好的传 播效果,才能走进新生代的内心。而唐宫夜宴是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条件下 进行艺术再现的成功尝试。 “河南春晚秉承认真对待文化的态度,将传统与技术,高雅与平白,庄重与俏皮 结合其中。”在陈雷看来,2021 河南春晚的基本原则是“华夏文明现代表达”,从 古老厚重的宝贵文化
11、中萃取我们想要表达的精华部分,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呈 现,展现一种勇立潮头的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见习记者 杜倩 通讯员 刘少乡) (来源:光明日报) 传统与创新融合传统与创新融合 让 唐宫夜宴 “出圈”让 唐宫夜宴 “出圈” 2021 年 03 月 08 日 新京报 全国政协委员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今年春节和元宵节,展现河南文物 资源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大受好评,有网友引用这句诗 表达赞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是幕后团队成员之一,他表示,在多 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12、,才使得这 两个节目如此“出圈”。 今年全国两会,马萧林带来了多个提案,他建议考古学与自然学科、人文社 科多交流,从而拓宽视野;同时建议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 保护文化遗产。 谈提案 要拓宽考古学国际视野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了什么提案? 马萧林:我的一个提案,关于用活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实 施了很多重大项目,比如“中华文化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我觉得可以对 重点地区、重点遗址开展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开门搞考古, 考古学要跟其他学科多交流,比如,跟自然学科加强密切联系,就能提高我们分 析问题的能力;跟人文社会学科多交流,就能帮助建构考古学的
13、能力。 同时,要拓宽考古学国际视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人类文明比较 研究,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中青年专家,加快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 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另一个提案是关于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有 70 多万 处,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文物保护任务很重。各地可以出台 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典 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京报:你曾建议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让甲骨文走出
14、“高冷”,这项工作进 展如何? 马萧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 精神财富。我在 2019 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提案, 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推广研究甲骨文。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甲骨文的关注和重视显著提升,在甲骨文现代传媒技术 应用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国家博物馆 2019 年推出的“证古泽今 甲骨文文化展”,以多媒体和辅助展品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甲骨文的现代“打开 方式”。去年 12 月,河南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研发的全国首款 AI 甲骨缀合 产品“缀多多”投入使用,首次将人工智能引入古文字学研究领域。业内专家评
15、价其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工智能批量缀合甲骨。 去年下半年,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经过闭馆整修,重新对外开放,在新展览中就增 加了很多科技手段和青少年喜欢的互动体验,来解读和展示甲骨文,更好地宣传 推广甲骨文。 谈“出圈” 元宵奇妙夜从创意产生到呈现只用五天 新京报: 今年的河南春晚上, 展现河南文物的节目 唐宫夜宴 非常 “出圈” 。 之后,河南卫视趁热打铁推出了元宵奇妙夜节目,同样大受好评。能否介绍 下这个节目策划和拍摄的幕后故事? 马萧林:其实春节前,河南卫视已经录制好了元宵晚会准备播出,由于唐 宫夜宴大受欢迎,元宵奇妙夜是为了答谢网友、粉丝特地制作的。 2 月
16、 18 日,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专程到省委宣 传部调研,重点分析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案例;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陵 亲自协调指导元宵晚会节目。 后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博物院、郑州市歌舞剧院等单位通力合作,节 目主创团队分析了众多网友的建议,发现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文化。经过反复 论证达成共识,于是在 2 月 20 日也就是正月初九,决定推翻原来的节目计划, 借鉴唐宫夜宴的经验,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 综艺节目结合起来,以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一组彩绘乐舞女俑为文化向导,用艺术 的手法把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及动感情愫融入作品。 元宵奇妙夜从创意产生到最终
17、呈现,只有五天时间。其中一个摄制组在 河南博物院录制,为了不影响观众正常参观,拍摄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的晚上 和周一白天。为了赶时间节点,摄制组通宵达旦不停歇。据我了解,其他摄制组 也同时在郑州、洛阳、开封、登封等拍摄。 新京报:你觉得唐宫夜宴和元宵奇妙夜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马萧林:近几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持续热播, 汉服在大街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高考状元选择了“冷门”的考古学,海外 网友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可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 有旺盛的需求。 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破圈”正逢其时,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 能够火爆、河南博物院能够“出圈”并非偶然。表
18、达方式的创新,重新唤醒了传 统文化原本的巨大魅力,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圈粉无 数。 谈创新 用 5G、AR 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 新京报:除了出圈的节目,这几年河南博物院还推出了年轻人非常喜欢的考 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文创产品,为什么会想到设计这些商品? 马萧林:以 95 后、00 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他们就是这种文创用品最庞大、最活跃的购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时,就将青少年群体作为重点目标人群,思考怎样实现“传统”与“新潮”之间 的有机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希望借助文创产品延续文物的生命力,延 伸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
19、吸引他们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潜移默化地爱上传统文化。 新京报:想要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应该做些什么?河南博物院未来会怎么 做? 马萧林:我觉得拓展博物馆 IP 开发,更好地活化利用馆藏文物资源,让厚 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契合时代潮流,与 当代社会生活有机融合,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是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青 少年群体的有效途径。 具体到河南博物院,我们也有努力的方向。比如,通过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深 入研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更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要素,找寻传统 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还有
20、,精准把握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 的天性等特征,放下包袱和他们真诚交流、对话,将文化产品与现代潮流有效结 合,让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变得有趣起来。 同时,我们还会利用 5G、AR 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 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通过营造主题空间、场景体验, 尽可能缩小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新京报记者 张畅 再谈唐宫夜宴出圈,传统再谈唐宫夜宴出圈,传统文化的正文化的正 确打开方式是什么?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广电视界 发布时间: 03-0122:48 优质创作者 王禹 唐宫夜宴 火了, 有点猝不及防, 也许对于这支舞蹈播出平台的河南卫视来讲
21、, 也没有想到一群“唐朝胖妞儿”在博物馆里“复活”,能够成为被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关于这个节目可谓是连篇累牍,说明唐宫夜宴 已经出圈,特别是继河南卫视春晚之后,河南卫视又策划推出 2021 元宵节特别 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次在网络上掀起热潮,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 热搜。 30 分钟的“奇妙夜”,从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王孙诰编钟、武曌金简、四神 云气图壁画到洛阳应天门、 华夏天地之中观星台、 清明上河园从背景到表演, 从歌词到讲解,从中原文化到河南地标,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高呼高手在民 间,精彩程度堪比晚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远而绵长,博大而精深,唐宫夜宴的出
22、圈正是基于对传 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这也是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创新难点之一。 应当说,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也随之提高,常常可 以听到节目导演抱怨,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口味越来越高,当然这也是时代进 步的标志之一。 说起来,唐宫夜宴之火,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区别于当代晚会舞 蹈流行的大开大合, 唐宫夜宴设计还原了人们对盛唐时期唐宫乐伎生活的历 史想象,灵动的碎步,丰韵的体态,月牙形的妆容,高逼真“沉浸式”的体验,瞬 间让观众一眼千年跨越时空,穿越盛唐而至,新鲜感十足。 应当讲,文化类节目出圈甚难,舞蹈出圈更难,难在艺术表达能否被当代观众特 别是年轻观众所接受
23、,悠悠众口,难调之至。而近年来均有着出圈先例,无论是 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以及地方卫视的国学 小名士国乐大典等节目,均为观众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髓与特质,是为经典之作。 而近期开播的典籍里的中国,其震撼的呈现效果更是让观众折服。尤为可贵 的是,节目将生涩难懂的尚书论语诗经等典籍,以电视语言和综艺 的形式让典籍“活”起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典籍的无限魅力。倪大红淋漓尽 致演绎的伏生与撒贝宁的倾情对话, 将先贤的智慧与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得以 延续,更是赋予了当代人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文化节目出圈胜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与当代生活的有效链接和勾勒,
24、 而舞 蹈则是在艺术表达上既要有接地气的呈现亦要有对审美叙事的精准表达。 从之前在网络平台火起来的丽人行到舞蹈风暴等电视综艺节目以及唐 宫夜宴,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首先,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是 做好文化节目的关键,既要“仿”的合理,有理论依据,也要融入新时代审美,更 要杜绝低俗媚俗和缺少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作品呈现的推动作用,唐宫夜宴和“河南博 物院元宵奇妙夜”均是充分运用 5G+AR 等新技术的电视化技术处理,让场景与 舞台有了更纵深和多维度的视觉效果, 高精尖科技元素呈现的多媒体影像让作品 和舞台都“活”起来。 在此基础上,全媒体传播是这些作品得以
25、出圈的重要保障。上述作品之所以能够 迅速破圈,主要还是得益于新媒体平台的全网传播,在第一时间引发火爆话题。 总之,文化节目不断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不断化解观众和网友的审美疲 劳,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涌现出令世人赞叹并得以融合的文化精品。 新民艺评新民艺评唐宫夜宴:传统文化穿唐宫夜宴:传统文化穿 越千年的当代表达越千年的当代表达 发布时间: 02-2818:43 新民晚报官方帐号 一群梳着高髻、身着黄、绿、红三色衣裙的唐代少女,手持各种乐器翩翩起舞, 她们身形鼓鼓,脸蛋圆圆,动作既稚拙又灵活,表情既端庄谐谑,宛如从古风古 韵的仕女图中走下,又仿佛从金碧辉煌的大唐宫殿走来,给人以亦真亦幻、穿越
26、 古今的感受。不过 5 分多钟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播出后, 成为牛年春节各地春晚节目中的赢家, 多次上榜热搜, 总播放量已超过了 20 亿!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在评论和弹 幕中, 网友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这支巧妙还原了唐代女乐官宴乐景象的舞 蹈,同样赢得业内人士的称道,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唐宫夜宴之所以强势 出圈,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源于中原大地的深厚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结合 了当下的高科技手段,并且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当传统文化中的美被 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 这个舞蹈的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院的
27、歌舞人俑。编导陈琳在 2017 年去河南博物院 参观时,一组隋代和唐代的舞人俑引起了她的兴趣。之后,她在郑州歌舞剧院编 创了以此为原型的作品唐俑,于 2020 年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 赛。唐宫夜宴便是由此改编而来。为模拟唐俑形象,14 名舞蹈演员在嘴里 塞了棉花,衣服里塞了海绵,同时保留了轻灵活泼的舞姿。而演员眼角两道月牙 形的妆容,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斜红”。主创人员对唐代服 饰、发式、妆容的色彩、形态,以及舞台背景、道具、灯光等,均结合历史文化 元素进行了高度还原,让 1000 多年前的舞者活了起来。而 5G+AR 的技术,让 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并且叠加了
28、诸多历史文物的影像,演员们优美的舞姿 融入了博物馆和大唐宫殿的场景中,现实和虚拟交织,历史和文化交融,情感和 审美碰撞,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唐宫夜宴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范例。事实上,传统文化时下在年轻的 90 后、00 后中受到追捧,“国 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 唇每逢中秋、 端午、 七夕等传统节日, 在城市公园、 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 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意蕴。据 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 200 万
29、人,产业总规模约为 10.9 亿 元。 汉服走红的原因值得关注。作为传统服饰,汉服不仅包含着汉族的染织绣等工艺 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的承载物,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外在表现之 一。近年来,各种汉服社团不断涌现,目前已达 2000 多家。琅琊榜甄嬛 传等影视作品的走红,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 台的兴起,搜索“汉服”,非常多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汉服照和汉服视频。这与唐 宫夜宴霸屏网络也是异曲同工。 近年来,在电视、网络上的各类综艺中,民族乐器的出场率之高也出人意料。长 笛、琵琶、阮、唢呐、二胡、古琴等乐器在大师们手里玩得出神入化,创造出各 种让人惊叹的视听效果。从去年
30、 B 站跨年演唱会上,国乐大师方锦龙“大战”百人 乐团、中西乐器对决的酷炫,到明日之子 superband乐团季的开播,唢呐、 冬不拉、马头琴民乐三连引发的观众喜爱。国潮大热,民乐出圈,年轻人对传统 文化的热爱在持续升温。 汉服、民乐、戏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也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 的增强。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融合,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定能彰显出强大的 生命力。唐宫夜宴的意外火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邵宁) 唐宫夜宴“火出圈”背后:结合唐宫夜宴“火出圈”背后:结合传传 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活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活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 02-1616:01 新华网官方帐号 欢快的音乐声
31、中,10 多名身着盛唐服饰的少女乐师嬉戏打闹,为夜宴准备着节 目近日,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了,这支 5 分多钟的舞蹈 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 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节目中还穿插了水墨画, 展示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像是唐朝少女的 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在微博上,#唐宫夜宴#这个话题词已经突破 7000 万阅读, 而节目本身在微博的播放量也达到了千万级别。该节目的火爆,也连带着正月初 一那天,河南卫视春晚成为了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 14 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导 演组希望立足中原文化,然后用时尚的、
32、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希望能 够吸引年轻观众,“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民 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包装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包装 “火出圈火出圈”是意料之外是意料之外 “真的像是画里的人活过来了!”“唐宫夜宴能出圈,完全是审美的古今融合 嘛! ”“为这群可爱的小姐姐打 call! ”网络上, 不少网友对河南春晚的舞蹈 唐 宫夜宴点赞。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 这支舞蹈由 2020 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 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女演员们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 的舞姿将大
33、唐盛世完美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 影是盛唐”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说实话,节目火出圈完全是意料之外。”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介绍,最初在 策划春晚的时候,为了与其他地方的春晚形成差异化,导演组决定做一个新的尝 试,即立足中原文化,然后用时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现在看 来,这个尝试是成功的。” 而除了唐宫夜宴,河南卫视春晚还有一个由方锦龙、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 和 0371 乐队合作的音乐节目新春国乐畅想曲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方锦龙也 是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民乐人,善于将传统音乐与现代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去年曾 为英雄联盟 S10 全球总决赛表演
34、过主题曲。 陈雷介绍,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导演组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使用年轻人常用的 平台去了解年轻人的喜好等等。而这次河南卫视春晚邀请的合作嘉宾,也基本上 都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受欢迎,又能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对象。 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中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中 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谈及 唐宫夜宴 , 陈雷认为节目在呈现过程中也表达了导演组希望传达的思想, 使得这支舞蹈更像是一个融媒体产品,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它里面融入的元素 比较多,有国宝、国风和国潮。”国宝,即是里面呈现的文物,包括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而国风和国潮,则是整个表演的氛围和
35、 环境。“呈现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一点,时代需要新的东西,需要新的表达形式 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 唐宫夜宴之所以走红,在陈雷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文化和新 时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的点,“那些唐宫少女们打闹嬉戏的场景,会给你一 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你会觉得她们的一举一动就像我们今天的小女孩,又会 觉得她们像从历史中走来一样。我们可以假想,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人性都是一样 的。” 为体现唐代少女形象为体现唐代少女形象 演员们衣服塞海绵演员们衣服塞海绵嘴里含棉花嘴里含棉花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代少女形象, 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 嘴
36、里含着棉花,而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 潮流妆容“斜红”。 唐宫夜宴整个录制用了一天,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 天, 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 于是, 观众看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 歌舞被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节目中,参加夜 宴的少女们如同在古画中穿行,背后的山水画时而变换,少女们就像在画中行走 一样。(记者 邱峻峰 严雨程) 独家专访唐宫夜宴导演独家专访唐宫夜宴导演陈琳:创新,陈琳:创新, 让“大唐盛宴”活色生香让“大唐盛宴”活色生香 发布时间:2021/3/1 13:0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
37、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憨态可掬的少女乐俑, 耳目一新的唐装服饰, 绯红绚丽的 “斜红” 妆容等等, 借助 VR 等现代技术融入到磅礴大气的布景中,完美呈现出一幅“盛唐夜宴图”。 2021 年春节期间,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亮 相,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关注,火爆“出圈”。该节目单个视频几天之内就在微博 播出超过 1000 万次,被人民日报微博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节目播出后,不仅 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中国文化热”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 身边的博物馆,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宫夜宴创作者是如何大胆创新,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元素,打造原创文 化精品,让民族艺术、传统文化焕
38、发新的生命力?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 访了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唐宫夜宴导演陈琳,了解背后的创作故事。 捕捉灵感追求创新捕捉灵感追求创新 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陈琳告诉记者,早在 2017 年,她便萌生用 唯美古典舞展现厚重中原传统文化的想法。 为此, 陈琳和团队成员到博物馆采风。 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河南博物院的绘彩陶伎乐女俑,河南博物院及洛阳博物馆 内的唐乐舞俑引起她的注意。从 4 岁就开始习舞的陈琳十分喜爱中国历史文化, 她认为自己和唐乐舞俑是同行:“尽管相隔 1500 多年,但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 的阻隔,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她们的时候,就像是在和 1500 年前的前 辈们对
39、话。” 陈琳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那么她们会给现代人呈现一 个怎样的大唐? “复活躺在博物馆里的唐俑。”敲定这一创意后,陈琳和她的团队便开 始了创作古典舞唐宫夜宴。 唐人以胖为美,而现代舞蹈演员都很纤瘦。如何让演员们丰腴圆润起来,是 陈琳团队面对的一大难题。为了让现代版唐俑“胖”得完美,陈琳团队从妆容、 服饰到仪态、道具,对唐俑文物及古画进行了大量研究。 “以达到脸部丰盈的效果为例,最初我们考虑在脸上贴片,但这一方法费时 费力。”陈琳回忆,为解决这个难题,她们进行多种尝试。有一次,她在化妆师 家里做“让脸鼓起来”的实验,中间休息时,化妆师邀请她品尝新疆葡萄。“葡 萄很甜,我就一
40、连吃了好几个,嘴巴都塞满了,脸鼓了起来,当时一下子就来了 灵感。”陈琳受到启发,创意由此产生。 “由于葡萄是立体的,让脸型圆润度不够。在化妆师建议下,我们把湿纸巾 折叠后塞进嘴里,脸型就呈现出自然圆润的效果。”陈琳介绍,最终,团队选择 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 体“胖”起来。就这样,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 胖胖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2020 年 10 月,历时两年的创意酝酿和一年半的排练打磨,唐宫夜宴在 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现场首演。这些“活起来”的唐俑 们腮帮鼓鼓憨态可掬,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鬓云欲度
41、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的别样风姿。“细心打磨的唐宫夜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其实,在此之前, 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报国等都获得观众 的认可。”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表示。 科技添彩打造经典科技添彩打造经典 有了好的创意之后,如何更好地呈现作品,让作品贴近观众、适应观众的审 美,便成为唐宫夜宴创作团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助现代科技手法,让作 品讲述一个故事,是观众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在创作中,我们运用技术手段,让唐朝乐佣以舞蹈和音乐的形式讲述一个 有趣的故事。”陈琳介绍,创作团队明晰创作思路:以唐代仕女陶俑为角色,生 动展现盛唐时期仕女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全过程
42、。为了讲好这个故 事,创作团队辅以“5G+AR 技术,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 等国宝级文物搬上了舞台。活泼生动的舞蹈,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给观众带来 “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 “一般来说,观众不太容易接触到国宝级的文物,到博物馆里参观时也只能 匆匆一瞥,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更加倾向于欣 赏、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瑰宝。”陈琳说,在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上表演的唐宫 夜宴,并未对本就具有韵味的舞蹈进行大的改编,但加大了技术支持,借助多 种现代科技手段将国宝级的文物融于场景,舞者犹如穿行于古画之中,将观众代 入大美华夏独有的美学空间,彰显出华夏文明的自信心与
43、自豪感。 陈琳特别指出,为增加电视观看效果,节目加入更多水墨画、VR 特效等, 让虚拟场景和舞台进一步结合,让一个空间组成的传统舞台,升级成为拥有无限 可能的更为立体的宇宙空间,打造出唯美、多元、多维度的视觉美术效果。 好的作品自然能获得市场认可。据了解,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播出 后,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还引发了一场“同人”绘画创作的热潮。据陈琳 介绍,目前,团队正在与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合作,将于今年元宵节打造一个 “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届时,节目中的唐宫“小姐姐”们将从河南博物院 的院藏乐俑中幻化而出,在展馆内巡行夜游,带领大家穿梭游览夜间的博物院。 “作为唐宫夜宴的前传,此次元宵节目录制还将借鉴河南春晚成功 经验,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综艺节目结合起来,将 会更新奇有趣、时尚多元。”陈琳说。 “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原创传统舞蹈,能通过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法的交 融,让古代风韵跃然眼前,也让厚重的中华文化之风穿越时空,彰显传统文化的 魅力。”孙书杰表示,未来,郑州歌舞剧院将继续深入挖掘以中原文化、黄河文 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力求创作出更多能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 佳作。(本报记者 李铎)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