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目录:目录: 1.1.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 底给谁看?底给谁看? 2.2.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 荣誉馆?荣誉馆? 3.3.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 了谁”很重要了谁”很重要 4.4.莫让“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莫让“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 5.5.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6.6.人民网评:村史馆“变味走样”是形人民网评:村史
2、馆“变味走样”是形 式主义之祸式主义之祸 7.7.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 8.8.把村史馆建成乡村文明的传承地把村史馆建成乡村文明的传承地 9.9.村史馆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走村史馆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走 进来”进来” 正文:正文: 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底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底 给谁看?给谁看?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 03-2109:16 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 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 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
3、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 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 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村史馆成旧货馆 在西部某市城区近郊村,半月谈记者向村民打听村史馆的位置,一名村民指着不 远处一栋三层高的楼房说,就在村委会那栋楼。 在村委会门口,半月谈记者没有看到村史馆的招牌。进楼后沿楼梯而上,才发现 三楼入口处设有一道门,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匾。一进入展馆,就能看到按旧时 农屋式样装饰的一处展区,正中一张木桌上摆着油灯、暖水瓶、茶壶;两边墙上 分别挂着斗笠、蓑衣,一串串仿真的玉米、辣椒、大蒜、花生;墙角放着一把耕 地的犁整个展馆占据
4、了村委会一整层楼,如同小型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观展时发现,展出板块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渐次展开,但大部分内容是 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乡村振兴等文件摘抄和标语,只有村情介绍、基础设施建设 成就、村知青点、乡贤才俊等少数几面展墙与本村关系较为密切。在玻璃柜中的 抗战刺刀、各类票证、旧书、党旗、像章等展品,由于缺少文字介绍,也看不出 和村里有什么关系。 距离这个村 30 公里外的另一个村,村史馆也建在村委会楼内。展馆中同样有不 少扁担、石磨等老物件,展板内容以近年来村里开展的各项乡村振兴活动照片为 主。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展馆内一面红底白字的乡村振兴宣传展示墙,样式、尺 寸几乎和前一个村史馆如出一辙。 在走
5、访了其他乡镇的几处村史馆、村主题展馆后,半月谈记者发现,展馆的展板 大同小异,展品多是同质化的老物件,缺少本地特色。村史馆一圈走下来,感觉 就像走进了旧货杂物市场。一些展馆里的农民形象蜡像人和食品道具,让人感觉 走进了低档民俗主题饭店。 村民不看,专为领导参观 在几家村史馆附近,半月谈记者询问村民是否去过村史馆,不少村民都能说出村 史馆的位置,但去看过的寥寥无几。一个村民说,我们就是农村人,对那些农具 不感兴趣。 一些村史馆建在村委会办公楼中,没有指示牌,外来游客也不好找。村史馆的开 放对象,主要以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干部为主。半月谈记者在一家村史馆的留言 簿上看到,来自吉林、山东、广东等地的干
6、部培训班代表,到此考察乡村建设成 果后留言。在村史馆做保洁的一名退休村干部说,老百姓来看的少,来参观的主 要是一些干部团队。 在一家利用三间农屋改造成的农村“三变”改革促扶贫展馆,门前堆着几张旧条 凳、化肥袋子和一大堆玉米棒子。一名村民说,展馆很长时间没开过门了。平时 村里外来游客不多,展馆常年锁门,有客人来参观得提前和村干部打招呼。 半月谈记者在这间展馆前的公示牌看到, 展馆建设资金来源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援 助的 49 万元,建设类型是乡村旅游。展馆墙上挂着一台大尺寸液晶电视,记者 参观时,因为故障无法打开演示。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说,一些村史馆变成了村两委的政绩展示馆,变成了领导考 察照片展
7、示馆。半月谈记者在一个村史馆看到,20 张各级领导参观考察这个村 及其所在乡镇的照片,印了满满一大面墙。另一个村展示馆,两面墙上展板都是 县区领导考察照片。有基层干部说,领导来考察乡村振兴,得有点位看,而搞个 村史馆,不仅可以接待领导,还可以反映乡村新面貌、新气象。 警惕“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建立村史馆,初衷是想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 民俗风情,展示乡土名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 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百姓看 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 但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
8、,将村史馆建设 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 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建村史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阵, 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说,村史馆、乡愁文化馆等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近 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才逐渐兴起,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村史馆做得比较粗糙,完 善需要一个过程。 程德安说,一些村史馆的窘境,恰恰折射出基层人才匮乏的现实。村史馆既要有 宏观主题展示,又需要微观故事呈现;村史馆的设计者需要对政策有一定的理解 把握能力,了解村民村情,对展览策划等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目前一些村史馆 宏观政策概念展示过多,领导展示过
9、多,而对本乡本土的文化传统挖掘不足,对 本村群众的奋斗史、获得感等呈现不够。 专家建议,各地建设村史馆切忌盲目,应着重选择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 主的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综合统筹各方人才资源,并与本地脱贫攻坚、文化旅游 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规划相衔接。村史馆建设不必刻意追求声、光、电、 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而应该增强可进入性、互动性、贴近性,成为一个面 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老百姓内心的认同感。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 誉馆?誉馆? 2021-03-21 18: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老百姓去
10、看的少,干部看的多”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有决策权的 人,只想着对领导负责,而不想着对村民负责。 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 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 但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 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 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该报 道刊发后,在网上引发不少共鸣。随着中国乡村整体经济水准的提升,文化需求 的出现顺理成章。目前在网上随手一搜,都能看到一些地方建设村史馆的热潮。 可正如半月谈报道中提到
11、的,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 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 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建村史馆就是 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阵,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这种现状的出现,原因也不难想见。建村史馆,其实是一件“精细活儿”,不是 头脑一热就能建,也不是只要有钱就能建好的。既然叫“史馆”,就意味着必须 有相当的“史料”,要有能真正反映村庄发展历程、展现村庄独特精神气质的资 料。可现实中,一些村庄过去未必有这样的意识,当时没有留存珍贵资料,时过 境迁如果硬要凑一个史馆,那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用全国通用资
12、料、用 领导照片的村史馆,这一点可能是重要原因。 如果再说得“残酷”一点,不是所有的村庄,都有必要建村史馆。正如虽然每个 人的人生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记忆,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写一本传记。给村庄 留下记忆的方式很多,没必要都采取村史馆的形式。现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网 络空间无限,有多少影像资料都可以留存。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实物资料要存储, 是否要盖一座实体的村史馆,值得深思熟虑。 如果把展现乡村文化等同于盖村史馆,本身就是偏狭的理解。从提升乡村文化生 活丰富性的角度来看,有些地方建形式主义村史馆的钱,不如拿来盖座图书馆、 建个文化广场或者体育馆之类,可能更有意义。 对任何具体的村庄来说,公共资源都
13、是有限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比较考验 基层的治理能力。而好的基层治理,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应该是尊重村民的意见。 如果给村民投票权,相信那些贴满领导照片的村史馆就不会盖出来。 “老百姓去 看的少,干部看的多”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可能还在于有决策权的人,只想着 对领导负责,而不想着对村民负责。 所以,要治理充斥形式主义的村史馆,最为治本的方式,可能还是完善基层的治 理模式,让村干部等最基层的权力执掌者,真正接受村民的监督,每一个重要决 策,都经受村民的集体把关,切实做到为民服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了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了 谁”很重要谁”很重要
14、 发布时间: 03-2114:47 新华网官方帐号 周文冲 王晓曈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地方的新建村史馆“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 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 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村史馆“变味走样”,是没有搞清楚为谁而建。如果建村史馆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 任务,为了彰显干部政绩,为了提供接待场所,那这样打造出来的“盆景”,更侧 重于用政绩展板和声光电等展陈手段“取悦”领导,忽视当地村民的贴近性和认同 感,造成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村史馆“变味走样”,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建。形式大于内容
15、,是一些村史馆的 通病, 比如有的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 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为建而建,把村史馆 建成千村一面的“大路货”,不仅失去了乡土文化的优势特色,也浪费了宝贵的乡 村资源。 村史馆,应始于百姓,归于百姓。村史馆应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 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 誉感、 归属感, 发扬优良民俗家风, 留住乡愁乡情, 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 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有了这样的目标,各地在建设村史馆时,才会更注重对本 村历史的挖掘,以微观的生活细节记录百姓民生,让村史馆成为历
16、史专家的研究 素材、当地百姓的拼搏见证、各方游客的教育课堂、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 莫让“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莫让“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1-03-22 09:44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取得重大胜利,乡村振兴发 展日益推进,村史馆、村文化长廊、脱贫攻坚纪念馆等村级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 般冒出,对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以及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极 大的推动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有极少数基层乡村村史馆“变味走样”,沦 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照理说村史馆的主要观众应该是村民,他们走进村史馆,看到一件件熟悉的 展品, 乡村发展中一段段奋斗的历史自
17、然就会浮现在他们眼前,这对激发农村广 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 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大有帮助。但让人遗憾是,从媒体 报道的情况来看,不少村史馆都陷入一个尴尬境地,老百姓来看的少,来参观的 主要是一些干部团队。 村史馆要接地气冒热气。建立村史馆,无非是想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 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乡土名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 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 家乡的奋斗、 发展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村史馆的修建, 本应该接地气、 冒热气, 让村民从中感受到峥嵘岁月的难忘
18、记忆,感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永恒记忆。但一 些基层干部好大喜功,在村史馆设计、修建过程中,唯上不唯下,让村史馆只是 看起来美。 据了解,目前一些村史馆宏观政策概念展示过多,领导展示过多,而对本乡 本土的文化传统挖掘不足,对本村群众的奋斗史、获得感等呈现不够。这样的村 史馆,似乎成为一个单位留痕留迹的办公室,上级领导干部走进村史馆,看到的 是单位领导干部如何干,看到的是他们的政绩,而老百姓的身影却很少。这样的 村史馆,与其说是乡村的发展史、奋斗史;还不如说是一些基层干部的政绩展示 室,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展示其政绩。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村史馆成为应承载乡村文化、乡愁乡愿的源头阵 地,而不是成为
19、某一些人展示政绩、形象的地方,因此,各地一定要注意村史馆 的修建,严防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作者:江文 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1-03-22 10:03 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取得重大胜利,乡村振兴发展日益推进,村史馆、 村文化长廊、脱贫攻坚纪念馆等村级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对加强乡村文 化旅游产业建设、以及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极大的推动力。但是,在 现实工作中,不乏少数基层乡村村史馆形式大于内容,陷入了形式主义泥淖。 比如,有的如同“杂物铺”,摆上些锄头、犁耙、斗笠、风车等农具,搞些 干辣椒、玉米等蔬菜
20、,把村史馆当做杂物陈列室,千篇一律、同质同类,缺乏对 本村文化和风俗传统深刻挖掘;有的变成“展示台”,本村乡土元素少、历史文 化少,领导照片挂了一大堆,俨然变成领导个人秀场;有的沦为“政绩板”,因 村史馆简单摆设农具、蔬菜等农用品,导致农民不爱看、不去参观,只为了应付 领导检查,成了村两委抓村级文化建设的政绩。凡此种种,让村史馆成为了形式 主义“新阵地”,严重影响了村史馆的价值发挥和效应功能,也不利于乡村振兴 的长远发展。 村史馆作为一村一地的历史凝练和文化源头, 对凝聚乡村百姓群众共同致力 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乡村百姓群众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 和情感认同,从而更加支持乡村建
21、设和村级事务;另一方面村史馆作为承载文化 和历史的阵地,能够有效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赋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教育深化,引导广大乡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因此,村史馆沦为形式 主义“新阵地”,造成了村史馆建设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也败坏了村级党员 干部队伍形象,更侵犯了乡村百姓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了 负面反作用。 当然,村史馆沦为形式主义“新阵地”,一方面有少数乡村党员干部错误政 绩观的趋势,更多同乡村基层缺乏专业性人才攸关,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把 握不准,这也折射和启迪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为乡村输送和引入一大批专业性、技 术性、懂经营、能发展的人才力量。此外,村史馆
22、是乡村基层的历史性、文化性 综合体系,必然不能大搞电、光、声等场景还原的现代展示手段,而是要结合村 级历史特点、文化基础和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精准打造,多些接地气、冒热气、 带露珠的文化气息,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脱贫攻坚历程、城乡建设、乡村振兴 等规划融合起来,同本乡本土文化传统、本村群众奋斗历程、乡贤仁人等融合起 来,确保村史馆为民服务、为乡村建设发展服务。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村史馆作为凝聚乡村群众智慧,凝聚乡村发展情 感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纽带与核心,必须要让村史馆成为承载乡村文化、乡愁乡愿 的源头阵地,激发乡村群众奋斗创业、奋勇进取的精气神,为推进乡村振兴而不 息奋斗、坚毅前行。因此,
23、得加强政策引导、人才输送与培植、提高监督和管理, 谨防村史馆沦为形式主义“新阵地”,立起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刚性原则。 作者:段官敬 编辑:钱江 人民网评:村史馆“变味走样”是形式人民网评:村史馆“变味走样”是形式 主义之主义之祸祸 人民网 发布时间: 03-2217:58 人民网官方帐号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 后春笋,蔚然成风。然而有媒体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 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 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这些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乱象引发了 网友的吐槽。 建立村史馆,
24、初衷是通过挖掘村史,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 斗创业历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村史馆目的是展示乡村精神风貌、激发大家建设 家园的精气神,主角理应是村民。然而当村史馆变成不接地气的“文件摘抄和标 语展示”,变成千篇一律的“旧货杂物市场”,变成“村民不看、专为领导考察准备” 的景观工程,不仅与建设初衷背道而驰,更承担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为何出现这些乱象?表面来看,是一些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 馆, 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 示, 而村史馆建设毕竟是个精细化的活, 基层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但究其根源, 还是在于形式主义。对于一些
25、基层的决策者而言,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不重 要,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级的任务,这就造成村史馆建设流于形式、粗制滥造。而 少数人把村史馆建设当做看得见、 摸得着的面子工程, 眼中只有政绩和上级领导, 对是否劳民伤财、是否符合村民需要毫不关心,这更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 事实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并非单单在村史馆建设中。前不久全国 两会“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就曾直言,一些地方搞乡村建设出了一些问 题;要求“搞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他们的需求,不能主观意 志,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现实中,少 数农村厕改花费不菲,但由于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
26、村民需要导致利用价值低; 个别工程未经科学研究仓促上马,习惯“按领导意思办”,造成项目烂尾财政浪 费这些无不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容小觑。 现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类似村史馆这样建设项目肯定会不断增多, 把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首先就要解决形式主义这个顽疾。当然,破除形式主义不能停留在口 头呼吁上,关键要落实行动中。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纠正错误的政绩观、通 过强化监督来规避形式主义,对于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处、予以 纠正, 这一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升 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从科学决策的角度强化对乡村建设项目全过程管控和监
27、 督, 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更多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参与, 避免拍脑袋决策、 凭喜好办事的现象。 作为基层干部,也应该多问一问: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村史馆?如何才能让村史 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想问题、办事情多从老百姓立场出发,而不 是从自身的政绩得失出发,这类形式主义尴尬就能避免。 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 2021 年 03 月 22 日 14:09:48 来源:东方网 崔桂忠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 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 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
28、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 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 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建立村史馆,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乡土名人 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 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 认同党的政策,是普惠民众的好事实事。 但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遇事不去认真调查,不 区分具体情况,简单制定一个标准,巴掌大的村也要求建个村史馆。一些地方将 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 将村史馆建设
29、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 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 有人看, 建村史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匆忙上阵, 政府花了钱, 老百姓还不认同。 近年来,各级对改进作风问题非常重视,强力纠治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等不良风气,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队伍的风气不断好转,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群 众对此感受更为深切,深入基层、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氛围不断 浓厚。 但不可否认,在农村仍然存在一些“顽疾”,特别是“作秀”的形式主义。 不论是垃圾分类、 农田水利建设、 秸秆禁烧、 植树造林工作, 还是招商引资工作、 农家书屋的建设、农业技术培训,乃至是社会治安、综
30、合治理等工作,都或多或 少含有水分,没有走出形式主义的藩篱。 凡事一窝蜂,就避免不了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为了弄个村史馆而弄个 村史馆,反而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村史馆是为农民而建,要照顾他们的感 受,要体现他们的需求,不能主观来判断,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 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正如专家所建议的,各地建设村史馆切忌盲目,应着重选择文化气息浓郁和 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综合统筹各方人才资源,并与本地脱贫攻 坚、文化旅游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规划相衔接。村史馆建设不必刻意追 求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而应该增强可进入性、互动性、贴近 性,成为一个面向
31、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老百姓内心的认同感。 今天,面对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中央一再强调各个地方不要停留在宣传和 口号上,不要搞形式主义。从哲学上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不需要形 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村史馆应该是建立在农民物质、精神都 丰富的基础上,我国大部分农村都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当前主要的是巩固好脱贫 攻坚成果,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把村史馆建成乡村文明的传承地把村史馆建成乡村文明的传承地 来源:铜陵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1-03-22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 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
32、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 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 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 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3 月 20 日半 月谈)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兴起了新建村史馆热潮。本质上讲,村史 馆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而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 至“变味走样”,显然违背了建馆的初衷,由此滋生形式主义更值得警惕。 村史馆,通常是用来介绍和记录当地村镇的起源与发展的资料陈列馆,村史 馆的作用就相当于连接村落空间与人的纽带,再进一步讲
33、,应该成为传承乡村风 情、乡土文化、唤起“乡愁记忆”的重地。可见,村史馆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 应该在乡土文化传承、弘扬村风民俗上下功夫。只有坚持这样的建馆用馆原则, 让村民受益,才能吸引村民,发挥其应有的传承文化的作用。 当然,村史馆也是村里对外交流的窗口,也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景点, 接待外来参观, 装饰得漂亮一点也未尝不可。 但有一条原则必须坚守住: 要有 “乡 土气”“文化味”。否则,就容易异化为形式主义的秀场,失去了建村史馆的实 际意义,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村史馆的价值发挥和效应功能,也不利 于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避免村史馆沦为形式主义,一方面要教育乡村党员干部端正建村史馆
34、的动 机,另一方面要避免简单化。不能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 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要从动 意建馆开始,就注重挖掘村级历史文化,尊重群众意愿,征求村民意见,在内容 上, 注重反映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乡土文化特征、 脱贫攻坚中村民奋斗故事、 乡村振兴远景规划等,确保村史馆为民服务、为乡村建设发展服务。此外,要结 合基层治理和作风建设,把村史馆建设纳入重点监督范围,严格防止建村史馆表 面光的弊端,防止好看不中用。 村史馆建设,事关乡村文化振兴,也检验基层干部作风。期待各地在村史馆建设 中扬长避短,多在“乡土气”“文化味”上下功夫,使之成
35、为传承乡村文化和历 史的阵地,有效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久泰平) 村史馆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走进村史馆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走进 来”来” 2021-03-22 16:27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樊树林 编辑:李奕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 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 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 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 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据 3 月 20 日半月 谈)
36、村史馆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与文化,是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在乡愁成为一 种国人的记忆的背景下,传统乡村文脉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留住乡村 的“根”,激发新一代村民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村史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农村 破土而出。村史馆目前已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乡土 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 毫无疑问,在实施推动乡村振兴,重构乡土文化图景,继而培养村民的对生 养之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村史馆是一个很好的支点。然而,在目前的村史馆的 建设热潮中,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就像新闻中所言,将村史馆当成简单的 “陈列馆” , 缺乏对村史生动挖掘有之; 将村史馆
37、当成文化政绩工程, 囫囵吞枣、 匆忙上阵,建好不用者有之;将村史馆当成领导视察展示馆,将各级领导照片挂 满墙,明里暗里行“形式主义”之实者更有之 建设村史馆最终落脚点是如何发挥其对民众、对乡村未来的积极影响。如果 在村史馆建设中不能心里想着“乡里乡亲”,不能将目光聚焦到村庄的发展历史 上,那么即便建设得再富丽堂皇,也得不到村民的认同和认可,最终只能成为形 式主义的盆景,美丽的文化“废墟”而已,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村史馆不仅要建好,还要用好,更要吸引村民们走进来。每一个村庄都有自 己的历史记忆,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要让村史馆真正成为成风化人 的场所,真正成为凝心铸魂的“圣地”,需要摒
38、弃一哄而上的思维,应该在文化 部门的调研和指导下,选择有丰富历史资源、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 传统村落进行建设,并明确每一个村史馆的主题和方向,这是其一。 其次,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村史馆属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应当取得当地 百姓的公认, 更接地气, 因此在筹备、 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 更要走进村民之中,聆听他们的想法和呼声,让他们为村史馆贡献自己的才智, 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让村史馆成为他们愿意去,呆的住的地方。 第三, 村史馆不仅是现在人了解村史、 追根溯往的源泉, 更是推进乡村振兴、 培育乡村文明的“孵化室”,因此建设村史馆要有前瞻性思维,不能将村史馆作 为一个孤立事物对待,要将村史馆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传统工艺等有效 衔接,拓展了乡村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村民的收获感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