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教材解析 那个星期天 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 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 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 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叨”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 1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文中生动细腻
2、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 活的叙事方式;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史铁生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同学们还记得吗?谁能把那篇课文的 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 交流:每到周末
3、,你最盼望着去哪里?都实现了吗? 1.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读完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生交流) 3.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 章。 4.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 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
4、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 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媚 mi 砖 (zhun) 蚁 y 叨 do 绊 bn 绞 (jio) 耽 dn 糅 ru 绽 zhn 搓 cu 惶 hung 吻 wn 偎 wi 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 翻箱倒
5、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急遽:急速。 沉郁:低沉郁闷。 耽搁:拖延时间。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惊惶:惊慌。 多音字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 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 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
6、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四、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兴奋期待耐心等 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课文的第 1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 到天色昏暗下去。 教师点拨: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 的期盼。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着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1
7、.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听写词语,订正。(请小组长看小组同学的听写情况并向老师汇报。) 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精读课文,感知形象二、精读课文,感知形象 1.“我”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 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我”的心情怎么样? 试着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做好批注;思考“我” 的心理发生了哪
8、些变化? 2.哪几个段落能体现出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段时光不好挨。焦急又兴奋。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知识点拨:环境描写。 3.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 6 自然段) “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思考: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 7 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2)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9、心情变化。 三、回读赏评,体悟形象三、回读赏评,体悟形象 1.再读课文, 思考: 母亲没有兑现对 “我” 的承诺, 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母亲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可以看出她对“我” 的疼爱,是一位善良的好母亲。 2.作者既然这么希望出去, 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 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 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教师小结:文中的作者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 做其他事情。 四、总结写法,读写结合四、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
10、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 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 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3.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 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表达方式 课文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教师点拨: (1) 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惋惜、惆怅。(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
11、比、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 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师总结: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 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 人生、 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 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4.推荐阅读: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 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 选自他的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 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