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115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 1978 年至今是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 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关系不断发展。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 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 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曲折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 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

2、定的国际环境。 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都有了较大的 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在交通、通讯、信息技术领域,接近或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第 24 讲讲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祖国统一和外交 一、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 (1)措施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 建设方针。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律化。 2民

3、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轻巧识记 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酝酿: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的方针。 (2)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

4、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概况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 (1)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状况 从内战状态到 和平状态 1979 年,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 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 从长期隔绝到 互相交往 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

5、行经 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从民间交往到 半民半官交往 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 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称为 “九二共识” (2)问题展望 有利因素 有正确指导 “一国两制”构想 有共同信念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 政党的努力 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 祖国强大 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 经济文化交流 两岸交流频繁 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战

6、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表现 不结盟政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多边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 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2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

7、合国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中国在联合国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决策 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组织的维和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 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 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发展。 (3)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2001 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活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 意义: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 1980 年,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8、行的席位。 2001 年底,正式加入 WTO。 (5)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 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 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示构史 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考点一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 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 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中华 人民共和

9、国是单一制国家。 2治权 治权是指主权之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直接权力,是用来直接应对国家内部各种社会问题 的权力,它是由主权构建出来的。因此,治权也具有两个特征,即附属性与直接性。在中英 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实际上以交还主权为幌子,实质上仍然保持英 国对香港的占有。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

10、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 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针对练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 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 审权。”这意味着(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 D 项正确。 2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

11、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 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必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考点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1“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 (1)两个中间地带: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一个是“亚洲、 非

12、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 (2)“三个世界”:1974 年 2 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 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 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至此,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个世 界划分的理论。 2不结盟政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结盟”是指 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

13、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3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 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 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针对练 2 (2018 江西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 14)2017 年 9 月 4 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 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指出:“中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 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捍卫和平、建设和平、预防和制止冲突方面的主渠道 作用。”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代我国( )

14、 A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D积极谋求睦邻友好 答案 B 解析 不结盟政策是指中国不和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结盟,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上述含义,故 A 项错误;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 B 项正确;坚持 独立自主的原则是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积极谋求 睦邻友好是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D 项错误。 4无敌国外交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内涵是: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

15、意识形态的差 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5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 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 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 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 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

16、动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 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材料 1982 年 9 月 24 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 撒切尔, 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 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 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

17、题。 信息: _ _ _ 答案 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 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以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 材料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关 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 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 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 144 亿美 元, 2 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 150 亿300 亿美元之间。 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 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当地官员于 1993 年说:“1980 年以

18、前,台湾最重要 的市场是美国,但到 90 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 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 美国的阻挠,台湾与大陆经济联系的割裂 角度 2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突破 角度 3 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 答案 角度 2:两岸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 角度 3: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41(3) 新时期村民自治制度 1(2018 课标全国,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

19、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 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2015 江苏文综,12)周

20、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 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 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解析 “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 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 D 项正确。 1(2018 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31)1978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

21、共和国宪法 规定,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78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 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 B 项正确。 2(2018 怀化模拟,31)1988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 和发展”; 1993

22、 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1999 年宪法修正案确 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 A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D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答案 D 解析 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 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故 A 项错误; 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体现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故 B 项 错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是在 1992 年之后,故 C 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 内容

23、是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故 D 项正确。 3(2019 德州模拟)1961 年 6 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 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 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答案 A 解析 题干是说在 1961 年时, 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 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

24、芽,雏形已经出现,故 A 项正确。 4(2018 河北 5 月冲刺模拟,31)下图为 19492013 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 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 世纪 80 年代对外援助( ) 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 20 世纪 80 年代因“外国侵略”而援助的比例急剧减少,而其他几类援 助逐渐上升,这反映了 80 年代我国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故 B 项正确。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 郑州模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

25、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 的重建和健全。1981 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 A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A 解析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 年,全国人大通 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与材料中“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 年”相符,故选 A 项。 2(2019 株洲模拟)1979 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 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

26、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 口数的比例为 81,但这一比例在 2010 年修改为 11。这表明( )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 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从“1979 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与“但这一比例在 2010 年 修改为 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故选 C 项。 3(2018 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31)1982 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 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

27、,一 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答案 D 解析 A 项强调经济, 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 故 A 项错误; B 项与材料中“针 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 B 项错误;1992 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 “1982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 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 D 项正确。 4(2019 邵阳高三联考)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 民在法律

28、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 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A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 体现,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 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 C 项错误;邓小平在此时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 心,1999 年 3 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故 D 项正确。 5 (2019 武汉调研)1993 年中华

29、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取代了 1982 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答案 D 解析 1993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 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 D 项正确。 6(2018 兰州一模,3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 善治”的根本原因, 是特区长治久安、 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 方

30、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 答案 A 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 A 项正确;两种不同的 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非前提,故 B 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故 C 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并不享有外交权,故 D 项错误。 7(2019 菏泽高三月考,14)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 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

31、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 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一国两制”主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 1787 年 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 人民”可见美国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 B 项正确。 8(2018 潍坊期末)1988 年 2 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 月确定 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 关系;11 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

32、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台湾放开了向大陆探亲、 旅游等限制, 反映出两岸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故 D 项正确。 9. (2018 蚌埠模拟)右图是美国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 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 记者解释。该漫画意在( ) “我们只好跟着走以保全面子” 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

33、做法 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台海两岸对峙,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材料是 为讽刺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尴尬,而非指责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故 A 项错误;漫画反 映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被 愚弄了,故 C 项错误;蒋介石主张“一个中国”,故 D 项错误。 101985 年 6 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 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同志作出以上 “世界大势”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 )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

34、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答案 B 解析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主要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 B 项正确。 11(2019 唐山模拟,31)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 其中第四次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 )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亚洲和欧洲 D非洲和亚洲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因而此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原属于社会主义 阵营的亚洲和欧洲国家,故 C 项正确。 12“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

35、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 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 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 国际组织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 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中“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 来的边界问题, 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 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相符, 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 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41)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

36、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 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 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 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 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 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

37、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 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 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 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 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 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 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已多

38、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答案 (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 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 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 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酌情给分,原则上 4 个

39、要点) (2)表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 路;构建和谐世界等。(原则上答出 3 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 共同价值追求; 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 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 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原 则上答出 3 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14(2018 丹东市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 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 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2 年宪法颁布

40、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 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 特区条例, 国籍法; 1982 年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 共“十四大”前 修改 1982 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 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 共“十五大”前 1982 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 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 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 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

41、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 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答案 (示例一)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 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 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 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示例二):趋

42、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 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 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 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 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的教训; 中共“十 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 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 年,加 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4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