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三种结构模式:并列、层进和总分 (一)层进式(一)层进式 层进式论证结构的特点是文章各部分之间层层深入, 前后顺序不能随意调整。 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 一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意义和价值); 三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 例一例一20192019 年天津卷高考真题年天津卷高考真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 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 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 简单
2、地说, 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 从形态上看, 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 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 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 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 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 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 所以, 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
3、向探索活动的前提, 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 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 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 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 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 力特征, 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 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
4、活动, 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 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 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 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文章从给资源下定义入手,提出正确认识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2)接着论述为 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3)然后分析注意力资源在人类认知
5、活动中的重要作用;(4)最后指出在 信息爆炸时代要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的做法。(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层进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根据红底字) 例二例二20202020 年全国卷年全国卷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 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 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 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6、。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 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 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 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 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 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 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 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 成 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
7、夫妇之辨。”理顺君臣、 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 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 (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 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 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 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 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
8、础的“孝”的意义才能 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 “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 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 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 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 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 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 之核心理念“仁爱”
9、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首先提出家庭伦理对社会的重要性;(2)然后论述“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3) 接着分析“孝”成为家庭伦理规范、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4)最后指出“孝”的内涵会随社会 的发展而变化的趋势。(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层进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根据红底字) 例三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课文例三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课文 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 张岱年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
10、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 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 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 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 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
11、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 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 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 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 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承上启下】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 定的
12、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 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 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 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 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 这是正确的。 但是, 发挥主体性, 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 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
13、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 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两段乍一读是有点突兀的,但联系上下文就能看出,它们是紧接第段,共同交代了本文提 出“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的原因不仅学说、言论、文章有诚伪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有一 个诚伪问题,所以要“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 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 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 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
14、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 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 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 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 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 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首先提出“修辞”要“立其诚”的观点(
15、第段);(2)接着指出“立其诚”的含义,并分 三个角度展开并列论述(第段);(3)然后论述为什么要“立其诚”(第段);(4) 最后从学术研究、处理社会关系、世界观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具体做法。(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整体采用层进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局部采用总分式和并列式。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第段列宁、第段汉代经师)、对比论证(第段)。(根据红底字) (二)并列式(二)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的特点是论证的各部分之间并列平行,分别独立又围绕同一个中心。整篇都用并列式结 构的文章不太常见,大多在文章局部出现或者跟其他结构形式结合起来展开论述。 例文一例文一202
16、02020 年高考全国卷年高考全国卷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 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远古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 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 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
17、韩愈提倡古 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 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 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 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 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 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
18、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 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 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 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种。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 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 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 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 当是此
19、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 约略说来如下: 一、 编者识力不高, 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 一点发议论, 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 这类文章也选多了。 二、 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 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首先指出古文观止备受读者喜爱是有原因的;(2)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其优点 (即受喜爱原因);(3)最后又指出了古文观止的两个缺点。(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
20、证结构: 并列式:整体上优点和缺点并列;局部三个优点并列,两个缺点并列。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丼例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根据红底字) 例文二例文二20172017 年高考全国卷年高考全国卷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 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 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 不仅促进技术创新, 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 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
21、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 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 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 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 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 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
22、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瓷器的演变之所 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 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 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 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 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
23、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 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整篇文章围绕明代青花瓷的兴盛原因展开论述;(2)首先指出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崛起提 供了契机;(3)接着论述明朝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民窑青花瓷的崛起使得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 主流;(4)最后论述青花瓷的的兴盛不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有密切关系。(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并列式。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 例文三人教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4、检测题例文三人教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要客观实践。这种学 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 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 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 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 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出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 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
25、无法正心诚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 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 须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 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 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并且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 宋明清时期。远古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不断对域外文明进行接纳。古典时期自 命无证,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
26、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以及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 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到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都 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 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 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 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 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
27、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文章围绕比较传统文化不现代性的丌同从三个并列角度展开论述;(2)首先从学理的角度指 出儒家的错误不现代性的特点;(3)然后从客体认证的角度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丌同;(4)最后从认 识论的角度指出传统文化的背离性不现代性的可信度。(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并列式不对照式交织。对照式是指传统文化不现代性两个论述对象的对比,并列式是指学理、客体 认证、认识论三个论述角度的并列。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根据红底字) (三)总分式(三)总分式 总分式论证结构, 顾名思义, 就是
28、先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再分层论述。 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 一是, 先总后分;二是,先分后总;三是,总分总。 先看一篇简明清晰的。先看一篇简明清晰的。 例一例一20182018 年全国卷年全国卷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 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 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 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 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 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29、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 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 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 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进一步说, 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 “隐私权” 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 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
30、忘的平衡 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 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 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 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
31、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 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 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 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 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1)文章首段先解释了“被遗忘权”,接着指出它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2)然后从三个角度论 述其意义所在,分别是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的自决控制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 的意义,是对大数据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根据黄底字)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 总分式。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根据红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