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送血液的泵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心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 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1、购置新鲜的羊的心脏数个,其中一
2、半保持完好,其余的解剖好,以备观察。另准 备解剖盘,盛有水的烧杯,小漏斗。 2、医用输液管、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3、印制观察记录单,便于课堂观察并记录结果。 4、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阅读课本资料。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心脏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 观察思考,分析人体内血液循环流 动离不开心脏的作用。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 结合观察提纲,观察动物心脏,获 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 的功能,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 薄,
3、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通过分析,做出推断血液在心脏的 流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尝试通过对动物心脏注水,验证血 管及与心脏各腔室的通连关系。同 时发现新问题, 瓣膜的存在及作用。 观看演示对循环形成整体认识。 分组以“旅游”的形式,展开游戏。 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条“旅游 线路” ,通过对“景点”和沿途发生 的“主要事件”的介绍,认识了解 循环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问题情景创设, 连通的两组输 液管模拟封闭的循环管道, 怎 样使其中的液体流动? 提供观察材料, 巡视指导科学 的进行观察。 巡视引导, 指导学生总结整理 通过观察、 实验获得的感性认 识,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到结构
4、与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 通过血液循环演示仪, 对血液 循环形成初步认识。 组织游戏, 协助理顺循环路线 和循环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统: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如果在 心脏 管道系统中把心脏排除在外,只有各种血管组成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 环流动? (出示由两组输液管连接成的封闭管道,装入滴有少许红墨水的水) 生:不能流动。 生:能流动。 师:演示将封闭的管道平放、竖立,观察液体能否流动。 生:不论怎样放置,液体都不能自动地在管道内循环流动。 师:如果要想使管内液体流动起来,但又不能改变
5、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 生:用手交替压缩输液管的回血管,管内液体循环流动起来。 师:请思考,通过上述过程,联想在人体内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起什么作用? 生:平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后,心跳更加剧烈。 生:心脏通过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师:对,心脏在血液循环流动过程中,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动力, 同时也象抽水机的泵, 保证了血液能够从低处流向高处。 心脏为什么能够提供动力?心 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本节课, 我们来学习和认识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请同学 们尝试通过观察揭开心脏之迷。 (下发观察材料和提纲,通过观察解决相关
6、问题。 ) 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的心脏,借此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 师:请各组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注意按照科学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生: 我们结合人体内脏图, 了解到人的心脏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略偏左下, 大小约和自己的拳头相当,形状类似平时人们画的心形,上面较宽血管多,下面稍尖。 师: (借助人的心脏模型)心脏在胸腔内的位置是这样的,靠身体左侧或右侧对应的称为心 脏的左侧或右侧,同时同学们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能大致区分心脏的前后和左右。 生:通过观察剖开的心脏壁,有肌肉纤维,说明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 缩和舒张的特性,所以,心脏可以收缩和舒张,也就是
7、跳动,可以挤压血液,推动着血 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师:看来只有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才能不断地推动着血液循环流动,那么在人的一生中, 心脏是从不休息的,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如果心脏不跳动了,人也就死亡了。 生:不是,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人类的心脏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太一样,它是通 过舒张时间相对长于收缩时间来保证休息的。 师:是的,心脏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脏是如何使血液回流心脏再将 血液射入血管的? 生:我们观察解剖的心脏,看到心脏是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 右心室,而且发现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同,左右是完全隔开的。 生:我们比较了心
8、脏四个腔室的壁,尽管都是由肌肉组成的,但是厚度差别很大,最厚的是 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体都不如心室厚。 生:是这样,老师,我们组观察的心脏没有剖开,用手捏心房和心室的壁感觉不一样,心房 的壁感觉要薄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 (结合人的心脏模型)同样是心脏的壁,但是厚度却不同,同学们试着结合肌肉的功能 特点,做出推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小组交换意见) 生:肌肉能够收缩提供动力,肌肉越厚,收缩也就约有力量,腔室里面的血液获得的动力也 越大,向前流动越远。心房壁薄,收缩力量小,血液流的距离不远,心室肌肉壁厚,收 缩有力,血液流的距离远。血液流动最远的应该是左心室射出的血,因
9、为左心室是四个 腔室中壁最厚的。 生:我们分析认为,从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自然位置来看,心房在靠上的位置,心室相对靠 下一些,应该是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血液从心室离开心脏流向全身,血液流回心脏进 心房。所以心室的壁都比心房要厚。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推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提出探究的方 案。 生: (讨论,效果不很理想。 ) 师:能否运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在遇到的困 难? 生:根据各类血管的功能,结合刚才的推测,动、静脉与心脏腔室的通连关系应该是: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我们想通过向静脉血管里面灌水, 看看是不是从动脉 血管流出,如果
10、是从动脉中流出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确的。 师:如何判断与心脏连接的血管是哪类血管呢? 生:看血管壁的薄厚,外观直径相当的,壁厚,内径小的是动脉血管,壁薄,内径大的是静 脉血管。 生:也可以通过已解剖的心脏, 看心房、心室和外面的哪条血管连通,通连关系是“房连静, 室连动” ,然后在没有解剖的心脏对应位置找到相应的动脉和静脉。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还善于总结规律。大家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判 断并实际操作,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 (学生两组合一组,每组各有一个已解剖的和完好的动物心脏,进行实验) 师:请各组介绍你们实验的结果和认识。 生:我们从与右心房相通的静脉向里面注水,水是从
11、动脉血管流出的,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 确的,血液从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血液从动脉流出。 生:我们还注意到,从一侧静脉注入水,水是从与同侧心室相通的动脉中流出的。 师: (边听学生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心脏简单工作示意图)血液是从静脉进入心房,心房 血液进入心室,血液又从同侧的心室进入动脉,离开心脏的。各组实验都进行的顺利 吧!? 生:顺利,结果是这样的。 生:老师,我们灌了好长时间,不知为什么水总是进不去,流的到处都是? 师: 让我们大家帮帮这一组好不好?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示范他们 是怎样做的。 (该组同学上讲台示范操作) 生:老师他们灌水的那条血管不是静脉血管,是动脉血
12、管。 师: (通过与解剖的心脏比照,同时比较同等粗细的血管的管壁)大家看到,这组同学选择 注入水的这条血管的确是动脉血管。那么,为什么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呢? (有部分同学低头搬看本组的实验材料) 生:在动脉血管与心室的连接处有瓣膜,这是动脉瓣。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动脉里面的 血液不能流回心室。所以,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 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也有这样只能单向开放的瓣膜,这是房室瓣。有了房室瓣,心室的血 液也不会倒流回心房了。 师:这样看来,心脏内的各种瓣膜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 师: (展示课件,心脏收缩舒张的动画演示)位于我们胸腔内的心脏,从它的组成
13、、结构, 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就像工作能力巨大的泵, 保证了血液在管道内不断地循环流 动。血液循环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下一课时学习。 第二课时 师:心脏的结构特点保证了血液顺利通过心脏并获得动力,继续进行循环。血液在人体中究 竟是怎样循环的?由完全隔开的心脏左右两部分泵出的血液又有什么联系呢?本节课 我们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师: 人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也是经历了波折的, 哪位同学有这方面的资料, 可以介绍给大家。 生:最早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是威廉哈维(1578-1657) , 师: 从血液循环的发现过程, 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和不断 发展的, 是经过历代科学家积极
14、不懈的探索的结果, 我们应学习前人不懈追求和勇于探 索的精神和品质。 师: (结合人体血液循环图解,利用血液循环演示仪演示)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了血液循环 的大致过程。 具体的循环路线,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的循环模式图和讨论内容归纳、 总结。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下面我们分组进行“旅游” ,各组自行选择旅行线路,但有下面 几个原则要遵守:1、我们都把心脏作为“大本营” ;2、沿途经过的“景点”以及发生 的事情都要有所记载。各组分头行动,我们看哪个组旅游收获最大,出发! 生: (开始结合课本进行分析、汇总) 师:请我们各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旅游见闻” 。 生: 我来为大家做导游, 重温我们刚才的旅
15、途: 我们从左心室出发, 这里真可谓 “铜墙铁壁” , 四壁厚实。据考证,这里是“四座城池”最坚固的一处,果不其然,我们获得了巨大的 推动力,出了城(左心室) ,来到主动脉血管,一路向前,好快呦。岔路不断,血管在 不断分支,管道越来越细,前进速度也慢了下来,到了极细的地方毛细血管,更是 慢极了。红细胞纷纷把携带的氧气释放出来,氧穿过只有一层细胞的血管壁就出去了, 我们继续前行,管道逐渐变粗,经过上腔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 师:很好,介绍的很精彩。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们是一个组的,我补充一点,在毛细血管那里,除了氧出去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也一 同出去了,进来了不少二氧化碳等废物,一起随
16、循环回到了右心房。 师:有没有其他小组,也是从左心室出发的,沿途所见所闻相同吗? 生:差不多。 生:从主动脉分支出来,也可以进入内脏器官,胃、肝、肠等处,或者是经过下肢的毛细血 管,然后由下腔静脉也可以回到右心房。 师: 同学们试着这条旅行线路理顺一下, 注意沿途 “主要景点” 以及这次 “旅行的主要目的” 。 生: 先理沿途 “主要景点” :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静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 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这条线路途径身体各处,范围大,称为体循 环。这条循环主要目的是,把身体各部分细胞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送去,同时把产生 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师:我们请选择其它旅行线路的小组同
17、学介绍他们的认识。 生:我们的旅行路线和前面几位同学的不一样,我主要介绍途经地点,我们小组从右心室出 发,由于我们的目的地是肺,距离比较近,所以需要的动力相对小一些,右心室的壁与 左心室相比要薄。出了左心室进入肺动脉,来到肺部毛细血管,同样管壁很薄、管径很 细,血流速度很慢,在这里主要进行的是气体的交换。然后,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完 成旅行,这称为肺循环。 生:由我来介绍中间发生的有关“事件” :肺作为呼吸的主要器官,大家知道,这里有大量 肺泡,里面是含有大量氧气的新鲜空气。于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 氧进入血液。 通过肺循环, 使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
18、动 脉血。 师:这一小组介绍的条理清楚,目的明确。他们注意到分工合作,介绍各有侧重,很值得其 他组借鉴。 (课件辅助,动画演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师:大家是否注意到,两条循环路线尽管途径不同,目的任务不同,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体循环回到右心房的血液,进入右心室,又进入下一次循环肺循环,而且此时血液 恰好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通过肺循环血液变成动脉血回到左心房,再进入 左心室,又作为体循环的出发点,送去的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师: (边在黑板绘制血液循环图解,边简要归纳)通过前面同学们不同线路的“旅游介绍” , 使同学们对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有了一定了解,人体内的血液循环路线
19、主要由两条组成: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 组成 了完整的血液循环, 而且这两条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血液循环的进行保证了人体内物质 的运输, 不断地将营养物质送到组织细胞, 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出 来。 生:我有些疑问,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去了,那其他废物怎样排出呢?输送的营养物质从 哪里来的? 师:同学们能否帮助这位同学,营养从何而来,其他废物又到哪里去了? 生:营养物质就是人们吃饭获得的,应该从消化道吸收的。 生:其他废物、 、 、 、 、 、 师:关于营养物质的来源解释是正确的,说明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人体的营养,认识较为深
20、 刻,并且能够同新知识联系起来,值得称赞。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多个系统构成的人体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其它废物的去处,同学们试着从下一章寻找答案。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 71 页给出的数字,通过计算,用数据来说明,拥有一颗健康而强壮 的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有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认识、 发现问题, 学生探索的欲望强烈,主动性强。选用的是羊的心脏,灌水效果较好。 (宰杀方式的不 同,没有用猪的心脏)值得注意的是,准备的漏斗关颈不宜过长,否则容易直接从动脉 插入心脏。 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本节课教学采用 了扮演导游的游戏方式,通过介绍途径的景点以及其间发生的事件,使学生在游戏中, 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学生比较欢迎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学效果较好。存在的 不足,主要是课堂节奏把握控制,引导要得当,否则容易偏离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