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338944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1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 -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 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 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 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 把稀溶液浓缩或把 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 液体体积加热方式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冷却的水流方向防液体暴沸 利用沸点不 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 锥形瓶) 萃取 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要易于挥 发。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

2、溶剂所组成的 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 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 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 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 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 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需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 头滴管 主要步骤: 计算 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 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 却) 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 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振摇 定容 摇匀 容量瓶 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 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 定容积的溶液

3、;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 温度 2 0 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 -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标准状况S T P0 和 1标准大气压下 4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1 mo l 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 6 0 2 1 0 2 3个 5摩尔质量M1 mo l 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气体摩尔体积V m1 mo l 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2 2 . 4 l 7阿伏加德罗定律(由 P V = n R T推导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

4、 1N 1V 1 n 2N 2V 2 8物质的量浓度 C B1 L 溶液中所含溶质 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 B = n B / Vn B = C B VV = n B / C B 9物质的质量mm= M nn = m/ MM= m/ n 1 0标准状况气体体积 VV = n V mn = V / V mV m= V / n 1 1物质的粒子数N N = N A nn = N / N AN A = N / n 1 2物质的量浓度 C 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 1 0 0 0 M 1 3溶液稀释规律 C (浓) V (浓)= C (稀) V (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1 -

5、 物质的分类 1元素分类: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化合物分类: 有机物(含 C )和无机物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S i O 2 、S O 2 、C O 2 、S O 3 、N 2 O 5 、( 多数为非金 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F e 2 O 3 、C u O 、 Mg O( 多数为 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 l 2 O 3 、Z n O 不成盐氧化物 N O 2 、N O 、C O 、( 盐中的 N的化合价无+ 2 、+ 3 、C无+ 2 ) 分散系 溶液(很稳定) 分散质粒子小于 1 n m,透明、稳定、均一 胶体

6、(介稳定状态) 分散质粒子 1 n m- 1 0 0 n m,较透明、稳定、均一 浊液(分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于 1 0 0 n m,不透明、不稳定、不均一 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2 S O 2 +O 22 S O 3 分解:2 N a H C O 3N a 2 C O 3+ C O 2 +H 2 O 置换:C l 2+ 2 K I = = = 2 K C l + I 2 复分解:2 N H 4 C l C a ( O H ) 2C a C l 2 2 N H 3 2 H 2 O 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离子反应:C l 2 H 2 O= H C l H

7、 C l O 非离子反应:2 F e 3 C l 2= 2 F e C l 3 是否有元素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升降价) 氧化还原反应:2 N a + 2 H 2 O = 2 N a O H + H 2 非氧化还原反应:A l ( O H ) 3+N a O H= N a A l O 2+2 H 2 O 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放热反应:3 F e 2 O 2F e 3 O 4 吸热反应:C + C O 22 C O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2 - 离子反应 电解质(酸、碱、盐、水)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包括 C O 2 、S O 2 )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

8、电的化合物 碳酸的电离方程式 H 2 C O 3H H C O 3 (弱电解质用“” N a H C O 3的电离方程式 N a H C O 3 N a H C O 3 (强电解质用“ = ” 离子反应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所表示的式子 离子反应式写法 一写、二改、三删、四查 单质、氧化物、气体、难溶、难电离的物质要保留分子式 离子共存 有颜色的离子 Mn O 4 - 紫红、F e 3 + 棕黄、F e 2 + 浅绿、C u 2 + 蓝色 与 H + 不共存(弱酸根) O H - 、C O 3 2 - 、S O 3 2 - 、S i O 3 2 - 、A l O 2 - 、S 2 - 、F

9、-等 与 O H - 不共存(弱碱金属阳离子) H + 、F e 3 + 、F e 2 + 、F e 3 + 、C u 2 + 、A l 3 + 、Mg 2 + 、N H 4 + 等 与 H + 和 O H - 都不共存 H C O 3 - 、H S O 3 - 、H S - 、等 常见生成沉淀 B a 2 + 、C a 2 + 与 S O 4 2 - 、C O 3 2 -A g + 与 C l - 胶体 胶体的性质(介稳定) 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聚沉 判断胶体最简单的方法 丁达尔现象 胶体提纯 渗析(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F e ( O H ) 3胶体制备的方法 取烧杯盛 2 0

1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 F e C l 3溶 液 1 mL 2 mL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 F e ( O H ) 3胶体。 F e ( O H ) 3胶体制备方程式F e C l 3 + 3 H 2 O= F e ( O H ) 3 ( 胶体) + 3 H C l 胶体凝聚的条件加热、加电解质、加相反电性的胶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3 -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不一定有氧的得失) 升失氧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升价)、 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成氧化产物 降得还 氧化

11、剂、氧化性、得电子、 (降价)、 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成还原产物 化合反应 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属 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气体的检验 N H 3的检验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S O 2的检验 用品红溶液褪色 S O 2的吸收 用 K Mn O 4溶液( 强氧化性) C O 2的检验 用澄清石灰水变浊 C l 2的检验 用湿润的 K I 淀粉试纸变蓝 N O的检验 打开瓶盖后遇空气变红棕色 离子的检验 N H 4 + 的检验 加 N a O H溶液加热后放出气体用湿润的红色石蕊

12、试纸变蓝 F e 3 + 的检验 加 N a O 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加 K S C N溶液出现血红色 F e 2 + 的检验 加 N a O H溶液有白色沉淀马上变灰绿色, 最终变红褐色加 K S C N溶液无现象, 再加氯水后出现血红色 S O 4 2 - 的检验 先加 H C l 无现象后加 B a C l 2溶液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C l - 、( B r - 、I - ) 的检验 先加 A g N O 3后加 H N O 3溶液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A g C l ( 淡黄色沉淀 A g B r 、黄色沉淀 A g I ) N O 3- 的检验 加浓缩后加入少量浓硫酸和几块铜片加热有

13、红棕色的气体放出(N O 2 ) 物质的保存 K 、N a保存在煤油中(防水、防 O 2 ) 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用棕色瓶(H N O 3 、A g N O 3 、氯水、H C l O等) 碱性物质 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N a 2 S i O 3 、N a O H 、N a 2 C O 3 ) 酸性、强氧化性物质 用玻璃塞不能用橡胶塞(H S O 4 、H N O 3 、K Mn O 4 ) 物质的保存 F 2 、H F (氢氟酸) 用塑料瓶不能用玻璃瓶(与 S i O 2反应腐蚀玻璃) 保存在水中 白磷(防在空气中自燃)、B r 2 (防止挥发)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氧 O 、硅 S i

14、、铝 A l 、铁 F e 地壳有游离态存在的元素 金、铁(陨石)、硫(火山口附近)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不透明、易导电、导热、延展性 能与 H C l 和 N a O H都能反应的物质 两性:A l 、A l 2 O 3 、A l ( O H ) 3 弱酸的酸式盐:N a H C O 3 、N a H S O 3 、N a H S 弱酸的铵盐:(N H 4 )2 C O 3 、( N H 4 ) 2 S 两性金属 锌 Z n 、铝 A l (与酸和碱都放 H 2 ) 钝化金属 铁 F e 、铝 A l (被冷的浓 H 2 S O 4 、浓 H N O 3 ) 酸化学性质 稀、浓硫

15、酸的通性 1强酸性- - - - 反应生成盐 2高沸点酸,难挥发性 制备易挥发性酸 浓硫酸的特性 1 、吸水性 做干燥,不能干燥 N H 3 、H 2 S 2 、脱水性 使有机物脱水炭化 3 、强氧化性 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还原性物质反应 硝酸 H N O 31 、强酸性2 、强氧化性 3 、不稳定性(见光、受热) 次氯酸 H C l O1 、弱酸性2 、强氧化性 3 、不稳定性(见光、受热) 硅酸 H 2 S i O 31 、弱酸性2 、难溶性3 、不稳定性(热) 漂白 氧化型(永久) 强氧化性:H C l O 、N a 2 O 2 、O 3 、浓 H 2 S O 4 、浓 H N O 3

16、 加合型(暂时) S O 2(使品红褪色,不能使石蕊变红后褪色) 吸附型(物理) 活性碳明矾溶液生成的 A l ( O H ) 3胶体 水溶液 氯水主要成分 分子: C l 2 、 H 2 O 、 H C l O 离子: H 、C l 、C l O 氨水主要成分 分子:N H 3H 2 ON H 3 H 2 O 离子:N H 4 +O H 氯水与液氯、氨水与液氨的区别氯水、氨水属混合物、液氯与液氨属纯净物 氯原子 C l 与氯离子 C l - 的区别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氯离子 C l - 达稳定结构 气体 极易溶于水(喷泉) N H 3 (1 :7 0 0 ) H C l ( 1

17、: 5 0 0 ) 只能用排气法收集 N O 2N H 3H C l 只能用排气法收集 N ON 2C O 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 浮、熔、游、咝、红 钠浮在水面上 密度小于水;水 蒸气 放热;熔化成一个小球 溶点低;在水面上游动 生成气体;咝咝发出响声 反应剧烈;变色 生成碱 俗名 苏打 N a 2 C O 3 、小苏打 N a H C O 3水玻璃:N a 2 S i O 3的水溶液漂白粉主要成分: C a ( C l O ) 2 、C a C l 2 ,有效成分 C a ( C l O ) 2 用途 N a 2 O 2 ( 淡黄色) 用作呼吸面具,A l ( O H ) 3和 N a H

18、C O 3( 小苏打)可中和胃酸 明矾用作净水剂,次氯酸 H C l O杀菌、消毒、永久性漂白、S O 2暂时性漂白 自来水常用 C l 2来消毒、杀菌但产生致癌的有机氯,改用广谱高效消毒剂二氧化氯( C l O 2 ) F e 2 O 3 红色油漆和涂料;A l 2 O 3 耐火材料,N H 3可用于氮肥、制冷剂。 晶体硅 S i 作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S i O 2可作光导纤维;硅胶是常用的干燥剂及催化剂的载 体。水玻璃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腐防火剂及黏胶 氧化还原反应 要点诠释: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学过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在这个反应中,铜失去氧变成了单 质,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得到氧变成 C O

19、 2 ,发生了氧化反应。我们也可以从反应中,元素的化 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反应 还有一些反应,虽然没有得氧、失氧的变化过程,但也伴随着化合价的变化,这样的反应也 是氧化还原反应。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不在于有没有得氧失氧,而在于反应过程 中有没有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 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的化 学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如 C a C l 2+N a 2 C O 3= =C a C O 3 +2 N a C l 就是非

20、氧化还原反应。 也就是说,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要点诠释: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例如钠与氯气的反应: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 N a +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 C l - ,这样双方的最外电子层都达到 8电子稳定结构。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金属钠失去电子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 得到电子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非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由于氢元素和氯元素的原子都倾向于获得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而且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 电子的能力相差不大,在反应时,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使双方最外电 子

21、层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 于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这样,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 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可见,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 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 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也可以表示为: 知识点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

22、(或偏向)电 子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或偏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升高。即“ 升被氧化,降被还原” 。 例如: 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氧化铜是氧化剂,碳是还原剂。 铁和硫酸铜的反应中,硫酸铜是氧化剂,铁是还原剂。 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中,氯气是氧化剂,氢气是还原剂。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本身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本身 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常见的氧化剂有 O 2 、C l 2 、浓硫酸、H N O 3 、K Mn O 4 、F e C l 3等;常见的还原剂有活泼的金 属单质、H 2 、C 、C O等。 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是绝对不变的,要

23、根据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化情 况来确定,同一种物质可能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作氧化剂,在另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 剂。例如在盐酸和铁的反应 F e +2 H C l =F e C l 2+H 2 中,盐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 1降低为 0 ,盐酸是氧化剂;而在盐酸和高锰酸钾的反应 2 K Mn O 4+ 1 6 H C l =2 K C l +2 Mn C l 2+5 C l 2 + 8 H 2 O中,盐酸中氯元素有部分化合价由- 1升高到 0价,盐酸是还原剂。盐酸还可能发生非氧 化还原反应,如 H C l +N a O H= N a C l +H 2 O 。 总结起来,氧

24、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规律方法指导 比较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判断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例如反应 F e +2 H C l =F e C l 2+H 2 中,铁是还原剂,H 2是还原产物,故还原性:F e H 2 ; H C l 是氧化剂,F e C l 2是氧化产物,氧化性:H C l F e C l 2 。这个反应还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F e + 2 H +=F e 2 + H 2 ,根据上述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故还原性:F e H 2 ;氧化 性:H + F e 2

25、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金属活动性越强,其还原性越强,即: 还原性:K C a N a Mg A l Z n F e S n P b ( H ) C u H g A g 金属的还原性越强,其失去电子后形成的金属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即 氧化性:K + C a 2 + N a + Mg 2 + A l 3 + Z n 2 + F e 2 + S n 2 + P b 2 + ( H + ) C u 2 + H g 2 + C u 2 + 。 比较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有其他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逐渐掌握它们,从而加 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了解。 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 金属单质的

26、化学性质 只有还原性:M- n e - = Mn + 1 与非金属反应:如与 O 2 、C l 2 、B r 2 、I 2等; 2 与水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水反应,如 K 、C a 、N a 等; 3 与酸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将氢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来( 浓 H 2 S O 4 、H N O 3除外) ; 4 与盐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可将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重点内容讲解: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性,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

27、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容易 与 O 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 H 2 ,特别活泼的如 N a 等可以与 H 2 O发生 反应置换出 H 2 ,特殊金属如 A l 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 H 2 。 2 A l + 2 N a O H + 2 H 2 O 2 N a A l O 2 + 3 H 2 分析对比表 N a A l F e 与 O 2反应 常温下氧化成 N a 2 O 点燃生成 N a 2 O 2 ,N a保存在煤油中常温下氧化生成致密氧化膜,使得铝耐腐蚀,纯氧中可 燃潮湿空气中腐蚀,纯氧中点燃生成 F e 3 O 4 与 H 2 O反应受氧化膜阻碍 与酸反应 与

28、盐反应 与碱反应与水反应不反应 金属活泼性金属活泼性逐渐减弱 三、内容的补充讲解 (一)钠的性质及保存 1 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可用小刀切割的金属,比水轻,熔点 9 7 . 8 1 ,沸点 8 8 2 . 9 钠的化 学性质与氧气反应:4 N a + O 2 = 2 N a 2 O (常温下缓慢氧化) 2 N a + O 2 N a 2 O 2 与其他非金属反应:2 N a + S = N a 2 S (发生爆炸) 2 N a + C l 22 N a C l (产生大量白烟) 与水反应:2 N a + H 2 O = 2 N a O H + H 2 (浮于水

29、面上,迅速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 与盐反应:2 N a + C u S O 4 + 2 H 2 O = C u ( O H ) 2 + N a 2 S O 4 + H 2 (钠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其他金属) 2 钠的保存 由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 O 2和 H 2 O等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之 中。金属钠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银白色的金属钠表面变暗(生成 N a 2 O )出 现白色固体(N a O H ) 表面变成粘稠状(N a O H潮解) 白色块状固体(N a 2 C O 3 1 0 H 2 O ) 风 化为白色粉未状物质(N a 2 C O

30、 3 ) (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铝和强碱溶液反应,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然后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 A l + 6 H 2 O = 2 A l ( O H ) 3 + 3 H 2 A l ( O H ) 3 + N a O H = N a A l O 2 + 2 H 2 O 总反应: (标电子转移时就必须清楚地理解铝和 N a O H溶液反应的实质) 简写为:2 A l + 2 H 2 O + 2 N a O H = 2 N a A l O 2 + 3 H 2 (三)金属与水的反应 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比较金属性的强弱 N

31、a MgA l F e 与水反应冷水剧烈热水微弱沸水微弱高温、水蒸气 (一)钠的氧化物 氧化钠( N a 2 O )过氧化钠( N a 2 O 2 ) 分类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生成条件 常温 点燃或加热 色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化学 性质 与水反应 N a 2 O+H 2 O= 2 N a O H2 N a 2 O 2+2 H 2 O= 4 N a O H+O 2 与 C O 2反应 N a 2 O+C O 2=N a 2 C O 3 2 N a 2 O 2+2 C O 2= 4 N a 2 C O 3 +O 2 与酸反应 N a 2 O+2 H C l =2 N a C l +H 2

32、 O2 N a 2 O 2 + 4 H C l = 4 N a C l +O 2 +H 2 O 特性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N a 2 O 2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作用。 (二)钠的盐 碳酸钠、碳酸氢钠 碳酸钠 (N a 2 C O 3 ) 碳酸氢钠 (N a H C O 3 ) 分类 正盐 酸式盐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 细小的白色晶体 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 a 2 C O 3 + H C l = N a C l + N a H C O 3 ( C O 3 2 - + H + = H C O 3 - ) N

33、 a H C O 3 + H C l = N a C l + H 2 O + C O 2 ( H C O 3 - + H + = H 2 O + C O 2 ) 开始无外观现象(因为首先生成 H C O 3 - ),随后出现气泡。 ( 若 向 足 量 H C l中 分 别 滴 入 N a 2 C O 3或 N a H C O 3, 则 均 会 立 刻 出 现 气 泡 。 ) N a H C O 3 + H C l = N a C l + H 2 O + C O 2 ( H C O 3 - + H + = H 2 O + C O 2 ) 滴入盐酸后,即刻出现气泡。 与碱反应 N a O H 不反

34、应 N a H C O 3 +N a O H = H 2 O +N a 2 C O 3 C a ( O H ) 2N a 2 C O 3 +C a ( O H ) 2 = C a C O 3 +2 N a O H 反应的本质是: C O 3 2 - +C a 2 + = C a C O 3 N a H C O 3与少量石灰水的反应为: 2 N a H C O 3 + C a ( O H ) 2 = C a C O 3 + N a 2 C O 3 + 2 H 2 O 2 H C O 3 - + C a 2 + + 2 O H - = C a C O 3 + C O 3 2 - + 2 H 2 O

35、 若石灰水过量,则新生成的 N a 2 C O 3可与 C a ( O H ) 2继续反应,即: C a ( O H ) 2 + N a 2 C O 3 = C a C O 3 + 2 N a O H 过量石灰水中 N a H C O 3与 C a ( O H ) 2的反应为: N a H C O 3 + C a ( O H ) 2 = C a C O 3 + N a O H + H 2 O H C O 3 - + C a 2 + + O H - = C a C O 3 + H 2 O 热稳定性 ( 运用此性质可除去 N a 2 C O 3中的 N a H C O 3 )很稳定受热不分解 (分

36、解温度 8 5 1 ,酒精灯温度达不到) 不很稳定,受热易分解。 2 N a H C O 3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分解温度 1 5 0 ) 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注意:将以上知识要灵活应用于识别、除杂及计算中。 二铝的化合物 (一)氧化铝(A l 2 O 3 ) 1 、物理性质:白色难熔固体、不溶于水。 2 、化学性质:A l 2 O 3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与强酸:A l 2 O 3 + 6 H + = 2 A l 3 + + 3 H 2 O 与强碱:A l 2 O 3 + 2 O H - = 2 A l O 2 - + H

37、2 O 3 、用途:耐火材料、制取铝的原料 (二)氢氧化铝 A l ( O H ) 3 1 、A l ( O H ) 3的物理性质:A l ( O H ) 3是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沉淀,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 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又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2 、A l ( O H ) 3的两性: H + + A l O 2 _ + H 2 O A l ( O H ) 3 A l 3 + + 3 O H - 酸式电离碱式电离 当与强酸反应:A l ( O H ) 3 + 3 H + = A l 3 + + 3 H 2 O 当与强碱溶液作用:A l ( O H ) 3 + O H - = A l O 2

38、 - + 2 H 2 O 3 、A l ( O H ) 3的制取: (1 )铝盐与碱反应: 用铝盐与可溶性弱碱氨水反应制 A l ( O H ) 3 :A l 3 + + 3 N H 3 H 2 O = A l ( O H ) 3 + 3 N H 4 + 说明:制取 A l ( O H ) 3也可用铝盐与强碱作用,但应严格控制加入碱的量,因为强碱过量会使 制得的A l ( O H ) 3转化为偏铝酸盐:A l ( O H ) 3 + O H - = A l O 2 - + 2 H 2 O 。所以,实验室一般不采用这 种方法制 A l ( O H ) 3 。 4 、A l ( O H ) 3的用

39、途:净水。 A l ( O H ) 3胶体中胶粒有吸附水中悬浮杂质的作用,使其质量增大,沉降水底,达到净化水 的目的。 三铁的化合物 (一)铁的氧化物 名 称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俗 称 铁 红 磁性氧化铁 化学式 F e OF e 2 O 3F e 3 O 4 色 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化合价 +2还原性为主 +3只有氧化性 +2 ,+3 水溶性 不溶 不溶 不溶 类 型 碱 性 氧 化 物 共 性 与酸 都能与酸反应如 F e 2 O 3+6 H + = 2 F e 3 +3 H 2 O 与还原剂 都能被还原如 F e 2 O 3+3 C O = 2 F e +3

40、C O 2 ( 高温条件下反应) (二)氢氧化物 名称 氢氧化亚铁 氢氧化铁 化学式 F e ( O H ) 2F e ( O H ) 3 分 类 碱碱 性 质 色 态 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 水溶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水 与酸反应 F e ( O H ) 2 + 2 H + =F e 2 +2 H 2 OF e ( O H ) 3 + 3 H + = = F e 3 + + 3 H 2 O 还原性 稳定性 4 F e ( O H ) 2+O 2+2 H 2 O= =4 F e ( O H ) 3 2 F e ( O H ) 3= = F e 2 O 3 3 H 2 O (受热分解) 制法 原 理 F

41、 e 2 + 2 O H - = = F e ( O H ) 2 F e 3 + 3 O H - = F e ( O H ) 3 现 象 白色絮状沉淀 红褐色沉淀 (三)铁盐与亚铁盐 铁盐(F e 3 + ) 亚铁盐(F e 2 + ) 颜色 黄色 淡绿色 与碱反应 F e 3 + + 3 O H = = F e (O H )3 F e 2 + + 2 O H = = F e (O H )2 氧化性、还原性 氧化性 2 F e 3 + + F e = = 3 F e 2 +氧化性:F e 2 + + Z n = = Z n 2 + + F e 还原性:2 F e 2 + + C l 2 = =

42、 2 F e 3 + + 2 C l (四)F e 2 + 、F e 3 + 的检验 鉴 别 方 法 F e 2 +F e 3 + 直 接 观 色 淡 绿 色黄色 与 K S C N 不显红色 血红色 与 O H - 作用 白色灰绿红褐色 红褐色沉淀 与 铜 片 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原子半径 (1 )除第 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 小; (2 )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 )除第 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 1递增到+ 7 ,非金属元素负价 由碳族- 4递

43、增到- 1 (氟无正价,氧无+ 6价,除外); (2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 递减; (2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 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 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44、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 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 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 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明显现象 溶液变浅绿色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周期 同一横行 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45、 短周期 1H H e 2 1 2L i N e 8 2 3N a A r 8 3 长周期 4K K r 1 8 4 5R b X e 1 8 5 6C s R n 3 2 6 7不完全 F r 1 1 2号(1 1 8 )2 6 (3 2 )7 第七周期 原子序数 1 1 31 1 41 1 51 1 61 1 71 1 8 个位数= 最外层电子数 AA AAA0 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 =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或: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1 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 族(8 、9 、1 0三个纵行) 主族 A7个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 副族 B7个完全

46、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第 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金属元素 族1个有 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非常不活泼 碱金属 锂、钠、钾、铷、铯、钫(L i 、N a 、K 、R b 、C s 、F r ) 结构 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 1价, 物理性质 密度 逐渐增大逐渐升高 熔沸点 逐渐降低(反常) 化学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 卤素 氟、氯、溴、碘、砹(F 、C l 、B r 、I 、A t ) 结构 因最外层都有 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 1价, 物理性质 密度 逐渐增大 熔沸点 逐渐升高(正常) 颜色状态 颜

47、色逐渐加深气态 液态 固态 溶解性 逐渐减小 化学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 与氢气反应剧烈程度:F 2 C l 2 B r 2 I 2 氢化物稳定性H F H C l H B r H I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 F H C l H B r H I (H F 为弱酸,一弱三强) 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层序数1234567 电子层符号 KL MNOP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 由低到高 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 n 2 2 1 2 = 22 2 2 = 82 3 2 = 1 8 2

48、4 2 = 3 22 5 2 = 5 02 6 2 = 7 2 2 7 2 = 9 8 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 4易得 非金属性 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判断: 水(酸)反应放氢气越剧烈越活泼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 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与氢气化合越易,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越活泼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 活泼非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非金属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 律 1A 、越左越下,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离核

49、越远,还原性越强。 越易和水(或酸)反应放 H 2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B 、越右越上,非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离核越近,氧化性越强。 越易和 H 2化合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2 、推断短周期的元素的方法( 第二、第三周期) A 第二周期若 A的质子数为 z 时 CBD第三周期若 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a Z2 + a Z + 7Z + 8Z + 9 9 + a 1 0 + a 1 1 + a 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A A AA AAA 0 1HH e 2L i B e B CNOFN e 3N a Mg A l S i psC

50、l A r 4KC aG e A s S e B r 5R bS b T e I 6C sP o A t 7F r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对于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族序数 最高正化合价 + 最低负价= 8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 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 原子中: 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两种非金属原子间) 非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不偏移)( 两种相同的非金属原子间) 极性共价键:不同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处室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精品资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pdf)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