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459085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212021 中考道法必考知识点汇总中考道法必考知识点汇总 一一. .国策、战略、理念(国策、战略、理念(4 4 个考点)个考点)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绿色发展。 4.基本国情: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二. .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4 4 个考点)个考点)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

2、发展道路 2.社会: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 4.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 三三. .之路、之本、根本、基础等(之路、之本、根本、基础等(3535 个考点)个考点) 1.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3、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 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 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6.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7.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

4、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 主人。 10.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要解决我国诸如存在的就业难、医疗难、教育难、收入不均等难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

5、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20.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 2 21.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指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科学立法、严格 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

6、可持续发展。 25.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 26.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或叫民族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是:宪法。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 29.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30.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 31.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 32.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础(或说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3.

7、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四四. .任务、作用任务、作用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五五. .之最、最终、第一、主体等(之最、最终、第一、主体等(2020 个考点)个考点)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

8、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的法律是:宪法 6.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是指:人身自由权。 8.公民行使监督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新闻监督。 9.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12.科学技术(简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4.国家的一

9、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不是公民)。 15.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 16.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宪法。 17.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汉字。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19.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 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 六六. .特点、特征(特点、特征(5 5 个考点)个考点) 1.目前,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具备如下特点: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 平衡的小康。

10、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或说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在我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具有两大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5.我国各民族在区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七七. .内涵、含义、定义(内涵、含义、定义(1212 个考点)个考点)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3.犯罪的定义: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11、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和履行的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 义的权利和义务。 5.公民的经济权利的含义:指公民享有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 权、生活保障权等。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 7.环境问题的定义: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9.继承权的含义:是指继承人依法享有的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10.智力成果权的定义: 也叫知识产权, 它是法律确认的人们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 有权利,这一权利同时具有人身

12、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内容。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八八. .制度、原则(制度、原则(7 7 个考点)个考点)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或叫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5.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是指:根本+基本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7.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指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九九. .机关、机构(机关、机构(7 7 个考点)个考点) 1.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人民检察院。 2.我国的法律审判机关是指:人民法院。 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称人民代表 大会) 。 4.我国的国家机关有: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府) 、国家审 判机关(人民法院) 、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 5.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

14、会。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 4 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 6.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在我国,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大(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十、列举成就方面十、列举成就方面 (一).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 增多;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 的成功举办;战胜洪水、非典、地震等自然灾害等。 2.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

15、大变化 (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 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 (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等休闲娱乐方式丰 富着人们的生活。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 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 (二) 、分析原因方面 4.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中国

16、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行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 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和决策。 (三).原因归类: 经济上: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 体分配制度;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等。 政治上: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全国各民族平等互助、

17、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文化上: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说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

18、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正确性。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实施的战略、国策及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是完全正确的。 7.制定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依据。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四) 、经验总结 8.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 5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 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 重大发展战略等。 9.改革开放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改革开

19、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 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十一、党的领导类十一、党的领导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势。 2.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中国共产党的

20、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9.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0.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二、人民类十二、人民类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 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

21、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特征。 2.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3.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4.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 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7.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

22、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十三、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类十三、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类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3.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 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大,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 力

23、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 重要力量。中国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6 6.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中国是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 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 7.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 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 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8.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国际

24、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 9.开放的世界,需要具有开放意识的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 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树立全球观念,开拓国际视野;树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掌 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友好交往的艺术;等等。 十四、文化建设类十四、文化建设类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

25、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 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 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 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4.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 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 社会

26、主义伟大实践。 6.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 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 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精神力量。 8.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 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9.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 族精神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

2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 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 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中国女 排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10.河南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渠首精神等。 1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 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

28、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 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 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 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 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7 十五、科技教育创新类十五、科技教育创新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9、。 2.目前,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 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 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30、的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重心转移 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驱动是国运所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8.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9.创新的时代

31、,国家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 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11.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十六、生态文明建设类十六、生态文明建设类 1.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 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走绿 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保

32、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 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 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 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6.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8.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9.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

33、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10.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11.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12.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靠你我他。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忧 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现在做起,从身边 小事做起。 8 十七、政治建设类十七、政治建设类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政府的

3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4.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制度稳则国家稳。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5.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基 本要求(16 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 7.在法治社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违法行为都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8.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全体公民的

35、最高行为准则。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 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 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9.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11.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 的保障。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 社会规则。 1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 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

36、,德润人心。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 相得益彰。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法律对道德建设有促进作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道德对法治文 化有支撑作用。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 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 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3.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 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 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4.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十八

37、、经济建设类十八、经济建设类 1.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 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 之重。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38、决定性作用。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基础。 6.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7.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9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9.我国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十九、社会建设类十九、社会建设类 1.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39、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 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5.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 的奋斗目标。 6.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

40、展中补齐民生 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8.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9.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10.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1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 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二十、青少年类二十、青少年类 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 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4.青年是

4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6.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 少年充满激情,富有梦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国家关注青少 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需要。 7.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 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4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 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 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8.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9.当代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青春期给予自我成长的机遇和青春时光的美好,树立远大理想, 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10.学习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必须的能力。中 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坚持知行合 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11.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12.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志 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 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让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道德与法治 > 中考复习 > 历年真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道德与法治2021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20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