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资料汇总资料汇总 0101 行路难(其一)(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李白) 【原文】【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译文】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我心情愁烦,放下杯筷不 想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 遍布高山。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
2、边,受聘在商汤 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 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 【赏析】【赏析】 这首诗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之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 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 下盛宴为他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 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 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
3、海 扬帆的勇气,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 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 诗则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李诗的思想境界显得更高。 【主题】【主题】 这首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 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 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
4、情调。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 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写法】 (1)叙事开篇,夸张手法。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 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 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 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
5、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2 ,。 2.行路难(其一)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 3.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 ,。 4.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 ,。 5.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二、阅读理解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
6、的画面。 3.后世认为,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影响很大,但李白 的诗作却能“出于蓝而胜于蓝”,请结合下面例句作简要分析。 【例句】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拟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5.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6.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7.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8.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9.“长风破浪会有
7、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 它?为什么?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1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13.本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一波三折。下面是同学整理的情感变化图,请结 合诗意,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14.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 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 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来自我励志? 3 15.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8、 16.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1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
9、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18下面横线处填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行路难是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以七言为主的诗,表现出诗人的。 A.唐代乐府壮志豪情 B.唐代格律淡泊旷达 C.宋代格律淡泊旷达 D.宋代乐府壮志豪情 1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 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
10、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2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 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 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 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 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1、2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020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刘禹锡) 【原文】【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 【译文】【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
12、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 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 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 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赏析】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 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 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
13、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 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他豁 达的胸襟。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诗人抒发遭遇贬谪的感慨,但其中包含着事 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 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14、【主题】【主题】 这首诗显示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及其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 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写法】 (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 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 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 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
15、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 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 展的诗句是: ,。 4.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 是: ,。 5 二、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填姓名)扬
16、州相会时所作。 2.阅读诗歌,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一致。 这首诗歌情感丰富,富于变化。首联尽述诗人被放逐凄凉之地的;颔联则借典故表达 孤身归来、物是人非的;而颈联格调却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 生态度;诗歌的尾联,诗人在感激好友之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整首诗沉郁中见豪迈,奔放中 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后人常用来揭示的哲理。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 这一联的意思是:。 5.本诗借“”和“”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 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17、。 6.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 人的气概。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 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8.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9.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10.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1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18、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5.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 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16.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17.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 特点。 18.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哲理。请找出这首诗歌中用具体形象阐述 道理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1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 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
19、,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 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 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 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2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 “抛弃”,字
20、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 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6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 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 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 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
21、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 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 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0303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明月几时有(宋
22、苏轼)苏轼) 【原文】【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 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 间。月光转过朱红
23、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赏析】 词人由中秋明月展开联想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由心情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 及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词的上阕开头四句发出了“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 向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 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
24、到了地 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不 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 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 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 7 的最后说:“但
25、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 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 【主题】【主题】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 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整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 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写法】【写法】 立意、构思新颖奇妙。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26、 ,。 2.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 ,。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 , 。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5.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把读者引入时 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的诗句是: ?。 6.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决心的诗句是: ,。 7.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的诗句是: ,? 8.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的诗句是: , 。 9.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显示出
27、词人精神境界丰富博大的诗句是: “,”。 二、阅读理解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作者, 字,号,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 都人格化了,上阕问,下阕问,归根结底,是 问。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 是。 3.“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 自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 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 活。 4.张九龄望月怀远说:“,”;许浑秋霁寄远 说:“,”,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 熔铸成对天
28、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7.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 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8.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9.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1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
29、的心理?了词人怎样的心 理? 1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1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1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1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17.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
30、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18.阅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词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词在你脑海 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19.在设计“欢饮达旦”这句的朗读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用“热切高昂”的语 调,有人认为应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请你结合词的内容和【链接材料】,给出朗读设计的 建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链接材料】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这首名 篇。 2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31、的词句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
32、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9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 “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 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 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 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 如同张九龄在 望 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3、是苏轼给自己 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23.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 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 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 的旷达和智慧。 2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
34、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 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 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 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0404 月夜忆舍弟(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杜甫) 【原文】【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35、,况乃未休兵。 【译文】【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 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 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 雁声。“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 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
36、”的背景。 10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 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 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 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 分外沉痛。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 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37、。 【主题】【主题】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 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 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写法】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 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4
38、.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 二、阅读理解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句(只 填写序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的角度写边塞凄凉 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两句诗,与“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9、.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6.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9.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11 0505 长沙过贾谊宅(唐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刘长卿) 【原文】【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
40、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译文】 你被贬于此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 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 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赏析】【赏析】 这首怀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 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 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
41、感。“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 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 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 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 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 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接着,笔锋 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 少年光。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
42、情,十分真切。 尾联的出句,好像诗人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这种 典型环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颔联中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 和感情色彩。 【主题】【主题】 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 实的不满情绪。 【写法】【写法】 借古讽今,又很讲究含蓄蕴藉。 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 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痛苦无奈之情的 诗句是: ,
43、。 2.长沙过贾谊宅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 ,。 3.长沙过贾谊宅诗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诗 句是: ,。 12 二、阅读理解 (一)理解作答(一)理解作答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 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44、。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二)对比阅读(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乙】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 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
45、文 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栖迟停留,居留。汉文指汉文帝刘 恒。吊凭吊。贾谊曾在此作吊屈原赋。 1.李白空有绝世之才,百般努力却仍被“赐金放还”免除官职,所以诗人深感行路之难;刘 长卿第二次被贬谪降职时,正好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寒秋之景自然让他心生强烈感慨。这两首诗 都是诗人在遭遇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的情感,而【甲】诗 在结尾处转向的情绪,别创一番境界。 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 B.【甲】诗中诗人因不能做到悠闲地在碧溪
46、上垂钓和乘着小船做白日梦而感叹“行路难”。 C.【乙】诗最后两句,诗人用“怜君”含蓄地透露出“自怜”之意。 D.“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借写眼前古迹而发心中真情,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060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韩愈) 【原文】【原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3 【译文】【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 事,哪能以衰老为由而吝惜残余的生命呢!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呢?大雪拥塞蓝关
47、马儿 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收走我的尸骨。 【赏析】【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因“一封书”获罪贬谪后境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 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 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 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 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
48、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和愤怒。“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 令限期赶到贬所, 不奈“马不前”。“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 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 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尾联紧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 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原是抱着 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 上,又
49、照应颔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主题】【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因“一封书”获罪贬谪后境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 卜的感伤情绪。 【写法】【写法】 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和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亦 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颈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感情 的抒发上 。 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明写天气寒
50、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的诗句是: ,。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的诗句是: ,。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 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 5.诗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 ,。 6.诗中以景物来喻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14 ”有异曲同工之妙。 7.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 1.本诗标题中“左迁”的含义是指。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