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单元 倒立的小丑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只有一课内容,本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素,本单元通过研究“倒立的小丑”让学生感知提出可探究 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为后面单元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作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同时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已 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经历,学生对“倒立的小丑”也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出很多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但所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的,有些问题超出学
2、生现有研究能力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 题中挑选出在课堂能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从“倒立的小丑”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对所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 (3)探索发现使小丑倒立更稳固的方法,从实验中感受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4)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关于“倒立的小丑”的问题来研究,并作出假设。 难点:针对假设做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走钢丝杂技表演视频、小丑卡片、卡纸、环形磁铁、棉线、剪刀、记
3、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演出视频。 2.提问:“在马戏团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精彩演出?” 预设:小丑在走钢丝! 3.交流:小丑怎样走钢丝? 预设 1:走钢丝时小丑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 预设 2:小丑不是把杆子举高,而是放得很低。 3. 讲解: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表演让我们叹为观止。其实这些杂技表演正是应用重心低于支点的原理。 走钢丝的演员为了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大幅度的左摇右晃,手里往往都要拿一根长长的杆子,这样相当于延 长了手臂的作用,也就是使身体的重心尽量保持在小幅范围的晃动。另外这根杆子不是被举起来的,而是 尽量放低,这样身体的重心就下
4、移了,重心低于支点时才更为稳定。 4.实验演示,引出研究目标:倒立的小丑。 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倒立在钢丝上不摔下来。(出示课题: 倒立的小丑) (实验方法:请两位同学拉直棉线,把小丑模型头部朝下,并把小丑模型头部开口的地方放在棉线上, 上下调整棉线高低,小丑就可以倒立着走钢丝了。但小丑在棉线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 二、提出问题 1.关于这个“倒立的小丑”,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 1:小丑为什么能倒立在棉线上? 预设 2:怎样制作倒立的小丑? 预设 3:怎样才能让小丑更不容易从钢丝(棉线)上掉下来? 预设 4:小丑的头部为什么要开一个口?
5、预设 5:怎样才能让小丑在棉线上自由滑动? 2.挑选出课堂上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1)提问: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 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 (2)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并且问题难度不能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 (3)交流:挑选出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的科学问题,并汇总。 (4)记录: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下来。 三、猜想假设 (1)讲解:假设要有依据,可以从问题发生的条件或原因等角度思考。例如:如果,那么 (2)针对我们挑选出的科学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 (1)针对假设,从材料超市中选取实验材料。 (2)写出实验步骤(用文字
6、或图画的方法)。 (3)针对假设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得出结论 根据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给小丑的手掌对称的地方各贴上一样多的环形磁铁,小丑更稳固。 (2)延长小丑的手臂,小丑更稳固。 六、总结 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 己的观点。 七、拓展 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加强重心达到稳定目的的例子吗? 预设:不倒翁、落地扇厚重的底座 【教学反思】 播放一段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精彩演出的录像视频,小丑们幽默风趣又技艺高超的演出,把学生们 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发出惊呼
7、。成功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研 究的欲望。 视频播放完了, 学生仍沉浸在刚才看到的精彩演出中, 要趁热打铁地提问: “小丑怎样走钢丝?” 让学生梳理出小丑走钢丝的技巧,为后面研究“倒立的小丑”作基础铺垫。 在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前教师要讲解小丑走钢丝时手拿长杆子的原因,也就是降低重心更稳固的 原理,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依据的猜测。 第一单元 小小气象员 1 测量气温 【教学分析】 测量气温是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认识了解气温计,并学习使用气温计来 测定气温的方法,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体会初步的数据处理。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图引入主题气温。关于气温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培
8、养学生提出问题 的科学素养。 第二部分活动分为观察和测量两个环节:观察用于测定气温的工具气温计,从气温计的结构、功 能、单位、量程、刻度等了解如何使用气温计。认识了气温计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识读气温计,并通过 测量气温的活动巩固。 第三部分为表达交流,学习初步统计数据的方法,将测量数据表绘制成图形,说明一天中白天的气温 是如何变化的。 本节课教学环节、活动都较多,期间还有长达一天的气温记录,还第一次出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学 生第一次需要绘制图表来处理数据,容量相对较大。 学生已经对于气温计不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但是有关气温计的具体结构、功能、单位 量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本
9、节课是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出现测量数据并记录,第一次出现用图 表的方式处理数据,这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 综上,记录时间长、学生不熟悉,故本节课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节课需要记录户外气温数据,因此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好室外测温场地的选址,以及雨天的预备 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2.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 3.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 4.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5.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组:气温计 活动场地:操场阴凉通风处 【教学过程】
10、 1.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热吗? 生 1:热,出了一身的汗,当然热。 生 2: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气温有三十多度,非常热。 师:三十多度指的是今天的? 生:气温。 2.提出问题 师:嗯,气温就是空气的冷热程度。那关于气温你都知道什么?你又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生 1:我知道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测出来。 生 2:我想知道怎么来看温度计。 生 3:我想知道经常听到的摄氏度和度是不是一样的呢? 师:原来大家都对温度计都很感兴趣呀,那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看看温度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用。 3.观察 师: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玻璃管、玻璃泡、液柱、背板、刻度和单位。它们都在哪儿呢? 我们比一
11、比谁能自己仔仔细细地观察温度计,并且找到它们,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师:好,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温度计可以用来观察,每人一张的记录单上印有温度计的示意图。找 到这几个结构,并且标注在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挑战成功啦!注意:温度计一定要轻拿轻放,如果有发现破 裂的,要立即向老师报告,明白了吗? 生:明白! (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教师巡视,基本完成后收回温度计) 师: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发现吗? 生 1:(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固定温度计的塑料板。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 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刻度在温度计的一边, 像尺子一样。测量
12、单位在最上面,好像有一个符号,但我不知道这个符号怎么念。 师:说的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还有谁要补充吗?这个小符号谁认识? 生 2:这个符号就是度,但是它的大名叫摄氏度,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表扬你!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 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 生 3:我还发现温度计的刻度和尺子不太一样,尺子的都是从零开始的。温度计的刻度 0 在中间,前后 都有数字。 生 4:我知道!0 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 师:大家太厉害了!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 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
13、省略的。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那我再出两个附 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 生: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 40 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 50 摄氏度。 师: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那每一个小格子又代表什么 呢? 生:每一个小格子是 1 摄氏度,因为刚好 10 个小格子是 10 摄氏度! 师:算得真快,很棒!温度计有很多种,其中专门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叫气温计。全面认识了温 度计以后,我们用气温计去测测现在的气温吧。 4活动 师:测量之前老师有一个小提示,我们在读气温计的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
14、红色的液面部分,才能 读得准,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测量气温时,一般要选在室外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通风的地方,你们觉得学校哪里符合? 生 1:操场的大树下面。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我们每个小组拿一个气温计,5 分钟的时间去测量今天的气温,一定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了 才可以读数的哦!把你们测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还要注意安全! (生测量当天气温) 师:今天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生 1:今天的气温是 31 摄氏度,好热。 师:你们同意吗? 生 2:我们测的是 30 摄氏度。 师:诶?怎么不一样呢? 生 3:可能是测的地方不太一样,温度有一点点差异,也有可能是有人读数的时候没有
15、平视。 师:说的真好!这个小任务完成了,我们来个有挑战性的!你想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吗?打开记 录册,明天带上你们的气温计,分别在 5 个不同的时间去同一个地点测一测校园的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 来讨论。(测量气温总共用了两个课时,以下为第 2 课时) 师:上节课后大家都测了白天时校园中的气温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观察记录呢? 生 1:我早上 8 点测的气温是 26 摄氏度,上午 10 点测的是 28 摄氏度,中午 12 点是 30 摄氏度,下午 2 点是 32 摄氏度,下午 4 点又回到了 29 摄氏度。 生 2:我早上 8 点测的气温是 26 摄氏度,上午 10 点测的是 29 摄
16、氏度,中午 12 点是 30 摄氏度,下午 2 点是 33 摄氏度,下午 4 点又回到了 30 摄氏度。 师:他们两个测的数据基本上一样,但是有些小小的差异,这是有可能出现的。听过他们的数据后, 有谁能飞快地告诉我,校园中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忘记他们说的数字了,但我记得好像下午 2 点时气温最高。 师: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串数字的时候,我们很难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了什么 样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数字变成更好看的图表,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们的变化规律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如何把数字变成柱状图。 师:(分发空白格子图)柱状图其实就是给数字换一种表示方法
17、,不写数字,把数字数成小格子,一 个个地摞起来,比如:8 点测到的气温是 26 度,我们就在 8 点的上方涂黑 26 个小格子来代表 26 摄氏度; 十点的上方呢? 生:我测的十点是 28 摄氏度,涂 28 个格子。 师:非常好,要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去制图。我们比一比谁做的图最清晰。 (学生绘图) 5.表达交流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的柱状图呢? 生 1:这是我画的柱状图,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小格子都涂黑了,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好看出是多少度, 每次看都要再数格子,所以我在每个柱子的上面还标注了数字补充。 生 2:我涂格子的时候发现好累,所以我是用铅笔圈出了最外围的样子,我觉得也不影响,这
18、样方便简 单,很省时。 生 3:我发现看柱状图的时候只需要瞄一眼就能知道大致的变化规律了,比表格好看多了,我很喜欢柱 状图。 生 4:我看到教材上有用线画成的图,所以我把我柱状图最上方的线条连起来了,我觉得我也会做这样 画线的图了! 师:大家太棒了!画出了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柱状图,那谁能结合自己的图表说一说,我们校园里白天 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从 8 点开始不断地上升,到了下午 2 点时是最热的,然后气温又慢慢降下来了。 师:说的真清晰!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1:我有一点不同意,只是因为你两点去测了气温是最高的,可能最高的气温是 1 点的时候呢?但是 那会儿我们又没有测气温。 师:那
19、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他刚才的说法呢? 生 1:我认为应该说两点左右气温可能最高,这样比较合理。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但关注到了数据的变化,还关注到了每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太棒了!说的话也 十分的严谨,真厉害! 师:我们由于要上课,很难隔一点点时间就去测量一下气温的,所以,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数据, 他们有许多高级的仪器可以帮助他们测量得更细致、更精确。 师:看这幅图,是我们市昨天 24 小时的气温变化图。怎么不是柱状图?谁能看懂?它和柱状图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吗? 生:这个图没有柱,但是有像刚才那个同学在柱状图上连的线,我们想象一下线条的下面有柱子就可 以啦! 师:这种图就叫折线图,你可真厉害,都自
20、己学会看折线图了!其他同学听懂了吗?谁能说说昨天我 们市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生 1:先降低,然后升高,然后降低。 生 2:我补充,是从 0 点开始降低到 5 点,然后升高到 14 点,然后一直降低到 0 点。 师:嗯嗯,你加入了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很棒!那你们觉得看这样的图和我们之前记录数据的表格比 你更喜欢哪个呢? 生 1:我喜欢图,很好看。 生 2:我喜欢表格,好写不费事。 生 3:如果让我记录数据我喜欢表格,但是如果问我怎么变化的,我喜欢图更多。 师:各类的图表是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帮手,今天我们认识了柱状图,以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能够 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朋友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
21、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在引入环节,通过 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 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 意力也有明显提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 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总结点评】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 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
22、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本 课时是小学科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数据记录表、数据分析图,教师极具耐心的为第一次尝试的学生给足时间, 做足功夫,强化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几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力,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分析、辨 别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极大的为之后的有关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2 辨认风向 【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一单元第二课,在研究过天气中的气温后,紧接着研究天气中也十分重要的风。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讨论的是如何判定风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主题:风。 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关于风你有哪些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将自己有关风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第
23、三部分是阅读,本节是首次通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了解到 风向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风向。 第四部分是制作,在阅读了如何判断风向后,我们需要一个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因为只靠自己的 感觉来判断并不准确,第四部分以步骤图的形式向学生仔细介绍了风向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第五部分是用自己做好的小小风向标实际观测试一试,通过使用工具和记录单,像上一课一样观测并 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 学生对于风的感知是很深刻的,但是都停留在感觉上,没有对于风的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关于风的方 向上,引导学生关注风除了大小不同方向来源也很重要。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的学习,阅读能力 大大进步,
24、通过简单地阅读进行学习并没有什么障碍,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在资料中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一 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向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风向来描述风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剪刀、铅笔、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
25、有风吗?有人有注意到吗? 生 1:今天没有风,如果有风会凉快很多 生 2:今天有风,只是风很小 2.提出问题 师:看来大家看法还不太一样,那关于风你都知道什么?还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关风的问题吗? 生 1: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 2:我想知道风是从哪儿来的? 生 3:我想知道风的大小怎么判断。 3.阅读 师:我们都知道风的大小有很明显的差别,那你们知道风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吗? 师:如何来辨认风的方向呢? 生 1:风从哪儿吹来的,就是什么风 生 2:不对吧,是风吹到哪里去才是什么什么风 师:他们谁说得对呢?我们去查查资料找找答案吧,请打开科学书阅读有关风向的内容 (学生阅读) 师:谁来和
26、大家分享一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到底什么是风向? 生: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比如说,风从北边吹来就是北风 师:很好,说得很清晰! 4.制作 师:那大家想不想亲自测一测今天的风向呢? 生:自己感觉是不准的,有没有测风向的工具可以用的吗? 师:你说得很对,观测天气现象很多都要借助工具,但是今天的工具我们自己来动手做简易风向 标。需要以下的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怎么做呢?请仔细观看微课视频。 (播放制作风向标微课视频)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好,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大头针很尖更要注意安全。好吗? 生:好 (学生制作简易风向标,做好后归还工具) 师:谁做好啦来
27、跟大家分享以下自己的制作小经验? 生 1:我在用大头针扎吸管的时候觉得很不好扎,于是我用橡皮垫着就好多了 生 2: 我在剪吸管的时候不知道该剪多深, 所以我先剪了硬纸板, 然后再根据硬纸板的大小去剪了吸管, 我觉得这个步骤更好用。 生 3:我发现我的风向标扎了针以后不怎么转得动,我觉得可能是大头针磨到了吸管,所以我用铅笔头 把针孔扩大了一些,现在好多了! 5.活动 师:做好了自己的小工具,我们可以去操场上测一测风向啦,两个小提示:测定风向时,要多测几次, 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向作为观察结果;大家要保管好自己的风向标,里面有危险的大头针,不可 以丢在操场上。10 分钟的观测时间,记得要带上
28、记录册记录你观测的结果哦! (学生下楼测定风向) 师:我们分享以下大家测定风向的结果吧?谁愿意来? 生 1:我测定是操场上早上 11 点半时的风向是东南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南方 生 2:我测定是在前门处早上 11 点半时的风向是东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方 师:嗯嗯,看来不同的地方的风向还不尽相同呢 师: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是风向,制作了简易风向标,并用它测定了校园里不同地方的风向,下节 课我们来继续研究风。 【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以探究目标为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问题后,用阅读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也 是在低段科学中未出现过的教学方式,通过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9、,培养学生查找资料 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制作的部分,由于工序比较复杂,我特选择了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提醒学生关注到几个 容易出错的地方,并通过简单的改进实验材料打印风标和风尾来减少学生失败的概率,同时也为课堂节约 了宝贵的时间。 【总结点评】 本课是一节充满着动手趣味的课,通过自己制作用于检测风向大小的工具来测量本节课新学的风向。 本节课有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用阅读的方式学习新知识;第一次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进行观测。这两个部分 教师都处理得很好,一方面大胆的放手锻炼学生,一方面自己从小细节帮助学生减少阻碍和困难,让学生 在动手制作和动脑测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3 判断风力大小 【教学分析】 本
30、课是第一单元第三课继上一课研究风的方向后,继续讨论风力的大小。 教材第一部分引入对话从上一课的提出问题中选取了有关风的大小的问题作为本节课重点研究,紧接 着一段有关风力大小的阅读,阅读中明确了什么是风力,什么是风力等级,以及测量风力等级的工具,和 根据户外物体的状态估测风力大小的风力级别对照表。 明确风力和风力等级后,和上一课类似,第二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力计,通过使用 自制工具和记录单,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 学生对于风的大小是有明确的感知的,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够根据户外的一些物体的状态来判断 风力的大小,但是对于科学上对于风力的划分没有概念,也少有利用过工具具体测量
31、风力大小的。 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力大小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 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表现出力量的大小是风力,能够根据简单现象估测风力大小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风力大小来描述风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直尺、乒乓球、量角器、棉线、透明胶带、黑笔、剪刀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风向的问题,关于风我们还提了哪些问题? 生:风的大小怎么判断?
32、生:我觉得风的大小可以看外面的树来判断 师:那到底风的大小是以什么来判断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 2.阅读 师:仔细阅读教材上有关风力的阅读。 (学生阅读) 师:好,到底风的大小是用什么来判断的呢? 生 1:风力的大小是以户外物体的状态来看的,每种状态对应一种风力 生 2:不是,风力的大小是要风力计测算出来的,但是在没有风力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判断户外物 体的状态来估测 师:说得真好,那谁可以来介绍一下具体的风力等级吗? 生:阅读里有一个对照表的口诀 师: 那我来考考大家, 看看谁能最快告诉我对应的风力等级好吗?轻风拂脸面?红旗飘摇?纸片乱飞? 风吹树枝断? (教师与学生互动游戏作答) 师:在
33、科学上一共分出了 18 级来区分风力的等级,但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这么细 的等级来这么精确的区分风力,所以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建议的风力计,只要可以判断得出微风、中风和小 风就可以啦。 3.制作 师:仔细观看微课视频,看一看如何制作简易风力计 (观看微课) 师:看懂了吗?量角器上微风、中风、大风的范围可以直接从打印好的纸上剪下来粘上。 生:看懂了。 师: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地面整洁。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活动 师:大家都已经做好自己的简易风力计了,我们去试一试吧!在操场上测量风力,判断一下今天风力 的大小是多少?请注意,观测时间 10 分钟,请大家按时回教
34、室。 (学生下楼活动,测定风力大小,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测定的风力有多大?谁来自己的发现? 生 1:我测了 4 次,有三次是中风,有一次是微风,我觉得可能今天应该是中风。 生 2:我测的时候发现有时候会忽然有一个风吹过来一下就吹成大风了,但是很快又没有了,一般来说 都是稳定在微风的位置,所以我认为今天是微风。 生 3:我在测的时候发现要顺着风向去测定,不然那个绳子就会贴在量角器上,飘不起来,我测的时候 是微风偏多,但是我觉得这个只能算是我测的时候的风力,不能用来说今天一天的风力都是微风。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差呢? 生 1:风力就像风向一样,是容易经常变化
35、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忽然吹来一阵风,所以风力的测试也 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 生 2:我们制作的小工具比较简陋,我觉得如果用专业的设备去做可能会更好一些。 生 3:我想到如果能够过一点点时间就测一下,然后看看一天中风的范围再来确定可能会更好! 师:这都是大家都努力思考的结果!真棒!一般在气象站测试时,也会采取一些统计的方法来更合理 的确定一段时间内的风力大小,取最多出现的等方式来减少某一次测量风力所产生的误差。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风力的大小,关于风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 【教学反思】 本课承接上课,继续研究有关风力的内容,本节课在上节基础上有一段更长的阅读学习,我通过学
36、生 自主阅读、提问夯实、游戏巩固几个环节来提高阅读环节的有趣性,也用更多的方式让阅读材料不再是读 了就没了,让学生从阅读中真正得到知识,还能记住知识。本节课和上节课一样,也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 作一个风力计,考虑到学生数学已学知识,也在材料上做以了简单的改造,有效的降低了出错率,学生也 能够更快的完成了。 【总结点评】 本课和上节课类似,教师在阅读部分的把握十分有阶梯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习、巩固内 容,不管是什么样水平的学生都能从这几个环节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趣味十足,学生兴致昂昂。 在本节课最后的测量后的讨论中,学生提到了许多在测量时的困惑,这是用简单工具测量必须要面对的结
37、果,就是不准确、不统一,教师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中解决,让学生思考产生误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实验结果的能力。 4 云量和降水量 【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四课,在研究过风向和风力两个有关于风的天气问题后,本节课着手于云量和降水 量。 教材引入一段对话,分别从观察云和观察降雨的角度提出问题:今天是晴天还是多云呢?怎么知道下 了多少雨呢? 要解决引入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到云量与降水量,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阅读,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 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 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降
38、水量之后,最后一个部分是制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并且准备好用自己制 作的雨量计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降水量做以测量和统计。 学生对于降水量的概念较为熟悉,但是对于云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 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 阴天、多云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 行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区。 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 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
39、,降水量是降水多少的数据。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计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气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人:塑料小筒,透明塑料尺,双面胶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里的一些词语,比如:晴、阴天、多云,这些词是什么含义呢? 生 1:晴天就是不下雨,阳光很好;阴天一般看不到太阳。 师:那晴天和阴天就是以看不看得到太阳为准? 生 2:我认为不是,不是还有一个多云吗?可能是和云有关。 2.阅读 师:那我们
40、一起来找找,到底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请阅读教材“1、云量与天气”。 (学生自行阅读) 师:找到答案了吗? 生 1:找到了,这个天气时根据云的多少来判断的。 生 2:不是云的多少,而是云占了天空的多少,书上有几幅示意图,如果云很少,不超过天空面积 的二成就是晴,我之前一直以为晴就是不下雨的意思,看来不是的。 师:是的,这些天气词语其实是和一个新名词有关:云量,我们常常根据云量来描述天气。为了 方便起见,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类,分别是晴、少云、多云和阴天。那今天的云量情况是怎样的呢?我 们亲自去观测一下吧!请大家带好练习册和铅笔,去操场上观测一下今天的云量,并把看到的云量填 涂到圆中,并勾选你认为今天
41、天气的情况。5 分钟观察,可以回教室进行填涂。 (学生户外观测云量) 师:今天的云量情况怎么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今天的云量很少,只是少少的飘了几朵云,我认为没有超过天空的二成,所以我认为今天的 天气情况是晴天。 师:你说的真完整!真棒!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如何判断云量了,以后也可以多多观察自己来判断天气。 师:除了云量可以描述天气的情况外,天气中也有一种经常出现的天气:雨。有时雨大,有时候 雨小,那怎么来知道下了多少雨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吧。 生 1:可以用一个小盆接住雨,下了多少就知道了。 生 2:那你一个小盆只能接住小盆那么大的地方的雨,其他地方下的雨就
42、不算吗? 生 3:可是也不能用一个超级大盆去接住所有地方的雨水吧。 师:你们说的真热闹,我们先来看看,科学上是用什么来衡量下了多少雨的。请阅读“2、降水量” 。 (学生自行阅读) 师:你们的疑惑解决了吗?谁来说说? 生 1:雨的多少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单位是毫米,我还知道了降雨等级表,是根据降水量你的多少 来衡量是否是大雨的,而且我知道了降水不单单是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算降水的。 生 2: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生 3: 我知道了, 因为不可能把每个地方下的雨都接起来看有多少, 所以我们就只算下雨下了多 “厚” , 就是下的水有多深,因为下雨了之后是到处都有雨的,只要测出一个地方
43、下了多深的水,其他的地方 是一样的。 师:你太厉害了,是的,我们不可能去接住所有的雨,但是雨一般是下的比较均匀的,所以我们 只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测量下雨的水深就能代表到底下了多少雨水下来,结合降雨强度等级表就可以 判断降雨强度。 3.制作 师: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能够测量降水量多少的雨量器吧,请大家先自己阅读步骤,找一 找操作中哪里最容易出错? (学生自行阅读) 生:我找到了!尺子贴上去的时候,0 刻度线要对准杯子里面的杯底,不是杯子外面的杯底。 师:真棒!大家注意了,制作过程中千万要对好尺子的刻度位置哦! (学生领取材料,制作雨量器) 师:时间到,谁对自己做的雨量器比较满意?来和我们展示
44、一下? 生:这是我做的雨量器,我的尺子贴的很稳,而且 0 刻度是对准里面的杯底的。我还在杯底写上 了我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 师:他的雨量器做的可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了,可惜今天没下雨。不过没关系,老师为 大家准备了模拟降雨器,这是一个扎了孔的塑料瓶,只要装上水,把有孔的一面朝下,就可以模拟下 雨了!我们可以用模拟降雨器模拟 24h 的降雨,然后测量一下你的降雨量是多少,对应等级表看看是 什么等级的雨。 师: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弄湿了,请在操场上模拟,不要弄湿教室。时间:5 分钟 (学生领取模拟降雨器,进行模拟降雨) 师:你们的 “雨”下得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 1:我们测量的降水量
45、是 12 毫升,对照表格,这是中雨。 生 2:我们的模拟降雨器上有很多孔,我们测量的降水量有 35 毫米,这已经是大雨了! 生 3:我们本来测好端上楼的时候撒了一些,是 20 毫米,现在来看是中雨,如果没有撒可能是大 雨。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这是我们上课体验的模拟下雨,试用了一下雨量器,非常成功。所以请大 家回家后,把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的地方,我们用雨量器测一测真实的降雨量,测量一周时间的降雨 情况并记录在练习册上,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下节课再来看看一周的真实的降水量是怎样的。期待大家的观察结果哦。 【教学反思】 本课中延续之前的风格,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本课中创新改进
46、使用模拟降雨器来 进行降水量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在当节课完成一次体验、并对应数据做出适当的分析,有效的巩固学生的 对降水量的理解和雨量器的使用,特别是降雨器还可以模拟不同的雨量大小,得出多组数据。同时也解决 了天气问题给教学带来的不确定性。 【总结点评】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模拟降雨的方法来模拟了不同的降雨,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于体验使 用。有了模拟降雨方法,不但解决了天气问题带来的尴尬,而且可以在当节课就能刚刚制作好的新工具 雨量器,再次巩固雨量器的使用、读数、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几次,再拿回家去使 用,测量一周内的降水量也更加合理。 5. 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教学分析】
47、 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 本课是第一单元天气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气温、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之后做以总结和拓展。 引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制作一份气象科普小报,向同学们宣传气象的有关知识。 教材主要展示了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图讨论在制作小报过程中的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比如: 配图、版面、内容的选择。之后展示了两个已经完成的气象科普小报的样例:分别是天气与气候和暴雨的 相关介绍,图文并茂。为学生在制作时提供参考。最后的活动是将大家制作的气象科普小报展览,表 达交流。 学生在上过前面几课后,对天气中常出现的一些天气的指标有了较好的认识,但是都相对比较独立, 对于整
48、体的天气和气候、一些特殊天气极端天气、天气气象与生活的关系等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普遍有所 听说,但是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也没有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过。 本节课需要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查找资料的设备,或提前为学生整理好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图片以及资料。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知道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3)能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4)激发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5)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
49、学到了哪些有关于天气的知识呢?都做了哪些好玩儿的活动呢?一起 来总结回顾一下吧:(板书:气泡图主题【天气】) 生 1:我们认识了气温、风力、风向、云量和降水量这几个科学的描述天气的词 生 2:我们制作了很多工具,测风力的、测风向的、还有雨量计 生 3:我们还知道了天气里的很多标准:风力等级的标准和降水量等级的标准 生 4:我还会用了温度计 生 5:我们还画了柱状图 (学生回忆学习到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的气泡图上做以补充) 师:我们原来已经学到了、做到了这么多事情! 2提出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习到的,关于天气我们还提出过很多问题,或者说,除了这些,关于天气你还 想知道什么?比如说:你有在哪
50、里听说过或读过一些有关天气的小内容?你有听过哪些不太明白的有关天 气的词?你还有哪些特别的天气现象很感兴趣?都可以说一说 生 1:我知道地球上很多地方的天气都不太一样,比如南北极就很冷,非洲赤道附近就很热,我想知道 哪些地方气温最低,哪些地方气温最高,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生 2:我知道台风、雷电、暴雨都是比较少见的天气情况,但是经常已出现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有 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预防或者正确及时的躲避呢? 生 3:我每天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天气预报,我觉得天气预报很神奇,我们只能看到现在的天气,但是 预报能够预测未来,我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 4:我有时候看天气预报,电视上会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