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微专题一 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 专题微语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它也受到浙江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捡烂纸的老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 2017 年高考卷选的是当代小说一种美味,其实也是一篇散文化小说。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又应该如何解答这种文本的试题呢?本专题试图解决上面的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 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
2、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 (1)淡化情节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 ,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 “ 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 ” ,展示生活的 “ 本色 ”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
3、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这类小说找不到 “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 传统小说强调塑造 “ 典型环境 ” 中的 “ 典型人物 ”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 意境 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 “ 气氛 ” ,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
4、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抗争 ),人在社会=【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中的生存状态 (思考人的命运 ),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爱与恨、情与欲 ),人性的复杂多变 (鲜活的、动态的 )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 “ 这一个 ” 文本 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一般 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否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 “ 散文化 ” 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
5、城、何立伟等;但主要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照散文化小说的 “ 散文 ” 与 “ 小说 ” 特质,又要认认真真地读好 “ 这一个 ” 文本,因为小说命题总体上虽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读懂 “ 这一个 ” 文本。既要整体把握,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等,又要精读细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等。 三、精准答题 散文化小说从命题上与其他小说无异,但鉴于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命题的重点多放在人物形象和主旨意蕴两个方面。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两方面的
6、问题。 人物形象题既注意整体与局部 (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某处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 ),更突出局部;既注意直接与间接,更突出间接 (即借助其他非人物分析概括题,如 情节作用题、物象题、艺术赏析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答这类题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人物形象题的思路去答即可。因为命题较灵活,所以应特别注意审准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主旨意蕴题是散文化小说阅读题中最难的。因为它要突出情调,而情调感情之类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此,我们既要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命运来认识,又要
7、注意感受作者在小说中氛围的渲染,如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间百态,以及景物描写,要把人物放在这种自然、历史的氛围中去观照,去思考。 另外,有部分探究题是 针对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征设题的,如 2012 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邮差先生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对此,必须结合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 四、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
8、,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 (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 “ 放筲 ” 的时候,手不挨辘轳 注 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
9、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 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 “ 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 “ 十担? ” “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 “ 愿 ” 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 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
10、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 “ 账,你记吧! ” “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 “ 错不了,一个凉水! ” 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 “ 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
11、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 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 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
12、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 (那时叫作懒婆懒汉 ),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 “ 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 “ 是, ” 他说, “ 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 井泉龙王之神位。 ” 除夕 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
13、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 “ 洋车 ” 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有删改 ) 注 辘轳:汉民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 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 _ 答案 勤劳朴实。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 乐于助人。盛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 热爱生活。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 坚守原则。只伺候人,不伺候花;鄙夷不劳而获的人。 2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_ 答案 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这样写有助于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