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

上传人(卖家):mrli2018 文档编号:1601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 (主要是前朝 )、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 无我之境 ” 中的 “ 无我 ” ,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便是这种优美的 “ 无我之境 ” 。它并没有直接表 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

2、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 “ 无我之境 ” 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 珪 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 ?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 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

3、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 “ 有我之境 ” 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 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 (境 )与主观 (意 )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

4、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 “ 不能不尽 ” 的主观心意罢了。 “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 ” 这当然是标准的 “ 有我之境 ” 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 ;精

5、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 “ 无我之境 ” 作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 “ 有我之境 ” ,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 “ 无我之境 ” 、从 “ 无我之境 ” 逐渐向 “ 有我之境 ” 推移的 “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 ” 、 “ 有我之境 ” 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

6、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无我之境 ” 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 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 “ 有我之境 ” 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7、题目。 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 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是处在同一个历史空间里。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由于在时间上的漫长,在书写上的重重叠叠,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而像一座由冗长的唠唠叨叨编织成的言语迷宫。无论是本国的阅读者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者,迷失在这座迷宫里的人物之众多,与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相得益彰。对于本国的史家来说,孔子像一堵墙。司马迁也

8、罢,司马光也罢,史家们大都被孔子的史见和孔子删定的经典挡在历史真相之墙外。 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最大盲点,在于把专制读成中国历史的传统,把孔子读成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好像中国是个天然的专制国家,仿佛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从孔子开始的。=【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当人们强调所谓中国的国情时,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专制在中国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新儒家的理直气壮,又在于标榜只有孔儒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承。哪怕新儒家承认专制的政治制度需要变革,也要坚持与专制政治相应的专制伦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君不见,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城里,所竖立的象征性雕像,都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子或者其他圣贤。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的

9、专制迷宫里流连忘返, 已经成了一种古怪的学术乐趣和奇特的心理情结。以至于有人只好把中国文化比作一个大染缸,掉进去就变色。换句话说,一走进中国历史,一头扎进中国文化,就会在人为的迷宫里迷失。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线团,走出了迷宫。走出中国历史或者中国文化的迷宫,也有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这根线就近而言,是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陈寅恪那个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就远而及,可以从红楼梦上溯到禅宗兴起之后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然后还可以从魏晋风度、汉末党锢精神上溯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哲学、山海经的自 由人格风貌以及尚书记载中残留着的民主政治传统等等组成的文化景观。这是中国历史依稀

10、可辨的一脉文化香火,凭借这脉香火的微光,烛照出专制不是中国的国情,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始源和象征。 (选自李 劼 中国文化冷风景 ,有删改 )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时空,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厚厚的二十四史一辈子都读不完。 B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C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一目了 然,而像一座由冗长的文字编织成的言语迷宫。 D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都像一堵墙,史家们大都被他们挡在了历史真相之墙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11、,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头用一个圆周作比,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相同的;第二段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通过前四段的详细论证,作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不可陷入固有的迷宫去谈中国历史。 C因为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国文化也不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美国竖立孔子雕像是不正确的。 D本文观点新颖, 论证严谨,从中国的历史时空开始展开论证,层层递进,结尾点明主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想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宫,作者认为要寻找中国文化香火的微光,抓住绵绵不断=【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的人文精神承传。 B从尚书到山海经再到道德经

12、,从汉末党锢精神到魏晋风度,这是一个非常谨严细微又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根脉。 C中国曾出现过有本国特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文化景观中也有自由人格和民主政治的元素。 D中国历史的起点其实并非专制,而是后人误入了歧途。顺着历史依稀可辨的文化香火可断定,专制非中 国的国情。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 “ 土里土气 ”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

13、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 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 “ 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 “ 飞 升天国 ” 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5.doc)为本站会员(mrli20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