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620176 上传时间:2021-07-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语语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

2、题卡。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地位。荀子王制中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 天下贵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合群明分”。 荀子 王 制接着写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 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3、。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 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 谓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 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 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 食也;洿池渊沼川

4、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 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 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 (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 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 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

5、于巫祝,信禨祥”,人祈天、畏天、怨天、 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 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如果人“循 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若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陕祸与治 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 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 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 “天人之分”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

6、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认 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 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述人的存在的。 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 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荀 子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 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 人本身即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天养如何实现?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 说 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

7、律去“用 天”,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 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 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 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 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 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 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

8、想开辟了理论路径。 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 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本意。通 观荀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贰”“应时而使之”等按 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 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天、悖天的 意思。 (摘编自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

9、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 的重要性。 B. 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 神性崇拜。 C. “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 实在联系。 D. 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 学观内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 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 B. 荀子对“信禨样”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 脱离天

10、的束缚而成为主宰。 C. 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 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 D. “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 天行事终将遭到自然惩罚。 3. 下列说法,同文中荀子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B.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C.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 请结合文本对“天养”进行简要诠释。 5. 在如何对待自然方面,荀子的人学观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 A2. D3. B 4. “天养”指的是荀子思想中

11、人类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的观念。它一方面强调人 离不开自然,不可违背天道(自然规律)行事;另一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可消极等待,要充 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 客观认识自然,祛除对自然的神性崇拜,人与自然各自尽到自己的职分;遵循自然规 律,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理性尊重自然,正视“人定胜天” 的思想,不将人 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积极协调自然,人与自然应该互相辅助, 互相协调,形成良性 互动。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强调不仅认

12、 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材 料二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错误,原文“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也”,可知“气、生、知”重要。 B.“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错误,原文“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 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 吉凶”,可知选项绝对化。 C.“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错误,原文“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3、一方面是对道 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可知只是“对道 家天人观的扬弃”,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意思是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 符合荀子的“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 B.“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 效。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不属于荀子观 点。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意思是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

14、,人能治理并利 用天时地利,这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符合荀子认为的“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 互相协调”。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 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即“天养”指的是荀子思想中人类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的观念。 “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 人”“通观荀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贰 应时而 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

15、圣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 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 天、悖天的意思”,即它一方面强调人离不开自然,不可违背天道(自然规律)行事;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 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 系, 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 , 即另一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可消极等待,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

16、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 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即客观认识自然,祛除对自然的神性崇拜,人与自然各自尽到 自己的职分; “按照天的规律去用天,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的物 产为人所用”,即遵循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 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 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即理性尊重自然,正视“人定胜天” 的思想, 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 “荀子

17、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 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即积极协调 自然,人与自然应该互相辅助, 互相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 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 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 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18、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1)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依然习惯记着农历,记着 一个个节气。 (2)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 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蓬 南瓜。 (3)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到 了一个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的人;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 就是些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

19、、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 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4)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 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 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 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 无奈的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 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赶快稼穑耕耘。 (5)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

20、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 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 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 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 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 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6)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 20 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

21、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 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7)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8)我喜欢于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 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 者一株株包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 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竞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 地。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

22、泥土 气息。 (9)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 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10)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 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11)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 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12)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 爬上西山去锻炼身体, 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 就看见了与

23、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 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 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 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 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 (13)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 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 么自然而

24、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4)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 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 场冰雹只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15)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 村唱着赞歌。 (散文选刊2009 年第 5 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展现出城市中少有农作空间、人们基 本远离农耕生活的现实状态。 B. 同是在夜里听到鸟鸦叫声,作者由童年

25、时的心惊胆战,转为现在的无比亲切,缘于他从乡 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 C. 被别人调侃“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反映出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土地、 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D. 老人们站在山顶面对着远处乡村“咿咿呀呀”吼唱,既有对美好童年的怀恋,也有对已逝 父母的思念,可谓情深意切。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 地写出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感反应。 B. 第(11)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出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 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于

26、土地和乡村的深情厚意。 C. 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 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 D. 文章用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 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8. 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的深刻含意? 9. 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鸟儿”这一物象? 【答案】6. B7. C 8. 久别乡村、久居城市的人们,尽管对城市环境、生活非常熟知,但在心理、情感上却难 以认同、接受、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客观上远离乡村,对乡村世界有了陌生感,但在主观意识中

27、 却始终留存着、铭记着、眷恋着农村生活。 9. 鸟儿是乡村的标志,总是伴随着节气与农事如期而至,可以引发人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 美好回忆;鸟儿是乡情的寄托,承载着久居城市的农村人对家乡的痴情赞美以及对父老乡亲的深 情眷恋;鸟儿是乡愁的象征,蕴含着人们对逝去的土地、亲人和时光的痛彻心扉、无可奈何和深 切怀念。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错,根据原文“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 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可知 作者由童年时的心惊胆战,转为现在

28、的无比亲切,是源于现在住到了城里,对于乡下来的乌鸦的叫 声,感觉乌鸦是老乡,不再厌恶乌鸦。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错误,属于过度解读,根据文章中“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 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 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 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 因此心情很好。 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 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 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 市

29、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可知,文章把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 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土地、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并表达没有对城市 化进程的担忧。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 根据前文“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 20 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 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 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竞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

30、土地。他们 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我 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 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说“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是因为作者和一些老人别了乡村久居城市, 对城市里的环境、生活非常熟悉,但是在心理、情感上却难以认同、接受、融入城市生活,每到节 气总是想起土地,想乡村,老人会“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 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蓬南瓜”,被年轻人说是“土 得掉渣的菜鸟”。“我”虽然“戴眼镜,穿着西装,像个城市

31、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 烈的泥土气息”,在“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 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感觉自己“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 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根据后文中“老人们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 情很好”“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 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 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 躺在老

32、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可知,说“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是因为他们离开乡村很久, 对现在的乡村已经很陌生,但是看到“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青年, 也就是说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是在乡村的环境中度过的,在主观意识中始终眷念着农村生活,对乡村 的感觉是熟悉的。 但是因为长时间远离乡村, 现在的乡村生活已经和自己记忆中的乡村不完全相同, 对现在的乡村世界有了陌生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物象作用能力。 根据文章中“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 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

33、,听到它们的叫 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 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 无奈的叹息”可知“鸟儿是乡村的标志,总是伴随着节气与农事如期而至,可以引发人们对以往乡 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根据文章中“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 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 鸦,也飞进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 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

34、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 没坟场,觅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 下来的乌鸦叫, 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 不再那么厌恶它, 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可知“鸟儿是乡情的寄托,承载着久居城市的农村人对家乡的痴情赞美以及对父老乡亲的深情眷 恋”; 根据文章中“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 近 20 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 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 渴望见到

35、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好像 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我是一只飞进城 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 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可知“鸟儿是乡愁的象征,蕴含着人们对逝去的土地、 亲人和时光的痛彻心扉、无可奈何和深切怀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酉,以元稹为左拾遗。 稹上疏

36、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 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 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 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 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于延英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 而屏弃疏贱之哉!” 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 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

37、虽有僚属,日益疏 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 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 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纳其言,时召见 之。 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一季俸, 召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稹前过,贬江陵士 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 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

38、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 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正牙,同”正衙”,巡对,轮流引见,咨询政事。延英,延英殿,指唐代长安大 明宫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 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B. 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 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C. 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 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D. 又/

39、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 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拾遗,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以救补皇帝言行方面的缺失。 B. 封事,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 C. 召对,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问题。 D. 内侍,掌宫廷内部事务之职,多用宦官;后世以内侍为宦官专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稹奉职勤恳,尽心谏官职责。元稹认为只有发挥谏官对朝廷监察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大治, 而今他们遭弃置,被疏

40、远贱视,仅剩举荐人才之责。 B. 元稹颇有远见,重视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对皇子教育的建议极有见地,认为应选择贤能 明理之士做太子、诸王之师,皇帝赞许井采纳他的意见。 C. 元稹恪尽职守,惩治不法官员。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身为东台监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 将其拘押,并擅停其职务,但元稹的做法未被朝廷认可。 D. 元稹受辱被贬,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内侍辱骂并被击伤面部,皇上没有惩罚内待,反而 将元稹贬谪,尽管有人进言据理力争,皇上却不予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 (2)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

41、,诚亦难矣。 14. 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 【答案】10. D11. B12. A 13. 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 上罢了。 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 命,也实在是困难啊。 14. 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太子、诸王轻视 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 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2、。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 痛恨他的人很多,现在将元稹贬逐了,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而执行法令,憎恨 邪恶而纠正过失了。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 “不避权势”,“不避”的主体是“权势”,之间不断开,排除 AB; “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之前省略主语,前面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错误,封事,密封的奏章;古 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故选 B

43、。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仅剩举荐人才之责”错误,文中“举职”意为“尽职、称职”。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大”,首先;“参”,参与;“朝”,上朝;“谒”,拜见。 (2)中“既”,已经;“诰令”,君命;“除授”,官员任命;“诚”,实在。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意思是“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 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即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 性; “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

44、益疏贱”,意思是“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 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即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 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 “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即意思是“一般 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痛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 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即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 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 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

45、“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辛酉(二十八日),任命元稹为左拾遗。 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任,他认为:“过去,太宗任命王珪与魏徵为谏官,无论宴饮游观,还 是寝息就餐,没有一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还命令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计议重大政务时,一定要 派遣一位谏官跟随,以便检验各种议论的优劣,所以当时天下政治修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得 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能参究当前的政治措施,只是侪身于朝班的行列之中,按时上朝拜见圣上罢 了。近些年来,免除正殿奏事,停止百官轮流奏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 宜时,献上一本皂封缄的奏章

46、而已。君臣际会,即使在事情发生以前便委婉规劝,进行极为周密的 谋划,尚且难以回转圣上的盛意,何况诏诰命令已经颁行,对官员的任命已经发布,要想凭着谏官 进呈一纸章奏收回圣上的诏书,实在也是够困难的了。希望陛下经常在延英殿召见谏官奏对,让他 们把意见都讲出来, 怎么能够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 但又对他们弃置不顾, 并且疏远贱视呢! ” 元稹又以贞元年间王、王叔文靠着擅长方伎小术得到太子的宠爱,到永贞年间几乎使天下大乱 之事,上书劝宪宗及早选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他认为: “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 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

47、 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至于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不是由眼昏耳聋、身体残废、 不能办事的人物担承,就是让战事完结以后免去节帅职务而又不懂诗书的人物出任。尤其王府那些 友、司议郎、谕德、赞善大夫等官员,更是闲散之职,士大夫都以担当过这类官员为耻辱。即使有 时能够得到一些孤陋寡闻,年纪老迈的儒生,也是历时数月,仅仅获得一次与太子、诸王见面的机 会,又哪里有闲暇为他们辅导仁德道义,使他们深明法令制度呢!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 为了痛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 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宪宗对他的话很是赞许,颇多采纳,还时

48、常召见他。 丁卯年,河南尹房式做违法的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擅自命令房式停止政务。 朝廷以为不可以,皇上罚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路上住在敷水驿舍,宦官刘士元后到, 破驿门大声喊着骂着进来,后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皇上又因为元稹以前的过错,被贬为江陵 府士曹参军。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上奏说:“宦官欺凌羞辱朝中官员,不去追 究宦官的罪过,反而首先将元稹贬官,恐怕从今以后宦官外出会愈加暴虐骄横,人们没有再敢说话 的了。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现 在将元稹贬逐了,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而执行法令

49、,憎恨邪恶而纠正过失了。 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宪宗不肯听信他的谏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 情。 B. 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

50、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 臼。 C. “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 情。 D. 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 层。 16. 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答案】15. C16. 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下句借加重 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 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山东烟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