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律七律长征教学方案长征教学方案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课程导入课程导入 齐读诗歌。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毛主席初步感受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今 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二、问题
2、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 1 1. .探究任务探究任务 感受“只等闲”并思考:面对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2 2. .探究探究方法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 3.3.探究探究活动活动 预设 1: “腾细浪、走泥丸” 。 (1)学生读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引导学生思考: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 成了什么呢?(板书:细浪、泥丸) (3)引导学生说诗意: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4) 引导学生思考: 走过绵延 1600 多公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 “腾细浪” , 翻越 4000
3、 多米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泥丸”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英勇无畏、乐 观)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 该怎么读?(个别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 2: “云崖暖” 。 (1)联读巧渡金沙江 ,理解“暖”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 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3)小结:作者用“暖” “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 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预设 3: “更喜、尽开颜” 。 (1)学生读最后一句,
4、谈理解。 (相机板书:更喜、尽开颜) (2)追问: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的难呀。而面对千里岷山毛主席却说 “更喜”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 (3)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 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出示最后一句)融入这种喜悦,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充分体会远征难得基础上,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 神,并反复诵读已达到内化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小结: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 程
5、,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与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 读菩萨蛮大柏地 ,感受豪迈之情。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1.批注:菩萨 ps、柏 bi、鏊o、弹 dn。菩萨蛮:词牌名。大柏地:乡名,位于江 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 30 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319 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 县、石城县相邻,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关山:泛指附近
6、群山。今朝: 如今。 2.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 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 三次“会剿”井冈山。1 月 14 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 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 2 月 11 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 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3.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细浪 乌蒙山泥丸 不怕 万水千山 金沙江暖只等闲 远征难 大渡河寒英勇无畏 岷山更喜、尽开颜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