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语故事的教育启示(二) 2017-06-23 刻舟求刻舟求剑剑:家庭德育要与:家庭德育要与时时俱俱进进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 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 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 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还是先来概括一下故事发生的过程:失剑刻舟(此时船仍在前 进)船停求剑不得 靠岸后再去找剑,当然找不到,因为他抹煞了事物运动的性质。故事 发生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变量:环境。船在动,意味着环境在变化,后 来入水取剑的地方已经不是刚才剑掉下去的地方
2、了。主人公不仅忽视了这 个环境变量,而且为了方便寻剑,对寻剑的行动做了“精简”在船上刻 一个记号,而等到船靠岸了,环境和时空都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假设我们把剑看做是孩子(当然,有生命的人要比无生命的剑复杂多 了),由于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生命的发展同步(剑相对于船在运动,而 且,水流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这就是生命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努 力变化自己的原因。而其表现就是其行为的不可重复性。刻舟者(父母) 可以把剑(孩子)的活动表征为数量或形态的描述,但不能真正描述剑 (孩子)本身。剑(孩子)的活动可以被记录,但它的记录始终不是自身 来完成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好管了!”这是家长们常有的感
3、叹。细究这 句感叹,我们可以看到两点: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了、父母们 采取的方式仍然是“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大环境在变化,现在孩子们的 成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一孩家庭”居多),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 认识等等自然会发生变化。从父母们的感叹其实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 与“过去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没那么听话了。很明显,同样的感叹到 了老师那里就变成“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那么听话了”,意思其实是 一样的。而教育者采取的方式还是和以前那样:管教。 很多人喜欢谈“管理”,特别是学校里的那些班主任和分管德育的领 导,但说实话,在我看来,真正明白什么是“管理”的没几个。我的看法 是:
4、他们实施的几乎不是“管理”,而是“管教”。而所谓“管教”,就是制订 好制度后,要求学生完全听话、服从。细看这些制度规定,和二十年前的 有什么根本不同吗?没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看到“船在前 进、水在流动”(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没有看到“剑(学生)也会因为 水的流动而不会停留在原地”。说实话,我实在不觉得我们的德育水平有 多大提高,相反,还不如我读书时的德育水平:老师没有多少空洞的说 教,父母也没有用一种乞求的口吻说:“我们挣钱那么辛苦,你就不能好 好读书?”那时的师生关系、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感觉比现在好多了。 德育要与时俱进,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来看待孩子,否则就只能是“刻 舟求剑”了。
5、 庖丁解牛:庖丁是个好老庖丁解牛:庖丁是个好老师师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 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 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 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
6、于 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在文惠君面前,庖丁就像一个老师,而且是好老师。 亲自示范。他一上来,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在文惠君面前展示了一下 自己的高超技艺,让学生由衷的赞叹不已。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做 的是“人影响人的工程”,而不是堆砌钢筋水泥。如果我们只是用言语去说 教,学生只会把我们当成局外人,我们说得越多,学生反而更反感,根本 无效;如果我们用行动去感染学生,用灵魂的力量去震撼学生,他们没有 一个能不为之动容,没有一个不因
7、此改变。比如,我们讲授一些美文,如 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感动,又怎么能感动学生?有一位学生说:“我永远 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在读再别康桥时的情景,他读着读着哽咽了,跑到 教室外呆了一会才进来。”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该是多么的巨大? 又比如,老师们常常责怪学生不爱读书,不会写作文,但有没有反观一下 自己?如果你让学生知道你热爱读书,热爱写作,并且还有一定的成果, 再教育学生时,效果会不会更好? 敬业专业。庖丁解牛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牛,目无全牛。可想而知, 此时庖丁对牛的了解有多深刻。心中有牛,说明他不但敬业而且专业,水 平高超;目无全牛,说明他能面对具体的牛能迅速看出实质,很敏捷地作 出如何解牛的
8、策略和措施。我想,庖丁解牛中简短几句“目无全牛,心中 有牛”就道出了专业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牛”的象征有二: 学生。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想做好教 育,做到游刃有余,必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方面做到“目无学生”,意 味着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而是抽象的整体的系统的学生, 也就是说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内心活动及行为特征,站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待 学生的一举一动,这部分工作需要心理学的支持去完成。另一方面,教师 要努力实现“心中有生”,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教师的教育才是充满爱的教 育,只有心中有生,教育的行为才更专业,更敬业。 专业学习。很多人教了一辈子的书,如
9、果反观其教育教学生涯会发 现,他们教书的后十年和前十年几乎没什么差别。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 “教书匠”,说得难听点,只是“为了生存”而教书,所以一辈子做的基本上 都是“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只是到后来经验上丰富了一些而已。再看庖 丁:“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 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的进步不仅仅是经验 上的丰富,更是“道”的提升!太多的教师以为,只要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考试成绩还过得去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最多也 就能做到“族庖月更刀”而已。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 学,才可能有真正的名师。 以上以上虽虽然是然是说给说给老老师师听的,但同听的,但同样样适用于适用于为为人父母者。人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