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丁专业区域经济学史农丁专业区域经济学史 全册完整教学课件全册完整教学课件3 3 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2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安排 l 授课时间:周一,9-10节 l 课程属性:选修课 l 考核方式:考勤 10%、平时成绩40%(课堂表现、课 后作业、文献阅读、小组作业等)、期末考试50%。 3 教材及参考书籍 l 教材: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孙久文、 叶裕民主编,2010 l 参考书籍参考书籍: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陈秀山、张可云
2、主编,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 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课程简介 思考:提到区域经济学,你们首先想到什么? 5 课程简介 思考:已经学习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何还要学 习区域经济学? 6 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关注的主题 7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运用经 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l 关注区位选择 l 关注空间不平衡 l 关注集聚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特征 8 年份年份19781978198619861990199019941994199819982001200120092009 东部50.351.15
3、1.455.856.062.757.9 中部29.129.128.225.726.220.223.6 西部20.619.820.418.517.817.119.5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 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的产生的历史 背景 经济背景: l 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日本 的表、里差异,英格兰与苏 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 l 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美国 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不 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 政治背景: l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 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 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 l 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 9 经
4、常提到的中 国区域经济热 点问题 l 区域增长:从东高西低到东低西高 l 产业地理分布:从沿海化到产业转移 l 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持续扩大 l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l 10 区域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l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11 第一章 导论 l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l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l 第三节 学科发展历程 l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l什么是区域? l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l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 13 如何定义区域? l给区域下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非常困难,地表的任何 一个部分都可以称为一个区域。 l区域的范围可大
5、可小,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区域划分 带有极大随意性。 l区域范围可以大到省市乃至国家与国家的组合,小到 一个居民点或工厂。 14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l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l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l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15 思考:现代经济学是如何定义区域的? l 现代经济学甚至没有对区域进行定义 l why? 16 区域经济学如何定义区域? l 孙久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
6、行多种生产性和非 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空间范围。 l包括三大类 全国国土:省、市、自治区等。 一定范围内特定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 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欧盟、东盟等。 17 对区域的进一步解释 l区域的本质是空间 l每个空间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 l每个空间的环境、资源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使 一个空间范围区别于另一空间范围。 18 长三角地区 l 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包括上 海、苏南、浙北的广大地区。 l 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 约1亿(2013年)。 l 汇集了金融、贸易、机械、 电子、教育、科技、文化等雄 厚实力。 19 珠三角地区 l 包括
7、9个城市:2个副省级城市与7个 地级市,同时与港、澳保持密切联系。 l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5600万人口。 GDP总量占广东省80%左右。 l 改革开放先行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 造和出口基地,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 地区之一。 l 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群和 产业群。 20 京津冀地区 l 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省 会石家庄和7个地级市。面积约 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700万。 l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 工业、冶金工业为主,是全国主 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 21 三大城市群主要指标对比(,2012) 国土面积国土面积总人口总人口GDPGDP人均人均 GDPGDP (万元)万
8、元) GDPGDP增增 速速 京津冀1.96.410.05.998.7 长三角1.27.617.48.728.9 珠三角0.64.29.28.448.1 2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得出。 对区域的进一步解释 区域经济学中空间概念是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的统一体。 23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首先思考:什么是经济学? l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 l最优化的学问? l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24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l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学问 l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学问 l在哪里生产的学问 l胡佛:传统经济学在试图解释“何事为何以及应该如何” 方面很成功,但是却忽略了“何地”问
9、题。 25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l 孙久文:教材p.9 l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 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优势,所处地位,以及承担的功能。 2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1. 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l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 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27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Ch. 1)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 Ch. 2-5) 第三部分 区际关系( Ch. 6-7) 第四部分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Ch. 8-11)
10、 第五部分 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Ch. 12-14) 第六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展望(Ch. 15) 2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的第一来源) l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 互关系的学科。 29 缘何强调经济地理学?二者的异同? l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圈层(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圈层的关系。 l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 l 两学科都强调空间的概念,考虑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均与 地理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 30 31 经济学经济学 地理学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独有区域经济学独有 经济地理学独有经济地理学独有 两学科共
11、有两学科共有 经济学强调: 要素的最优化 专业化与分工 地理学强调: 人地协调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 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 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区域专业化、 产业集聚等 两个学科的主要区别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学科属性 具有自然科学倾向。 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科学。 对区位的 认识 事物占有的场所,含 有位置、布局、分布、 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 义。 “经济区位”。更多强调空间位置所 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往往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惠地点的不同位置 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 等方面的差异问题。 理论基础 强调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理论。 侧重区位论和贸易理
12、论。 32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l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l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33 1. 1. 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 l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l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l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34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l Thu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l 182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 济的关系 35 理论形成背景 l 1)背景:在
13、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型农业时代,探索合理农业的 生产方式。 l2)杜能认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条件下,农场距离都市远近 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 l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6 假设条件 l1. 孤立国四周为荒地,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必须供应全境一 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 l 2. 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完全一致; l 3. 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与 运输距离成正比; l4. 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 工资、利息固定不变。 37 杜能圈理论含义 l 1. 农地利
14、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 然特性,更重要的是距离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远近。 l 2. 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利润=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成本+ +运费运费) ) 即:即: P = V - (E + T)P = V - (E + T) 38 利 润 39 杜能圈农业布局六层次 1. 自由农作圈,鲜菜、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 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 家具。 3. 轮作农作圈,生产谷物和饲料作物,轮作以解决 肥料不足问题。 4. 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牧草。 5. 三圃农作
15、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供应城 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鸡蛋)和少量谷物。 6. 畜牧圈,纯牧区 。 逆杜能圈 l 辛克莱 (Sinclair),美国,1967。 l 城市蔓延下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l 在不断扩张的大都市边缘,土地集 约程度的空间部分与杜能圈相反。 l 城市边缘地带农民,预期土地将转 为都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越少;远 离城市的农地,集约度高。 40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l Alfred Weber, 1909 ,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l 背景: 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产业革命,人口向 大城市集中。 l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41 理论结构 l 中心
16、思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 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l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 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和分散 42 第一阶段:仅考虑运费因子 假设条件 l1. 均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 l 2. 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 l 3. 原料地、燃料地与市场已知; l 4. 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43 第一阶段:仅考虑运费因子 44 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与 商品销售地 分别位于三 角形顶点, 求最优企业 位置。 区位多边形区位多边形 (存在多个原料和燃料地)(存在多个原料和燃料地) 区位三角形区位三角形 (
17、仅有一个原料地和燃料地)(仅有一个原料地和燃料地) 燃料产地燃料产地 单位产品总运费的计算公式: 45 F单位产品总运费 f 运费率 单位产品耗费的第i种原料或燃料的重量 第i种原料或燃料的运输距离 产品运输距离 对原料的分类 46 l 广布原料 (广泛分布) l 地方原料 (只分布在某些地方) 原料原料 l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l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如何布局? l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l MIdk时, k0,人均资本 量增加,达到 k* 点后,人均 产出停止增长 当sydk时, k0,人均资 本量减少,达到k* 点后
18、 ,人均停止减少 E 补充:向稳态的移动 133 sy, k = sy dk 向稳态的移动(续1) 134 sy, k = sy dk 向稳态的移动(续2) 135 sy, k = sy dk 向稳态的移动(续3) 136 sy, k = sy dk sy, 向稳态的移动(续4) 137 sy, k = sy dk 向稳态的移动(续5) 138 sy, k = sy dk 向稳态的移动(续6) 139 总结总结: : 只要 k (n+d)k时, k0,人均资本量增加 ,达到k* 后,人均产出停止增长,为y*; l当sy(n+d)k时, k1a1时,规模收益递增;a1a2或x0.5) 2)在地区
19、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 27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l 影响力系数: 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 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l 感应度系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 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 门生产提供的产出量。 274 2. 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 l 地区主导产业构成: 1)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2)目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 3)目前还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且反映区域 发展趋势的产业。 275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9+6”主导产业发 展方案 l 9类已形成规模并发挥
20、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商贸会展、 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 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 l 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 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 276 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新产业布局 277 278 我们的生存,在时间上不能由我们的力量来决 定,但对于区位,我们大都能够自由选择一 个合适的区位必然是一个能保证事物会最妥善发 展的区位。若进行更精密的考察,则这些本来单 纯的问题必然会不断更新细分和再细分,这样, 与考察研
21、究不同,表述一开始就得从问题纷繁的 混乱中引出一定的秩序来。 古斯特.勒施 279 与主流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谁来决策等一 般经济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要解决在何地生 产与消费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关注社会经 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正因如此,研究经济行为与 空间关系问题的区位理论与方法自然就成为这一 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l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l 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 l 区位因素: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 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
22、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 素的集合。 280 经典的区位论 l 杜能:孤立国,农业区位理论,研究距离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l 韦伯:区位的纯粹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最低成本点确定 企业最佳区位。 l 廖什:经济空间秩序,总结了杜能和韦伯的理论,并增添了 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l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 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281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 282 标准1:成本最低 运费与劳动力费用之和最低。 l 图中离中心点Sr1距离每增加一圈,运费增 加1元;离中心点Sr2的距离每增加一圈, 劳动费增加2元。 l 当工厂布局在X点时,运费2
23、元,劳动费10 元,总计支出12元; l 当工厂移到Y点时,运费5元,劳动费4元 ,总支出9元。 当节省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 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 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原料地原料地 劳动力劳动力 供给地供给地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续) 283 标准2:市场份额最大 市场份额最大的区位选择标志着从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变。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 工厂价格工厂价格 A A A AX XB B A A厂获得的市场厂获得的市场 B B 两竞争厂商市场界限两竞争厂商市场界限 B B厂获得的市场厂获得的市场 价格价格 AB AB 价格线价格线 a a.企业靠近, 空间市场结构 不稳定 b.企业
24、距离太远 ,中间失去市场 ,结构不稳定 c.企业距离适 中,空间市场 结构稳定 A B 284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续) 标准3: 聚集效应 l 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 l 聚集因素:由于某些产业部门、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而 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l 聚集效应主要通过分享公用基础设施和通讯信息,企业间分 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集中管理等方法实现。 l 分散因素:因为把生产分布到多个点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 成的节约。 285 聚集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l 如果某一点上聚集效益引起的生产成本降低,超过了运费和劳 动费增加之和,更多的企业将向聚集地点集中。 286 思考: l
25、 你是否认同上述三个区位选择标准? l 如果不认同,如何进一步改进? 287 l 重视成本因素,忽略了需求和行为等因素。 二. 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l 1. 自然因素 l 2. 社会因素 l 3. 科技因素 288 1. 自然因素 (续) 1)自然环境 l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降水、气温、日照等。 l 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工业土地、地质、地貌、用水、光照、 沙尘、风向等。 l 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城市用地、气温、用水、 地质等。 289 1. 自然因素 2)自然资源 l 产业布局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 l 第一产业的产品:农业取决于土地资源,矿业取决于矿产 资源分布。 l 第二产
26、业的产品:间接来自于自然资源。传统工业接近原 料地和燃料地,就近取得所需燃(原)料。 290 现代资源约束的减弱 l 第一,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 输成本不断下降,布局自由度加大。 l 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 业发展更多需要智力和社会资源, 对自然资源需求相对下降。 291 2. 经济因素 1 1)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 l 实现工业化所需的 “门槛数量”的劳动力。 l 劳动力质量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l 例: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科技人员比例为4-5,高新技术 产业15-20,或更高。 292 2. 经济因素(续) 2 2)资金)资金 l 资金来源:内部积累与外部投入。 l 外部
27、投入资金分两类: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 293 2. 经济因素(续) 3 3)市场)市场 l 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决定市场容量大小。 l 随着距离因素影响减弱,市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l 第三产业受市场因素影响最大。 294 2. 经济因素(续) 4 4)运输)运输 l 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素作用减弱。 l 量的方面:交通设施改进,使运输时间缩短,地球“变小”; l 质的方面: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l 但是,运费的高低、运输线路的构成和走向、站场的布局和运 输快捷便利程度等,仍是重要因素。 295 3. 科技因素 l 1)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l 2
28、)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 l 3)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 296 课堂讨论: l 你认为还有哪些重要因素会影响产业布局? 297 补充:区位因素的另一种分类法 l 地理区位 l 生产要素 l 基础设施 l 市场因素 298 l 积聚经济 l 行为因素 l 政府政策 三. 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 目标驱动机制 2. 利益驱动机制 3. 宏观调控机制 4. 市场调控机制 299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一. 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l 内涵:在各种区位因素和布局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布 局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l 产业布局研究如何利用地区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29、300 二.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301 1. 1. 能源指向能源指向2. 2. 原料地指向原料地指向 3. 3. 消费地指向消费地指向 4. 4. 劳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 5. 5.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 枢纽指向枢纽指向 6. 6. 无固定指向无固定指向7. 7. 高科技指向高科技指向 1. 能源指向 l 包括火电站,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另外,重 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该类。 l 能源耗费约占生产成本的35-60%。 l 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 因素。 302 2. 原料地指向 l 一般是原料或产成品运量 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采
30、掘工业、化纤、钢铁、建材 等部门。 l 要考虑资源数量、质量、 开采年限,及考虑运输能力。 303 3. 消费地指向 l 一般是当地的消费服务部 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 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 l 如重型机械、面包、饮料 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行业等。 304 二战前,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 资源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 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随着冶 金技术的改进,多由就煤转成就铁 布局。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 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地布局成为主导 方向。 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 4. 劳动力指向 l 劳动力费用占总成本比 重很大。如仪器制造、纺 织、制鞋、制药等。 l 布局必须考虑劳动力供
31、应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305 国家国家每小时人工费(美元)每小时人工费(美元) 瑞士33.67 德国28.17 日本22.69 美国16.92 中国沿海0.85 印度0.69 中国内陆0.55 越南0.46 孟加拉国0.28 07年 有关 国家 纺织 业人 工费 用比 较 5. 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l 兼有能源地、燃料地和消 费地指向的优点。 l 对布局条件要求不严格的 部门,或产品耐运性强、运 费成本比重很高的部门多属 此类。 306 解释了为什么海岸线与 大江大河交汇处,或是铁 路交汇点,往往都是工业 发达的大城市所在地。 6. 无固定指向 l 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 l 特点:各个地区基
32、本都具备发展条件。企业规模较小, 对技术、劳动力素质等无特殊要求。布局在任何地方, 效益相似。 l 如电子商务。 307 7. 高科技指向 l 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 航天工业等产业,要求运用最 先进的科技、设备,以及最高 素质的劳动力。 l 多建立在技术密集地区。 308 美国的“硅谷”、日本 的“筑波”、北京的“ 中关村”、武汉的“光 谷”等,都必须依托当 地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 研院所。 三. 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l 1. 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 l 3. 科学技术进步 309 传统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产业布局 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局部。 无指向性产业增多、聚集型
33、布局指向出现。 l 2.企业所有权状况 l 4. 市场竞争的变化 思考: l 企业在选择布局点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约束? 310 l 受企业能力、经验、时间、个人偏好等因素约束。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为何研究地域合理规模? l 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点以后就会 形成规模经济。 l 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 好,特定地域承载的产业规模也 有一定限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一 限度,就会形成规模不经济。 311 a点以前的,c点以后的为规 模不经济阶段。为规模经济递 增阶段;为规模效益递减阶段 规模规模 经济经济 一.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l 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
34、 l 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312 1. 企业的合理规模 l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 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企业工人人数、固定资产价 值和产品产量来衡量。 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把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 部门的生产联合在一个企业里进行,构成一个生产的 整体 。 313 企业的联合化 l 联合化企业有三种形式: 产品连续加工阶段相结合的联合。如黑色冶金联合厂包括炼铁、 炼钢和轧钢,纺织联合厂包括纺纱、织布和印染; 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的联合。如冶金工业与水泥生产的联合; 综合利用原料基础上的联合。如焦化工业基础与黑色冶金联合。 314 3. 地域合理规模的决定因素
35、 315 l 地域环境容量是地域合理规模的决定因素 资源要素 基础设施要素 管理要素 地域环境容量 的决定因素 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316 1. 产业聚集的类型 l (1)加强社会分工与协作 l (2)共同使用基础设施 l (3)降低管理成本 (1)加强社会分工与协作 l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消耗其他企业 生产的产品,又向其他企业提供自己的 产品。 l 这些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可以减少 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增强生产过程中的 联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17 (2)共同使用基础设施 l 基础设施系统一般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 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l 众多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地域的基
36、础设施系统,既可以节省 企业自身的非生产性开支,又可以促进区域的基础设施系统 不断完善,降低服务价格。 318 (3)降低管理成本 l 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 l 这种地域上的聚集,意味着企业可以加快信息传递、减少 管理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319 2.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l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l 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l 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320 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主要依赖于市场竞争选择 ,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调控,过多调控可能导致扭曲。 三. 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l 聚集与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l 对聚
37、集的认识 马歇尔:产生外部规模经济 科斯:降低交易成本 波特:提高竞争优势 321 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聚集? l 路径依赖 l 创新环境 l 合作竞争 l 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机制 l 322 聚集的分类 l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数 量,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 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产业集群 l 非功能聚集: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 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高新技术产业区 323 产业集群 l定义:由一群在地域上相近,产品相互关联的大中小企业组成。 它们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又紧密协作,彼此
38、 维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群体。 l 作用:各类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错位竞争,根据效率和经济 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生产 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相互发展。这种产业链形成了成本优势、 价格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 324 案例:加州的葡萄酒业 l 约90%的美国葡萄酒产在加州 l 产量仅次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l 由850个酿酒厂和数千个葡萄种植场构成。 l 集聚了酿造业和种植业的多种辅助业,包括葡萄储存,灌 溉,采摘设备,制桶,制标签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 ,市场营销,广告商,面对消费者和客商的众多出版业。 325 案例:加州的葡萄
39、酒业 326 中国的三类产业集群:按集群形成的驱动力分类 327 l 王缉慈按照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以广东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 以浙江为代表的“内生型”产业集群 以北京为代表的“衍生型”产业集群 l各地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28 广东“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 l 一方面,地方官员及亲属成为首批创业者,带动其他人创业 。 l 另一方面,利用血缘、亲缘、乡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吸引香港 、台湾的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 20世纪80 年代 20世纪 90年代后 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 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 广东“嵌入
40、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续) 329 “嵌入型嵌入型” ”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 330 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l 在建国初期,甚至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浙江基本实行“无为” 管理。 l 78年后,少数能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各类资源和信息,创办家 庭工场。 l 基于血缘、地缘和人情等关系 ,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 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发展模式。 l 家庭工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331 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332 家庭 邻里同学 朋友 灵活 效率高 控制生产成本、经营风险 中关村“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l 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和高校称为
41、高技术产业群的“孵化器”。 l 基于同学、同事、朋友而形成的塑造型社会资本对中关村高科技产业 群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333 沿袭型社会资本极端缺乏 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很难建立,专业化水平低 孤立和分离 存在存在 问题问题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一. 新产业区 1. 新产业区的概念和作用 l 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 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l 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弹性专精小企业集 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建设。也称为“社 会经济综合体”。 334 弹性专精:弹性的、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335 新
42、产业区的特点 l 根植性:企业运行深深嵌入于社会文化及政治制度之中; l 网络性:具有相互信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积极的自助组织; l 创新性:具有积极的外在性,企业间密切合作,在创新基 础上竞争。 336 2. 中国的三类新产业区 新工业区新工业区 包括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 新产业区的一种扩展形式,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 业的劳动生产率。 包括科技园、技术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 高新技术产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业开发区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 园区园区 337 二.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1.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338 l 能靠近投资机构 l 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l 有完备的辅助
43、工业和发达的第三 产业支撑 l 有聚集性 l 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l 靠近市场 l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l 有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 质劳动力 l 有优良的基础设施 l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2.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 l国外国外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慕尼黑高科技区。 l 国内国内 截至2012共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武汉的光 谷等。 339 第六章 区域贸易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三种理论)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340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l 区域贸易内涵: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与封闭
44、型经济地区相比,有如下特点: 第二,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可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 投资来源,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企业发展,以及国民经 济发展。 第一,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扩大区域生产 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341 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关系 l 两者关系:国际贸易是区域贸易的一个特例(把主权国家作为特定 的区域对象)。 l 可共用的理论:贸易形成的原因,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国家之 间的贸易模式。 l 国际贸易独有理论:关税和贸易壁垒理论,以及汇率、国家外汇平 衡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l 区域贸易独有的课题:特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对贸易的 影响。 342 第一节
45、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l 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要素禀赋差别方面揭示了区域贸易产生 的原因。 l 三种理论: 一. 地区差异(绝对优势)引起贸易 二. 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 三. 生产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343 古典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 l 1.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l 2. 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 l 3. 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l 4. 无规模经济 l 5. 不考虑需求 344 一. 地区差异(绝对优势)引起贸易 l 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 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 ,则两国在不同商品
46、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若两国根据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 交换,均能从中获益。 345 例:贸易带来的好处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毛呢(匹) 劳动时数酒(吨)劳动时数合计 英 国 法 国 合 计 1 1 2 2 100 110 210 1 1 2 2 120 100 220 220220 210210 430430 分工前 346 l英国生产哪种产品更有优势? l法国生产哪种产品更有优势? (毛呢) (酒) 例:贸易带来的好处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毛呢(匹) 劳动时数酒(吨) 劳动时数合计 英 国 法 国 合 计 1 1 2
47、100 110 210 1 1 2 120 100 220 220220 210210 430430 毛呢(匹) 劳动时数 酒(吨) 劳动时数合计 英 国 法 国 合 计 2.2 0 2.22.2 220 0 220 0 2.1 2.12.1 0 210 210 220220 210210 430430 分工前 分工后 347 假定英国以1单位毛呢换取法 国1单位酒,那么英国可以多 消费0.2单位毛呢,而法国可 以多消费0.1单位酒。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l 贡献: 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区域贸易的起因,及其利益的来源给出了解 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l 不足: 绝对优势不一定存在,因此解释能力
48、弱。特别是对于强国和弱 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无法解释。 348 二. 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 理论基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 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l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原理 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相对劣势较小的商 品具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 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实现互利贸易。 349 利用机会成本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l 机会成本: 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一单位商品所必需放 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l当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时,该国在这种商 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在另
49、一种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l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从而带来贸易 利益。 350 120 小麦 棉布 美国 0 30 60 90 120 150 18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小麦 棉布 英国 l 美国增加30单位小麦,必须放弃20单位棉布 30W=20C ,即生产小麦机会成本是2/3C l 反之,生产棉布机会成本1.5W 美国美国英国英国 小麦(W) 棉布(C) 小麦(W) 棉布(C) 180 150 120 90 60 3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60 50 40 30 20
50、 1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机会成本的计算 l 请计算英国生产小麦和棉布的机会成本。 l 10W=20C l 英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 本是2C,生产棉布的机 会成本是0.5W 120 小麦 棉布 美国 0 30 60 90 120 150 18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小麦 棉布 英国 l 生产小麦机会成本:美国2/3C,英国2C,美 国更低 l 生产棉布机会成本:美国1.5W,英国0.5C, 英国更低 l 美国专业化生产小麦 l 英国专业化生产棉布 例:贸易带来的好处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