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文档编号:1639043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5 页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 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 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 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 间的景致; 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 月迹描写了不同地 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是教材第一次以 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 态描写和动态描

2、写。如, 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 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 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 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 鸟的天堂中 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 月迹一文 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 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引导学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 积累; “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这次习作在“初

3、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 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 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 景物变化的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 行过细的分析。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 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另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师可 以

4、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 展思路,积累素材。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字词句: 1.认识 17 个生字,读准 3 个多音字,会写 26 个字,会写 23 个词语。 第 2 页 共 15 页 2.品味、积累课内外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阅读:阅读: 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 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 。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 写和动态描写。 3.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书面表达: 1

5、. 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 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21 古诗词三首 【教材教材解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 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枫桥夜泊 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

6、了思乡之情。 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 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 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会写“孙、泊”等 6 个字。 第 3 页 共 15 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

7、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 1 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会写“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 ,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 导入诗题,激发兴趣导入诗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古代很多文人墨

8、客 都热爱大自然,还留下了许多描绘景色的优美诗句。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 所描绘的景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山居秋暝 ,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景。 3.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读准“暝”字。 4.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 “山居” ,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暝” ,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 的学习氛围。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块二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第 4 页 共 15 页 1.自由朗

9、读古诗。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意正音。 (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子”的提的 下面。 3.指导朗读,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4.感知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 (学生自 主讨论交流)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 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 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 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

10、居于此地。 5.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古诗大意。 板块三板块三 再读古诗,想象诗境再读古诗,想象诗境 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1)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诗句) (2)品味词语“空山” 。 “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 以诗解诗:王维还有几句诗写山林的空旷,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 。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读) (3)品味词语“新雨” 。教师: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新雨后) “

11、新雨”是什么意思? (刚下过的雨)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 (4)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学生齐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来秋” ) (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 第 5 页 共 15 页 了什么? 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1)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诗句) (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 透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两句一静一

12、动, “明 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 “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板书:景 一静 一动) 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品味词语“竹喧” 。 “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的欢歌笑语) 竹林中怎会有喧笑声?(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时的欢歌笑语) 教师点拨: “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 “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 。 (3)品味词语“莲动” 。 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 教师点拨: “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 。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所以荷叶才 会左右晃动。 (4)引导发现: “竹喧” “莲动” “归浣

13、女” “下渔舟”都是什么描写?(动态描 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 (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 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板书:人以动衬静)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 4.比较读。 (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男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2)教师引导: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 活动, 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 衬托出月夜山村的

14、清幽宁静。 5.指导朗读前三联诗句。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第 6 页 共 15 页 (1)指导朗读:朗读首联时,要读得轻缓一些,读出“空山”的静态画面;朗读颔 联时,一“照”一“流” ,由静到动,语调要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节奏要 相对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2)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品味诗中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再现由静到动、由景入事 的场景。 板块四板块四 走近作者,体会诗情走近作者,体会诗情 1.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1)指名读。提问: “春芳”是什么

15、意思?(春天的花草) “王孙”指谁?(原指贵 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 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 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4)引导: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王维决定“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表达

16、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 愿。 2.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3.背诵山居秋暝 。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4.总结写法: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预设: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5.拓展阅读: 江雪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课后查找资料比较一下山居秋暝 与江雪的异同。 【设计意图】联系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设置拓展阅读的环节,引导学 第 7 页 共 15 页 生进行同主题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景一静一动 人以动衬静 第 2 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泊、愁

17、、寺”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 揭示题目,解字读题揭示题目,解字读题 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 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 2.理解诗题: “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 桥边) 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18、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 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 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板块二 通读感知,读懂诗意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第 8 页 共 15 页 (3)指导书写“愁、寺” 。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要写得上大下小, “禾”的末笔捺变点, “火” 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寺”要写得上宽下窄, “土”的竖 和“寸”的竖钩要

19、错开,不要对齐写。 2.初解古诗大意,读出韵味。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诗的大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 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 客船。 (2)引导朗读: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请大家再来读读枫桥夜泊 ,看 能不能读准诗的节奏。 (3)指名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4)教师范读。学生试着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5)指名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20、/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 诗句描绘的意境。 板块三板块三 品读诗句,想象场景品读诗句,想象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诗。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1)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诗句) 第 9 页 共 15 页 (2)品读“乌啼” : “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啼叫) (3)品读“霜满天” :什么时候会有满天的霜?

21、有谁看见过满天的霜?( “霜满天” 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 (4)品读“对愁眠” : “对”在这里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 “愁”在这里指 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5)引导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月亮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听到了几声乌鸦的 啼叫;感受到霜气降临。 课件出示: 所见:月落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 所感:霜满天 (6)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 “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 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 (7)过渡语:在这静谧的深秋之夜,诗人还听

22、到了什么呢? 3.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1)指名读。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 (2)教师点拨:后两句写诗人听到的声音,以动景衬静景。 板块四 创设情境,体会诗情 1.感悟诗情。 (1)教师引导: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从“霜满天” “对愁眠” “夜半钟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2)教师引导: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呢?(板书:愁) (3)引读全诗。 教师引导: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久久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 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

23、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凉而愁绪满怀呢?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提示: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此诗)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第 10 页 共 15 页 创设情境: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凉的深夜,诗人迟迟未眠的时候,寒山 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 下面就让我们在这钟声里,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2.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 【设计意图】紧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创 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再现了古诗的朦胧之美,推进了熟 读成诵

24、这一目标的实现。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钟声 以动衬静 第 3 课时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会认“榆、畔、聒”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会写“榆、畔”2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 2.教师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 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 枫 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

25、了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 。 3.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4.指导读好题目。 愁 第 11 页 共 15 页 (1)教师示范读: “长相思” 。 (充满感情) (2)指名读,全班齐读。 5.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纳兰性德(16551685) ,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 族词人。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 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 婉,为当代冠” 。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由诗导入词,

26、简单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 的兴趣。 板块二板块二 借助注释,感知大意借助注释,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1)指导认读“更、聒” 。 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 。 聒: “耳”加“舌” 。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 入耳,使人厌烦) (2)随文指导书写“榆、畔” 。 榆:左边“木”的末笔捺变点, “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 “月”的第 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 3.默读长相思 。 教师引导:

27、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读读课本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 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课件出示: 词的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 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 第 12 页 共 15 页 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 大致意思,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板块三板块三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上阕。 课件出

28、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 预设: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在山上、在船上、在营帐里。 (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引导: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路途遥远) (3)教师点拨:词人的“身”在哪儿?他经过了崇山峻岭, 他经过了小河大川, 他 经过了山海关, 他住在军营的帐篷里,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词人身在 征途中。 (板书:身在征途) (4)引导想象: “山一程,水一程”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我感受到了将

29、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 (5)提问: “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引导:灯火万千,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6)学生齐读。 2.指导朗读下阕。 课件出示: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教师范读。引导想象: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课件出示风雪交加的音频资料) (2)教师引导: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不止,此时的天气是 何等恶劣呀!风雪之声如此聒噪,此时的词人又在干什么呢? (3)品“聒碎乡心梦不成” :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 心系故园) 第 13 页

30、共 15 页 (4)品“故园无此声” 。 提问: “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引导想象: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学生分小组交 流) 描写画面: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 或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预设: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郊外空旷的田野上,词人和几个志趣相投 的朋友围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 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温暖的灯光下, 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指名交流。 (5)教师引导朗读。 引导: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

31、、放风筝。可在这 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引导: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 数着一颗又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 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教师引导。 引导:面对此情此景,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写下了这个触动人心的 “碎”字。同学们,是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引导:读到长相思的最后一句,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预设: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 3.齐读长相思 。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

32、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 想象词人家乡的景象。 学生两次想象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与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 验相融合的过程。 板块四板块四 移情体验,读透内心移情体验,读透内心 1.质疑问难。这首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 言) 第 14 页 共 15 页 预设一: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预设二: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预设三: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预设四: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2.移情体验。 (1)教师引导: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词牌名为“菩萨蛮” 的词中,他写有这样的

33、词句,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教师引导: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词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 几团圆月?但是,圣旨钦定,君命难违呀!纳兰性德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朋友伤感地问他(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 月?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他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惆怅地问自己(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3.回归诗词。 (1)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34、再默读长相思 ,你从哪里体会到纳兰性德没有 “轻离别”?(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他何曾轻离别呀!他是那样的重离别,但是他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不得不 与他的故乡和亲人离别,他的情感都融入长相思中了。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背诵长相思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互文印证”的策略,以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 年能几团圆月?”为延伸点,引导学生转换成不同的角色与纳兰性德进行对话,跨越了时 空,拉近了学生与词人之间的距离,为“移情体验”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了 背景,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感悟。 【板书设计】 第 15 页 共 15 页 长相思 身:身在征途 心:心系

35、故园 【教学反思】 本文三首古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和向往之情;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 长相思表达了词人对故 园的思念之情。 1.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大意。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大意。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述,且这些风景都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没有真挚浓烈的情感,作者就不可能创作出动人的诗词。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 注释,引导学生感知诗词大意,借助关键字词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 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2.2.创设情境,读中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读中想象画面。 这三首古诗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画面,提供 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 知诗词大意,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 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悟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意蕴。 3.3.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初步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以 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达特点,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