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1653121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PPT 页数:328 大小:6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8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8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8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8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章 目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及学时 第一章 导论6讲授(4)、讨论(2)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3讲授(2.5)、讨论(0.5)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3讲授(2.5)、讨论(0.5)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3讲授(2.5)、讨论(0.5)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4讲授(3)、讨论(1) 第六章 人力资本投资6讲授(5)、讨论(1) 第七章 劳动工资与福利4讲授(3)、讨论(1) 第八章 工会3讲授 第九章 劳动保障4讲授(3)、讨论(1) 第十章 劳动就业4讲授(2)、讨论(2) 第十一章 失业4讲授(2)、讨论(2) 第十二章 劳动管理4讲授(3)、讨论(1) l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l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l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l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l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 古老,是因为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研 究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时, 已经触及到了劳动经济问题并作了很多精辟地 论述;说它年轻,如果以世界上第一本真正以 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正式出版作为现 代劳动经济学的标志,今年也不过才80年。 l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l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

3、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l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l荷马史诗记载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劳动,描述 了劳动分工,歌颂了人的劳动能力 l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理想国都 研究和表述了社会分工思想 l古罗马时期的农学家们十分关注劳动经济管理的问题 l2)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l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既十分重视对于主要生产者的 自由法兰克人的人身自由及个人财产的保护,规定劳 动所得归农户个人所有,又把如何有效地剥削农奴作 为核心,要求庄园管事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督促 农奴“勤于耕种

4、”、不要“虚度工作日”,更具有劳 动经济管理的倾向。 l西欧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以行会制度为代表,劳动 经济思想主要是男女平等、集体福利、对某些专业匠 师人数以及取得匠师身份所需的公民资格、财产状况、 投资水平作出种种规定。 l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 l贵金属是一国财富的主要形式,而财富源于天然的 禀赋和劳动创造两方面 l立法保护本国的熟练技工,培训本国技工和吸引外 国技工都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 l以高报酬刺激劳动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富 l低利率可促使技工勤劳以及熟练度的提高,物价上 涨对固定收入者的危害最大 l1.1.2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l“古典学派” l亚当斯密系统地奠定了劳动经济的基

5、本理论框架。 l大卫李嘉图著名的工资理论,成为劳动经济学关于工资 运动的规律以及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点的直接基础。 l让萨伊的市场法则论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微观经 济学及其后劳动经济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 础。 l斯图亚特穆勒定型的工资基金学说促进了劳动经济学的 成熟。 l“制度学派” l埃利里查德美国劳工运动(1886),考察了工会 运动的发展,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的 决定方面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开创了系统地对劳动 力 市 场 现 象 进 行 制 度 与 组 织 分 析 的 先 河 。 布卢姆劳动经济学(1925)是第一本正式命名的 教科书,系统地涉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

6、、工资、劳 资关系、劳工运动等内容。 l制度学派主要侧重于对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当 时劳工问题的调查研究。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 甚至被社会及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替代”,标志着该学 派以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 l“凯恩斯学派” l凯恩斯对就业问题在一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视。 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 经济萧条进行了解释,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国家的干预 的方式,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理论开启了国 家干预经济,推动充分就业目标实现的大幕。 l“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理论” l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劳动和劳动管理活动作 了全面研究,其中包含了大量

7、的劳动经济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关于价值、劳动二重 性、生产价格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研究,关于利润、 地租、工资理论和劳动与劳动力的科学区分;关于资 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关于有机构成的理论、劳动力商 品的存在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等 等,实现了对古典学派经济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l中国劳动经济科学的建立 l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相关著作,如日本北泽新次朗的 劳动经济论(译本),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 朱通九的劳动经济等。劳动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劳 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l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起劳动经济学科。1958年,在 高等院校中设置了劳动经济专业,1982

8、年正式出版了我 国自己的第一部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任扶善教授主 编)。 l1997年,我国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撤消劳动经济专 业,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成为该专业的 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l改革开放后,劳动经济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根据时代 特点,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关注重点。 l1.2.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l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 l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费用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劳动 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l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率的科学 l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 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 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

9、,以及在这 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 他生产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并对劳动力市场组织、 运作及其结果,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 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 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l1.2.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l1)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l2)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l3)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 l4)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 ? l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 和劳动者自身福利的增加、生活质量提高为中心,研究 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 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

10、其运 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 领域。 l1.2.3 劳动经济学的地位 l管理科学的基础 l与其他经济科学的关系 l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l劳动经济学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而 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劳动经济学更深入发展。 l1.2.4 劳动经济学研究体系 l劳动经济学以研究劳动力为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效 果,涉及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劳动力配置与再配置、 劳动力的成本与追加投资,以及劳动管理等诸多问题。 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经济学科学体系的中心 劳动力 市场 市场主体 市场信息 市场规则 市场基 本要素 l1.2.5 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l劳动经济问题关系国

11、计民生和社会安定 l劳动经济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 l l1.3.1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l1)经济学一般的假设前提 l“经济人” 、“资源有限”、“产权明晰” l2)管理学一般的假设前提 l人性多元化 l1.3.2 研究劳动经济学应遵循的总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l1.3.3 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 l1)实证研究方法 l2)规范的研究方法 l3)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具体方法 l1.4.1 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l1)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l三个发展阶段 l2)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l三个发展阶段 l1.4.2 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l1)关于家庭产出与时间配置的研

12、究 l2)劳动力市场寻访理论 l3)关于工会的研究 l4)利润分享理论 l5)5)劳动经济效率与效果的衡量指标研究研究 l新的时代,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衡量 劳动经济效率与效果 l(1)衡量劳动经济效果的核心指标劳动 生产率 。 l三种表达方式 : l实物量表示法 l时间表示法 l价值量表示法 l(2)衡量劳动经济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指标 l劳动生产率 l宏观上:劳动力幸福指数、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充 分就业和劳动力的社会公平 l微观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度”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由以下十大指标系列构成(这些系列指 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解释本书从略): l企业的社会道德与责任 l承担社会

13、义务 l维护商业信誉 l资源利用可持续性 l保护环境贡献等 l战略管理能力 l知识结构 l经营管理能力 l决策水平 l法制意识 l廉洁自律 l敬业精神 l团结协作等 l对技术及资产的有效使用率 l企业资产使用管理质量 l财务合理性 l长期投资价值 l企业技术和产品发明(研制、创新)领先率 l制度创新 l管理创新 l服务创新等 l品牌形象 l产品更新速度 l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 l性能质量 l竞争优势等 l或者客户对商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 l企业的技术装备情况、设备利用率等 l或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环境、设施等硬件水 平 l企业管理模式 l制度建设 l组织(部门)管理协调性 l激励约束机制 l劳

14、动卫生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等 l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增长率 l企业教育培训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及增长 率 l员工年平均培训费用与年平均受训学时数 l员工患病率(尤其是职业病率)及病死率 l员工职业规划实现率等 l员工缺勤率 l离职率(流失率) l爱岗敬业与团队精神等 l领导与员工沟通频率 l民主管理参与率 l集体合同履约率 l劳资纠纷频率 l1.4.3 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 l1)劳动就业问题 l2)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l3)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问题 l4)建立人力资本的投资体制与制度问题 l请问:“洋打工”抢走了谁的奶酪? l回答要点 l(一)本章重点 l1)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l

15、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l3)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l4)管理学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劳动经济学? l5)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劳动经济学研究和处理劳动经济 问题 l6)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劳动经济问题 l(二)本章关键概念 l劳动经济学、体系、劳动经济管理、劳动力市场 l(三)思考题 l1)当前我国有哪些劳动经济问题应该特别引起注意? l2)“企业的经济效益,看劳动生产率指标就行了”, 您觉得对吗?为什么? l掌握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的概念 l了解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l了解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l各因素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l2.1.1 关于“劳动力” l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

16、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注意五点: l第一,人所特有的一种在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下的、具有再生性的 生物力 l第二,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l第三,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的能力 l第四,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l第五,劳动力与劳动互不相同 l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具有更具体的含 义: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 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 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l强调: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 劳动力范畴 l劳动力具有时间、空间范围 l劳动力同时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 l劳动力质量有提高的趋势 l2.1.2 劳动力界定要素 l

17、劳动年龄 l劳动能力 l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l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 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 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l2.1.4 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l劳动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l劳动力供给市场结构既是竞争的,又是非竞争 的 l劳动力都是同质的 l2.1.5 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l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O L W0 W S l2)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O L S W l3)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O L S L0 W l4)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OL0L W0 W A S l劳动力个人所有制 l个人劳动力供给:劳动者可支配时间下的效用 最大化决策 l

18、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 l1)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 l2)效用及其特点 l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 OH haha hb yb b v0 v1 ya a a l3)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l劳动者个体预算约束线 O Y H 闲暇劳动 l2.2.2 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收 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l收入效应 l理论认为,如果工资率和偏好不变而收入增加,愿意 工作的时间就会减少,相反,愿意工作的时间就会增 加。经济学上把这种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变 化而导致的闲暇时间需求的变化称之为收入效应。收 入效应为负。 l替代效应 l收入不变,工资率提高,闲暇时间的成本也就因此而 提

19、高,闲暇需求减少而工作时间增加,这就是所谓的 替代效应,即在工资率变化的情况下,工作时间和闲 暇时间相互替代。替代效应为正。 l3)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O L W W* l4)收入、替代效应的年龄因素 l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是一生中每个阶段 劳动供给的总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体需求的重点 不同,从而导致收入及替代效应与年龄阶段有密切的关 系。 l研究这个问题的政策意义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 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供给的特征、劳动者个人收入状况、 劳动者个人对劳动和闲暇效用的判断等方面,制定不同 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保障社会所需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从而稳定社会劳动经济效率。 l2.2.3

20、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l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之和。 或者说,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市场工资率和提 供给市场的劳动供给时间之间的一种总的关系。 l2.3.1 家庭生产理论 l家庭生产理论产生的背景:个体劳动力供给理 论之不足 l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l2.3.2 就业与非就业的选择 l由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其它制度因素的影响, 当市场上有受雇机会的时候,谁去就业、谁去承担家 务,其优先顺序如何决定?这取决于就业后预期能得 到的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 l一般情况下,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 应,而男性劳动力则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l2.3.3 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供给

21、 l1)收入效应:家庭就业人员收入增加,给家庭非就业 成员参与劳动供给带来负面影响 l2)家务劳动对劳动力参与具有负面影响 l3)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 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 率提高。相反,制度劳动时间延长,从而对劳动供给 产生负面影响 l4)其它条件不变,由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预 期回报较高,因此教育、培训等对劳动供给有负作用 l各级政府应根据不同时期劳动力供给的特征,采取既 有利于社会充分就业目标,又保持社会的劳动效率的 政策 l2.3.4 劳动参与的周期变动 l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l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周

22、期 性变动 l2)经济景气变动与劳动力参与 l理论上,经济繁荣,工资率上升,家庭收入增加,造 成家庭劳动参与下降;经济衰退,则劳动参与增加。 当然,这些正、负面影响的真正体现,还必须同时受 到来自市场的某些约束 l3)政策含义 l2.4.1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人 力资源状况 l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 l人口自然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l个体身体条件与劳动力供给 l2.4.2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l(1)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形势与产业结构 l(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l(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l(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 距 l(5)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l

23、(6)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l(7)其他因素 l2.4.3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度量:劳动力 参与率 l劳动力参与率=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潜在劳动力资源数 100% l请问:导致“全职太太”的因素有哪些? l回答要点 l(一)本章重点 l1)劳动力的定义 l2)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的联系和区别 l3)劳动力供给 l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l5)讨论劳动力供给的政策含义 l(二)本章关键概念 l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的生 命周期、收入效益、替代效益 l(三)思考题 l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您认为可以采取哪 些对策? l掌握劳动力需求的涵义 l了解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24、 l认识长、短期内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l分析劳动力需求调整的原因 l明确劳动力调整的方向 l3.1.1 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l劳动力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 能力和容量 l劳动力需求的主体 l l1)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l2)劳动力需求与物质产品需求有本质区别 l3)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量大小与价格水平密切 相关 l4)劳动力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l5)劳动需求的直接基础源于就业岗位的形成 和扩大 l3.1.2 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假设 l(1)技术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替代 l(2)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l(3)市场竞争性的 l3.1.3 劳动力需求弹性 l1

25、)弹性与弹性系数 l弹性系数= l宏观上,社会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有巨 大关系。 l微观上,所谓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数量的 相对变动与工资相对变动之比。它显示劳动力需求数 量对工资反应的灵敏程度。 因变量变动比例 自变量变动比例 l2)劳动力需求曲线 l表示企业愿意接受的工资率与其使用的相应劳动量之 间关系 l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 呈反向关系 W OL D l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l(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 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劳动力需求变动百分比 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表示 l具体有五种情况 l(2)影响劳

26、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l最终产品的价格 l劳动力的替代程度 l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l总成本中劳动力的比重 l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l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特定商品需求量因其它商品价格 变动而变动的程度。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在劳动力 市场上,一种劳动力与其它劳动力或与其它生产要素 之间亦存在某种替代关系。由于劳动力具有质的差别 特性,甚至较大差别,因此企业生产中同时使用多种 类别的劳动力;其中任何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都会受其 它类别劳动力的价格影响 l3.1.4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l1)微观因素 l(1)生产规模 l(2)技术和管理水平 l(3)利润量 l(4)法定劳动时间长短 l

27、2)宏观因素 l(1)社会生产规模 l(2)国家的经济体制 l(3)产业与技术结构 l(4)科学技术进步 l3.2.1 企业劳动力需求研究的初始条件 l1)基本假设条件 l2)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l3.2.2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l1)产品决策与雇佣决策 l2)短期中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的劳动力需求 l3)完全竞争下的企业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 O L w1 w0 w L0L1L2 I A dm VMP=VMP=d=W w MPP0 MPP1 l3.2.3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l从长期来看,企业的资本量和劳动生产要素都是可以 变动的。企业将在生产方法和劳动力配置方面进行多 方面决策。 l1)

28、生产方法的选择 l(1)等产量线:企业某一产量水平,在一定技术条件 下,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0 L LaLb a b Q1 Q2 K Ka Kb l(2)等成本线: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 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0 L K a b l(3)最佳生产方法的选择 l最佳生产方法,就是定量产出成本最小的方法,或者 说,定量成本产出最大的方法。判断生产方法是否最 优,其标准并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而是投入产出的关 系。 l等产量线反映了各种产出水平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各种 组合,等成本线规定了企业可能达到某一产出水平的 成本约束。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结合,才能分析劳 动力需求。 l有

29、两种情况: l定量产出成本最低化 l定量成本产出最大化 l2)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需求的决定 l企业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的投入组合比 例,称为技术系数。要素投入组合比例可以改变的, 称为可变技术系数;要素投入组合比例不能改变,称 为固定技术系数。 l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的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折线。 a b c Q1 Q2 Q3 OLLaLcLb Ka Kc Kb K 固定技术系数 下的等产量线 l3)要素价格可变情况下的劳动力需求 l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 劳动需求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D1 D2 0 L K P E B2B1 A1 l3.2.4 劳动力市

30、场均衡 l劳动力市场均衡,表现为在特定的某一时点上,按照 一定的工资率,企业实际雇佣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 与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相等。 l1)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l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l静态均衡往往是点上的供给与需求均衡态势,而现实 的状况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滞现象,且需求产生 是随机的,变化速度快,而现实的劳动力供给变化却 需要一段时间。 l推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作用过程是政策的着力点。 l请问: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l回答要点 l(一)本章重点 l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l2)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是“派生”的需求? l3)劳动力需求弹性 l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l5)企

31、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l(二)本章关键概念 l劳动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内部劳动力市场 l(三)思考题 l怎样全面理解劳动力需求概念? l学习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l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类型 l掌握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理论和劳动力 资源配置机制 l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关系 l4.1.1 劳动力市场及其构成 l1)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l(1)劳动力市场定义:广义与狭义 l(2)劳动力市场形态:有形与无形 l(3)劳动力市场要素:主体与客体 l(4)劳动力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 制 l2)劳动力市场的构成 l(1)劳动力 l(2)用人单位 l(3)工资 l(4)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32、 l4.1.2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l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人身不能被买卖 l2)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l3)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l4)劳动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l5)劳动力市场歧视 l4.1.3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l1)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l区域市场 、产业市场 、职业(工种)市场 、内部市 场 l 2)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 l公务员市场 、职业经理市场 、专业技术人员市场、 普通劳动力市场 l3)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l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l4.1.4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l1)经济因素 l最重要的

33、是劳动力供求对比状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劳 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劳动力价格杠杆和对未来经济 形势的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劳动力市场 的运行 l2)非经济因素 l(1)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要素 l(2)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社会 要素 l4.1.5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l1)现劳动力资源的寻优配置 l2)刺激人力资本投资 l3)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l4.1.6 内部劳动力市场 l1)什么是内部劳动力市场? l2)为什么会产生内部劳动力市场? l3)内部劳动力市场特点 l只限定在企业内部 l基础是企业和雇员持续的劳动关系 l提升内部资源使用的效率 l4.2.1 劳动

34、职业 l1)职业与职业活动 l职业是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要求一定专业技术的 具体劳动位置与活动。 l职业与社会分工 l职业与行业 l职业分类 l职业分类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目 前我国职业划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 1838个细类即职业。 l2)职业寻求 l求职是劳动者寻求职业的活动,是就业的具体途径。 对劳动者的求职活动进行指导,不仅可以帮助求职者 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 生涯发展规划,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l(1)求职活动 l(2)职业意向 l(3)职业能力 l(4)职业岗位 l3)职业决策 l(1)什么是职业决策? l在职

35、业能力一定、职业岗位一定、职业意向一定的情 况下,确定自己合适的职业位置的过程 l(2)职业决策的方法 l理性的方法:把职业选择看成一种经济行为,通过成 本收益的计算,决定如何确定职业收益率、职业成功 率、以及职业投资等等 l4.2.2 劳动交易 l劳动交易是发生在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 的关系,即有偿转让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关系。 这种交易的过程是平等互利的。 l1)劳动权 l(1)什么是劳动权? l基本含义是: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使其能够享有 进行劳动的权利,以及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报酬,使其 具有能够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l(2)劳动权的实现 l劳动者以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l(3)劳动权

36、的维护 l主要内容是国家保护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l2)劳动力商品 l(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l(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l(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l(4)劳动力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l3)劳动交易 l劳动交易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l(1)劳动交易的特点 l雇主必须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意愿才能行使对于劳动力 的使用权,这就使劳动交易贯穿在劳动力购买和使用 的全过程。这种购买过程和使用过程的统一,是劳动 交易所特有的属性 l(2)劳动交易的内容 l市场交易及其内涵 l管理交易及其内涵 l雇主只有通过与劳动者之间的管理交易,才能行使对 于劳动力的使用权 l4.2.3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l1)

37、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 l(1)供求机制 l(2)竞争机制 l(3)价格机制 l2)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 l(1)公平竞争原则 l(2)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 l(3)保护儿童原则 l(4)残疾人就业原则 l(5)最低工资原则 l(6)反垄断原则 l(7)非歧视原则 l4.3.1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l1)硬环境建设 l2)软环境建设 l3)直接需求者 l4.3.2 最低工资保障 p0 p1 0 QQ1Q0 P 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l4.3.3 制度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发展 l劳动力市场运行制度建设考虑因素: l(1)通过合理的报酬制度,刺激人们进行人力资本的 投资 l(2)劳动

38、力必须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流动 l(3)满足劳动力基本安全需要 l此外,完整的信息,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也是必须的。 l4.3.4 劳动力市场歧视管制 l歧视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消除劳动力市场 歧视是政府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消除的 本质方法只有通过强化立法和执法来实现。同时,全 面加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推进公平就业机会的实现。 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l请问:你如何看待该现象? l回答要点 l(一)本章重点 l1)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l2)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l3)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l4)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l5)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l6)政府与劳动力市场的

39、关系 l(二)本章关键概念 l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职业、劳动交易、劳 动权、劳动力配置机制 l(三)思考题 l1)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什么“中国特色”? l2)怎样认识和评价我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市场? l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各行业、各部 门、各地区之间的多种形式流动,反映了技术 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 改变 l学习和掌握劳动力流动理论 l认识今天劳动力流动的趋势、特点 l5.1.1 什么是劳动力流动? l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 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 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它 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

40、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 l本质上,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的自主寻优选择行为。 劳动力流动会发生相应的直接或间接流动成本、付出 心理代价。但流动者预期可以在长期内获得更高的收 益。因此,劳动力流动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l5.1.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l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l劳动力变成商品 l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在法 律上平等 l劳动力所有者在让渡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 权 l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 的差别 l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制度 l4)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 门化 l5.1.3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l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

41、非农业部门流动 l2)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从第三 产业中含金量低的行业向含金量高的行业流动 l3)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l4)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l5.1.4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l劳动力合理流动有三层含义: l一是流量合理 l二要流速合理 l三要流向合理 l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 l1)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l2)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l3)避免劳动力的积压浪费 l4)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l5.1.5 劳动力流动模型 l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l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普遍 存在的一方面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以现 代化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 以

42、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以落后的农村为代表 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状况。 l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低,工资率较低; 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工资率较高。现 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 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因而 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0L L1L2L3 A W MPL l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模型,充分说明工业部门 是吸引劳动力的源泉,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可以 带来农业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进步。二元经济 结构的分析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l刘易斯模型的缺点是:认为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城市不存在失业;认为城市部门在吸收完农村 的剩余劳动之

43、前,工资率是不变的等等,在很 大程度上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 l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l他们认为,应该充分注意农业的进步。当农村 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时,现代工业部门所需 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就不会具有完全的弹性, 而是具有有限的弹性,因为随着农村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率也在上升,农业 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 l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三个阶段: l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示意图。 l图中,WW、QQ代表农业劳动工资率。 Q R WW XCKB A D PO QQ R l第一阶段(AP)为劳动力的生产率为零,他 们“劳动”的“产品”为“XC”,即不生产 任何产品,但他们得到的却是根据社会道德

44、标 准确定的“制度化工资”WW。他们是农 村绝对的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出农村不会 对农业生产造成任何损失。 l这正是“刘易斯模型”研究的结论。 l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后,进入第二阶段, 这阶段的劳动力(DP)生产一部分农产品 (CR),但是其产品不足以自己消费(因为 他们的工资率仍然高于他们的贡献)。他们是 农村中相对剩余的劳动力。他们向城市转移的 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否则,他 们转移出去之后,不仅不能向城市做任何贡献, 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l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留在农村的劳动力, 足以保证农村和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要之后,这 部分相对剩余的劳动力才能向城市非农产

45、业转移。 第二阶段的劳动力完全转移出去后,进入了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第三阶段。 l第三阶段农村的劳动力,实际上已经同城市现代 工业劳动力一样,农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工人的 工资已经完全同城市一样具有竞争性。这时,城 市现代工业究竟能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完全依 靠现代工业竞争能力了。 l3)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l劳动力转移决策不是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 而是取决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当城市失业 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 会简单地做出迁移到城市的决定。 l教育与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向呈正相 关关系。 l超过基础教育范围,过分扩张中、高级学校, 会加剧国内迁移,进而促使城市失

46、业率上升。 l一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和 “工业部门”(城市中的现代部门)所构成。现实生活 中,农村劳动力很少直接进入现代部门,他们大量进入 的主要是城市传统部门。这些部门是使用劳动密集方式 和简单技术小规模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它们具有以下特 点: l第一,小私有制; l第二,资本有限; l第三,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 l第四,劳动生产率低; l第五,福利极差。 l政策建议: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 l5.2.1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l1)企业内部的流动 l2)行业之间的流动 l3)地区之间的流动 l4)在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 l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

47、 l6)国家之间的流动 l5.2.2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l1)年龄因素 l2)教育程度 l3)迁移距离 l4)职业与技术等级 l5.3.1 国际间劳动力流动 l劳动力要素的输入和输出,是一种以寻求比较利益为 目的的要素禀赋在国际间的转移或让渡,具有重要经 济意义。 l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本质:人力资本流动。 l政策导向:输入高级专业人才和紧缺行业的熟练劳动 力,输出一般性劳动力和非紧缺行业的熟练劳动力和 紧缺行业的非熟练劳动力。 l(1)对劳动力输入国的影响 l如果输入的移民若教育程度高,输入国不费投资,便增 加了人力资本储备。 l输入教育程度低的体力劳动者,在输入国的体力劳动市 场上,有可能

48、原有的供需均衡。 l长远地说,体力劳动者移民对输入国的消费者是有益的。 l这种移民也使体力劳动的雇主受益。 l(2)对劳动力输出国的影响 l不利影响: l人力资本存量下降,陷入智力外流怪圈 l有利影响: l第一,从国外流回的高收入外汇,增加输出国的国民 收入和外汇储备; l第二,移民回归是将带来他们在国外积累的财富、技 术和经验,以抵消出国时带走的人力资本,甚至可为 本国增值人力资本; l第三,会传递消费示范,从其亲属开始改变本国居民 的消费方式,是消费需求更有弹性。 l5.3.2 国内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l劳动力地区流动: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 显著的特征 l1)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

49、l2)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牵引 l3)人力资本的地区转移 l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l请问:民工子女上学成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l回答要点 l(一)本章重点 l1)什么是劳动力流动? l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l3)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l4)劳动力流动的三个理论模型 l5)国内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l(二)本章关键概念 l劳动力流动、区域流动、刘易斯模型、移民与迁移 l(三)思考题 l1)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各 什么特点? l2)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l3)在今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这些模型有什 么政策意义? l前面各章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条件下,

50、即劳 动力是同质的。这个假设有利于分析劳动力供给和需 求的基本原理,但是缺乏真实性。实际上劳动力是异 质而非匀质的,劳动者在健康状况、知识背景、专业 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人力资本投资 差异 l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本理论 l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提高社会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的意义 l探索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含义 l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 领域中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战后世界经济发 展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增长有十 分重要贡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现 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本,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关键因素。发展教育和培训成为一个国家 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劳动经济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