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654360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2727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 2017 年月均收入在 8000 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 至可达 3 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 年富士康工人 月平均工资为 6000 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 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 26-30 岁之间,35 岁以下占近 70%.富士康 27 万名员工中,30 岁以 下的员工占到

2、 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 2012 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 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 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 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 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 “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 称为“服务业革命” 。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 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 材

3、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 求。根据对国内 2000 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 19.6%. 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 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 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 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 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 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

4、技工,则显得 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 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 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 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 材料三: 最近, “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 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 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

5、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 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 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 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 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 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 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 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

6、那种“给 6500 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 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 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 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 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 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 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 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

7、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 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 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 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 2400 万,维系着 360 多万家商户和 60 万 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 5000 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 200 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 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

8、愿送外卖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 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 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 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 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

9、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

10、文脉络。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 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 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 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 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

11、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 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 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 每天做 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 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 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

12、到老牛的铺子 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 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 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 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 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 “好,我们

13、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 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 “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 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 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

14、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 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 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 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 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 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 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

15、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 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 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 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 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矛盾冲突中推

16、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 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 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 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 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

17、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 ,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 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 ,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 “境” ,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 , 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 ,即具体场景。杜甫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

18、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现代诗 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 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 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 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 起” ,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 飞机在降落时, “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

19、大地宁静” ,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 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 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 “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 创作。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 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 意义,截取一个个“境” ,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 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 ) 材料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

20、,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审美文化。可以说,诗意的审美是通过 感官察觉万物,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不同于普通的审美, 它不仅仅是“经由感官觉察”就可以了,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 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 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 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情景交融” “和谐自由” “超越自然” “生命精神”等品格。 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 格、意境。这些品格、意境在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中逐

21、渐形成了固定的笔墨形式。民国时期, 林风眠等油画家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改陈旧气,加入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新气象,以实 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突破。 首先,林风眠等人大多保留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 传统文化,至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系统接收了扎实的西方造型语言 的体系训练,学习了西方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并未改变他们在精神上、文 化上和传统的天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中,他们会顺其自然地流露出中国的传统审美取向,寓 情于物,寄情山水,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经常表现与诗词意境相近的美感,甚至直接 源取自古典文学艺术。 其次,林风眠等人有着强

22、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文人画家以梅兰竹菊或山水、仕女等有 象征意味的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品格。至民国时期,时代生活的变化需要新 的精神滋养,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 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 1928 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 中疾呼: “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亦都淹灭涣散到不可收拾” ,而“因袭前 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 。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最后,林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 时又求学西方,目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贏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

23、统艺术文化。他们的 诗意表现作品拓宽了表现内容,引入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尤其是西方的形式语言和哲学观 念。 总之,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 “情景交融” “和谐自由” “超越自然” “生 命精神”等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 (摘编自柴佳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探索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歌强调“情境” ,把它作为自己特有的诗意呈现方式,这一概念在当代诗 歌创作中可借鉴使用。 B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对当下行 为过程的具体体验。 C基于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自由的精神在和环境的协调过

24、程中产生的情绪,才可 能是诗意的审美。 D林风眠等人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引人进来,力求改变我国文化贏弱的现状,这是有民 族自尊心的创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都是需要营造一个具体的“景”来 承载要表现的“情” 。 B作者引经据典,先后引用了王夫之、王国维的相关言论,剖析论证了诗歌中“情境” 的概念,很有说服力。 C费尔南多和托马斯以不同的诗句写出了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是因为他们的 修辞有个性,将情绪渲染到极点。 D林风眠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我国传统绘画的山水、仕女等选材已存在着致 命性的问题,所

25、以才放声疾呼改革。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绘画大师李可染评价说: “我个人觉得林风眠老师的画摆在世界现代绘画里,就是从 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也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 B林风眠的画特点鲜明,尤其是彩墨画,有着油画般的光色表现力,呈现出含蓄朦胧的 东方意境,被艾青评价为“彩色的诗” 。 C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将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 求画面意境的完美表达。 D齐白石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为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坚持“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 。 4材料二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探索时

26、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对比, 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观点为“诗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材料二则认为“艺术家眼中的诗意 总体应包括情景交融 ”等四种品格。有人认为两则材料提及的诗意风马牛不相及,你是否 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 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 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

27、,我当然不 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 ,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 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 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 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 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

28、“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 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 着袁鹰的那段文字: “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 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 鬼哭狼嚎。 ”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 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

29、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 凌云处尚虚心” ,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 “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 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 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 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

30、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 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 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4 月 4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 子家庭。 1923 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 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 界保卫战” 。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

31、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 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 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 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 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 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 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

32、是 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 一小段: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 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 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 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33、 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 ,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 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 ,彰显了井冈山红 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 重却大公无私。 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 ”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 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

34、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 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 的心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 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 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9.“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2727

35、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C 2C 3B 4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 和服务业革命。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 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共 4 分。每点 2 分) 5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然后, 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最后,揭示物 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共 6 分。每点 2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BB 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

36、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 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 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7DD 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 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 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 声抱怨;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 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

37、 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留一饼” 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留一饼”蕴含着老 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B.“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现代诗 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可知,情绪“有时”是这种故意的表现,并非全 都是这样。 2D.“山水、仕女等选材”偷换概念,根据原文“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 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 1928 年在徒呼奈何 是不行的国立

38、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 ”可 见,原文是针对不知变通因袭守旧的“那种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 境”而疾呼,而非针对“山水、仕女等选材” ,选项杂糅了信息,偷换概念。 3A.是李可染对林风眠绘画成就的评价,并不涉及其具体的品格和内涵的表述,故最不 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纵向分析:第 3 段林风眠等人自身的纵向分析。小时候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 青年时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艺术。第 5 段写他们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也属 于纵向分析。横向对比:第 4 段将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进行对比。传统文人画家以 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来传达情绪表现品格

39、,而他们则认为必须改革中国的绘画艺术,创新意 识强烈。 5示例一:不同意。它们看似没什么关联,实则是对诗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其本 质是相同的。材料一认为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无论是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还是现代当 代诗歌中的情感情绪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的“境”表达出来,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材料二从艺术家的角度解读诗意,诗意的美感需要借助意境来完成,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 式,也就无法产生诗意的美感,也让人无从体验这一美感,艺术也是诗意的不同表现形式。 示例二:同意。材料一中的诗意是就诗歌这种文体而言的,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 或当代诗歌,都离不开以某些技巧手段的建构,这样的建构于诗歌而言就是修

40、辞。材料二 中的诗意是就艺术家这一群体而言的,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表现因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多样而 不同。两则材料中的诗意的主体和客体均不同,故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D “前后矛盾” “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 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 宿命,而是必须” ,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 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7.C “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 。 8.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 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 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 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 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 是一次精神洗礼,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7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