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文写作提升系列之第 2 讲: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命题作文, 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 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 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 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1. 从结构上来说,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 1)词语式命题:)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 2)短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 脚尖对常
2、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 3)句子式命题:)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 胜去年红。 2.2. 从形式上来说,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 1)全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 2)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3、与每个人的生活 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1.探究寓意法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 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 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 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
4、作文。 例例:【文题】肩膀 【审题】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 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 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 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 练练:【文题】踮起脚尖 【审 题】 【立 意】 提示提示: :【审题】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 都是有目的性
5、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 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 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 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助”“
6、方向”等话题联系 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2. 增补信息法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 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例:【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 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7、?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 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 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 【审题】“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 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举手
8、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 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练:【文题】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 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 题】 【立 意】 提示提示: :【审题】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 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9、。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 谁成为了谁的见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 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 60 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 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例:【文
10、题】诗意地生活 【审题】“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 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 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 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练:【文题】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 题】 【立 意】 提示提示: : 【审题】本题是一句完
11、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 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 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 指一个群体。 【立意】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 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 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
12、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 深入。 例例:【文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 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 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
13、才能真正做到在 “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 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立意】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 然的心。 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练练:【文题】走出这个圈子 【审 题】 【立 意】
14、 提示提示: :【审题】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 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 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 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 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立意】走出这个圈
15、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 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 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五、化意为象法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这时, 就需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事物或事例,称为“化意为象法”。此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例例:【文题】“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 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审题】“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
16、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 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 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 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 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立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 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17、,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练练:【文题】 熟悉 【审 题】 【立 意】 提示提示: :【审题】发挥发散思维,化虚为实,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 【立意】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写写自己的亲人,比如父亲、母亲。他们辛 勤劳作的背影等,不是挺好的吗?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 六、一分为二法六、一分为二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 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
18、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 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例例:【文题】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 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题】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 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 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
19、明的进步。另一方面, 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 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 这样一分析,综合立意就轻而易举了。 【立意】 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 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练练:【文题】我说九零后 【审 题】 【立 意】 提示提示: : 【审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印记,但在言说“九零后”时,一定要抓住特点,辩证思维,一分为二, 正反立论。 【立意】既要彰显出“九零后”的优点,又
20、要指出“九零后”的不足;既要有贴在“地面上飞行”,又要 在“天空中舞蹈”。 【当堂练习】【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 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 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审题】这
21、个命题作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审题立意: 1.以问领想法。题目很大,需要落地:忧什么?爱什么?为什么这个题目把“忧”放在了前面,把“爱”放 在后面?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忧 国忧民”到“爱国主义”之外,“忧”到“爱”是否也是一种感情认知的通式?值得注意的是忧与爱的对象必须 一致。 2.明确重心法。这是个并列结构的题目,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忧与爱可以是并列关系,也 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忧”与“爱”,必须统筹兼顾,“忧”中要有“爱”,“爱”中 又要有“忧”,当然在操作过程中,两者在篇幅上完全可以有主次之分,重点最好放在“忧”上。 3.化意为象法。忧与爱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联想古今中外具体可感的人物。如忧而被疑忧而被谤忧 而被黜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杜甫;忧于内 而愤于外鲁迅;带着棺材保钓的香港人士;到为儿前途三迁居室的倪氏;再到许许多多为百姓奔走呐喊的“社会 良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