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664065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年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目录:目录: 0101 科技加持科技加持 新材料被赋予无限想象新材料被赋予无限想象 0202 科技力量在暴雨救援中大显身手科技力量在暴雨救援中大显身手 0303 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0404 科技协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协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0505 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须爬坡过坎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须爬坡过坎 正文:正文: 0101 科技加持科技加持 新材料被赋予无限想象新材料被赋予无限想象 安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马荣瑞

2、 本报通讯员 陈瑶光明日报( 2021 年 07 月 26 日09 版) “快住手,火要烧起来了!”人群中发出一声惊叫。 日前,在位于安徽蚌埠会展中心的国际新材料生物基纤维展区,丰原生物纤维股份有 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当众试图用打火机点燃一条棉被。 然而,火苗蹿起、场面失控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一缕青烟过后,雪白的被子上只多了 个窟窿。“这被子是聚乳酸纤维材料制成的,不仅除菌抑螨透气,而且不易燃,安全性 好。”工作人员向围观市民做起了科普。 日前,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安徽蚌埠举行,与会代表把脉新材料科技研究方向,研 判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技术、产业与资本合作,探讨自主创新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蕴藏

3、的价值与潜力。 新材料为高端制造提供基础性依托新材料为高端制造提供基础性依托 “新材料本身既是高科技,又是很多高科技从技术到产业价值实现的基础性依托,因 此可以说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端制造的水平。”大会开幕式致辞 中,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作出如上表述。 作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聚集地,安徽拥有硅基新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新型 显示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一批先进成果: 陶铝新材料实现了并排领跑;PVA 光学膜率先实现国产,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 娥四号,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为禁塑时代打开新窗口。 在科技加持下,新材料被赋予无限想

4、象空间。以玻璃为例,这种材料仅仅作为日常容 器使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从 0.33 毫米到 0.2 毫米,再到 0.12 毫米由安徽蚌埠制造 的超薄浮法电子触控玻璃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随着国内首片 8.5 代 TFT-LCD 玻璃基板产 品正式下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我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 术,还是以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其发展与突破都要依托新材料 这个产业粮食强力地支撑。”王清宪说。 立足国家战略立足国家战略完善新材料产业生态完善新材料产业生态 此次会议上,“卡脖子技术”“碳达峰、碳

5、中和”成为与会代表聚焦的高频词汇,而 立足国家战略,重视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与能源、环境的协同协调,成为与会嘉宾的共 识。 “我国合成纤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已有 60 年,产量占全球 70%以上,但 部分高性能纤维还是受制于人,因为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建 议,在新材料领域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创研究,同时要拓展新材料的应用领域。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也在主旨演讲环节呼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 者应当从研究思维跨越到产业思维。“中国石墨烯专利占全球三分之二,但光有基础研 究,没有生产工艺突破是无法实现石墨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刘忠范说。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

6、长周育先认为,突破“卡脖子”封锁,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构建以 企业为主体,尤其是由龙头企业带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产融协同良好,支撑服务体系健 全的新材料发展生态体系。 作为新材料产业集聚重镇,“十三五”期间,安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 20%以上,规 上企业达到 1362 家,目前已涌现出中建材蚌埠玻璃院、铜陵有色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要建立起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绿色社会的三位一 体体系,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升级,这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绿色路径。”来自北 京绿色交易所的专家团队认为。 在安徽工业基地、产业大会主办地的蚌埠市,随着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蓬勃发 展,新旧动能转

7、换不断实施,初步预测蚌埠市 2025 年将实现碳达峰。 “我们坚持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努力把蚌 埠打造成为吸引新材料新产业的强磁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育场和新体系新模式 的试验场。”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表示。 产业模式创新产业模式创新驱动新材料高质量发展驱动新材料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在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开幕当日,有 142 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超 900 亿 元,合作成果丰硕。 “我们将在蚌埠设立华南理工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吸引更多广东优质项目落户蚌 埠。”签约现场,计划落户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安徽粤智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成武说。 “安徽新材料特色鲜

8、明,创新体系日益强健,集聚态势愈发明显。”安徽省发展改革 委主任张天培在进行新材料产业推介时透露,2020 年安徽新材料总产值突破 4000 亿元。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商模式创新最终将实现新材料产业模式的创新。据了解,为 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布局,安徽将新材料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发展。如今,依 托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国家创新平台优势,安徽正促使一 批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强化应用场景建设,加速成果落地转化。 “十四五时期,安徽新材料发展将提质升级先进基础材料,做大做强关键战略材 料,加快布局前沿性材料,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

9、 康、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产业协同发展。”张天培表示,到“十四五”末,安徽力争形 成万亿级的规模总量,千亿级的细分产业,引领百亿级龙头企业支撑的新材料产业格局。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马荣瑞马荣瑞本报通讯员本报通讯员陈瑶)陈瑶) 0202 科技力量在暴雨救援中大显身手科技力量在暴雨救援中大显身手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光明日报( 2021 年 07 月 27 日11 版) 河南暴雨,我在北京、你在上海、他在武汉但从 7 月 20 日开始,都仿佛在河南。 这晚,一份“救命文档”传遍人们微信群,“卫辉吕村情况紧急!”“吕村已经沦 陷!需要救援!”24 小时内,文档更新超过 450 个版本,浏览量超过

10、 250 万次。 这是此次救援有别于以往的一个缩影用互联网“链接”起救援力量。 随之链接的还有诸多高科技“利器”,高分卫星、风云卫星,翼龙-2H 无人机,“海 豚 1 号”的水面救生机器人在这场“驰援+智援”的抢险战斗中,守望相助的人们切身 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与温度。 用互联网用互联网“链接链接”起救援力量起救援力量 “新乡卫辉吕村情况紧急!救援人手不足!村民被困!水位急速上涨!” “卫辉吕村已经沦陷!需要救援!” “请求支援!辉县市共济医院被困三百多老人!水灾情况严重,人手严重不足。” 20 日深夜,一份名为扩散!新乡救援信息汇总的腾讯在线文档创建,几乎每一次 刷新,都会涌现新的求援信息。医

11、院物资告急、村镇停水停电、人员被困位置、紧急避难 场所每段信息无非是几行小字加上一串联系人方式,但在灾难中,这几行小字能够救 命。 这份文档的创建者李睿是从河南走出去的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她们的“河南远程救援 小分队”仅有 32 个人,但后来的几个微信群迅速扩充,每个群都加入了 200 至 400 名志愿 者。 到文档发布的第 8 个小时,表格上出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的救援队到 了”“制氧机来了”“发电机有消息了”“已成功救援”“问题已经不大”看到这些 消息,志愿者们都感到兴奋极了。 李睿在 7 月 20 日 22 时 38 分给求救者发去第一条短信确认救援情况,次日凌晨 1 点 08

12、 分得到回复:“已经得到救援,辛苦你们了!”简单一句话,大家泪目了。 “我们来到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救人。”志愿者林浩宇表示,在线文档从最初的 “待救援人员信息”,扩展到了“求助信息”“避险地点”“漏电地区”“官方救援队信 息”“民间救援队信息”等 20 个分表格。成千上万的热心网友撑起了这个 24 小时不停歇 运作的信息中转救援站。 大范围的协作还需要互联网企业共同驱动。不只是网友在线接力,不少互联网企业也 开辟了用户互助通道,今日头条搜索“河南暴雨求助”,点击“我要求助”填写相关信 息,即可加入求助;受困群众可通过抖音搜索“河南暴雨互助”,发布视频介绍本人当前 情况;快手用户在 App

13、中搜索“河南暴雨”,即可发布求助信息。 暴雨之后,几款人们常用的地图 App 也紧急上线了救助功能。 高德地图的“暴雨信息互助通道”、百度地图的积水上报功能、腾讯出行服务的“防 汛信息互助专区”,都像信息的漏斗,聚合来自志愿者和受灾民众的信息反馈。 “救援组织可以基于具体位置,通过一键导航,更快前往救助点施展救援。”赵玲表 示,借由一个个移动着的、或蓝或绿的地图标点,这些地图 App 形成了从信息上报到救援 指引的协作链条,这是人群与人群的协作,更是现实与虚拟的协同。 水上救援水上救援“神器神器”显神通显神通 云洲智能科技公司的水面救生机器人在 7 月 21 日抵达救灾现场。 这个名为“海豚

14、1 号”的水面救生机器人,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 能让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就实现遥控施救。据了解,7 月 20 日晚关注到郑州特大暴雨灾情 后,公司就启动汛期应急预案,紧急筹集物资,调拨设备,运送 118 套“海豚 1 号”水面 救生机器人前往河南。 “设备的体形很小,自重只有 13 公斤,但力量很大,能够承重 150 公斤,可同时拖拽 3 人,落水者只要抓住艇上的手柄,就能被带出险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次河南暴 雨,市区很多地方水深仅仅没过膝盖,但水流湍急,人身体失稳,极易发生溺水事件。 “海豚一号”可从船上、岸上等位置投掷,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 安全区域。

15、目前,这批智能“救生员”正全力参与救援工作。 记者注意到,此次河南汛情,龙吸水、应急动力舟桥等“神器”也投入使用。 灾情发生后,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携带众多专业装备赶赴河南。基地主任李贵平告 诉记者:“动力舟桥是一种每个浮体单元自带动力、架设快速、机动灵活,集浮桥、渡运 于一体的新型舟桥,往水里一放,如同变形金刚自动会打开,不到半个小时可在水上 拼装完成。”动力舟桥目前已转移被困群众千余人,解决了重型装备和大型车辆涉水抢险 难题。 此次暴雨导致河南多地市区出现严重内涝。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万通福瑞城小区,3 万多平方米的车库被淹近 2 米深。 月 23 日 19 时,山西消防救援队伍接到命令后,

16、立即运用“龙吸水”大功率排水车 进行排涝作业。 山西消防救援队太原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沈广庭告诉记者,“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 车是城市排水的重要装备,由于其工作范围大、流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城市道 路、公路隧道、无电源地区排水及消防应急供水防洪抢险,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特殊区域 的洪涝。 “我们铺设了口径 300 毫米的水带 120 米,编织筒袋 100 米,将车库积水直接排到城 市的主下水管道,发挥了龙吸水排水车的最大效能。”沈广庭说,“经过近 46 个小时 的连续排水,25 日 20 时,该小区地下车库的积水已经彻底排干。” 天地联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助力救援天地联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17、助力救援 因大规模极端强降雨,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 7 月 21 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 时 4.5 个小时抵达巩义市,18 时 21 分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实现约 50 平方公里范围长 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为当地居民及时报告灾情、报送平安,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 生命线。“超长待机、超大航程,祖国需要,我们就到!”这是航空工业的响亮回应。 河南受灾区面积跨越几十公里,面积大、范围广、可视化程度低,对于传统灾害监测 及搜救方式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在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下,沃飞长空科技(成 都)有限公司救援队的三架 XC-2

18、5 无人机抵达郑州后随即投入正式救援。 沃飞长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无人机可用于昼夜间大范围巡查和监视,负责在空中 及时掌握受灾面积及实时数据,24 小时搜索地面需要救援的目标,并精确发送救援目标的 实时图像与坐标位置,引导地面救援力量前往救援,大幅提升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除了无人机,卫星由于不受极端天气干扰,此时正大显身手。 为应对郑州市突发特大暴雨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紧急 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用高分三号 SAR 卫星以及高分六号等卫星开展应急成像。至 7 月 22 日,已安排卫星成像 4 次,获取灾区有效数据 5 景,第一时间提供给应急管理部、水利 部、河南省

19、等应急单位,高效发挥了航天应急信息支持作用。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崔兴毅)崔兴毅) 0303 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思想纵横)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思想纵横) 杨承训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7 月 20 日第09 版)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 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 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20、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绿色 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 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绿色低碳发 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完备、目标明确、功能齐全、运行有效的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体制改革、载体建设、制度安 排、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高质量的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绿色资 本、绿色产业有效对接,有力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主

21、体培 育,支持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企业提高效率,以 更少的能耗和更低的污染创造更大产值。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 作用,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鼓励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循 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能源与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学科,大力促进绿色技术研发、转化 与推广。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需要集中力量加强绿色“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22、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智能社会重要支撑的数据中 心和站点用电量将会急剧增加,随之也会出现能耗加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数据 中心和站点通过建设极简站点、极简机房、极简数据中心、引入绿电等,重新构造场景架 构、温控系统、供电系统、运维系统,把能耗降下来,把用电效率提上去,让智能世界变 得更加绿色。这表明,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 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 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

23、体人民 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公众环保低碳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 导下,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2021 年商场绿色消费报告显示,98.7%的受访者在商 场消费时至少参与过一项绿色消费实践,绿色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自觉选择。依靠科 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要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生态科普文化,通过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生态科普活动,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关注和参与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他们形成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浓厚兴趣,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 0404 科技协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协同推动知识产权

24、保护 本报记者 李 刚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7 月 26 日第14 版) “禁令及时、有效地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近日作出 的一起保护知识产权的诉前禁令,广州三雅摩托车有限公司代理律师说。 去年 10 月 28 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与海关联动,针对三雅摩托车公司申请诉前行为保 全一案作出诉前禁令裁定,涉嫌侵权产品被锁定。这是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 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6 年 7 月 13 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 合改革试验区域。5 年来,广州开发区年专利申请量由 1.39 万件提高到 3.52 万件。“

25、当 前,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形成集行政、司法、调解、仲裁、行业自律为一体的知识 产权大协同大保护格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石说。 据介绍,近 5 年来,广州开发区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 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组建海外知 识产权维权联盟和政企联合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同时,该区 知识产权局联合公安、海关等多部门,常态化开展打击侵权假冒行动,搭建知识产权司法 案件诉前、诉中调解合作机制,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为赋能科技 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505 提升原始创新能

26、力,仍须爬坡过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仍须爬坡过坎 作者:刘益东光明日报( 2021 年 07 月 25 日07 版) 【强国密码】【强国密码】 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 占据优势。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而聚天下英 才而用之,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 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也 要看到,我国人才发展事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其中人事、评价、组织三项制约因素 须尽快克服。 “中材大用中材大用”倾向须被关注倾向须被关注 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意味

27、着我国科技已走过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阶 段,正开启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 我国科技由“大”变“强”,我认为关键在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破除“四唯”“五 唯”。长期依据“四唯”“五唯”标准选拔、培育人才,会阻碍真正的创新人才脱颖而 出、人尽其才。即在人才发展实践中,过度重视人才拥有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顶刊 论文、国际专利等成果的数量,而实际上论文、专利数量能衡量和筛选的往往只是中等人 才,真正的一流人才并不能仅依据这些标准来评判、培育。当科技发展进入更高水平阶段 时,如果我们还不能打破“中材大用”的局面,人才发展将落入“中等水平陷阱”。 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业,

28、延揽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决定性 条件。国际一流人才包括已成名、半成名和未成名三类,已成名的一流人才不易受到“中 材大用”者的影响;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一流人才,往往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却受到种种因素影响,难免在现实中发展受到制约。 让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中材大用”和 “唯帽子”者如果成为科技群体中的决策者,便可能成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发展的障 碍。 原始创新亟须摆脱评价之困原始创新亟须摆脱评价之困 完成原始创新需要三个环节:做出、发表和得到同行承认。在得到同行承认之前,它 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别人眼中的“错误”。 原始创新是突破性成果

29、,难度极大,而且会挑战学术权威,甚至推翻已有的认识,不 易得到同行承认。有时,利益既得者会利用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非共识,来排斥、压制原 始创新。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并不鲜见。 目前,同行评议是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方法,但其有效运行其实要有严格的前置条件。 即使在发达国家,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也饱受争议。有的国家还多次举办听证会,质疑同行 评议,批评其容易形成“关系网”,压制新思想和新突破的出现。 评价常规研究成果,同行评议尚可公正,但是评价原始创新往往做不到及时公正,正 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

30、很多负面的意见。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健康的学术诚信、创新文化、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 用)的环境,让同行评议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使原始创新摆脱评价障碍的困扰。 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 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需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自由环境。世界科技史表明,科技体 制机制与管理方式的演变遵循一条主线,就是向着越来越满足学者,特别是满足一流学者 需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方向发展。 科研组织应该是服务型组织,其组织原则是如何为学者做好服务,基础研究的科研组 织更应如此。 必须警惕“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现象的出现,对“管理者通吃”说不。学界官 本位对科研特别是对原始创新会造成

31、阻碍。如果科研管理体制尤其是经费资源分配过度行 政化,会导致官本位意识泛滥,滋长投机意识,造成学术氛围不良、科研水平低下等负面 影响。 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专注于原始创新,必须要痛下决心根除科研分配行政化弊 端,方能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激情和创新能力。 努力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努力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 认清上述三大现实因素,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前提,相应提出三项破解之 策。 第一,甄选前沿学者,替代“唯帽子”“唯头衔”。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是一流学者 的事业,何谓一流学者?笔者用前沿学者、顶尖专家加以界定,他们是因当下做出突破性 成果而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胜任学术带头人。前沿学者特征鲜

32、明、优势突 出,有突破性成果作为学术招牌,可实现“大材大用”。 第二,用开放评价甄选前沿学者。开放评价法继承同行评议的优点,克服其缺点,特 别适合甄选特征突出的前沿学者,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更是简单易行,可让半成 名、未成名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 第三,在基础研究领域普遍实行项目负责人(PI)负责制。科研组织是科研服务平 台,科技史与基础研究的特点都表明,PI 制是基础研究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因为基础研究 和原始创新高度依赖个人的创造力。PI 由前沿学者担任,形成前沿学者负责制,经费直接 来自基金会和政府部门等,科研组织是支撑科研工作的服务平台。一个团队难以完成的大 项目,可通过合作方式,由若干团队共同完成。 简言之,破解之策的启动方案是利用“互联网+代表作”,盘点突破性成果,尤其是盘 点“十年磨一剑”的突破性成果,在网上列出“突破点要素、成果清单、学界反馈、国际 同类成果比较”四项内容,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如能推广普及,必可有效让一流人才及时 脱颖而出,快速提升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 (作者:刘益东,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作者:刘益东,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科技类素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doc)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