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664150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 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 “网瘾”、自立自强 01.“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接地气的毕业致辞最动人 新京报 想让年轻人听得进去,就需要老师们俯下身去。 毕业季,临别高校的盛典上,“压轴大戏”莫过于师长致辞。有人说,这毕业生的“最后一课”里 蕴含的大学品格,是社会稀缺的理想主义公开课。 日前,河南大学毕业致辞“燃爆”全场,火速出圈上热搜。讲这“最后一课”的,是河南大学博士 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程民生。 回顾这些年走红的毕业致辞,打动学子的莫过于老师的善解人意。程教授的发言,也是如此,不仅 “懂社会”,更“懂学生”。比如,在谈到“躺平”现象时,程民

2、生教授一句话就说到年轻人的心坎里 “当然也很累,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比起“爹 味”附体,这样的教导方式,更能引发共鸣。 这些年,清汤寡水、空洞乏味的毕业致辞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拼致辞”热潮迭起。校长、 教授妙语与金句齐飞,人生道理藏身于笑谈中。毕业致辞华丽转身,也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蝶变。 想让学生听得进去,不能靠高高在上的说教,需要老师俯下身去,拿他们当孩子,像程教授一样用 真心换真心,“我当然希望看到你们成功、发财,更希望看到你们高兴,哪怕是傻高兴。” 离别校园时,学子们装进行囊的,除了毕业证、学位证,更该有大学的精神、信仰的力量。而更多 人被

3、这段致辞打动,是看见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望见了内心的缺失。我们总在权衡利弊,却忘了坚持自 己。 宝藏毕业致辞最动人之处,正是驳斥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千万不要泯灭与生俱来的善良,不 要丢掉藏在心底的纯真,因为,那是作为人的基因和理由。纯真辟油腻,善良辟什么呢?善良辟邪!” 在成功学泛滥的当下,多少人纠结于小我的得失,受物欲诱惑而犯错;一些人不再相信善良和崇高 的意义,生活徒留无休止的“内卷”攀比。 诚如程教授演讲中所言,“戴上学位帽,就是士人,就是知识分子。要有畏惧心,有羞耻感,有良 知,有天下情怀,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和痛苦,有独立思考能力。”从古至今,正是“士人情怀”的秉 持和坚守,滋养着我们这

4、个社会的价值观,更是社会的脊梁。 与追逐世俗成功相比,知识分子更该“有志则不甘为下流”,要做大写的人,更要做社会的良心。 看过觉醒年代,网友留下一段影评,“我们幸运地身处和平社会,自然不需要以身殉国,玉碎 护民。但理想之所在,乃是吾辈之方向。与人为善,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以平凡之躯为社会做出点 滴贡献,哪怕渺小如指路,哪怕微光如搀扶,亦是被人尊敬的一瞬。” 功利浮躁的社会浪潮里,追寻向上的航向,尤其需要自持的定力。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有一件 事不会错,那就是做正确的自己。或许,这正是“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的现实意义。 苗苗点评:毕业致辞,是大学送给学子们最后的礼物。它或许是无形的,但却

5、可以是诚意满满的、 发自肺腑的、受用一生的。如果说,学子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专业知识,那么,毕业致辞其实就是他们踏 入社会“做人”的第一课。那些诚恳的劝诫,值得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被反复叙述。 当然,每年都有一些毕业致辞走红,也恰恰说明,类似的接地气的致辞相对较少,因为其稀缺性才 成了“流量新闻”。所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每一所大学、每一份致辞都能走出套 路,带着真诚走进学生们心中。 02.今日高考,昨晚你睡得好吗? 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全国有 1078 万考生,走进各地的 40 余万个考场,开始经历自己人生中或许最重要的一个时 刻高考。关于高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有人惴惴不安

6、,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时隔三五 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后仍然会梦回考场,有人孩子刚满月就开始为其高考倒计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让人难忘的高考。 有人说,高考是与青春作别的道路上第一座驿站。很多人过了很多年,依然忘不掉那段热烈畅快、 为梦想拼搏的日子,忘不掉那些纯粹美好的青春情谊。这样的情谊,可能是老师一句温暖的鼓励:“你 们每错的一道题,每丢的一分,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而你们每对的一道题,每得的一分,都是为了遇 见更好的自己”;可能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告别,一位老师用戒尺轻轻打学生们的手心,戒尺轻轻落下, 老师却已红了眼眶;也可能是来自同学别出心裁的“礼物”,有学生用 5 个小时把班上同学都画了下来,

7、许多同学看到画作后都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的样子”高考前夕,这样的画面一次次感动着我们, 也唤起着更多人关于高考的青春记忆。毕业后,与过去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相见,很多都要以年为计 量单位;但与他们共同相处、奋斗的记忆,以及在这段时光里积攒的能力,却始终伴你左右。 当然,高考不仅是独特的个人记忆,它也刻印着国家前行的足迹。1977 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有 570 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 27.3 万,国家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44 年来,高考制度已融 入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今年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开局之年,是河北、 辽宁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方案落地的关键之

8、年,也是自 1977 年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在病 房设置高考考场、在震区设置帐篷和活动板房考场、为 11 名盲人考生单独命制试卷今年高考期间 的很多“历史首次”,用硬核举措保障高考顺利进行,正是重视教育、托举梦想的生动缩影。 对于全社会来说,高考是民生大事,是一年又一年的陪伴与见证。城管部门维护考点周边环境秩序, 地铁为考生开设“绿色通道”,志愿者提供各类关怀与服务,哪怕只是开车上班的人也用不鸣笛等行动 默默助力。每年高考都会遇到忘带准考证、跑错了考场这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插曲,但来自交警、 城管和好心人的力量往往能“化险为夷”。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为了盛夏故事里的这些 主

9、角,包括但不限于考生家长的全社会,都在用心呵护他们,为他们的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高考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十几年积淀和努力,短短几天内就要通过考验 和竞争,要说高考完全不重要,不符合现实;但“一考定终身”早已成往事,毕竟成功的标准非常多元, 高考绝非唯一通路。对绝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是一个相对普惠公平的机会,也是一次复杂而难忘的体 验。再过几天,各地的高考将会落下帷幕。高考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 都成过去,往后的日子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褪去校服和青涩,要在人生的一次次大考小考中继续 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选择。 往后看,是十几年寒窗苦读的青春年少;

10、往前看,是即将离家远行的学子征途。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果把比例尺缩小一点, 高考只是人生航海中的一笔, 并非全部。 正如今年有道高考作文题目那样: “人” 这一个字,起笔“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行到中间“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收笔则是“停滞迂回, 缓缓出头”。人生如字,起伏跌宕,但不必过于着急焦虑,只要踏实走,每一步路都算数。 03.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北京青年报 人生与时代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两个维度,如果这两个维度扩散开来,就会是多维空间,会为每个 人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无限的可能空间。仅就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时代提供了每个人成长和有所作 为的一个客观环境,而如何成长和有所作为,则有赖于每个人

11、的学习、努力和实践。事实上,这表明个 人与时代是一种真实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每个人都可能生逢其时。首先是,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如工业 革命前出生的人,无法选择信息时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时代。从不可选择时代而言,每个时代的人都是 生逢其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也有每个时代的特殊环境,时代的特点必然会塑造和造就每一个人, 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未来和人生。只有主动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自己所处时代的环境及特点, 并因势利导,才能真正生逢其时。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和 QQ,袁隆平学的专业是农业,毕业 后

12、必然要到农村与农田和各种作物打交道。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 都会有人认为袁隆平生不逢时。 然而, 袁隆平丝毫没有感到他生不逢时,更不会抱怨他生不逢时,而是安然以对环境,走向田间地头,一门心 思地研究作物生长和收成。 而且,袁隆平主动研究和适应当时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环境,从理论上经过比较,选择了更经得住 实践考验的摩尔根学说;在实践上也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比较,选择了更能影响和满足中国人需求的水稻 进行研究,最终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正因为坚信和坚定认为生而逢时,袁隆平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科研 论文及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 1966 年的科学通报 上,既是生而逢时的结

13、果,也是结合当时环境和中国时代特点的成果,也为未来的杂交水稻奠定了理论 和实践的基础。 袁隆平的经历表明,无论什么时代,只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就有可能生逢其时。今天,时代的 发展可以说为所有人生逢其时提供了过去时代所没有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生逢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分 析新时代的特点,既肯学习和实干,又有创新和创意,并融合到网络世界,才有可能真的是生逢其时。 信息时代当然需要科学的含金量, 尽管不必像袁隆平那样从水稻的三系发育和分子机制弄清水稻的高产 机理,但是,生逢信息时代,也还必然有技术、内容和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生逢信息时代,要研究信息时代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才能真正生逢时代。李子柒生 逢

14、信息时代,但是又研究和分析了信息时代如何传播才有巨大的影响力,因而把传播中国乡村自然而美 丽的田园生活作为己任,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国际网红。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视频从不同角度和程度映 射了中国乡村生活的侧面,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让全球很多人为之感动 和向往。这也正是李子柒生逢其时的生动体现。 无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研究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并适应和结 合时代,就既可能安身立命,又能够取得聊以自慰和有利于社会的成果。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但是可以 了解时代、适应时代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所有人都可能也应该生逢其时。 04.每朵奔腾向海的浪花都值

15、得致敬 北京青年报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年高考时。全国 1078 万考生赶赴考场,向着梦想的大学校园发起最 后的冲刺。有梦想的人了不起,勇敢逐梦的人最可敬,祝所有人梦想成真。 1977 年党中央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至今已 40 多年。某种意义上讲,相对于当年,高考已经没有 那么难了。且不说社会已经进入机会多元的时代,高考再也不是“独木桥”,不是成长的唯一途径,人 生有着太多的可能;就说高考本身,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录取率大大提升,高校的门变宽了, 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即使如此,每年高考还是吸引了无数目光。家长和考生投入了最大的精力,社会也竭力为考生提供 最好的条件。

16、爱心送考、免费接送、工地停工,广场舞大妈们也自觉开启了静音模式。 今天,高考到底意味着什么?高考首先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家长和考生,这时候最希望的就是正 常发挥,最好超常发挥,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能上心仪的大学。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 折点,而且是第一次主要由自己决定的人生转折点。 高考最终的意义,远远超过分数。高考作为一种信仰般存在,让考生找到了方向,不至于迷茫,不 至于迷失。成长何曾容易,求学何其艰难,相对于一路坎坷,更大挑战还在于随时出现的诱惑。正是基 于对高考和知识的信任,这才“板凳坐得十年冷”,心中充满正气和阳光,而不至于被阴邪侵袭。信仰 美好,奋力拼搏,这是最可贵的。 人

17、生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确的事,但正确的事大多艰难,不会易如反掌。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艰 难而正确”的事,做还是不做,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高考是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实 质意义上的“艰难而正确”的事,“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逐梦高考的 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勇毅和笃行,为遇见“更好的自己”打下基础。心中有信仰,勇毅而笃行的人, 不会认可什么“躺平”,也不会幻想什么“躺赢”。 每一名考生走进考场,都是人生驿站一次新的起航,都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见证,都是“揣 着梦想走向远方”的起点,都是青春“成人礼”的剪彩!只要全力以赴,只要风雨兼程,只要不畏艰难, 只要砥

18、砺奋进,无论是什么成绩和结果,都能对得起“青春无悔”四个字。 拼搏吧,大海才是浪花的家乡,每朵奔腾向海的浪花都值得致敬。毕业之际,很多考生唱起了那首 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 大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来激励同学。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每个人终会告别自己的少年,生理 上的“少年”不过须臾,心理上的“少年”才会永远。真正的少年就是那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勇毅而笃行。 唯有奋力拼搏,方能不负少年。高考从来就不只是三两天,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为了这几天的 “一考”,你们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正是检验自己的时候。对于未来的你们来

19、说,这只是一个起 点,还会有无数的挑战等着。但是,又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坚定不移地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每个 人都会是那个“永远的少年”。 苗苗点评:高考在每一个考生的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不论是圆满还是遗憾,都承载着独特 的情感友情、同学情、师生情。你的高考也许过去了,也许还在路上。但不论如何,都愿你前 程似锦。 今年高考的几天,因为工作需要,在某高中考点做高考督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考,感受孩子们 的自信、紧张、从容、专注如此生动鲜明。或许,我们的青春应该有这样的一笔,我们的人生也应 该有这样的负重。 05.端午至: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评论 又是一年端阳至,

20、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近期,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 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 余支龙舟伴随着喜庆锣鼓,在长山江上竞逐争先;在陕 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小朋友们在博物馆全身心投入五彩 绳的编织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 体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除了参与体验端

21、午节日 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 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 观,已成为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 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 答了屈原 2000 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 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

22、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 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 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 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 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

23、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扬 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当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分享美食中感受亲情,在舞龙舞狮等旅游项目中体验非遗,本身就 是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 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苗苗点评:在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我们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千年不散的思想、文 化、历史和艺术信息。倘坐视节日萎去,文化便成遗响,无所寄托了。我们在经济高速

24、起飞之际,曾因 无暇回顾而失落了过中国节的兴致,转而对洋节趋之若鹜。而今,当物质生活渐渐丰裕,国人对精神家 园的寻根渴望,正重新抬头。如要想让传统节日真正回归传统,需要我们重新打量传统节日、重新认识 传统文化,也唯有真正的认知和认同,才能治愈时下流行的“文化惶惑症”。 06.如何让长辈戒掉手机“网瘾”,这困扰到你了么? 人民日报评论 看小说、聊微信,眼睛每天“拴”在手机上;黑灯瞎火,熬夜躲被窝里刷视频;切菜时因为看手机 不小心伤到手;开口动辄就是“视频里说”,三句话不离主播你家的长辈是不是正在变成这样的“手 机控”?你的劝阻他们听得进去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银发族”沉迷手机这件事。 现代人对

25、手机的依赖,似乎已是常态。吃穿用行、大事小情,手机的使用场景愈加丰富。但与此同 时,手机控、网络沉迷,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引发关注的同时,如今“银发 族”沉迷手机也成了很多人的困扰。“回家的噩梦之一就是听我妈手机里的洗脑 BGM”“不做家务也 不出去遛弯,有时甚至刷到深夜一两点不睡觉”“就像当年他们不让我去网吧我不听一样,他们现在也 叛逆得很”网友的声声吐槽,透露出对父母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深深的担忧。 这样的烦恼并非少数。在某社交平台上,“父母沉迷手机怎么办?”的话题浏览量 90 多万次。数据 更直接,2020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超过 10 万老人日均在线超 10

26、 小时。还有报告指出, 50 岁以上银发网民规模已经超过 1 亿,且用户增速高于全体网民,成为移动网民的重要增量,而短视 频是这一群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客观来说,智能手机、智能装备越来越多融入老年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便捷和乐趣,也过上品质更 高的晚年生活,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是,这厢,子女们在想着怎么教长辈解锁新玩法儿,一回头却 发现长辈已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还劝不动、说不通,甚至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确实让人头疼。 很多人不解,沉迷手机的老年人中,有一些曾千方百计、使劲浑身解数防止孩子沉迷游戏,有一些 还批评过年轻人“眼睛长在手机上”。唠叨仿佛还挂在嘴边,怎么转眼他们就成了“手机控”!

27、怪老年 人自制力不强?确实,基于算法逻辑的社交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牢牢锁住用户的注意力,让人根 本停不下来。面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智能推送,长辈们缺少经验,更容易沉浸、成瘾。怪老年人太闲太 无聊?但事实上老人们的空闲时间多了,可陪伴却少了。很多人表示,爸妈“上网成瘾”,和自己的“陪 伴少”脱不了干系。当孩子们的生活转移到了手机上,当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想跟上子女的节 奏,想更好地跟外界联系,内在情感的需求,线上社交、线下联谊的需要,“推着”老年人拿起了手机。 其实,真正让子女们发愁的,并不是父母拿起了手机,而是放不下手机;真正让子女们担心的,也 不是父母通过手机“走进”数字生活,而是“

28、迷失”在劣质短视频、营销骗局里。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在 衰退,长时间刷屏更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缺乏对信息真伪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更容易被各种情感洗 脑、被各种营销套路,甚至被诱导或欺骗,造成财产损失。事实上,这些并非杞人忧天。社科院发布的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显示, 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 67.3%。 伤身又伤神,伤财又伤心,怎能不让人担忧?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庞大网络用户群体。数字时代,不能落下老年 人。我们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也要探索更多防沉迷举措,让老年人正确“触网”。 比如,现在不少网络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

29、,以此类比,能不能也推出中老年专属模式?再比如, 社区组织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时,能不能先把沉迷手机的坏处、常见的网络套路讲一讲?子女能不能 帮父母发展一些线下的兴趣爱好,帮他们转移转移注意力? “没事就多陪陪父母”“经常给父母的手机手动清除一下”“和妈妈约法三章”在“父母沉迷手 机怎么办?”的帖子下面,网友们分享着各自的招数。其实,不管是打出温情牌,还是用些“小心机”, 说到底, 管用的办法还是那个, 对长辈们多些关注和陪伴, 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更多充实和温暖。 苗苗点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不再是首要需求,对亲情的需求, 精神世界的满足成为了很多老年追求的新

30、目标。作为家人,多给予老年人以陪伴,陪他们聊聊天、做做 饭、参加体育运动,相信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定能让老年人们放下紧握的手机。 07.答好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 人民日报评论 “天问一号”搭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北斗导航全球 组网,“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近年来,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领域捷报频传,折射出我国科技实力 的整体跃升。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和知识产出大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四位。 不断涌现的最新科技成果,是自主创新的有力注脚,增强了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

31、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 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 选择,是对科技创新规律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如何回应时代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更多更高的要求,让自立 自强生长扎根,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答题。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增进人

32、类对世界的 认识,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推进产业应用,都需要科技工作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加自觉的使命 担当,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目前,在一些研 究领域,我国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比如,2019 年,在化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等 8 个学 科领域,我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已经排名世界首位。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我国拥有了世 界一流的实验条件。更加充足的经费保障,更加有利的科研条件,更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将助力广大科 研人员更有作为。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从根本上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需要广大科技工 作者以自

33、立自强的勇气,勇攀科技高峰,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前不久,龙芯发布新一代自主指令 系统架构,让“中国芯”自主化再进一步。这得益于 20 年来,龙芯团队从零起步,走自主研发道路,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背后是科研团队多年持续攻关,攻克了控制、浮力材 料、水声通信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眼下,在工业软件、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领域,各行各业的科研 人员正在奋起直追。这说明,只要保持定力、下大力气,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牢牢 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 挑战往往孕育着机遇。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更加坚定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 验证了我国科技创新有迎难而

34、上、 敢打硬仗的能力, 也积累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宝贵经验。 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强大的制度保障;我们 有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产业链体系,足够的韧性支撑了较强的突围能力;我们有庞大的市场容量和 巨大的技术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还应正视差距,主动谋划, 提前布局,办好自己的事,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潜能。同时,强调自立自强绝不是闭门创新,还要以全 球视野用好国际创新资源,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抱有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宏图已经展开,相信科技界

35、和产业界一定能肩负起历史责任,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发展筑牢战略支撑。 08.罗翔刷屏:年轻时的怯懦并非不可弥补 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法律红人”罗翔的一段视频刷了屏。在一档谈话节目中,罗翔说起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 太太。 2003 年冬天,当时还在北大读博的罗翔,路上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这位老人 从北京西站一路步行只为找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罗翔提出打车送她过去,老太太“噗通”跪下了。那时 罗翔刚刚拿到律师执照, 担心惹上麻烦, 最终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 当到了援助中心门口, 老人一句“你 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击中了罗翔,以至于虽

36、然 18 年过去了,他还是难以原谅自己, 他说:“我是在用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来掩饰内心。” 罗翔用“怂”来形容当初的自己,这份坦诚打动了无数网友。该不该将年轻时候的“怂”完全归咎 于自己,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更多人对罗翔心里的那份内疚表示理解,不少人从罗翔的坦诚中也看 到了自己当初的模样: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无奈地选择了妥协,正如网友说的“谁年轻时没怂过”。 相信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不勇敢”的时候,而在我看来,对于年轻时的怯懦、 不勇敢可以有遗憾,但不必介怀,更不应成为负担。 什么是勇敢?有的人可能会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也有的人也许会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我们不得不承

37、认,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勇气, 等到真正面对时, 却发现自己不如想象中勇敢。 可能因瞻前顾后没及时伸出援手,可能因顾虑太多而丧失了选择的机会,甚至会因懦弱导致了不可 挽回的后果,于是一些人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懊悔当中:“如果当初我勇敢一些,可能就”,慢慢的, 这种懊悔可能就会变成心上的一根刺,总会在不经意间刺痛你的心。 有人“痛不欲生”,有人却“痛定思痛”,就像罗翔,他因当初的“不勇敢”而意识到“真正的知 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我们才能看到如今这样淡泊、谦卑的他。从某种程度看,对罗翔来说,年轻时 的那份怯懦已成了他坚持的动力,让他成为更勇敢的他,正如他今天可以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曾经的 “怂

38、”。 勇敢也好,怂也罢,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熟起来、勇敢起来的,且不是那种“匹夫之勇”。 此时,再回头看看来时路,也许会发现年轻时的“怂”并非都不可弥补。 曾经,罗翔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当命运之神,把你推 向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够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 让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变得勇敢,除了人自身成熟外,也需要社会为年轻人提供能够“勇敢” 的条件,让他们更少些“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惹上麻烦”。比如可以不用拍照就能放心地扶起倒在 地上的老人,能够救人于危难而不用再费劲证明自己是“见义勇为”,关键时刻,人们是选择勇敢还是 退缩,与整个社会是否保护良善、维

39、护公平正义有很大关系。 日前,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民生在 2021 年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社会比较复杂,建议简单应对, “以不变应万变”就是简单,“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简单,“不忘初心”就是简单,成功有时不需要 精明,更依赖坚持,稳重坚守就是成功。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怀有一颗勇敢的心,但可能因各种现实原因,在某一时刻选择了退缩,这并非不 可弥补。只要我们不忘记年轻时的样子,保持良善、遵从初心,明白自己手中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会 拔掉心上的那根“刺”,成为自己想象中那个勇敢的大人。 苗苗点评:事情不大,颇有鲁迅笔下一件小事的意蕴,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剖析:有 一腔正义的热情,却在现实面前有各

40、种患得患失。26 岁的罗翔是“懦弱”的,没有施展一个法律人的 本领去帮助一位处于社会边缘的老人,今天的罗翔是勇敢的,勇敢地面对当年“懦弱”的自己。 其实,理想主义不必与悲剧画上等号,更不等同于稍一受挫之后自怨自艾的悲观。26 岁的罗翔让这 么多人触动,因为大家从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有理想,更有无奈。 六月骄阳,万物生长,高考刚刚结束,大学等来了骊歌唱别的时节,年轻人又一次来到人生的十字 路口,或是奔向社会,接受历练,或者是奔向新的学习平台。年轻人的丰满理想,也注定和世界的骨感、 坚硬有一场较量。人,需要在历练中成熟,但是,成熟不同于圆滑、油腻。不必用虚无主义伪装高深, 不必用犬儒精神自我欺骗,

41、不必用精致利己主义置换最初的冲劲。 这个时代里,年轻人生活得不易,“打工人”“社畜”“躺平”一个个标签,被年轻人轮流贴在身 上,自我解嘲。是六便士还是月亮?是口袋里的面包还是诗和远方?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抛给考生一个话题:得与失是结果,还是过程?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得”不能被狭义地界定为高薪、名誉、职位、香车、豪宅等等,“得”还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还在 于自我确信的那份理想一丝一缕地照进现实,点点滴滴地改善世界的样子。 从善从心,不忘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不忘自己从事这份工作最初的感动所在,不把工作纯然矮化成 谋生手段,能感受他人的苦难,也能明白自己手中的力量,相信明天会更好,有一分热

42、就发一分光。 09.“让我成为你的青春”,高校招生宣传不应忽视女性感受 光明网-时评频道 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站在图书馆前,举着“你想不想让我成为你的青春”“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泡在 图书馆,从早晨到夜晚”的招 11 牌,呼吁大家报考。近日,南京大学因为这样一组招生宣传照引发争 议,有网友认为这是在物化女性,也有网友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目前,南京大学官微已将该帖子删除。 这些年来,以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作为高校代言人,做招生宣传,已经成为一股流行风尚。大学校园 里的“校花”“校草”也俨然成为学校的“人形广告”,吸引着学弟学妹们的报名。诚然,美丽的外表 总是格外吸引人的注意,可以带给别人愉悦感,这是人类的

43、天性。宣传片、广告选择帅哥美女作为形象 代言人,也是惯常做法,无可厚非。 只是,当漂亮的女大学生和“你想不想让我成为你的青春”“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泡在图书馆”这样 的台词联系在一起时,确实会产生某种有关两性关系的暗示。尤其是一所知名高校以这种方式来宣传, 更是不免让人感觉有些轻浮。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就应该一板一眼,只谈学术,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塑造无数年轻人价值观人生 观的学府,是值得尊敬的所在。人们期待这些高校不仅在学术上引领时代,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价值观 的塑造等方面,也能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的一言一行,都

44、格外引人注目。 目前,南大的这组招生宣传到底有没有物化女性,在网络上仍有很大的争议。的确,言论的适宜与 否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红线,而是在公共舆论场的讨论之中,逐渐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模糊的、不断变化 的边界。在一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偏保守一些,一部分人偏激进一点,大家对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 本来也很正常。对这组招生宣传的观点分歧,正说明了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 因此,不妨趁这个机会,跟大学生、跟全社会讨论一下,怎么对待女性才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两性 关系才是健康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年华,向往爱情、容易被异性吸引,是自然而然的 事。实际上,这些年来,一些大学开设“爱情课”,支持学生“正大

45、光明”地谈论爱情婚姻,受到了舆 论的支持。可见,人们并不是要求大学成为“清心寡欲”的象牙塔,而是希望以正确的方式来对待这一 问题。 在女性意识日益觉醒的当下,很多过去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这几年来人们开始 把 3 月 7 日称做“女生节”,有大学生在校园里挂横幅标语向女生示好,表达祝福,却屡屡引发反感, “我喜欢的姿势你都有”之类的标语甚至被认为是性骚扰。再比如,某奶茶广告中用“捡篓子”的长沙 俚语,宣传“来买奶茶的美女很多”,某品牌湿巾广告中,一名美女卸妆后就成了丑女,都被网友认为 是歧视女性。 随着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尊严,不愿意再被物化,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抖机灵”的说法,现

46、在都 成了一种冒犯。然而,这种社会心态的转变,其实也是女性对自我权益的捍卫。这种背景下,或许不必 上纲上线地给学校“定罪”,但也正在提示每一所高校,无论在招生还是其他宣传中,都不应该忽略女 性的感受。 点评:南京大学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容貌端正的学生与美丽的标志性建筑相得益彰,给人“眼前一 亮”的第一印象。不过类似“想不想让我成为你的青春”的宣传语,尽管可能只是想让学弟学妹共度学 习时光,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报考这所学校只是为了“得到”这些漂亮的女同学,不仅没能起到宣传作 用,反而招来指责。 这次“宣传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需要更正的思想痼疾和刻板印象,谁都不应被物化、被 消费,高校学子更是如此。高校教育应当培养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科学的人才,青年的气象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气象,若青年挺直背脊,坚定信念,那么国家定会有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奔腾向海、生逢其时、毕业致辞、戒掉手机“网瘾”、自立自强.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